登陆注册
3849800000046

第46章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疏:此章首標道用之名,將明德全之化。德全則淳樸不散,代無濡沬之跡。道廢則仁義遂行,俗有澆漓之弊,將欲變而更化,以令求復其初,故先述上德之無為,次述仁義之流遁,結以去華居實,使其復樸還淳。○義曰: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用。故云首標道用之名,指上德也。上德乃不德之德,所以德全。上德既全,則淳樸不散。淳樸不散,則德化混同,如魚相忘於江湖,各遂其性,故無相呴相濡之跡也。次言失德則仁義乃行,仁有偏愛之私,義有栽制之斷,故民化其上而澆漓焉。及至前識為華,上禮為亂,華亂益甚,紛争必興。故聖人使復其初,乃遣去華居實。去華居實,是塞亂之源而復樸之門也。故云使其復樸還淳爾。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疏:上者,舉時也。德者,辯用也。謂上古淳樸無為而理。體道之主,任物自然,是上古之淳德,故云上德。至德濳運,人無能名,故云不德。淳風和暢,物遂生成,德用常全,故云有德。注云物得以生之謂德者,《莊子》雜篇之文。

義曰:舉上古全德之君不以德為德,而有德也。將明其次下衰,故舉上德為首。夫至道之代,德亦不彰矣。上德之君,亦猶上經太上之君也。濳融至化,物自生成,不彰其德,德益光大,是以有德也。然天地萬物之所稟受者,道為之元,德為之始。道有深淺,故有可道常道;德有厚薄,故有上德下德。則道之與德,不獨在於帝王。但行道者為道人,行德者為德人,行有深淺,故有上下之殊也。莊子曰:虛無無為,開道萬物,謂之道人。清靜因應,謂之德人。德有優劣,世有盛衰,故上德之君神與化淪,體道而存,德動玄冥,天下歸之,莫見莫聞。德歸萬物,皆曰自然,所以云太上貴德也。《莊子》雜篇云:萬物任自然,而各得其生,所以為德也。故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注:德者,道之用也。莊子曰:物得以生謂之德。時有醇醨,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樸,德用不彰,無德可稱,故云不德。而淳德不散,無為化清,故云是以有德。逮德下衰,功用稍著,心雖體道,跡涉有為,執德可稱,故云不失。迹涉矜有,比上為麄,故云是以無德也。

疏:此言淳風漸散,德亦下衰。故聖人美無為之風,而百姓尚無為之跡。尚迹為劣,故云下德。迹著則有德可稱,故云不失。稱德不失,跡涉矜有,矜有之弊,淳樸不全,故云是以無德。

義曰:下德之君,體德而行。德既昭著,上配於天,下民知之,或見或聞。德及於物,物歸其德,可稱可顯,故不失其德矣。執而不失,矜德有為,有矜有執,去道甚遠。以有跡處,比於上德之君,是無德矣。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注:知無為而無為者,非至也。無以無為而無為者,至矣。故上德之無為,非徇無為之美,但含孕淳樸,適自無為。故云而無以為。此心迹俱無為也。

疏:覆釋上德也。夫上德濳運,無為而理,淳樸不散,故無名迹。今言上德之無為者,但含孕淳樸,適自無為,非知無為之美,而為此無為。故云而無以為。豈唯無跡可矜,抑亦無心自化。故注云此心跡俱無為也。

義曰:上德之君,性合乎道,而命合乎一,體自然為用,運太和為神,動合乎天,靜合乎地,與道相得而無所為也。神無思,志無慮者,此心之無為也。不顯其功,而功若天地,不彰其明,而明並日月,此迹之無為也。夫此無為,非傚學無為而為於無為,是無以為也。陰陽為之使,鬼神為之謀,進退推移,與化無極,玄默寂寥,而與化俱,此謂心迹俱無為矣。然德以包育於物,亦所以彰其跡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注:下德為之者,謂心雖無以功用彰著,跡涉於有為,故云為之。言下德無為,有所以為之。此心無為,而跡有為也。

疏:此覆釋下德也。下德為之者,謂心美無為之化,而為此無為,故云為之。語心雖曰無為,論跡即涉矜有。故云而有以為。言下德之為,有所以為之也。故注云心無為,而迹有為也。

義曰:下古德衰,心迹明著。其君知有為為非,知無為為是,有為則澆薄,無為則淳和,有此分別,故韜心藏用,行此無為之事,制彼有為之'為,故云為之。心欲於無為,遊行無為,於迹乃涉矜有也。知無為為美,有為為惡,捨惡從善,慕此無為以分別,故是有所以而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注:仁者,兼愛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見,所以為兼愛之仁,故云為之。行仁而忘仁,亦欲求無為,故云而無以為。此則心有為而迹無為也。且上仁稱無為者,據迹欲無為而方止義,未可以語下德之有為也。

疏:此下明道廢則仁義遂行。言上七者,謂以仁為上,佗皆倣此。仁者,兼愛之名也。大道之行,物無私惠,淳風漸散,兼愛遂存。今明所以為兼愛之仁,故云上仁為之。行仁而忘仁,雖有施而不求報,兼愛則難徧,終是小惠未孚。是以語心常為有事,故云為之。論迹則近無為,故云而無以為。注云此則心有為迹無為也。

義曰:兼愛萬物,薄施無極,謂之仁也。《素書》曰: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是也。仁者博施於物,乃所以生偏私也。比夫德則劣矣。夫至道之代,兼包諸行,無所偏名,故冥寂玄寥。通生而不宰者,道也。物稟其化各得其得者,德也。成之熟之、養之育之者,仁也。飛行動植,各遂其宜者,義也。有情無情,各賦其性者,智也。時生而生,時息而息者,信也。順天地之節二固四時之制,禮也。鼓天地之和,以悅萬物者,樂也。故恬澹無為,無所不為矣。及大道既隱,而德化行焉。至德之化,亦兼之以大仁大義、大禮大智、大樂大信而共化焉。泊乎德之廢也,仁獨為仁,義獨為義,不能兼而化矣。夫何故哉?行仁者以慈愛為心,故無剛斷之用,是則義缺矣。行義者以决斷裁非,有取有捨,是則仁缺矣。所以七獨為仁,義獨為義,故不能兼化也。然上仁者雖有兼愛偏私之迹,能於仁忘仁,則忘其迹。其迹雖無,心有博施之念,周旋憫物,皆欲其安,故心涉有為也。上仁忘迹,故迹無為也。小惠未孚者,《春秋》莊公十年,魯人曹劌對魯公之語也。是歲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聞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即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尅之。夫大國難測,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此言小惠未徧、小信未孚,故皆不廣,况兼愛之人必不周普,雖力於行七,其去道德也遠矣。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注:義者,裁非之義,故云為之。有以裁非斷割,令得其宜,故云而有以為。此則心迹俱有為也。

疏:義者,宜也,謂裁非斷割,令物得宜。夫淳樸已殘,是非斯起,將欲裁非就是,令得所宜,故云上義為之。謂心欲裁非就是,有所以為之,故而有以為。注云此則心迹俱有為也。

義曰:理名正實,處事之宜,謂之義也。《素書》曰: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淳樸之代,則無是非,是非生而淳樸散矣,辯是與非,裁制斷割者,義也。故知其是而明之,知其非而制之,明是制非則心迹俱有為也。然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偽也。理國理身偏執七義,而無道德,何異乎鑽冰求火、北轅適楚乎?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注:六紀不和則為禮以救,故云為之。禮尚往來,不來非禮,行禮於彼而彼不應,則攘臂而怒,以相仍引。疏:禮,履也,謂可履而行也。莊子曰:以禮為翼,所以行於世也。夫制禮者,所以救衰弊也。故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曲為,之防,事為之制。淳源一失,眾務事馳,且存檢外之迹,非曰由中之數,故揖讓崇其禮文,玉帛昭其報施,往而不來非禮,來而不往亦非禮。今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怒,以相仍之,故云攘臂而仍之。

義曰:謙退辭讓,敬以守和,謂之禮。《素書》曰:禮者,人之所履。風興夜寐,以成人倫之緒。禮以成饉敬,亦所以生惰慢也。夫摘辟為禮,澶漫為樂,而天下始分矣。徒得形表,而不由中也。威儀者,言其恭肅矜莊,有威可畏,謂之威;進退俯仰,有儀可法,謂之儀。《詩》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又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是也。禮經三百,威儀三千,皆進退恭敬,屈伸俯仰之容,舉其大數爾。禮之大者,婚冠喪祭,邦國之本。動靜容止,孰非禮哉?禮者,敬之體也,如首之在上,足之在下,尊卑自列,不乘天理。故君臣父子,猶一體也,上下相忘,道之實也。後之為禮者,外備容儀,內懷欺侮,忠信不足則更相誅責,玉帛以表其志,揖讓以飾其情,施而不報,往而不來,則怨怒起争,因以為亂,故攘臂仍引,曷若大禮與天地同節之美哉?以禮為翼者,《莊子?大宗師篇》曰:古之真人也,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道德既失,仁義公行。仁失則兼愛之迹乖,義失則是非之儀亂。君子犯禮,小人犯刑,聖人觀事觀時,以行禮法。夷狄知逆命之誅,臣子識尊嚴之敬。因人情而設教,斯之謂歟。報施者,《樂記》曰:樂者,施也。禮者,報也。樂以彰德,禮以報情。往來之謂也。曲為之防者,《防記》曰: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則防與。防民所不足者也。大為之防,民猶瑜之,故君子禮以防德,刑以防淫,命以防欲。子曰:小人貧斯約,富斯驕,約斯盜,驕斯亂。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以為民防者也。故聖人之制富貴也,使民富不至以驕,貧不至於約。貴不慊於上,故亂益亡。故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家富不過百乘。以此防民,諸侯猶有叛者。子云: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防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君不與同姓同車。與異姓同車,示民不嫌也。以此防民,民稱得同姓以弒其君。子云:利祿先死者而後生者,則民不偕。先亡者而後存者,則民可以託。以此防民,民猶偕死而號無告。子云: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以此防民,民猶忘其親。殷人吊於壙,周人吊於家,示民不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從周。以此防民,諸侯猶薨有不葬者。升自客階,受吊於賓位,教民追孝也。未沒喪,不稱君,示民不争也。以此防民,子猶有弒其父者。喪父三年,喪君三年,示民不疑也。故天子四海之內,無客禮莫敢為主焉。父母在,不敢有其身,餽獻不及車馬,示民不敢專也。以此防民,民猶忘其親而貳其君。子云:先財而後禮,則民利。無辭而行情,則民争。以此防民,民猶有貴祿而賤行。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以此防民,民猶忘義而争利,以亡其身。禮者,防民之淫,章民之別,使民無嫌,以為民紀。故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恐其無別也。以此防民,民猶有自獻其身。子云:娶妻不娶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以此防民,《春秋》猶去其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昭公娶太伯之後,同姓也。禮非祭,男女不交爵。以此防民,陽侯猶殺繆侯,而竊其夫人,故大饗廢夫人之禮。子云:寡婦之子,不有見焉,則弗友也。君子以避遠。胡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不入其門。以此防民,民猶以色厚於德。故君子遠色以為民紀。男女授受不親,男女不自席而坐,寡婦不夜哭,婦人疾不問其所疾。以此防民,淫泱猶有亂於族者。子云:婚禮,娶親迎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娶,恐事之違也。以此防民,婦猶有不至者。斯皆嚴斯禁,尚不能止。况不禁乎?此所以明道德既喪,仁義又隳,世亂而存禮,禮極而為亂。去無為之化,日以遠矣。理世之君,豈可背道德而專於禮哉。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注: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夫道德仁義者,時俗夷險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見,德失而仁存,仁亡而義立,義喪而禮救。斯皆適時之用爾。故論禮於淳樸之代,非狂則悖;忘禮於澆漓之日,非愚則誣。若能解而更張者,當退禮而行義,退義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返淳樸,則上德之無為矣。

疏:此卻明智弊之由也。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爾。上經云:大道廢,有仁義。莊子云:道隱於小成,道無不在。而此亡大者,約人而言爾。故時淳則大道公行,俗澆則小成遂作。小成作而大道隱,仁義行而至德衰。此則代俗淳醨之殊,聖人適時之務爾。故淳樸漸散,則失道而後德。德又衰,則失德而後仁。兼愛迹存,則失仁而後義。裁非不足,則失義而後禮。且論禮於淳樸之代,非狂則悖;忘禮於澆漓之日,非愚則誣。是故聖人救代之心未嘗有異,而夷險之跡不得一爾。

義曰:五者之失,隨代澆淳而然也。大樸既散,全德守之;德既下衰,仁愛繼之;仁愛不足,義以制之;義之不行,禮以救之。夫禮以救亂,亦所以生亂。何者?禮煩則俗薄,俗薄則交争,交爭則亂生矣。然而理國之急,禮為之上。《春秋》昭公二十六年,晏子對齊景公曰:禮之為國,與天地並。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恭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謂之善物也。公曰:善哉。寡人而今而後,聞此禮之上也。對曰:先王所稟於天地,以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也,則理世之道,禮為急矣。道德既喪,禮復不行,其異類乎?道德仁義,日以喪矣,禮所以救亂理民,可不矜乎?故君子撙節以明禮,斯之謂也。非從天降,非從地出,酌在人情而已矣。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注:制禮為忠信衰薄,而以禮為救亂之首爾。用禮者在安上理民,豈玉帛云乎哉?

疏:夫者,發語之端也。言末代聖人所以行於禮教者,由救忠信之衰薄爾。若使人懷忠信,復奚假於禮法乎?而亂之首者,以禮防亂,則但可為理亂之首爾,而非道德之化也。

義曰:亂者,理也。如周有亂臣乃理國之臣也。忠信既薄,上下離心,聖人設禮以教之,約法以檢之,明尊卑上下以勸之,著降殺等倫以節之。雖忠衰信薄,人不敢為亂者,由行禮以理之矣。四者既失,而不以禮節之,則民無所措其手足矣。上文所謂曲為之防民,猶或踰之,斯禮所以救亂致理之大務也。《禮經》曰:安上理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故王者功成作樂,理定制禮,各因時而垂教,歷代以沿革,不可執古之道,守常不移矣。子曰:達於禮樂者,民之父母也。能達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志氣塞乎天地,禮樂通乎神明。所以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斯可以施及四海,以畜萬邦,故禮之救亂致理,先王之所以急也。若反淳樸,敦太和,復道德,然後禮可廢矣。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注:識者,人性之識也。謂在人性識之前,而制此檢外之禮,雖欲應時,實喪淳樸,故云道之華。禮以救亂,所貴和同,而失禮意者,則將矜其玉帛,貴其拜跪。如此之人,故為愚昧之始。

疏:前識者,制禮之人也。謂之前識者,言在人識性之前,制此檢外之禮。道順人性,禮存外跡,以之此道,乖失質素,所以為道之華也。而愚之始者,夫禮以靜亂,因亂救之,貴在協和,歸於淳樸,而代之行禮者,不務由中之性,唯務形外之飾,敬愛不足,幣帛有餘,非達觀所存,誠為愚之首。故云而愚之始也。

義曰:制禮之意,所以救弊也。夫何故哉?道德既喪,仁義復衰,不制之以禮,則奸亂生矣。故制禮以救其弊焉。於人識性之間,制禮以節之,進退動靜未始不拘於禮矣。謂聖人達知其事,預為之防也。故云在識性之前。謂之前識,道以敦素,禮徇容儀,澆淳想懸,故為道之華矣。華者,不實之謂也。失禮生弊,弊極則亂。救弊而亂息,故云靜亂也。禮得其所,謂之協和。矯貌飾容,內無其實,則為愚之首也。夫因親以教愛,因嚴以教敬,愛所以事親,敬所以事君。愛敬不由於心,玉帛以表其外,非愚而何?禮之作也,叙尊卑,明上下,別同異,正人倫,使君臣父子不失其序。今之為禮者,中外相違,華盛而實毀,末隆而本衰,禮薄於忠,權輕於信,威不及義,德不逮七,為理之末,為亂之首。詐偽所起,忿爭所因也。有其禮,無其心,動不由中者,其救弊也不足,於政亂也有餘。何者?禮之繁也,則進退盤躃,一成規一成矩;從容逶迤,一如龍,一如虎。其諫人也如子,其導人也如父。習之變也,以質為鄙,以文為高,賈以風聲,擅其虛飾,作巧以誇競,尚華以檢束。此謂禮煩則亂,智變則詐。所以丹朱非《咸池》所化,商均非《九成》所變。是禮樂雖設,不克救之矣。故俗之亂也,禮何為哉?詠謌雅頌而風不能移也,鍾鼓絲簧而俗不能變也,謙退辭讓而天下不之信也,守柔復雌而天下不之親也,懸爵設賞而賢人不至也,攘臂執手而君子不來也。貌饉辭豐而心誠不施者,徒有禮容無益於救世矣。是知感天地動鬼神,盡敬於心,推心於道,明德惟馨,神饗之矣。潢汙行潦之水,蘋繁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可羞於王公,可薦於神明,斯由中之禮也。苟不及此,所謂愚之始矣。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注:有為者,道之薄;禮義者,德之華。故聖人處無為之事,其厚也。不處其薄矣。退禮義之行,其華也,自居其實也。

疏;大丈夫者,有道之君子,即前上德之君也。道德無為,謂之厚實;禮義有為,謂之薄華。言聖人先道德之化,故云處厚處實。後禮義之教,故云不居華薄。

義曰:有道之君,體真之士,志趣廣大,道德弘深之謂也。大者,言道德之大。丈夫者,數極於十,人之長大極十之數,十尺為丈,故云丈夫。舉其全與大也。所以老君十號,亦號大丈夫、大聖師是也。夫抱道之君,行上德之化,無為無事,惟精惟微,以道教人,人宗於道,居其實也。以德育物,物宗於德,處其厚也。不以前識之華、弊薄之禮而化於人,故云不居其華薄矣。《通玄真經》曰:大丈夫恬然無惠,澹然無慮,行乎無路,遊乎無怠,出乎無門,入乎無房。屬其精神,偃其知見,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

故去彼取此。

注:去彼華薄,取此厚實。

疏:彼謂禮義也,此謂道德也。聖人去禮義之浮華,取道德之厚實,故云去彼取此。推論聖人百慮同歸,二際俱泯,豈有彼此而去取耶?設教引凡,託言之爾。

義曰:此自大丈夫已下,謂欲令行化之君尊道尚德,復樸還淳,去禮義之末跡,變浮薄之華態,使處於道德之厚,不處禮義之薄,居淳樸之實,不居玉帛之華,羅有識於玄同,躋含靈於道域。而言去彼禮義、取此道德也。所謂設教垂戒,非聖人實有去取之分別矣。若人君能捨禮而行義,去義而行七,除仁而尚德,違德而適道,去末之華薄,歸本之實華,以玆為化,豈不至哉?

《防記》曰:檢今本《禮記》,『防』作『坊』,引文皆同此例。

則民不偕:檢今本《禮記》,『偕』作『倩』。下文『示民不借』,『借』亦作『倩』。

同类推荐
  • 三洞珠囊

    三洞珠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征石城记

    西征石城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Ballad of the White Horse

    The Ballad of the White Hors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王传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王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乐府雅词

    乐府雅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诸天尽头

    诸天尽头

    一觉醒来,罗素脑海中就多出了一个可以穿梭诸天世界的系统。杀手、怪兽、女巫、异形、魔鬼、神明……无限的世界有无限的可能,亦有无限的历险,而踏破无限之人,必将留下属于自己的传说。从平凡到不朽,在诸天的道路上寻觅尽头!……看着永无止尽的道路,罗素摸着系统的狗头,他手里只有抽奖得来的卡片……有点慌!
  • 漂

    去找许定明吗?不知怎的,自从与他从那个度假酒店回来后,我就一直不想再见到他了。我觉得我的人生与许定明的人生差距实在太大了;我甚至觉得事实上已经不能再接受他的任何恩赐或“美意”了,包括他对我善意的同情和怜悯……然而,等来到北京火车站的售票窗口前,我还是犹豫了。尽管在这之前我已经想到过若干个下一站的地方了,甚至确切地知道我该去什么地方,只是临到真要出发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真正的下一站,对我来说,可能永远都是难以确定的,或者说,都是处在虚无缥缈中的……
  • 30岁前学做人30岁后学做事

    30岁前学做人30岁后学做事

    三十几岁正当而立之年,是创业的黄金期,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十几岁精力旺盛、热情奔放,敢于挑战。然而,三十几岁是人生黄金期的过渡期,有时候会不稳定,人生经历尚浅,人生经验不足,人生磨难太少,他们需要的是经受岁月的历练,接受时间的考验;他们所缺少的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丰富的人生阅历。
  • 续红楼之黛玉的爱情

    续红楼之黛玉的爱情

    搜检大观园之后,黛玉在贾府的日子越来越难,与宝玉的爱情受着各种外力的阻挠,北静王已有正妃却仍想娶黛玉为侧。。。贾母希望贾林联姻,王夫人希望贾薛联姻,王夫人为钱,却不知贾母也是为钱。金玉良缘已成,宝钗终于得偿心愿,耐何玉非玉,金非金,宝钗一心想要夫贵妻荣,宝玉却宁愿白丁而终。。。
  • 爱巢,坟墓?血型全知道!

    爱巢,坟墓?血型全知道!

    本书简要介绍了血型心理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血型在家庭生活中的特点一一作了阐述。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并可据此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以更有效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The Story of the Amulet

    The Story of the Amule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婚恋要读心理学(心理学与你的生活系列)

    婚恋要读心理学(心理学与你的生活系列)

    本套丛书是为非专业人士准备的心理学普及性系列读物,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与个人健康、社会现象、组织运营、人际关系、自我情绪控制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内容几乎涉及到了生活的所有层面,是一套难得的实用心理学好书。本书为丛书之一。
  • 正能量心理学

    正能量心理学

    本书从认知的改变、情绪的控制、意志的打造、思维的转换、自我的探索、事业的拼搏、拒绝负能量等十个方面,对如何培养正能量进行详细的阐释,使读者积蓄正能量,向积极生活进发。
  • 金牌王妃要翻天

    金牌王妃要翻天

    她:女子特战队队长,要风得风,要雨的雨,一次任务中,赶上了穿越的人潮....她:相府嫡女,却被丢弃在废弃的院落里,无人问津的大小姐.....当她再一次睁开眼睛,她已是她,她已不是那个任人欺负的大小姐,无人问津何必在乎,清净的生活挺好,有人欺负吗?看她如何能屈能伸,养精蓄锐翻了这天。
  • 诡秘的黑斑人

    诡秘的黑斑人

    波格的天空为什么是灰色的?到处充满了火药味,人们在惊恐中度日,倍受煎熬。为搞清楚波格到底发生了什么,飞龙小队秘密潜伏下来自己的地盘谁做主?那个刁蛮的将军女儿能帮助他们解开谜团吗?一个来自神秘地方的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江里有什么怪物?江水有毒吗?为什么江面上出现大量的死鱼?是谁在肆意搞破坏?医院里奇怪的病人是喝江水生病的吗?“飞龙小队”能让罪魁祸首逍遥法外吗?博物馆丢失了一件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那个黑斑人到底是谁?他是如何潜伏到博物馆的?他在哪?“飞龙小队”能否在茫茫的人海里找到那个黑斑人吗?那件博物馆镇馆之宝一旦出境,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