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84200000006

第6章 无为(1)

煤油灯的捻子炸了一下,焰光突然就亮了。纸面的小字长大了几分,能看清它们的模样了。我的心也亮了一下,不再疲倦,想再看一会儿书。

灯捻炸裂的声音把父母惊醒了。母亲从被窝里探出身子,不耐烦地说:“别看了,省着点儿眼吧。”

父亲摁下她的身子,“孩子愿意看会儿,就由着他,别添乱。”

母亲很不服气,“这年坎儿,念了书有什么用?再把眼睛觑乎坏了,下地的时候,庄稼和草都分不清,就成废人了。”

“嘁,你是怕费油。”

“是又怎么着?”母亲的语气有些亢奋,“就你这个支书当的,一个日工才三分钱,只够买个油饼,年底结算,还欠着队里的,买个油盐酱醋都没钱,还得抠鸡屁股用鸡蛋换。”

母亲的话戳中了父亲最薄弱的部分,他的腿在被窝里重重地摔了一下,“真是妇道人家,夹缠得很,你也不想想,灯油它长着腿呢,省着不用,也会搁干了。”

父亲是指煤油的挥发。

母亲就不吱声了。

我就接着看书。其实我那时看书也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朦胧地觉得,父母的锄杆的确捋不出什么来,正被批判的孔老二的一句话——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或许是有些道理的。

书虽然继续读下去了,但躺在被窝里的父母总是不时地弄出一声叹息,让人心不安。“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瞎眯着。”晚饭我们喝的是稀粥,靠睡眠把肚腹欺哄过去。所以,贫穷的日子承受不了多余的灯光。

我只好装作已经困倦了,悻悻地把油灯吹灭了。

在土炕上辗转反侧地期待了很久,终于等来了一头疲脸子的瘦驴,径直朝我走来。地点是村口大柳树下,那里有一盘石碾子,村里人收工之后,多是聚集在那里乘凉。蹴着那么多人,驴子唯独走向我,我兴奋极了。驴子对我说,你跟我走一趟,我带你去一个地方。驴子让我骑在它的背上,抬腿就飞了起来。飞到大平原的上空,盘旋了一阵,发现了一处烟囱林立、有围墙的地方。驴子咴咴地叫了几声,直直地落了下去。落在一个院子里,有一群穿蓝工装的人,正围着一个大笸箩吃馒头。他们从笸箩里拿馒头,可拿来拿去,那笸箩里的馒头总也不见少。我吃惊不已。驴子朝我点点头,问我,吃馒头的日子好不好?我说,当然好。我说的是真话,在我们那里,“啃咸菜就窝头,一天两顿稀面粥”,生活得跟口诀一样,有谁不稀罕馒头?驴子说,那好,念你读了那么多的书,就留在这里当技术员吧。这天降的喜事把我弄懵了,我愣在那里。驴子啃了我膀子一下,你已经是这儿的人了,还不赶紧去吃馒头。我朝着那个笸箩扑了过去。

当当,当当……发抖的手就要触到馒头的时候,刺耳的声音把我弄醒了。当当,当当……我分辨得出,这讨厌的声音,来自村口大柳树上的那口锈钟。“睡觉都不老实,净踹被子,被子里那几两棉花,哪经得住你这样踹?”在远的钟声中,母亲在近处埋怨道。

我睁开眼睛,很懊恼,“敲钟的,是不是我爸?”

“不是他还能是谁?”

“敲得再响,能敲得出馒头?”

母亲摇摇头,觉得我既莫名其妙,又十分刻薄。

别看父亲赞许我晚上读书,但每到星期日和寒暑假,他就绝对不允许了。他把我赶到庄稼地里去,参加劳动。我跟他说,我不稀罕那几个工分。他说,你以为我稀罕?你是支书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地里劳动,你不能搞特殊。那时,一个伟人撂下了这么一句话,我们不仅要学工、学农,还要学军。父亲牢牢地记在心里。

春天社员们在堰田里翻地,用瘦长的铁镐。山西人用的是镢头,刃子很宽。因此人家翻出了个大寨,而我们什么名堂也没翻出来,虽然地处北京,被燕山的大脊梁遮盖的这个京西小山村,却始终籍籍无名。社员们翻地的时候,懒洋洋的,与其是为了种粮食,不如说是翻给他这个支书看。

依山起伏的堰田,看着是一方美丽的风景,镐子翻下去,薄薄的土层下,净是石头。翻出的声音透着穷气,旱出的烟尘,很呛人。人心恓惶,种子撒下去,出得了苗吗?

一个叫扁儿的社员,总是直起腰来,愣愣地戳在那儿。父亲走过去,朝他的腰眼上踹上一脚,“卖点儿力气好不好?”

“卖个鸡巴!”

父亲又踹了一脚,扁儿回应的还是那句粗口。

“扣你的工分儿。”父亲威胁道。

扁儿反而嘻嘻笑起来,“不扣,你是丫头养的。”

扁儿的个子很矮,瘦刀螂一样的脸上,净是被抓过的伤疤,谁都不把他当人看。家里总是亏粮,媳妇就总拿他出气。媳妇叫小金花,却长着个大身坯,他只要一顶嘴,小金花就抓他。他忍着,忍着,心里怕她。但临出门的时候,却趁其不备,在女人娇气的腰眼儿上狠狠地踹上一脚,女人来不及叫上一声,就趴在地上了,十天半月出不了门。他像对自己也像对别人说,怎么忍来忍去就忍不住了呢?你说他不怕媳妇,在媳妇面前萎萎缩缩地任打任骂;你说怕媳妇吧,出手又那么狠。人们不理解他——即便是伤痕常挂在脸上,谁也不关心他。

没人给他做饭,中午的干粮只是两只柿子。

到了中午,人们要在草窠子里睡上一晌。肚子喂不盈,睡就盈了。父亲惜时,跑到山梁上去打烧柴。一大捆烧柴打回来了,人们还横七竖八地挺着尸首。父亲挨个地踢他们,“起,该干活儿了。”

扁儿从眼缝里乜了一下父亲的那捆烧柴,“看来,就属你是盏人灯哩。”这是一种极端的反感——于公于私,你都占了先先,我们还做不做人?

收工的时候,扁儿蹴到父亲跟前,阴郁地笑笑。父亲一边回应地笑笑,一边往背篓上装柴捆子。父亲刚要背起来,扁儿伸手就把柴捆掀下来。因为没有宣言,父亲愣了一下,“你要干吗?”“不干吗。”扁儿嘻嘻笑着。

“你真是没事闲的。”父亲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只是摇了摇头,重新装他的柴捆子。

扁儿又给他掀了下来。

父亲急了,喊了一声,“你再掀一个试试?”

社员们都围拢过来,他们觉得,这下该有好戏看了。

父亲阴沉着脸子,索性把柴捆子直接扛上了肩头。扁儿的脸色也庄严起来,“今天你肯定背不成!”他跳了起来,越过了高大的父亲,把柴捆及父亲全扑倒了。

周围一片欢笑。

父亲爬起来,高大的身躯直直地朝扁儿的小身材逼过去。

我看到,扁儿的脸色苍白,整个身子都在颤抖。我兴奋极了,一个壮观的场面就要诞生了。

“横竖就是一捆烧柴,不背就不背。”在父亲居高临下的时候,居然说了这么一句泄气的话。

没有故事发生,人群便无声地散了。人们走在阔大的山脉上,像羊拉下的粪便,很渺小,看不到表情。

扁儿走在我们的身后,走得无声无息。

父亲几次搭讪着要跟我说话,我懒得理他。这个支书当的,一点儿尊严都没有。

进了家门,我把事情的原委跟母亲讲了,母亲一下子就火了,“我去找他,干吗欺负老实人!”

父亲一把没拦住,母亲转眼之间就没影了。

但很快母亲就回来了。我问:“出气了?”

母亲白了父亲一眼,“出气?憋气!”

母亲说,小金花死人似的躺在炕上,扁儿死人似的圪蹴在炕洞前,炕洞里连一粒火星都没有。

父亲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吃饭。”

扁儿确实让父亲跌了威信。上工的钟都敲了两袋烟的工夫,居然不见人出来。父亲很纳闷,对我说,你去挨家挨户问问,他们还出不出工,如果不出工的话,就扣他们的工分。我说,你还是自己去吧。我还在对他昨天的表现耿耿于怀。父亲很柔情地摸了摸我的头发,说:“我一个堂堂的支部书记,哪能这么干?”

我挨家挨户问过,对兀立在大柳树下、满脸渴盼的父亲说:“他们都铁了心不出工了,且让我捎信给你,工分太少,他们不稀罕,你愿意扣就扣鸡巴的吧。”

父亲跌坐在碾盘上,嘴里大叫:“完了完了!”

我说:“你还是去公社吧,让他们派工作组来。”

“你净出馊主意,你当他们是谁?他们都是老街坊哩。”父亲瞪了我一眼。

那个时候,讲政治挂帅,破坏生产的人,往往是会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

父亲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独自上山了。

在堰田里,山风凄切,他权当是社员们的窃窃私语,镐子翻下去,也一丝不苟。他对自己说,狗日的都看着咱哩,绝不能偷一点儿懒。翻着翻着,脸上挂满了眼泪。他也不明白,这么没地力的薄土,打下的粮食还吃不盈一季,干吗还一年接一年地死死地摽着?干吗不让搞点副业,肥肥嘴儿呢?

他怀着满腔的幽怨,复仇一般使着狠力气。天气不体恤他,还是初春,就已经是干热干热的了。他闪了棉袄,只穿着一件看不出颜色的破秋衣。汗水洇湿了后背,继而变成碱。日光游移,汗碱的图案不停地变换:一会儿是张羊脸,一会儿是只牛头……总之,都是山里的畜牲。累了,他只想笑。就笑。呵呵地,似哭,似犯了神经。“这个支书当的。”他觉得自己有资格嘲笑自己。

呵呵,呵呵……

终于干满了点儿,他披着稀薄的夜色,踽踽地走回村口。大柳树下,蹲满了一色的青壮劳力,他们端着青瓷大碗,一边哧溜哧溜啜着稀粥,一边用筷子敲着碗沿。他们是做给他看的。他低着头,径直走过去,愤愤地撂下一句话:“真是一群贱人!”

第二天,该敲钟的时候,他手里的钟槌举起来又放下,最后,还是敲了。“兴许他们只是装个样子呢?”

两袋烟工夫的钟声,终于没有唤来一个人,他彻底失望了,头也不回地上山了。

第三天,柳树上的钟他只是看了一眼。第四天,他头都懒得抬一下,急匆匆地从柳树下走过。

或许是过了一个星期的光景,父亲正在没滋没味地吃早饭,钟声竟恶作剧般急急地响了。父亲手里的粥碗跌落在地上,碎了。母亲说:“瞧,又没了八分钱。”

父亲推门而出,跑到了大柳树下。见队里的青壮劳力都簇在那里,手里都攥着翻地的家伙。

“敲钟干吗?”父亲问。

“出工。”众人回答。

父亲摇摇头,“是怕扣工分吧?”

“放屁,我们是怕错过了节气。”

父亲心头一热,到底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种地的本分,让他们呆得恓惶。他觉得说什么都是多余,兀自朝前走去。人群尾着他走,谁也不说话。他心头突然难受起来,喉头哽咽着。“你们且记住,我会对得起你们的。”他对自己说。之后,又有些不甘心,恨恨地骂了一句:“这帮狗日的!”

玉米勉强地拔节了,荒草却茁壮。这是旱地特有的景象。因此,社员们不得消闲,还得锄耪。玉米的叶子像一把把有暗刃的刀,在人们的臂膀和腿子上割出一道道的伤痕。人们怨恨不已,却异常勤劳。他们有一个朴素的道理:糊弄庄稼,就等于糊弄自己。

还不到蝗虫发作的时候,蝗虫的青虫就很肥大了。这是对庄稼人的嘲讽,他们心里很受刺激。因而也就爆发了一种野性——

他们把锄头撇在一边,在田埂地垄上,蹿来蹿去地捉青虫。他们用草梗子把青虫穿起来,燃起地火烧烤。他们有大本事,青虫烤熟了,草梗子却不断。他们大量地吞嚼这些虫子,咬肌暴突,真不像人。

父亲捉虫子的数量最多,吞咽的数量也就最多。他的嘴唇和舌头都黑了。捉到兴头上,他觉得汗碱浆过的衣裤很是碍事,索性就脱得只剩下一条内裤。内裤的成色实在糟糕,关键的部位破破烂烂的,开了天窗,蛋卵子时隐时现。在场的社员有不少婆娘和小姑,她们偷偷地笑,男人们则嗷嗷地叫。但父亲却很忘我,翻转腾挪,如入无人之境。父亲身长,动作的姿势很像什么。扁儿突然说:“简直是条大狗。”众人大笑,齐声呼应:“对,大狗!”

“大狗!”

“大狗!”

……

传到父亲耳朵里,他居然知道人们是在叫他,不恼就是了,还索性叫上几声,汪汪,汪汪……

众人笑得前仰后合。“好日子!”他们说。

起初我还为父亲羞惭,被这热烈的气氛感染之后,也不觉得那么严重了,便偷偷地笑。

扁儿看了我一眼,“小狗。”

我嘿嘿一笑,“我要是小狗,现在就把你裆里的东西咬下来。”

扁儿做了个捂裆的动作,好像真的被咬到了,眉头紧锁。

随后,我们往一块儿笑,都不觉得对方可恨。

玉米终于顺利地吐穗了,小雨也极节俭地来了几次,人们紧悬着的心落得妥帖了些。在常识里,只要不是连天的大旱,即便是雨水稀少得像泪珠子,也不会闹蝗灾。山地的玉米长得忒慢,平原的中茬玉米都收获了,它仅仅是抽穗而已。锅里的粥越来越稀了,社员们便且闲且恓惶。

父亲对众人说:“狗日的们,我让你们开开荤。”

扁儿撇一撇嘴:“你糊弄谁?”

“我让你们吃鱼。”父亲毫不犹豫地说。

扁儿翻了翻白眼,像明白了什么,嘴角刚要绽出笑来,却猛地拍了一下大腿,“操,你真是馋晕了!”

村里的确是有条河,但连年干旱,河脉浅,有的地方,索性就断了。没有大水,哪里有大鱼?一些小鱼罢了。

山里人没有打鱼习惯,不置备网罾。那么,用什么捞?所以,扁儿认为父亲在起哄他们。

父亲坐在河边的鹅卵石上,想了半天主意。

“药它。”父亲突然说。

“用什么药呢?”扁儿问。

“苦杨。”父亲给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行吗?你真会想歪主意。”扁儿带头反对。

“支书是我还是你?”

父亲便带着众人到山上去打苦杨。并称,不管理解不理解,打就是了,给你们记工分。

苦杨,并不是一种杨树,它是山上的一种灌木,枝条柔曼,有细长的叶子。苦杨的皮剥下来,捣碎后放到碗里,倒上水便呈浑黄色,喝上一口,苦极了。但去火治淤病,是一种药材。

同类推荐
  • 时光

    时光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含泪的信天游

    含泪的信天游

    四段凄美温婉的故事,四个女人的命运交响曲,四声清雅或浓烈的爱情。这不是四部中篇,不是一部集子,它是一个整体,是一部大长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吴克敬力作!
  • 黄河故道人家

    黄河故道人家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198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改道东流后,留下的黄河故道,飞沙走石,稼穑不立。一百多年来,故道两岸的人们几乎伴随着泪水和汗水苦熬岁月。《黄河故道人家》虽然是萌生在这片灾难的土地上,但作者却不是悲悲切切地抚摸伤疤,不是泪痕满面地诉说痛苦,而是用一种萌发于心底最深处的情感,以故黄河为背景,对生活在故黄河两岸的一群小人物进行描摹、刻画,用质朴的语言叙述展现黄河故道发生、发展和丰富了的民族乡土文化,勾勒出黄河故道两岸的世俗风情画卷。
  • 杀人的舌头

    杀人的舌头

    孙武抬头眼看章华台,不由感慨万千:“太子啊太子,当年你慧眼识人,礼贤下士,赠我心爱的湛庐剑,对我寄予厚望。为复仇,我十六年卧薪尝胆;为报恩,我十六年披坚执锐。如今,灭罪魁、诛祸首,为你报仇雪恨。你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矣。”剑指高台,“来人,把章华台烧了!”吴国将士高举火把,冲上了章华台,点燃了帷帐纱窗,霎时火苗乱蹿,烈焰飞腾。孙武、伍子胥按剑并肩而立,带着残酷的笑意,目睹绝世名构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
  • 进城(中篇小说)

    进城(中篇小说)

    沈扬,原名沈桂才,男,1963年11月生于桂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做过农民,读过大学,到过部队,1995年11月进入广西日报社(现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任记者。2001年,《美国博士在南宁打“钟点工”》一文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1990年以来,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圆梦》、报告文学集《跨越国界的名字》和《界碑下的足迹》等。2011年6月,学术专著《在买方市场下经营报纸》出版。有《悬空寺悬在哪里?》《山清水样明》和《鹅泉归来叹灵光》等数十篇散文见诸报端。从老家往城里去的时候,李江源总要来到村外小渡口,一次次地邀请阿爸。
热门推荐
  • 吼夜

    吼夜

    本书所选文章均出自季栋梁近年来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小说绝大部分发表后被各类选刊选载,引起评论家和读者广泛的评议。这些作品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写实风格和底层情怀,多从小视角切入,选取小事情,在叙述中,在故事的可读性与寓意的丰富性之间,通过营造一连串的意象与情境,找到了合理、恰切的平衡支撑,从而达到穿透故事表象本身,充分营造了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人性扭曲和粗犷而细腻的情感世界的艺术质地,使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更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 倾心之畔

    倾心之畔

    不知从何时起,我的眼里只有你,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化作永恒烙在了我的心上。
  • 山在那里

    山在那里

    散文集《山在那里》,是一个人的述说与回声。我们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那里的文字,就是他的拓展,凭借凡俗市井中失神的观察,顺着半虚半实的家藤攀爬,他让自己相对封锁的生命得到时空上的延展。这本书,是一座漂流于朝九晚五、无限循环的秩序生活中的、沿途观看一个人内省风景的文字岛屿。
  • 书荒拯救者

    书荒拯救者

    灵气复苏百年后,道书体系崛起,世人可观道书悟道。然,好书难寻,全球书荒!值此之时,少年吴逆偶得奇葩推书金手指,从此,他背负起了拯救全世界书荒者的重任……“亲,书荒吗?这里有本《赘婿》,每日十更,全年无休!”“你好,《神雕侠侣》了解一下,不虐主无绿帽!”“兄dei,《人生长恨水长东》造吗?妥妥的至尊爽文!不看不是中国人!”“我跟你港,《冰与火之歌》真乃旷世巨作,不死人,零血腥,作者一点不任性!”等等,怎么好像有点不对?————这是一个反向文抄公靠卖刀片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 谋天下

    谋天下

    中国第一部历史谋略小说。第一位皇帝产生的前夜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进行的同时一支鲜为人知的间谍队伍活跃在华夏各地那是阴谋与阳谋的交相辉映那是血与火的痛苦煎熬那是爱情与利益的艰难抉择是的,世界上只有谋略可以创造不朽、创造神奇,创造遗憾也许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所有丑恶的雏形、所有阴谋的滋生。
  • 奥特时空传奇

    奥特时空传奇

    穿梭不同的时空,领悟海洋的意志。在各种战斗中不断成长,在各个时空缔下牵绊。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请你不要放弃。只要还有一丝希望,那种名为光的力量就会绽放。书友群:391639945订阅VIP群:897951764
  • Lady Windermere's Fan

    Lady Windermere's F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父母给孩子的200个健康常识

    父母给孩子的200个健康常识

    青少年时而悲叹、时而激情四射;时而无聊、时而君临天下。他们更容易体会到这极致的喜怒哀乐,在人生的高峰与低谷之间不停徘徊。当年轻的身体和心理高速度地发育成长着的时候,他们有太多的问题不可解。这时就要看父母的功课有没有做足了。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努力的父母。
  • 无尽传说之玲珑

    无尽传说之玲珑

    一颗玲珑玉,引发人魔妖三族大战,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身负魔族血脉的人类少年
  • 山上有个鬼第一卷山

    山上有个鬼第一卷山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传说,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故事……山卷——忘魂篇—好啊,我们私奔吧,我带你去远方,带你去看最美丽的风景……鬼将军篇—你可以抛弃你的慈悲,抛弃你的软弱……因为战场上不需要那些东西,战场上只需要活下去……金翅魔王篇—王座之上,除了孤独,只剩寂寥……黑帝篇—黑色的帝王,掉落了凡尘北羽篇—北方有佳人,黑背白肚剪刀尾玉玄篇—那三个拿砍柴刀劈出来的奇丑无比的字……蛇舞篇—江湖有多远?江湖在……你我之间道史篇—历史都是由活着的人写的不是吗?红妆—总有一天你也会遇到那个命中注定的人,你会为他穿上嫁衣,你们幸福快乐,也许还会给你们的孩子讲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鬼的故事……繁世卷鬼卷前传——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