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36400000007

第7章

第三离合会释者。离者别也。合者同也。谓诸经论各各别说诸观等名。今合解之。但是唯识之差别义。非体异也。一名有三十一类。花严等中。遮境离识名为唯心。辨中边论。遮边执路名为中道。般若经中。明简择性名为般若波罗蜜多。法花经中。明究竟运名曰一乘。此之四名通能所观真。俗境观。正智唯真。加行。后得并通真。俗。若言证者后得唯俗。法花有说唯依果智。但说三车在门外故。宅中出者名衣裓。机案。及门。不与乘名。理亦不然。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乘此宝车直至道场故通因位。胜鬘经中。六法既为大乘故说。故通加行。至乘章中当具显示。胜鬘经中。遮余虚妄名一实谛。显法根本亦名一依。由空为证。又是空性亦名为空。彰异出缠。显摄佛德佛从中出。名如来藏。明体不染真实法性。名自性清净心。功德自体亦名法身。无垢称经。遮理有差别。名不二法门。大慧经中。表无起。尽亦名不生不灭。涅槃经中。彰法身因多名佛性。楞伽经中。表离言说名不思议。瑜伽等中显不可施设名非安立。摄大乘等。显此遍常等名圆成实。对法论等。明非妄倒名曰真如。此十三类名。唯所观理唯真智境。恐文繁广略举尔所。非更无也。谓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法位。真际。虚空界。无我。胜义。不思议界等十四名。如大般若广释。合前三十一单名。二名有四。瑜伽论中。施设。非施设。浅深异故。名为安立。非安立谛。即胜鬘经。有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涅槃经中。亦名胜义。世俗二谛。显扬论中。能诠所诠名名事二法。此之三名通能所观。亦真。亦俗。初。中。后智。摄大乘等。显所执无名生法二无我。亦通能所观。唯真非俗。通初。中。后智。三名有四。解深密等。显一切法有无事理种类差别。名为三性。显三俱无遍计所执。亦名三无性。此二唯所观。亦通三智真俗二境。若言三性等观者。唯能观非所观。通三智及真俗。瑜伽等中。明离系之方便亦名三解脱门。表印深理名三无生忍。唯能观非所观。唯本。后二智通真及俗。四名有四。菩萨地中明义总集。名四嗢拖南。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智度论。显宗差别名四悉檀。一世界悉檀。二第一义谛悉檀。三对治悉檀。四各各为人悉檀。此上二门通能所观真俗三智。诸论以初观粗亦名四寻思。唯能观非所观。唯加行智非中。后智。通真俗二。诸论以后观细。亦名四如实智。亦唯能观非所观。通三智真俗所摄。五名有一。仁王经中。位别印可亦名五忍。一伏忍。在地前伏印故。二信忍。在初。二。三地。创得不坏信。相同世间类故。三顺忍。在四。五。六地。顺为出世行故。四无生忍。在七。八。九地。长时任运观无相理故。五寂灭忍。在十地佛地因果位中圆满寂故。唯能观非所观。初唯加行智。后可通余智。皆通真俗。或名六现观。七觉支。八圣道。九奢摩佗。十无学法。四念住。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非菩萨正观故不别说。如是一切虽异名说。皆是此中唯识境智差别名也

第四何识为观者。大众部等说。六识有染。皆能离染。犊子部等说。五识非染。亦非离染。第六俱有。萨婆多等。六识有染。离染唯第六。于大乘中。古德或说七识修道八识修道。皆非正义不可依据。若能观识因唯第六。瑜伽第一云。能离欲是第六意识不共业故。通真俗三智。余不能起行总缘观理趣入真故。瑜伽又云。审虑所缘唯意识故。第七由他引亦为此观。通中。后智。佛果通八识能为唯识观。三智通真俗理事二门。成事非真唯观俗识。此解依论理或有真。但真如识定非能观。若论所观八识皆通因果二位。真识亦尔

第五显类差别者。其圆成真性识。若加行。后得观。是共相非别相。以总缘遍法故。根本智观是别相非共相。诸法别知故。然体非共相。万法不离此。理一无二故。亦可名共相。诸经论云共相作意能断惑者。依此道理及前加行并能诠说。然诸法上各自有理。内各别证不可言共。其幻性依他识。或说。因果体俱一识。作用成多。一类菩萨义。或因果俱说二。决择分中有心地说。谓本识及转识。或唯因说三。辨中边云。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三十唯识云。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多异熟性。故偏说之。阿陀那名理通果有。或因果俱说三。谓心意识。或唯果说四。佛地经等说四智品。或因果俱说六。胜鬘经中说六识。或因果俱说七。诸教说七心界。或因果俱说八。谓八识。或因果合说九。楞伽第九颂云。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依无相论。同性经中。若取真如为第九者。真俗合说故。今取净位第八本识以为第九。染净本识各别说故。如来功德庄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此中既言无垢识与圆镜智俱。第九复名阿末罗识。故知第八识染净别说以为九也。或因八果三识。佛地等云。前十五界唯有漏故。或因八果七识。安慧论师云末那唯染故。或因果俱八识。如护法等正义所说。依他识中或说唯一自证分。谓安慧师。或说唯二见。相分。难陀师。或说有三。自证。见。相分。陈那师。或说四分。加证自证分。护法师。如是所说诸识差别一往而论。依成唯识云八识自性不可言定异。因果性故。无定性故。如水波故。亦非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起灭异故。熏习异故。楞伽经云。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如是一切识类差别名为唯识。此幻性识。若加行观唯共非自。若后得观通自相观。一一依他各各证故

第六修证位次者。摄大乘说。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无性解云。在胜解地于一切法唯有识性中。但随听闻生胜解故。在见道中如理通达此意言故。在修道中由此修习对治烦恼所知障故。究竟道中最极清净离诸障故。成唯识说。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五十九说。云何能断烦恼。齐何当言已断烦恼。谓善法资粮已积集故。已得证入方便地故。证得见地故。积集修地故。能断烦恼得究竟地。当言已断一切烦恼。正同唯识。摄大乘中。以资粮道闻思位长。大劫修满方起加行。等持位中作唯识观。从多为论但说四位。以观时少略隐不说。唯识等中据实为论。别修行相。见道前位亦有伏除。摄论。唯识等。各言暖等中作寻思等观故伏除。直往。迂回地前皆同。迂回之人虽得无漏。游观心中亦不能伏除。未证真识终不能了如幻识故。上来明位下当辨修。辨修有三。一证修。二相修。三地修。证修者。此见道前虽作真俗二唯识观似而非真。入见道中。真相见道俱了真识。后得俗智方了俗识。四地以前真俗别观。第五地中真俗方合。然极用功始能少起。至第六地无相虽多未能长时。于第七地方得长时。犹有加行亦未任运。八地以上无勉励修。任运空中起有胜行。真俗二识恒俱合缘。至佛位已。三智俱能缘真俗识。第六不定。随意乐故。成事唯俗。行缘浅故。或亦通真。自在满故。相修者。云何名为修唯识观。谓令有漏无漏观心种子现行。展转增胜生长圆满。初修习位。随所闻法托境思惟。令此观心纯熟自在。后伏所取。能取二执。观心转明胜。境相像渐微。忽心境乃冥。观转成无漏。如是展转下转成中。中转成上。究竟圆满名之为修。于初二位。有漏三慧皆现。种修。种修无漏。用渐增故。通达位中唯有修慧纯是无漏。通现。种修。种修有漏在修习位。七地以前有漏无漏皆具三慧。通现。种修。八地以上无漏三慧通现。种修。种修有漏。于究竟位有漏皆舍。无漏满故。而更不修。然具现。种真俗二门无漏之观。地修者。有得修。习修。对法九云。又道生时能安立自习气是名得修。从此种类展转增盛相续生故。又即此道现前修习是名习修。由即此道现前行故。习谓现行。得谓种子。有依下地起下地心。习修唯下。得修通上。得缘上境令势增长。下体用俱增。上唯用增故。成唯识云。前三无色有此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有依下地起上地心。习修唯上。得修通下地。有依上地起上地心。习修唯上。得修亦通下。有依上地起下地心。习修唯下。得修通上。诸上修下及自地修通一切品。下修上者必是曾得自在者修。非余品类。对法论云下地不能修于上者。以诸初业及渐邻近习修者说。未得自在未得上定不能上修。近未生果故。非胜者可尔

第七观法何性者。此有二种。一能观。二所观。能观定非遍计所执。彼无体故。此据正义。有漏观者定属依他。无漏观者二性所摄。常无常门属依他起。有无漏门摄属圆成。决定无唯属圆成者。非真理故。即显地前唯是有漏依他能观。七地已前有漏无漏二性能观。八地以上唯以无漏二性能观。所观性者。摄大乘云。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相。乃至。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无分别智已得生起。悟入圆成实性。又云。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初半颂悟入遍计所执。次半颂悟入依他起性。后一颂悟入圆成实性。成唯识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如是上下三处不同。摄论初文暖。顶二位悟入所执。忍。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圆成实。摄论第二文暖顶寻思悟入二性。四如实智悟入圆成。成唯识文要入初地方悟三性。虽有三文义理唯二。一者实证。二者相似成唯识中据实亲证。由无漏二智真俗。前后方可证得后二性。故证二性时不见二取。即名证彼计所执无。无法体无。智何所证。心所变无依他起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故计所执不说别证。但于二性不见二取。可名悟入遍计所执。然正体智达无证理。多说此智证计所执。虽见道前亦已不见。未亲得二不名证无。故于初地方名证得。摄论初文。悟圆成者据实证得。与唯识同。悟前二性据相似悟。长时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时少分虽亦相似悟入圆成。非长时多分。亦非亲证。故据实说。摄论次文悟入三性总据相似意趣而说。创观名事不相属故名悟入所执。次观唯有识量及假名等诸法。虽未证实名悟依他。如实智位虽实有相。而未证真。二取俱亡。与真智观相似趣入。意解亦谓即是真如。故实智位名入圆成。实未悟入。摄论据相似意解三性。别明悟入。唯识据真实别证二性通证所执。虽文有异而不相违。余所有文皆准此释

第八诸地依起者。此中有二。初辨依身。后明地起。依身者。若顿悟者。初起依于欲界身得。创发胜心唯欲界故。显扬等说。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初地以前三界依身一切容得。许毗钵舍那菩萨。生无色界。以无色心了一切故。非此何人得有是事。七地以前得依欲。色二界身起。菩萨不生无色界故。八地以上唯定依于色界身起。托胜所依得菩提故。其渐悟者。初二果人初起。必依欲界身得。不经生者。七地以前。亦通色界依身而起。虽未入地亦不生无色。悲愿自在随受生故。亦不因修许转生故。不同顿悟。见道已前自已得无漏。彼业力多故。或亦许生。三界业缚彼犹有故。非此生上厌下染故。若经生者必不上生。发心及后唯欲界故。第三果人不经生者。欲界发心后通色界依身而起。不生无色无利益故。若经生者。及第四果。欲界发心。初后唯依欲界身起。色界发心。亦唯依于色界身起。初证顿悟必欲界身。由断生执慧厌深故。渐证初依亦通色界。显扬等说唯欲界中入现观者。据各初入非渐悟故。唯断法执非深厌故。上明依身。下明地起。欲界自地观通闻思。唯散非定。亦非无漏。此依正义。不取傍说。色界观中通闻修慧。无色界观唯修无余。色界无思慧。无色又无闻。诸教同故。此唯加行善。故非生得摄。然依瑜伽六十五说。若定若生。毗钵舍那菩萨未得自在。及得广慧声闻若诸有学。若阿罗汉。以无色界心。了三界法及无漏法。故知无色亦有此观。菩萨即是见道以前四十心位。地上不生处处说故。广慧声闻者。随应说之。不愚于法故。除此二外。不说余人亦得无色心通缘于一切。菩萨见道。及金刚定唯第四定。后通诸地。色六。无色四。十地随应依起此观。断惑九。游观十。随应别说。无漏闻思随依无爽。上七未至唯有欣厌。行相犹局故不能作

同类推荐
  • 老子解畧

    老子解畧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经济汇编食货典户口部

    经济汇编食货典户口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憩园词话

    憩园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地持义记卷第四

    地持义记卷第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明度经

    大明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先唐文

    先唐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贤者与少女

    贤者与少女

    我们终究会因为想要找到某些东西而踏上旅途。彼此的所求不尽相同,有的人只是为了找到心中的景色,另一些人却是为了寻找一段人生。这是一个背负贤者之名的男人与无名少女一同旅行,并且邂逅许多事物的故事。它不会像你以往看过的故事那么急躁,因为我更希望你能细细品味,细细思考,像是对待一段人生一样去认真对待它。我会试着展现给你我眼中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异世界应有的样子,假使这毫无干劲的宣传引起你的兴趣了,不妨一阅如何。……简单粗暴版本:这个故事讲了一个被叫做贤者背着大剑的大叔跟一个萝莉一起旅行并且试图把她培养成一个三观正确的好孩子,快来看。
  • 时空历史之天堂帝国

    时空历史之天堂帝国

    我虽文不成武不就,但却能和她一起穿越游走在历史时空的长河中。我没有工作也没有工资,不过我的土地却在无限增长。主要工作就是接引在战争位面轮回的怨灵:转生到新生的天堂世界,当然也要头疼上百万魔灵兵魂的安置! 最后我也终于遇见了我的梦中情人,更认了个乖女儿小红后,可我却还是无比怀念曾经一家人简单平和的小日子~可惜蓝星魔化后,一切都回不去了。
  • 中宫

    中宫

    “你是秋振宇送给朕的礼物,用来代替他的项上人头。你父亲有没有告诉你,要顺从于朕?”项晔手中的玉骨扇轻轻一挑,脱下了皇后的凤袍。“祖母说,秋家的女儿,不需要顺从。”珉儿仰视着这个浴血而来的王者,眼中没有半分卑怯。大婚之夜,皇帝拥着其他女人而眠。然而冷落、羞辱、欺压,皇帝的所有厌恶,都影响不了这个女人。直到那一天,项晔看见珉儿对另一个男人,露出笑容。
  • 既然遇见了永远

    既然遇见了永远

    既然遇见了永远就不要说再见。这年头流行‘好白菜被猪拱’、流行‘美女配野兽’……卫吟没想到流行趋势也在自己身上风靡了一把。然而无比悲催的真相是,所谓的猪和野兽是她自个——按照大多数人的评判标准。
  • 至尊大小姐:夫君,举高高

    至尊大小姐:夫君,举高高

    ◆不正经简介◆传言,江湖中那个神秘的九重宫宫主是个天赋异禀,俊美无双的美男子,然而天妒英才,不能人道,苏大小姐听闻,莞尔一笑,询问搂着自已腰的男子:“夫君,他们说的可是真的?”男子听闻,将头埋进女子脖颈间,缓缓吮吸,耳边呢喃:“娘子这是在质疑为夫?”女子听闻,娇躯一颤,柔弱无骨的倒进男子怀里,“当然不是。”◆正经简介◆九重宫宫主是个宠妻狂魔:“夫君,我要那上古神兽当坐骑。”下一秒,那上古神兽就驮着苏小姐走遍大陆。“夫君,我要那把上古神器。”下一秒,上古神器就被双手奉上,“夫君,我要那个美男子。”下一秒,九重宫宫主一脸黑线,抬手捂住了苏小姐的眼睛。(宠文,欢迎入坑。)
  • 易纬辨终备

    易纬辨终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胜鬘经记

    胜鬘经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权倾天下不如你

    权倾天下不如你

    她是丞相遗孤,奉旨入宫,由皇后变成德妃。他温润如玉,对她极尽宠爱。她终将一颗痴心相付,却不料她原本只是替身,在她身怀六甲之时,揭开了她满门被灭的真相,她走上祭坛留给苏穆最后一句话,我们之间不仅隔着她,还有江府上下和一个孩子的命。
  • 大国医2: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与治病绝学

    大国医2: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与治病绝学

    根据健康的一般规律,本书又分为“防病”(即保健)与“治病”两大体系,前六章分别从饮食、锻炼、养心、日常养生、经络养生等角度讲防病,主要讲述大师们的日常保健方法及经验,如朱良春教授常喝的“长寿粥”,邓铁涛教授常练的“八段锦”,李济仁教授常饮的“保健药茶”,王绵之教授常用的“打坐养心法”,何任教授提倡的“中年进补”等。后十章则主要讲述大师们对各类疾病的诊疗经验,包括心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皮肤病、妇科病、儿科病等十大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