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80800000005

第5章 怎样面对死亡(1)

死亡的本质意味着什么

人的一生只有三件大事:出生、生活和死亡。出生时他没有感觉,死亡时他是痛苦的,而生存此时也正在被他忘却。

——法国作家 拉布吕耶尔

面对着熟悉的环境、陌生的人,你是否会想起熟识的他,想过“他会意识到自己永远消失吗”或者“面对死亡时,他感到恐惧吗”之类的问题?更甚者,临睡前或醒来时,你想象过自己死亡后的情形吗?是永恒黑暗、无知觉还是其他?

世人都怕死,或许你也不例外,但是事实上没人会对真实的死亡感到恐惧,人们所恐惧的只是他们自己所想象出来的死亡。其实我们中大多数也未必搞得清楚死亡是个怎样的概念,如果有人说“他死了”,那究竟意味着什么,事实又是什么样的?当死亡时,只是肉体消亡,而心灵或者灵魂仍然存在吗,我们是否依然能够感受到一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不朽的吗?将有不朽的可能吗?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疑惑或者说是不解之谜。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最终都会死亡,这是无法改变的事。而我们是如何完成这件不可避免的事的呢?耶鲁公开课雪莱·卡根教授所讲授的《死亡的哲学》将会对我们回想必死性时曾问起的问题进行仔细推敲,深思熟虑死后可能不会是结束的可能性;探究一个人死了意味着什么,其中有何种事实;评价对于死亡不同的看法,对于我将会死亡的事实如何影响着我生命的存活等问题,带你进入一个全新的哲学精神世界。

死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所有生物的必经之路。每个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是平淡还是坎坷,都会面临一个终极问题——死亡。面对死神的悄悄临近,我们难免会感到无名的恐惧和孤独。

想象茫茫宇宙像一个大细胞,我们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分子,不论我们的死亡还是存在,生命都还在不断地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维持着宇宙的平衡。我们太渺小了,无力改变什么,想想我们还没出生之前的世界,或许我们死去了,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不禁发问: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死亡的本旨又意味着什么呢?

有人说,死亡只不过是一种回归,而回归的最好方式就是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也有人说,其实我们没有真的死亡,我们的灵魂会代替我们感知周围的一切。那么真的有灵魂吗?我们真的会永生吗?当然也会有人说,我们有前生今世,自然就有来世。如果这样,现世对我们来说是什么?活着对于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但是,真的会有前世和来生吗?倘若真有来生,倘若人们可以千秋万载轮回下去,那么我们还会不会珍惜今生今世、此时此刻呢?

面对短暂的一生,在死亡时,我们常会回想,回想过去,回想他人,以前的种种或许在死亡的那一时间就会被推翻。因为从前看重的一切,尊严、面子或是名誉、地位、白色的洋房子或是豪华的小轿车似乎都不重要了,都成了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坟墓里现在甚至都不收殓白骨了,人死之后就一把火焚就成了灰,虚虚飘飘洒入太空、江河,或做了花肥、树肥种到地下。于是这才醒悟,人这一辈子,原是什么也带不走的,最多只能是这一生我们都感受到了什么,都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调查采访一位肿瘤科医生时,问道:“你送走过那么多癌症病人,他们在面对死亡时什么样?”医生说:“大多没有思想准备,忽然面对,基本都崩溃了,哭的、闹的、求的……什么样的都有。”

心理学家问:“什么人会死得平静点儿,有尊严点儿?老人比年轻人好一些吗?男的比女的坚强些吗?教育程度高的、见过世面的好点儿吗?”

医生说:“不是,跟年龄、性别、地位毫无关系。好像被爱得多些、付出爱也多些的,总之体验美好情感多些的人会走得更平静些。”

在现实生活中,人常说,活着容易,生活难。但是要知道,生命不等于生活,而好的生活更不代表生命就有价值。如果生命的价值是由人的财产、名声、地位等等来决定的话,那么,众多默默无闻的人的生命岂不是没有多少价值了吗?这种评判标准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同,人生轨迹也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在生活中享受到了什么——人生四味:喜怒哀乐,他们的生命状态无非两种,积极向上还是消极遁世。但是无论如何,直到现在,我们知道我们都还活着,只要我们活着,我就能做更多的事,改变更多的事。

美国有位心理医生,在他退休的时候著作的病例就有3000多种,医生的成就让人钦佩。可他的所有学生们都不愿让他离开,请求他做最后一次演讲。

这位心理医生没有说的太多,他说:“我们人人都是自己的医生,我们就是太放纵。人生最大的障碍就一句话:如果。人们总在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将会如何如何……如果我要不那么做就好了……根治这一疾病的处方就是把‘如果’去掉,改成‘下一次’,下一次我一定如何如何,听着他的话,学生们陷入深思……”

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唯一没有的路就是回头路,我们要把上一次的挫败当作下一次的经验,这样才能走出辉煌的人生!

对以往的事不再抱怨,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再痴恋,这不是无情,而是超脱。不变的会在心里永恒下去,该变的我们应该努力地改变。不论以后的生活处境有多难,也不会有抱怨,因为生命有太多的人和事让我们牵挂,有太多的爱,我们必须感恩。

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是一个人的最终归宿,生命自虚空中诞生,便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如朝阳注定要溶入黑夜。意识终止,躯体消亡,分解为最初的物质,复归自然,如是而已。

蒙田也说:“教人怎样死,即所以教人怎样活!”意识到死亡并对其进行思考是感受生活的开始,因为死亡牵涉着人往何处去的哲思,暗含着对人生目的的关注。

对于生,人是身不由己的,每个人的诞生都不是出于自己的决定。但对于死亡的思索,却使人在不断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且使人意识到自身有掌握命运的自由。而当一个人眷恋这种生的存在状态时,他定会信心百倍地珍惜活着的自己。而更聪明,深得乐观之道的人更是明白:既然终有一死,那么活着的时候就会是最精彩的部分,生命的意义就是应该释放生命光芒,只有好好活着才有意义。他会意识到: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倏忽而已,不要等到处于生命的尽头,再抒发对生命的留恋。

生是自然的规律,死也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形式。德国浪漫派美学家西美尔就说过:“在任何一个生命的时刻,我们都在走向死。”死亡是必然的同时,他也是人类社会最公平的事情,不论富人穷人,伟人凡人,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

我们就会了悟死亡的真谛:它和生一样,都是极其平常的事情,病树沉舟,新陈代谢,这是自然的规律。正如一位古人之言:“始吾未生之时,安知生之乐也?今吾未死,又安知死之为不乐也?”人走了一生的路,累了,就应该休息一下,这是生命的哲学,它让我们以无畏的姿态去认识死亡,正视死亡,以更深刻的眼光去看待生命的价值。也正是有了这种正确的心态和面对它的勇气,你才能更好地理解死亡的价值和意义。

死亡并不可怕,它存在于生命的旅途中,不可回避,我们对死亡应淡然自若,而对生命要万分珍惜。在离开这个世界时,让人偶尔念及,鼻子酸酸的,说那人其实还不赖,真有些想他呢,那么我们这一生也就值了吧。所以不管干什么,根据自己的心来学会感恩,学会爱,学会去尊重,关心每一个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因为他们让生命有了价值,死亡有了意义。

课堂笔记

当一个人解决了“死”的问题之后,他的“生”就会显出其价值,他不再贪生怕死,不再畏首畏尾,他会以积极、乐观、勇敢的心态度过自己的人生。然而,人的生命终归是有限的,且是短暂的,在这有限的年日,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看生命最后的风景

爱是我们去世时唯一能够带走的东西,它使得死亡变得如此从容。

——美国女作家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我们在生命中行走,看不同的风景,遭遇不同的陌生人。这其中,有些人依旧清晰,有些人突然想起时,已经很久没有消息,彼此已然不再见了,从这个世界消失了。繁华落尽时,生命将皈依何处?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想起我了吗,他们是怎样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的呢?是在努力寻求生存的希望,和自己抗争吗?和死亡赛跑时,他们是痛哭流涕还是淡然超脱?那么,又该怎样看生命的最后一道风景呢?我们来看看名人是如何做的。

爱因斯坦受到如此的尊敬和爱戴,在人们心目中,他就是科学和知识领域里的耶稣基督。相对论、布朗运动和量子论这些理论诞生近百年来,它们一直是顶尖科学家的书房和实验室的专利,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这些理论诞生之初,世界上只有三个半人能够理解这些深奥的理论。

时至今日,这些理论在我们普通人看来,仍是一头雾水。那么,我们对爱因斯坦的尊敬和爱戴来自哪里呢?一方面来自于我们对科学界持久而普遍的信任,另一方面则是我们从他的点滴生活中所能看到的非凡人生,特别是他面对死亡时的淡然态度,那是一个智者对生命的把握和生死的超脱。

1948年,医生发现爱因斯坦的腹腔里长了个柚子大小的大动脉瘤,医生警告说它随时可能爆裂。“那就让它裂吧。”面对死亡的威胁,爱因斯坦十分平静。

因为爱因斯坦一直认为:“是的,人人都要死的。死,是最终的解脱,永恒的自由。死,解除了我们身上的一切枷锁——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谁看到过死人痛苦呢?只有死人和没有出生的人,才不必惧怕明天的不幸和灾难。可是,人类普遍惧怕死,这实在没有道理。只有个体生命的结束,才能保证物种生命的延续。大自然安排得多么巧妙、多么合理,可是大家都怕死,这真是愚蠢。然而,即使知道死不可怕,人还是没有办法摆脱对死的惧怕,这又是一个难解的谜。世界上、宇宙中、有多少难解的谜啊……还是抓紧时间工作吧。”

在爱因斯坦生命的最后阶段,尽管病情危重,他还常常不让注射吗啡,坚决拒绝一切外科手术。他说:“我想走的时候就会走,人为地延长生命是无谓的。我已做了我所应该做的,该走的时候,请让我平静而体面地离去。”

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15分,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医院因“大动脉瘤破裂”逝世,享年76岁。根据爱因斯坦的遗愿,当天下午,在12位亲友的护送下,他的尸体被火化,骨灰被撒在一个未透露的地方。

这是一个老者面对死亡的态度,他非常平静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因为他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许多年岁的幸福时光,他了无遗憾。但是若是年轻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他又是如何看生命尽头的风景呢?

一位心理学家说,从诞生到青春期的这一段时间里,孩子成长着,积极地为将来的各个方面做着准备,现在他马上就要成为社会的正式的一员,受他人的尊敬。然而,就在这几乎已经站在高山之巅、眺望美好将来的时刻,他却被告知临近的死亡之神已经“控制”了整个生命过程,很快就要把成长转为死亡。这对于濒死的青年人来讲,命运是不公平和缺乏逻辑的,他们没有了将来,不可能再成为任何什么理想中的角色,必须痛苦地经历生命毁灭的过程,忍受着与亲朋离别的必然。

这位专家分析说:死亡的前景给这些青少年产生一种威胁,使得他们成为自己颇为珍重的自我的可能性变得十分模糊了。丧失未来的威胁使得青少年面临着对自我的否定,他们正在成长之中,因而,他们面对死亡时,是不可能像成年人或老年人那样,通过回顾自己度过的漫长一生以增强自己的个性意识,他也没有对自己目前的存在有较稳定的看法。他们的疑问必将是:“既然自身并没有被赋予得以充分发展的机会,那么这种形成和出现又有什么意义呢?”因而青春期死亡的年轻人往往要经历一段异常痛苦的濒死过程。

根据伊森的研究,我们了解到青少年对自身死亡这一残酷现实的一系列反应。怎样生就怎样死,青年人必然带着青春期特有的力量和弱点来面对这一切。

经过最初的震惊和反射性的出神阶段,之后才逐步开始接受自我和世界的结束与分离,并思索深藏在这结束与分离背后的残酷意味。

在第二阶段里,临近死亡的青年很快发现,在他健康时难分难舍的好朋友,现在却往往离他而去。他必须更多地依靠自己,必须像他刚刚摆脱的儿童期的孩子那样依赖家人,最终倒退到儿童期,并重新依赖父母,这一切都迫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刚刚塑造起的珍贵的“自我”与独立的人生理想。爱恨、抑郁、内疚、羞愧、自悲等各种对立的情感混杂在一起,构造了他极其矛盾的心理。

虽然表面上,他可能会表现得很自信和自尊,拒绝父母、家庭和其他成人的帮助,但排斥和自尊的背后却是无比真实的内心脆弱。实际上,他们非常向往他人的照料和爱抚。随着身体愈加虚弱,最后一个阶段来临了,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年别无他法,尽管为无法自立而羞愧,也只能默默接受帮助和温暖。

同类推荐
  •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本书由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组织编写,作为重庆市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围绕我国及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学位管理、研究生思政建设及专业学位发展等方面,对研究生创新教育进行了系列的理论探讨。
  • 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

    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

    书中通过案例全面分析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在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中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的获损情况,提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方治理的建议,从实质上推动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
  • 播音主持艺术10

    播音主持艺术10

    本书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也是全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编者虽对来稿有所选择,但书中论文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或编委会的看法。我们将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欢迎全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来稿,对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也欢迎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来稿,就播音主持实践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 阿诗玛:彝族民歌(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阿诗玛:彝族民歌(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阿诗玛》是一部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被撒尼人民称为“我们民族的歌”,少女阿诗玛善良漂亮,可恨的富翁抢走了她逼迫她嫁给自己的儿子。阿诗玛不为财富所打动,严词拒绝。哥哥阿黑勇敢机智,与富翁斗智斗勇,救出了阿诗玛。返家途中,阿诗玛被洪流吞没,灵魂化作回声,永远留在人民身边。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民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他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它是民族的文化之根,是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最宝贵的资料。
  •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本书是一本探讨角色理论的学术专著性教材。全书的基本框架分为三编:第一编角色总论,第二编角色分论,第三编角色建设,每编由若干章内容所构成。本书对就读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有志于探讨角色问题的读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命中注定你是妃

    命中注定你是妃

    心如素简,无忧无愁,她本来是小镇上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谁料国家战火四起,她与当朝战神二皇子有了层层说不清看不破的纠葛,是情?是债?还是单纯的同情?后宫的勾心斗角,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他纵然有心将她留在身边,可是美玉一旦被擦亮,绽放的光彩将再也无法隐藏,她终究不是池中之物!情深缘浅,许下的誓言又该怎样兑现?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优秀员工不抱怨

    优秀员工不抱怨

    你还在抱怨工资太低?抱怨工作条件太差?抱怨工作太累?抱怨压力太大?抱怨工作枯燥乏味?……别再抱怨了。在你的抱怨声中,那些默默苦干的人已经远远赶超了你。突破职业瓶颈,获得职场重生,与其抱怨工作,不如改变自我。让自己永不“贬值”。
  • 甜甜的时光甜甜的你

    甜甜的时光甜甜的你

    “凌晗月,我们分手吧!”?“为什么?因为她吗?”凌晗月看看一旁面容姣好的女子。?“这就是你和我分手的原因?”。她在等他的解释,只是顾墨看着她,依然没开口,像是默认了一样。?凌晗月见他没开口,苦笑了一下?“好,我知道了,以后我不会再来打扰你了,再见!”?再也不见…………?再也不见…………?再也不见…………?
  • 夫人等等本相

    夫人等等本相

    苏暖从未想过自己会有这样的奇遇,子弹穿过心脏竟然还能活下来,但是却换了一个世界,一个她完全陌生的世界........初遇时,苏暖差点被于相爷掐死,,,侍卫:相爷真冷漠!,第二次遇见,苏暖被于相爷摔晕吐血,,,侍卫:相爷,您的洁癖呢?第三次遇见,挂满红绸的婚房里,新郎挑起苏暖的红盖头,苏暖:“怎么是你?!!!”于相:“不然你还想是谁?”......往后余生满眼皆是你,我愿放弃一切,只想与你再次相遇。
  • 入画

    入画

    一场花灯会倾一颗心。能够嫁给他,已经不错了吧。可是他娶她并不是因为喜欢她。“对于我来说,我只是想要一个可以管理家事的女人。”“其一你与我指腹为婚,娶你定不会错,其二云家也是经商人家,娶你多少可以助我的生意往来,其三我不想娶一个养在一个深闺里的大小姐来家里供着,所以我放弃了丞相爱女,因为我需要的是一个端庄贤淑的女人主持家业。”“虽说楚家现在一时半刻不会纳妾,可是必要的时候父亲和姨母还是会给我纳妾,如果推拒不得我也懒得总是为这些操心,这件事你要有心理准备。”“不管怎么说你都是我的正妻,即便以后纳了妾你在这府上依然为尊,我希望如果今后府上有别的女人,你可以拿出正妻深明大义的姿态,不要拈酸惹麻烦,否则我照样会休妻。”
  •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荒野幸运神

    荒野幸运神

    一穿越,就遇到一场飞机劫难,幸运不死流落到一个荒岛。就在叶天为生存发愁的时候,幸运天神系统开启,幸运+99999!顿时叶天牛逼了,在常人无法生存的荒野,叶天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个集才华、美貌、牛逼、装逼、还有点污的主播进入了无数人的视野....走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直播之神道路。新书《我被降维打击了》,起点中文网首发!
  • 不找借口找方法:放弃借口,赢在方法

    不找借口找方法:放弃借口,赢在方法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恰是一些企业及其员工的真实写照:面对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出各种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为了避免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借口油然而生。这种"习惯性动作"看似高明,实际上却是掩耳盗铃。如同鸵鸟,一有风吹草动,即刻将头扎入深深的沙丘,还是逃脱不了被猎人从沙中揪出的命运。当然我们不应该过分苛责一个动物的本能反应,但作为高度职业化的员工,如果不能控制住这种本性,在问题面前相互推诿,那么,这便不是他能力出现了偏差,而是在认识上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 剪纸传说

    剪纸传说

    你想和我交易?但我只要你的影子!我和影子在深渊等你。我是一个剪纸人。我攥住你的影子,让你无处可以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