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3500000006

第6章 月球上的奇迹

1987年3月,前苏联太空科学家利用人造卫星拍摄月球背面时,在一个火山口赫然发现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机身和机翼上有明显的美国空军标志,飞机有些地方已经被陨石毁坏,但机体仍然完整无缺,机身上布满了青苔。经过科学家认真鉴定论证,确认这架飞机就是美国失踪了30多年的轰炸机。

当人们疑惑失踪了的飞机何以能在月球上出现的时候,1988年7月,前苏联再次利用人造卫星拍摄月球表面时,发现这架飞机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通过分析揭晓,这架飞机是在7月22日再次神秘失踪的。

得而复失,是谁在有意与地球人开玩笑?

人们根据分析推测,这架飞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外星人劫持到月球上去的,事隔几十年之后,当地球人发现这个秘密,再次光顾月球时,外星人又将这架飞机转移了。外星人劫持这架飞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将它放在月球上?又将它转移到何方?自然谁也不会知道。

1966年11月20日,美国“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拍摄月球表面,当拍摄到月球表面46千米时,意外地发现照片展示静海处有7座清晰可见的塔状建筑物,高度相当于地球上15层的大楼,形状与埃及的金字塔群极其相似。更有趣的是,塔状建筑物色彩比其周围月球的颜色明快得多,于是人们怀疑,它们不是由月球上的物质而是由其他物质构成的。也许是由月球的物质经过特殊加工精心制成的。

在研究照片后,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研究所的威廉·布莱亚博士与前苏联空间工程学家亚历山大·阿布拉莫夫运用几何分析的结果,得出相同意见,确信这些塔状建筑群决不是漫不经心之作,而是精心筑成。

谁是月球表面金字塔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呢?

1969年7月20日,美国“鹰号”登月舱向月球表面缓缓登陆时,在离月球表面还剩下180米时,登月舱以每秒58米降至每秒2.75米,离地95米时再减至每秒1米。这时,一种奇怪的声音骤然响起,这声音像是发自遥远的教堂,悠扬回旋,清脆悦耳,仿佛欢迎人类首批光临月球的神圣使者,仿佛欢庆人类划时代的登月壮举。

两位宇航员踏上月球表面土地,举目凝望月球上奇山异石时,这类似教堂钟声的声音又响了几次,至今无人解释这响声是怎样发生的。

早在最初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时,美国“无畏号”登月舱突然在月球表面坠毁。设置在距坠落处70多千米处的仪器,也曾记录到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这种无线电震荡声好像一只巨大的钟发出的声音,越传越远,越传越弱。科学家分析这种情况,认为月球可能是空心的,因为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种声音只会延续l分钟。

月球地心奥秘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来证实,凭这一次偶然事故还不能说明问题,也许“无畏号”正坠毁在一个大空洞上呢?

1986年6月1日的《文摘周刊》援引了国外的一则报道,题目是:苏联在月球背面发现了一座城市。原文如下:“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克里姆林宫的领导者在他们分析所搜集到的照片和其他数据以前,正竭力掩饰一个惊人发现。

’这是自登月以来最为重大的空间新闻。‘苏联空间杂志《外屋空间》的编辑亚伯拉罕威尔斯博士说。

苏联人对其他国家疑虑重重,他们不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成果。

这枚空间探测器的名字叫’高尔基l号‘,它已发回了关于这座由于巨大城墙环绕的城市的2000多幅激光照片。

一位美国空间计划的知情人说:’可能是俄国人在月球上发现了什么。‘”

——一个又一个的月球疑谜困扰着科学家,促使他们去伪存真,努力探索,以便对这些神话般的奇谜作出科学的解答。

同类推荐
  • 动物:动物世界的考察

    动物:动物世界的考察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青少年认识和探索宇宙世界的无穷奥妙,根据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这套《学科学魅力大探索》,主要包括真相研究、破译密码、科学成果、科技历史、地理发现等内容,具有很强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本套作品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青少年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 动物亲朋(野生灵三部曲)

    动物亲朋(野生灵三部曲)

    野生灵系列多是关于野生动物的记录和描述,这是作者戴江南在与自然万物的耳鬓厮磨间生出的大欢娱大忧伤,她带着人们徜徉在自然之中,在阿拉套山的悬崖旁观察金雕,在青格里河畔看蝴蝶,在天鹅湖畔驻足,在艾比湖畔与迁徙的鸟儿作别……她将一切自然生灵视若亲朋,以细腻亲和的笔触写下了一部当代自然传奇。同时,本系列作品对普及科学知识、宣扬自然美均有较高的意义和价值。
  • 地球:在月亮上看地球

    地球:在月亮上看地球

    人类已经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很多年了,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它的外貌我们可以看得见,有陆地、海洋、高山、平原……然而,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热的,还是冷的?是空的,还是实的?是固体的,还是液体的?非常有趣的是,1818年有一位美国人说地球里面是空的,那里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他还说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附近开着两扇大门,人们可以从那儿走到地球的里面。
  • 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

    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促使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本书选取了对于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些科技发明,以通俗的语言和简单的故事方式进行讲述。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 地理:与地球一起共舞

    地理:与地球一起共舞

    汉代时将甘肃至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新疆和葱岭以西地区称为“西域”。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通往西域的路线,成为了后来名扬世界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异常险恶,然而我们的先民并没有因为不利的地理条件而将之视为畏途,而是通过张骞的“凿空之旅”和后继者的进一步探索,使之成为连接西域及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国际通道。
热门推荐
  •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本书借鉴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从传媒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即传媒治理与治理传媒角度,特别是就传媒如何参与社会治理进行了具体探讨。本书包括社会风险语境概说、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的可行性、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传媒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传媒五个部分内容,并联系中国媒介现实列举了大量报道个案以及详细的案例分析。
  • On Being and Essence

    On Being and Esse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废柴神女:我与王上青梅竹马

    废柴神女:我与王上青梅竹马

    “…噗~“原来如梦是在跟她置气呢,”…你不就是想看看我是不是真的是女人么?”“是!”如梦坚定的说道。“哗~~”玄默猛的从水里站起身,浅笑着看着如梦“呵呵~是不是如假包换的女人?”如梦还真认认真真的看了半天,最后慢悠悠的吐了三个字“……胸真平……”转身跛着脚走了。玄默一脸黑线……胸平……“诶!!我才13岁好吗?!13岁!!我胸平……你13岁的时候葵水都没来呢!!”这丫头想死吗?居然嘲笑我……
  • 千年之恋爱妃哪里跑

    千年之恋爱妃哪里跑

    一朝穿越,不都说穿越到古代都是那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种么?怎么到了千羽柠一切都变了呢?这个小说是我第一次写,写的不好请多担待,我会努力更新的。
  • 学园清羽传说

    学园清羽传说

    当雄鹰丰满了羽翼,就会进入精彩的世界而展翅高飞。一个初入凡世的天才修灵者,“潇洒”走一回的故事。
  • 余生陪你仰望天空

    余生陪你仰望天空

    一场梦,一段人生。当在梦境与现实徘徊时的迷茫。那个在梦中抛下她的人终究还是在原地等她了。
  • 佛说三转法轮经

    佛说三转法轮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诡案追踪

    诡案追踪

    人会撒谎,但证据不会。揭秘凶案一线不为人知的幕后工作者——刑侦技术员的真实生活:内容涉及指纹识别、DNA鉴定、枪支痕迹调查、文档鉴真、地质学、生物学,用科学伸张正义!让人细思极恐的死亡迷局,环环上演的追捕游戏:一个专门破解“超自然”案件的重案组,两位高智商刑警队长,联手侦破六宗离奇血案。当无声的证据开始掷地有声地说话,真相终将被揭晓!离奇凶案的罪魁祸首,竟是隐匿在都市中的吸血鬼?古老的咒术能操控水火,杀人于无形?吸血诡影、无尽深眠、夺命诅咒、名画凶案……种种诡异的超自然案件背后,是否都有合理的解释?重案组+法证组的强强联合,且看他们如何解密诡异案件背后的真相!
  • 上个世纪的月季

    上个世纪的月季

    每天在老园丁到来之前的凌晨,文婕妤就来到园中绕着月季花坛散步。一圈又一圈,灯芯绒布鞋走得漫无声息。那是当年小城民间常见的手工鞋款——便宜、软和、轻便,与那种闹市中马蹄滴嗒的皮鞋相映成趣。有一些雾气,空气非常清新。那时天只蒙蒙光亮,最后的几颗蓝星还在头顶闪烁。站前悄无人迹。婕妤忍不住伸手摘了一朵月季花。红色的朵瓣上便骨碌碌滚下几滴露水。露水顺着她的手背流进了她的袖口,婕妤感觉到冰凉。吸了吸鼻翼,有一股清香钻进鼻孔沁入心扉。婕妤恨不能将鼻尖前的花朵咬上一口。文婕妤就住在车站附近,一个坐落在近郊的长途汽车车站。
  • 批评孩子50招

    批评孩子50招

    每个孩子的本性中部存在着“善”和“恶”的两面。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唤醒并激发他(她)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抑制和消除人性中“恶”的一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完全是灰色阴暗的,还应该有美丽灿烂的阳光。批评之所以为一门艺术,在于它并非只要满足某些既定的条件即可得到某种确定的结果,而更多地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传的感应和领悟,要特别注重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批评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教育变得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