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89100000001

第1章 世纪回眸

鲁迅先生1925年写过一篇《过客》的散文。后来,他又说:“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不知那一条好,虽然至今也还在寻求。”

他的寻求,也是所有的人在其行走的一生中,都会有过的同样感觉。正如他笔下的那位过客,我们都会有歇一下腿,喝一口水的片刻。尤其在这世纪之交,展望未来,回顾过去,思前想后,应该是不无裨益的事情。

19世纪结束的1900年,为光绪二十六年,这一年的北京城,到处是义和团。20世纪开端的1901年,为光绪二十七年,这一年的北京城,到处为八国联军。上一个世纪之交,是在一段羞辱的历史中更迭的。

那时的中国,已经成了一具箍不牢靠的水桶,将要散架,危哉殆哉,很不令人振作的。一位名叫佩雷菲特的法国作家,在《停滞的帝国》一书里,这样描写他在中国的旅行所见:“遍地是水稻和纵横交叉的沟渠”,“人粪熏臭了中国农村”,“男人和女人的衣着没有区别,一律都是蓝布衫,宽袍长裤。男人只留一绺长辫外前额都剃光头”。如果这位洋人深入地了解,就会发现这具水桶漏水散架的原因,并不是人们头顶的那根辫子,更多的应该归咎于中国人磕久了头以后,磕得十分麻木的精神状态。

那时到中国来的外国人,首先会看到的,一个最典型的中国动作,就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的磕头。所以,kow tow一词,也是最早进入西方辞语体系里的音译汉语。我手头的一本《朗曼英语辞典》里,是这样解释kow tow的:“a former Chinese ceremony of touching the ground with the head as a sign of respect, of yielding, etc.”大意是“将脑袋触到地面,以表示尊敬或者臣服的一种古老中国礼节”。

这种拂袖,屈膝,俯身,弯腰,低头,触地,立刻比被磕的对方矮半截的三跪而后九叩,是最令人气沮的屈辱性礼节。几代人磕下来,不但磕掉了独立人格,磕掉了自我尊严,也将中国人磕成精神上的侏儒。在跨进上一个世纪之门时,这些拖着辫子的侏儒,比那幅破烂帝国的糟糕画面,更不可救药些。

固然,贫穷很可怕,但愚昧比贫穷更可怕。贫穷只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愚昧形成的奴化,则是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扭曲。匮乏的物质,只要用心,几乎不需一代人的努力,就可大有改善。历史上有的朝代,只不过给老百姓数年的休养生息,就可以达到丰衣足食的程度。而磕久了头以后的那种麻木的奴才劣根性,就非一时半时所能疗救的。

所以,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读医学专科的时候,终于决定投身文学,立志要医治中国人的心灵,这种先知先觉的精神,也许可以称作上一个世纪初,那晦暗的黎明时刻,一丝闪亮的晨曦。也许,这就是20世纪最初的希望之光。虽然现在,咒骂鲁迅,是一种时髦,如果,没有希望之光的启蒙,如今这些骂鲁迅的老少爷儿们,还不照样磕头如捣蒜?

我记得,1949年的秋天,到达解放不久的北京,东单还是一片摊贩林立的杂货市,脏乱不堪。南边的东交民巷,犹可以看到清代这片使馆区,后墙上留有向外射击的黑洞洞的枪孔。那是光绪二十六年,发生在北京城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物证。后来,翻阅史料,才知道,就在这段墙外,堆满了英勇进攻而牺牲的义和团员的尸骸。虽然我站在那里,已是劫后五十年后的事,但那种被欺凌的屈辱感,并不因时光流逝,就能抹平心中这份国耻记忆。然而,我也深感悲哀和不解,那些庄稼汉造反了以后,仍旧要朝老佛爷磕头,然后相信一纸神符,一碗圣水,就可以刀枪不入,扑向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义无反顾。

磕头,把人磕成了傻子,在文学界,至今还有类似的傻子,跪在洋偶像面前,五体投地,膺服备至。然后,调转脸来,像《阿Q正传》里的假洋鬼子,自以为得了真传似的,吓唬中国老百姓。他们看不起这位启蒙者,说鲁迅作品里,缺少有价值的思想精神,故而在西方世界里,未能产生什么影响。其实,除了马克思学说弄得中国翻天覆地之外,西方世界里的那些经典的,现代的,后现代的思想家,在中国的流传,不也仅局限于相当狭窄的学术圈子里,与老百姓浑不相干吗?不过是坐而论道的腐儒空谈,与现实脱节的学术手淫而已。

所以,别看时下不磕头了,不等于没有傻子。

回头去看,时光荏苒,距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庚子年,已足足一个世纪了。也许因为世纪交迭的缘故,报纸上、书刊上,出现很多回首往事令人心碎的篇章,回眸昨日不堪一睹的印象。有一天,我看到登出来的一帧毛骨悚然的照片,不由得一怔。背景为前门箭楼,一些耀武扬威的八国联军士兵,正一把扯住好几个光着脊梁、露着臂膀的义和团员的辫子,用大刀屠杀着。一些被砍下来的头颅,就滚落在不远的地上。我想,照片上那些跪着的骨瘦如柴的同胞,任人宰杀的一脸麻木,与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所看到日俄战争纪录影片中,被处决的中国犯人的面部表情,应该是相同的。

19世纪,积弱的中国所以被列强蹂躏,固然弱在国力上,弱在军事上,弱在清政府的无能和官员的腐败上,其实,某种程度上说,也弱在中国人被封建社会奴化了的心理质素上。中国人脑袋上的辫子,可以在一个早晨全部剪掉,但心灵上的那根辫子,却根深蒂固,还会在被人一把抓住的时候,流露出既不知何以生,更不知何以死的那种画面上见到过的麻木表情。

所以,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只不过推翻了封建王朝的体制,虽然,从此以后,不再朝活着的人磕头了,但这场革命作用于中国人精神方面的觉醒,还是有赖于稍后几年的五四运动和那场文学革命,一潭死水的古老中国,托天保佑,总算才出现一些变化。倘无这场启蒙运动,倘无德先生和赛先生,说不定读书人,还得赵钱孙李,周武郑王,子曰诗云,之乎者也;还得八股文章,秋闱应试,千里迢迢,上京赶考。像《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考到最后发疯为止。如果幸而被胡屠户一巴掌扇好了,那无休无止的磕头生涯,也会磕成一名彻底的侏儒为止。

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使中国人明白,磕头如捣蒜的侏儒生涯,不是唯一必须的选择。于是,二三十年代,体现一个民族精神的中国文学,也有了相应的繁荣。那时候随便拉出一位作家,与时下红得发紫的文学明星相比,至少识的字多,至少读的书多,至少不下流,不堕落,不那么不要脸,至少认真地做文章,因此,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旧可以作为范本在流通。

房龙在《宽容》里面,对文艺复兴时期贡献新思想的“几个握鹅毛笔的英雄”作过评语:“我们应当感谢他们干净彻底地清扫了堆积如山的垃圾。没有他们,这些垃圾还会在我们的思想里碍手碍脚。”这样的褒扬,用在20世纪初进行民众启蒙教育的精英分子身上,非常合适,而用在奠定新文学基础,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第一人的鲁迅先生身上,更是贴切。

他是那场大清扫中,最为卖力的清道夫。

毛泽东誉他为“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这样的评价也是近年来一些人最不愿意听的。然而,五四以来,一直以扫除腐旧的垃圾为己任,以疗治国民精神创伤为目的,贯彻始终,奋斗至死者,也只有一个鲁迅先生。愿意听也罢,不愿意听也罢,毛泽东总结出来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事实,更是真理。

从一开始的白话文言之争中,我们就读到了他愤怒甚至过激的誓言。“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直到他病入膏肓的暮年,写他的精神遗嘱时说:“只还记得在发烧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若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从这句斩钉截铁的话,表明了他从头到尾的人格上的一致。

他的伟大,在他一生铲除各式各样的垃圾中,对于国民的思想与文化的批判,对于国民性中磕惯了头以后的奴性的揭露,这是他最具思想光芒的,给予最大关注的命题。中国人经过数千年封建社会的桎梏,在那些膝盖一软,矮了半截的侏儒中间,鲁迅,作为一面振奋民族精神的旗帜,是当之无愧的。

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组合起来的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益的消长,权威的升降,统治者的利用和压迫,有的人当了绅士,峨冠博带;有的人退回到书斋,埋首故纸;有的人唱起了反调,提倡悠闲;有的人走向了革命,更求进取,遂有各式不同的趋向和去路。

在跨入世纪之门的时候,回过头去看20世纪初沸沸扬扬的五四运动,很多风云人物,无一不是像一阵风地倏忽吹来,然后又像一片云地飘然而去。如鲁迅坚持到底,画了个完整句号者,又有几人?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也是现在许多人更不想听的一句话,甚至会激怒他们,因为这些人通常在洋菩萨面前,那膝盖很容易软下来,有一种由不得要磕头的欲望。

我们不妨闪回一个小镜头:前几年,那个国际大奖的某位委员,隔些日子,就要来到中国,打点秋风,屁股后面某些害了罗圈腿病的中国作家,面露谄色,眼流媚光,将“马”屁拍得那个响,有如九天轰雷。这充分说明,能够去掉奴颜和媚骨,不那么发贱的鲁迅精神,即使到了21世纪以后,中国作家也是用得着的。

鲁迅先生人格之伟大,与他文学之辉煌,同为一体,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握鹅毛笔的英雄”。王国维先生说过:“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1923年,胡适在其为上海《申报》六十周年所撰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特别提到鲁迅对于五四新文学的贡献。此时,这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同志,已分道扬镳,形同水火。但作为历史学家的胡适,不能不据实而写:“成绩最大的却是一位托名‘鲁迅’的,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的小说。它的开创意义,至少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任何一位想写小说体裁的中国作家,还得按照这篇最早出现的小说所厘定的大致规范,而不敢背离得太远。那部《阿Q正传》,甫一出现,即成经典,那个戴毡帽的流氓无产者,立刻进入永世长存的文学画廊,这种无须时间验证的不朽,也可算是文学史上的一次奇迹。

如果说,19世纪的天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出了中国贵族文化那顶尖部分的美丽,使他所在的那个世纪,不至于向文学史交白卷的话,那么,无愧于20世纪文学史的天才,则是鲁迅无疑。因为他所写的中国大地上最底层的百姓形象,那些活生生地存在于国人心目中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绝对是完完全全的中国血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而且用的是最纯正的中国语言;闻不到一点如今那些叫好作品中的贼腥气,找不出一丝从外国名著中生吞活剥来的形迹可疑之处。尤其那个阿Q,几乎可以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中,找到他的影子,则是这位天才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杰出贡献。

王国维认为:“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济之以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生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渊明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但是,对于侏儒而言,他们从来不需要这种“旷世而不一遇”的精神巨人。因为巨人腰杆挺直地站立在那里,势必会无情地映衬出他们跪在地上,矮了一大截的kow tow形象,那可就太不雅观了。

所以,中国的侏儒们在侮弄天才、挫折巨人方面,有其久远的传统。早在一千年前,杜甫就为李白的命运哀叹过:“世人皆欲杀,我独怜其才。”然而,侏儒在强者面前,可以匍匐在地,磕头不已,作龟孙状,但在不侮弄白不侮弄,不挫折白不挫折的弱者面前,那由于磕头磕得太多而扭曲了的本性,一旦乖戾起来,往往表现得更刻薄,更阴毒。

这也是近年来一批老的或少的“英雄好汉”,一齐开骂鲁迅的原因。有的赖以扬名,爬在大树顶端拉屎放屁,自然也就要比大树更高一头;有的借此泄愤;有的为汉奸周作人张目,否定鲁迅,也就一块儿否定了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文学;有的更以猥秽的心理,制造不堪的名目,将鲁迅抹黑,成为丑类,拿他当王八蛋,彼此彼此,也就心安理得了。凡此种种,便是上个世纪末的文坛风景。

但这班合唱团最不争气的一点,无论写文章的手段,或者做小说的技巧,还是乖乖地顺沿着鲁迅所开拓的小说之路,所创造的杂文手法,亦步亦趋地爬行,有的甚至连及格的分数也爬不出来,真是可怜得让人唾弃。但他们很像《西游记》里的那个孙猴子,以为自己一筋斗翻得够远,已经到了天之边,地之头,赶紧从裤裆里掏出家伙,撒了一泡猴尿,以资佐证,谁知那尿臊气,正好让猴哥嗅出,自己还是未能逃脱如来佛的手掌心,只好抓耳挠腮,丑态百出。所以,大家对这类数典忘祖,亵渎鲁迅的叫嚣,来不及掩鼻而走,恐怕也是那股臊味够冲的结果。

没有才华的文学,是贫血的文学;没有思想的文学,是软骨的文学。只不过写了一些贫血和软骨的文学,或者,连这也说不上,无非文学泡沫和文学垃圾而已,有必要旱地拔葱,跳到半空中,踩鲁迅一腿,踢鲁迅一脚,成为胜利者么?即使全体侏儒们向你的勇气表示敬意,你不想想,这不正是屈原所愤慨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可悲场面吗!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华盖集续编·空谈》)鲁迅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想到他在20世纪末,还会被人拎出来鞭尸。其实,我认为老先生应该为之骄傲,现在那些红得发紫,紫得发黑,像五尸神一样上窜下跳的男女作家,人们真是连鞭他(她)的兴趣也没有的。对这些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区别的作家,对这些刚刚出版就送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书市打折出售的作品,更觉得精神不死的鲁迅,他之遭人嫉恨,也属理所应当,谁让他独领风骚20世纪,看样子21世纪还要风光下去呢!

可以预期,鲁迅笔下的那个活生生的阿Q,还有其文学生命力,只要奴性的磕头精神,不从中国大地彻底消失,阿Q的警示意义,就会存在下去。因此,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驱除磕头心态,挺直腰杆站立,怕是最为关键的精神支柱。

对于文学来讲,最好还是不要以扳倒巨人,使他和你一般高矮,来求得平衡,而是应该努力赶上巨人,与他同等身量,才是正经。文学市场可以哄抬物价,文学史就未必这样势利。阿Q在,《阿Q正传》就在,《阿Q正传》在,鲁迅就在。花里胡哨的东西,不会长久的,二道贩子的货物,早晚会滞销,生搬硬套的赝品,难以再唬人,脐下三寸的文字,已经写尽了。因此,摆脱浮躁,力戒炒作,勿走捷径,脚踏实地,写出真正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学,或许就是跨进世纪之门的今天,那些翘首以待的中国读者,最盼望的一件事了。

同类推荐
  • 航母来中国

    航母来中国

    提起航母“瓦良格”号,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要说起当年是谁把它从乌克兰买回来的,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当年买回“瓦良格”的那位香港商人,他的名字叫徐增平。这位部队篮球运动员出身,年近六旬的全国政协委员,身材高大、热情豪爽,言谈举止间明显有着山东人的印记。提起购回航母的事情,徐增平却变得非常低调,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这是个百年不遇的机会,真的是千载难逢啊。”短短的话语,让人体会出了当年他毅然挺身而出的那份侠肝义胆。
  • 阳光里浮游的尘埃

    阳光里浮游的尘埃

    既做父母官,就须为民请命,身体力行,体察民情,造福一方百姓。树一身浩然正气,鼓荡起一腔激情,把歪风邪风统统击退,把人民利益永远放在首位!
  • 新生活:胡适散文

    新生活:胡适散文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诺贝文学奖候选人胡适的散文集,《新生活》《信心与反省》《文学改良刍议》《差不多先生传》等经典尽入本书。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其散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及文学价值,非常值得人们阅读。为适应当下读者的需求,本选集对我社2001年版的《胡适散文》进行了整理并重新出版。本书保留了原版对散文的分类方式,删除了一些比较艰深难读的篇目。
  • 假如这样生活

    假如这样生活

    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古今典籍及现实故事,展现深奥伟大的净土宗智慧,启迪人心。本书从揭示人生和生命的真相开始,介绍佛教对世界的认知,最后落脚到追求幸福人生、做好终极关怀、建设和谐社会。帮助快节奏生活中烦恼的现代人找到心灵的安宁和归宿。
  • 红色禁卫军(二)

    红色禁卫军(二)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一些原来不归中央办公厅管理的场所,由于中共中央的领导人经常莅临和使用,例如人民大会堂,从便于管理和警卫考虑,还是由中央办公厅接管比较合适。于是,接管这些场所的事宜,提上了日程。在人民大会堂交由中央办公厅管理后,1966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召集中办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又具体部署了钓鱼台国宾馆的管理和警卫工作的交接。
热门推荐
  • 很多时候,你可以不生气

    很多时候,你可以不生气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不会去想太多,就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从而会产生令我们难以挽回的后果。所以,不要再生气,我们应该学会思考问题,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本书从人生的角度出发,为我们讲述了该如何掌握自己的情绪,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情绪的主人,内心变得安静而有力。本书从人生的角度出发,为我们讲述了该如何掌握自己的情绪,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情绪的主人,内心变得安静而有力。
  • 绝对理念的绝对显现:文天祥

    绝对理念的绝对显现:文天祥

    从总体上看,南宋王朝是个衰弱的王朝,但也是个英雄辈出的王朝,总有些优秀人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竭尽全力捍卫国家的尊严,如岳飞、陆游、辛弃疾、陈亮等等,在这一系列优秀人物中,最优秀者当是文天祥,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大宋王朝可以亡,但中国不会亡!公元1236年6月6日(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文天祥诞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县的富川镇(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他父亲文仪是一位饱读诗书的乡儒,由此推测,他的家境应是个中等地主,所以有财力供他们父子专心读书。庐陵县是产生过“名人”的地方,欧阳修、杨邦义、胡铨,都是庐陵人。
  • 浮世初生

    浮世初生

    人都知梁卫廷是北朔佞臣,满门被诛罪有应得,确也没什么冤枉可言,只是其独女梁珏...偏偏在这场灭门之祸中活了下来。而那位眼中似有星辰,行事却桀骜不羁唯利是图的祁三...亦未曾想到,这世上竟有这样一个可使他甘愿罄其所有的例外。因从何起,果为何结。我们只得袖手旁观的同时,实在不必趁人之危,因为亲情面前,不仅有是非对错,还有骨血情深。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人要有心机

    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他不可能比你多,你也不会比他少,你唯一能胜过别人的地方就是你的“心机”。如果你缺少“心机”,就只能默默无闻、暗淡无光地走完一生。如果你不甘落寞,期待富有、高质量的生活,就一定要有“心机”。“心机”是做人的智慧和谋略,是助你通往成功的桥梁。
  • 马瑞芳说聊斋

    马瑞芳说聊斋

    蒲松龄在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时,用主人翁的特殊人生告诉读者,在荆天棘地的社会中,人如何生存?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人如何发展?怎样面对人生逆境,置于死地而后生?怎样把人生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怎样飞黄腾达?怎样发财致富?怎样对待“爱情”、“财富”、“地位”三个永恒的人生难题?聊斋人物的人生阅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对现代人仍有启发借鉴作用。
  • 六十种曲玉玦记

    六十种曲玉玦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误惹豪门:女人你别想跑

    误惹豪门:女人你别想跑

    她:我不爱你他:我不需要你爱,会暖床就可以她:我不会他:我会她:……这个女人太不听话,怎么办?宠!狠狠地宠!这个女人爱别人,怎么办?啥?她敢?
  • 隔墙有耳:中国历史中的告密往事

    隔墙有耳:中国历史中的告密往事

    多年以来,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教化体系,在道德价值上是不主张非正义告发的,但只要有专制政治存在,统治者就鼓励告密。整个封建王朝,从秦到清,告密始终贯穿其中,成为帝制历史的一个带有污垢的眉批,而告密者就是那块污垢。这块污垢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实超乎我们想象。它不仅介入你的私生活,而且还要控制你的灵魂。中国古代的告密史就是一部统治者控制他人灵魂的历史。而各个时代的告密者们,各显其能,通过告密这种见不得人的伎俩,改变历史者有之,遗臭万年者有之,飞黄腾达者有之,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可气或可悲,无非都是专制统治下的一枚棋子。
  • 重生终极进化

    重生终极进化

    未来的世界,是凶兽与感染者横行的世界。唯一能够与其对抗的不是核弹,而是人类中的进化者。 一次意外,林锋来到三十三年后。与他随行的还有一枚储存了超级进化资料的科技芯片。 “劈空手,裂天拳,无畏狮子印,高达,变形金刚,自爆机器人,开天斧,万魔剑,北斗七星阵,太上凝元丹,九转炼胎丸,隐身符……” “等等等等,你这乱七八糟说的些什么呀?” “奖励啊。” “什么奖励?” “超级进化的奖励啊。这可是来自天界的东西。” “其中包含绝世神兵,高科技装备,超级武学秘籍,异能天赋,进化药剂以及神话物品六大分类。” “仙人养成计划听说过没有?……神马?没有?好吧,告诉你,你已经被选中了,只要按照要求完成任务,早晚有一天让你进化成仙人。”
  • 自是白衣卿相

    自是白衣卿相

    南唐被宋所灭之后,南唐旧臣柳宜携全家入宋,入仕为官,在费县为县令时,第三子柳三变出生,三年之后,雍熙北伐,杨家将几乎全军覆没,随着年龄的增长,柳三变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女人青梅竹马的白荷,但一心想考取功名,入仕为官的他,离开了家乡,游历四方,在钱塘遇见了大理国公主段素灵和钱塘名妓楚楚,虽当时与段素灵并未情愫,再段素灵离开后,接着收到白荷的死讯,倍感失落,但因有楚楚,很快与楚楚陷入爱情。另一方面,一支以匡扶南唐的神组织,不断的在秘密行动,柳三变为楚楚赎身不成却反让两人分手,三变来到汴梁,遇到天仙楼的李师师,二人出游,在檀渊三变救下了檀州百姓,深受檀州百姓爱戴,由此他更加坚信自己要出仕为官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