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48600000003

第3章 用文字诠释女性主义——多丽丝·莱辛

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主要作品:《青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金色笔记》、《简述地狱之行》、《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

阅读与书籍曾是常规教育的一部分。当老人与年轻人谈话的时候总爱了解他们受过多少教育,读过多少书,因为年轻人知道得太少。让我们回想一下那句古老的格言:“不读书不是一个完人。”阅读使人全方位地接触信息、历史和各种各样的知识。

——诺奖演说《作家不会出自没有书的房子里》

我们拥有语言、诗歌和历史的遗产,它永远不会枯竭。我们有丰富的故事遗产,由讲故事的人为我们保留。这些人有的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有的我们不知道。

——诺奖演说《作家不会出自没有书的房子里》

这会儿摩莉看上去真像苏格大娘,即马克斯太太,那是她俩都曾求诊过的一位从事精神分析疗法的女人。她俩从那一套庄严而令人不快的仪式中所感受到的种种隐讳都体现在“苏格大娘”这个亲切的称呼上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称呼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尽管它令人厌恶地联想到一切不道德的东西,但却实实在在地表示了某种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保守的生活方式。

——《金色笔记》

他是一个比较有理想的人,在此地学校的所见使他震惊得患了抑郁症,难以恢复过来。这所学校像其他的学校一样,是在独立后建立起来的。一排四间砖砌的大教室,直接砌在沙泥上,一,二,三,四,顶头的半间是图书馆。教室里有黑板,我的朋友把粉笔放在衣袋里,否则便被偷走了。学校里没有地图或地球仪,没有教科书,没有练习簿,没有圆珠笔。

——《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

他们不应当那样与世隔绝,因为那样做就等于在每个人脸上打了一记耳光;他们有什么值得神气活现的?哦,说真的,过着那样的日子,有什么可神气的呢!那小笼子一般的房子,临时住住还说得过去,但决不能作为永久的住所。可不是吗,有些土著黑人的房子也抵得上那种样子(谢天谢地,这种土著黑人并不多):白人住得这样简陋,当然会给人们留下很坏的印象。

——《青草在歌唱》

自从她到法国以来,她不断地写日记。还有她的音乐,即使没有日记,音乐也会向我们透露关于她的一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像,不仅仅是一位有才华、有魅力的妇女,而且是一位身不由己地令人困惑和带来挑战的人物,一位终身使人议论纷纷的人物,一位虽然并不试图吸引男性而男人们总是要爱上她的人物。

——《又来了,爱情》

作家小传

多丽丝·莱辛,原名多丽丝·梅·泰勒,1919年生于伊朗西部一个英国殖民官员的家庭。她的父亲是当时帝国银行的职员,后在一战中残疾。

1925年,五岁的莱辛跟随父母迁居非洲的英属殖民地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南部。她的母亲受到了当时“种植玉米能致富”潮流的鼓励,并且想要用英国社会的先进文明改造当地土著人野蛮的生活方式。可是莱辛的父亲对此并不积极。

当全家人开始在一块四公顷的土地上耕作时,辛苦的劳作并没有让他们获得好的收成。此后二十多年,莱辛一家人都在贫困和绝望中度过。多年后,当莱辛回忆童年生活时,将那段时间描述为“快乐与痛苦动荡交织的混合”。

莱辛的母亲希望将她培养成有教养的淑女,因此对她特别严厉,把她送到了一所天主教学校接受教育。可是,莱辛在那里并没有得到成为淑女的培养,相反地,学校里的修女们只会用那些地狱、诅咒之类的故事恐吓她。后来,莱辛离开天主教学校,进入了市内的一所女子中学,不久因为眼疾而退学。此时,莱辛13岁,她的正规学校教育到此结束。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她不得不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自学。

莱辛15岁时,离开家去当保姆。在雇主的家里,她阅读了一些关于政治和社会学的书籍,并开始写一些故事,其中两篇还发表在南非的杂志上。到了16岁,她便开始尝试各种工作,包括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这段时间被莱辛描述成“地狱般孤独”的日子。

1939年,莱辛和一个叫作法兰克·韦斯顿的男人结了婚,婚后生了两个孩子。婚姻持续不久,莱辛便离家,后和第一任丈夫在1943年离婚。二战期间,莱辛遇到了来自德国的难民戈特弗里德·莱辛,两人在1945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莱辛从这时开始使用多丽丝·莱辛这个名字。1949年,莱辛再度离婚,并且带着幼子移居英国。1979年,她的第二任丈夫在一次叛乱中被杀。

1950年,莱辛移居伦敦,并加入英国共产党,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政治运动。当时,莱辛带着幼子从非洲一贫如洗地出来,行李中除了一卷《青草在歌唱》的手稿,什么都没有。这部小说取材莱辛跟随父母在罗德西亚境内的生活,通过讲述一个白人农场主妻子和她黑人男仆之间的故事,探讨了白人与黑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表现出非洲殖民地复杂交错而尖锐对立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1950年,小说在英国伦敦出版,迅速得到批评家与读者的好评。莱辛一举成名,从此登上了英国的文坛。

不过,由于莱辛的作品中大量地批判社会和政治,不遗余力地鞭挞种族隔离制度,导致罗德西亚和南非政府都将她列为“不受欢迎的人物”。从1956年起,她就被禁止前往南非地区。直到1995年,南非的白人政权倒台后,莱辛才得以返回阔别三十多年的第二故乡。

《青草在唱歌》大受欢迎之后,莱辛陆续发表了《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即1952年的《玛莎·奎斯特》、1954年的《良缘》、1958年的《风暴的余波》、1965年的《被陆地围住的》和1969年《四门之城》。在这五部曲中,莱辛展示了一位在罗德西亚长大的白人妇女的人生求索,在女主角醒觉与解放的同时,又弥漫着绝望与宿命的色彩,笔触诚实细腻,风格偏向于印象主义。

在写作五部曲期间,莱辛完成了文学生涯中的代表作《金色笔记》。《金色笔记》帮助莱辛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与此同时,全球数百万人将这本书当成了女性独立的教科书,并且成为当时拥护女权主义的先锋之作。多年后,莱辛由于《金色笔记》无可争议地成为英国最年长的女权主义“代言人”,她却无时无刻不想摆脱这个恼人的头衔。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把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来奖赏,这对于莱辛是一个来之不易的荣誉,同时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莱辛并不希望被视为“女权主义者”。在一次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她说:“女权主义者希望从我身上找到一种我其实并不具备的东西,那种东西其实来自于宗教。她们希望我能说这样的话:‘嗨,姐妹们,我与你们同在。我们共同战斗,为了迎来一个再也没有臭男人的金色黎明。’她们发表的关于男人与女人的宣言无聊至极,但那正是她们想要的。我对她们无比失望。”

如今,莱辛非常谨慎地否认自己曾经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尽管如此,许多妇女仍然视她为女性榜样,认为她是女权主义者。实际上,经过多年对现代女性的观察,莱辛已经不再相信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革命”是一场纯粹的、永久性的胜利。她说:“我不喜欢60年代,我不喜欢女性那时的所说所为,比如她们吹嘘和多少男人睡过觉。”在莱辛看来,与其说鼓吹那些意识形态的东西让女性觉醒,不如将女性解放归功于技术的应用。“避孕药片和洗碗机的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莱辛说。

进入70年代,莱辛放弃了熟悉的殖民地题材和印象主义的写作风格,选择了超越理性的领域,将笔锋转向了科幻小说。1979年至1983年,莱辛推出了宇宙空间五部曲,包括《希卡斯塔》及《天狼星试验》等。故事内容集历史、科学、政治、神话、寓言于一体,写出了她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有意思的是,尽管莱辛本人对这类题材兴致勃勃,甚至不愿称其为“科幻小说”,许多批评家还是认为这个方面是她的弱项——如果莱辛没有涉足科幻,也许早就可以摘下诺贝尔文学奖。

莱辛笔耕五十多年,是位多产的作家,作品风格也几经变化。有前期的批判写实,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苏菲主义迷思,更有晚期的“内太空”探索。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偏爱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或者说,她偏爱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与其他女性作家不同的是,莱辛并没有局限于感性的情感题材,她不诗意、不哀怨,相反,她咄咄逼人、一针见血,正是这样,才拉开了她与其他女作家之间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莱辛还是一名猫痴。她曾经写过《特别的猫》和《猫语录》这种以猫为中心的作品。其中,《特别的猫》内容取自莱辛在非洲的童年生活,书中莱辛细数曾令她快乐和忧愁的猫,用她细致的观察书写了猫的生命景观和独特个性。

作品赏析

金色笔记

1962年,《金色笔记》在英国出版,一举奠定了多丽丝·莱辛在西方文坛的地位,这部小说也被公认为她的代表作。整本书由一篇题为《自由女性》的小说开场,穿插着主人公安娜几本不同的笔记,讲述了安娜人生中各个阶段的故事。个人经历的故事必然是具有时间性的,作者却打破了故事的线性关系,将故事分成了五部分,每部分之间插入黑、红、黄、蓝、金五种笔记,分别表现安娜生活中的不同方面。

在这五种笔记中,黑色笔记用来描写安娜在非洲的经历,她年轻时参与的政治团体,讨论过的理想,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记录了她的政治生涯,从她兴致勃勃地进入英国共产党一直到对共产主义理想幻灭的过程;黄色笔记是安娜作为一个作家,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创作的故事;蓝色笔记则是安娜的私人日记,记录了她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轨迹;最后的金色笔记则是安娜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性总结,虽然她依然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却渐渐寻找到了一个统一的自我。

小说一开篇,就是一个自成一篇的小说,叫《自由女性》。“自由女性”指的就是安娜和她的朋友莫莉,这个独立的单元主要围绕着她们的生活展开。安娜是一个作家,刚刚三十出头,就已经凭借版税收入独立生活,在伦敦拥有房产,并且可以招租房客。正如她的一位同事所说:“人类中的大多数还是有经济担忧的,你幸运地已经摆脱了后顾之忧。”

作为单身、经济自主的女性,安娜不必为了生活苦恼,更不用为了没完没了的家务担忧,这样的处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她对问题超然的态度,比如她可以积极地参加共产党党部的工作,哪怕只是做一名不拿薪水的党内自由知识分子。

安娜成了共产团体中的中产阶级,摆脱了生活的琐碎,却无法摆脱精神上的紧张和焦虑。在私生活上,像她这样的“自由女性”可以说是进退维谷。她们不愿做贤妻良母,却没能彻底摆脱渴求保护和依傍的心情,因此招来的男人都是清一色的有妇之夫。她们随时遭受男人背弃或不忠时的失落,又要适度地应付那些家有妻儿、事业有成的体面男人,以满足内心对情感和欲望的期待。或许因为这种独特的“女性体验”,让安娜没能从舒适的物质生活中得到解脱,反而时时刻刻在自我观察和反省,试图写出更普遍的人性。

养育子女是单身女子的又一挑战。安娜的女儿没有因为母亲是一个“独立的女性”而感到骄傲,反而讨厌母亲的所作所为。她一心想要反其道而行之,上寄宿学校,从众随俗,想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循规蹈矩的正常人。莫莉的儿子在她一厢情愿的教育下,继承了母亲的激进思想和批判精神,也继承了她的惶恐和疑惑。他有时愤世嫉俗,有时消极绝望,甚至企图自杀,以达到彻底消灭悲观的目的,最后造成了双目失明。

安娜在关注世界,关注政治和自身理想的同时,深深地被困在了重重矛盾之中。有时人格分裂,有时无所适从。于是,她求助于一位绰号唐大妈的心理医生,向她倾诉自己的焦虑,讲述各式的梦境,试图寻求心理上的帮助。从安娜每次和唐大妈的交谈中可以发现,这个心理医生除了告诉安娜她有人格分裂倾向之外,什么都没做。

安娜求助无门,索性将内心的世界分成几个部分,比如二十三岁在南非讨论共产主义的安娜、求助精神治疗的安娜、长期作为第三者的安娜、四十岁从党组织中脱离的安娜、作为单身母亲依靠版税生活的安娜,然后用不同的笔记本来记录,以探寻内心中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不过,最终像安娜一样的“自由女性”也没能找到最合适,或者说令自己最满意的生活方式。在《自由女性》最后一节中,安娜和莫莉像往常一样在厨房会面,她们又开始讨论未来的去向。直到小说收场,她们也只想到了一些妥协的、权宜的做法:莫莉准备和一名生意人结婚,她的儿子决定继承资本家父亲的产业,以财产为手段做些有益的事;安娜准备去夜校为少年犯人授课,并参加工党。对于这些,她们自己也持讥讽、怀疑的态度。很显然,安娜们的难题和危机都没有得到最后的解决。

不管结局如何,《金色笔记》一经出版,还是让那些备受禁锢的妇女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安娜这一形象的诞生,让那些欧洲的女权主义者开始集体抵制从小阁楼中成长的童年到相夫教子、烧水做饭的传统命运,并且开始关心起那些原本只属于男人的世界,比如说政治。

相较于大多数将青春葬送在家庭生活中的女性,安娜是激进的,就像作者多丽丝·莱辛本人一样。不过,她的激进并不是鼓励女读者仇恨男人的世界,她只是用自己的经历和思想表白:我走到今天,可以对你们,我的姐妹们,提出些什么忠告。正是这种像圣徒一样的力量,让原本尖锐而刺耳的女性主题变成了内向的、反讽的,甚至是自乱阵脚的结局。她没有叫喊“看看你们把我们变成了什么样子”,只是褪下衣装,以自己身上的伤痕慑住她的对手。

可是,政治是把双刃剑。它促使莱辛知道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关心人类的安危和疾苦,使她深度思考,但同时也把幻灭、荒谬和分裂砸在她面前。安娜经历的一切,就如同莱辛曾经经历过的那般。不过,和政治的关系还是让莱辛不同于其他人。对政治现实的大量提及消除了女性作家本身的阴柔气,它让作家的目光不仅限于两性间对峙,更看到了世界,看到了人类面对的某些共同的问题。

因此,梁文道评论《金色笔记》说:“一个经典的构成,大概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就是它能够完整地掌握一个时代的某种氛围。《金色笔记》在这方面来讲,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时代呢?至少让我们看到的是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欧洲的整个社会气氛。”

不得不承认,《金色笔记》内容非常震撼读者,本身承载的思想容量也值得受到推崇,但首先吸引评论家眼光的依然是作者精心编排的叙事结构。我们知道,现代派小说都喜欢用叙事结构来做花巧,胡里奥·科塔萨尔的《跳房子》就把这种文字游戏做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莱辛也巧妙地运用了网状叙事和拼贴的方法,将原本线性发展的故事变成了支离破碎的万花筒。

莱辛自己对《金色笔记》的形式颇感自豪。在给出版商的一封信中,她曾声称《金色笔记》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一次突破某些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的尝试”。小说面世后,各种各样的批评纷至沓来。有人说它宣传女权主义,有人说作者在演绎个人的生活体验。针对这些不得要领的评论,莱辛在于1964年发表的一次记者采访中说:“我对有关《金色笔记》的评论很恼火。他们都把它当作一部描写个人生活的小说——但这仅仅是小说的一部分。这是一部结构高度严谨、布局非常认真的小说。”

时至今日,即使没有莱辛声嘶力竭的呐喊,读者也能看到小说的重要含义。《金色笔记》形式看似散漫,故事其实是相互连贯的。作者相当于将一部六万字的短篇小说打散成五部分,然后插入各种不同的内容,直到将它变成了一部鸿篇巨制。莱辛的这种做法打破了以往按时序叙事的写作手法,巧妙地安插进主人公各期的日记、笔记,中短篇小说、心理治疗记录和新闻摘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了所处时代的四分五裂。

嗜好阅读离奇冒险和痴缠爱情的读者一定会对《金色笔记》的情节感到失望;略显平淡,甚至谈不上语言之美的日常口语也无法让读者体会到文学味儿。但是,莱辛却让作品在思想上超越了很多作家的世界观。如果说,《安娜·卡列尼娜》反映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红与黑》关注的是法国的社会风俗和思想意识,《金色笔记》却试图描写20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风貌。

同类推荐
  • 曼德拉的传奇人生

    曼德拉的传奇人生

    纳尔逊·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生于南非特兰凯斯。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曾任南非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于1994年至1999年任南非总统,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本书从曼德拉的童年开始,记录了他从酋长继承者,到青年领袖,直到入狱27年,并且在出狱后成为首位南非总统的传奇人生。带领读者去认识去喜欢去尊敬一位全世界人都爱戴的自由战士。向读者传达曼德拉的精神之光。
  • 胡适自传

    胡适自传

    本书包括胡适所撰《我的信仰》《四十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三文。附录有胡适之父胡传的年谱、日记、传记和年表。《我的信仰》主要自述胡适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对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其中有幼年时对宿命论的反叛,少年时阅读进化论著作,留学美国时接受杜威的哲学影响。后形成了他在信仰层面的新人生观——“科学的人生观”。《四十自述》则是更为完整详细的前半生的自传。从出生到1932年,四十年间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胡适在分析自身在思想上的发展和转变轨迹脉络上,深入到每一个小事件和具体书籍。这些是光靠外在的史料记载,是无法完成的。对了解胡适的思想观念形成缘由来说,是为准确详尽的手资料。
  •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赫尔巴特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赫尔巴特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赫尔巴特》介绍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从赫尔巴特教育名篇入手,结合现实教育问题深入浅出,重在普及世界教育名著的基本思想,增强阅读者的教育理论基本修养。
  • 富甲美国: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自传

    富甲美国: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自传

    想要真正学习沃尔玛的创业精髓,你只需要阅读1本书:《富甲美国: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自传》,沃尔玛创始人唯一亲笔撰述的回忆录,真正深入了解沃尔玛精神和运作模式最具权威性的著作。
  •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为了实现中国植物学本土化,他的脚印几乎印在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他对中国植物学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植物学界。着作等身,成果累累,这样的评价对吴征镒来说,是毫不过分的。他用科学的语言抒写着一首植物之诗,科学之诗,也用诗的语言写下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我愿意默默地深深地崇拜。
热门推荐
  • 一锤之下

    一锤之下

    剑与魔法的时代,不论是各种族争霸大陆,还是各职业造就英雄,兵器乃制胜之道。一锤之下炼神兵,一锤之下灭强敌。这是一个铁匠锤定江山的故事。
  • NO.03漫客·悬疑世界·异种

    NO.03漫客·悬疑世界·异种

    《漫客·悬疑世界》由蔡骏主编,知音动漫强势发行,网罗一线悬疑作家,打造最好看最惊悚最具悬念的悬疑杂志书。悬念阅读、惊悚体验——本刊贯穿始终的编辑方针。篇篇精彩,期期可读,带给读者绵绵不断的刺激感。蔡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悬疑作家领军人物。自2001年《病毒》横空出世,至今已出版《地狱的第19层》《荒村公寓》《天机》等小说十余部。“蔡骏心理悬疑小说”已申请商标保护。截至2008年,其作品在中国大陆累计发行近300万册,多年保持中国原创悬疑类小说畅销纪录。
  • 智慧背囊:让你一生必读的小故事大智慧

    智慧背囊:让你一生必读的小故事大智慧

    本书精选了200多篇经典而深刻,蕴涵智慧火花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精悍,解理透彻。从多个方位体现了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成功智慧,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可以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智慧。每篇故事后附有精辟的智慧感悟,启人心智。
  • 重生之归来至尊

    重生之归来至尊

    ps:新书《最强唤神系统》火爆来袭!异界纵横九千万年,林凡逆天重生归来!当曾经暗恋的女神成了自己的姐姐,当前生最爱的女孩成了自己的妹妹,当班主任变成自己身边可爱的猫咪。当你变成一个真正的神,挥手间就有毁灭世界的能力,你会过什么样的人生?
  • 暴富年代

    暴富年代

    《暴富年代》有着对当年困顿生活里温暖友爱的无限眷恋,也有对今天物质丰富,但人心叵测的无奈和失望。对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历史的演进,它力图探询出其真实的发展脉络。作者选择了一个南中国的乡镇企业——龙口电子厂作为故事的起点,从“能人”余世杰抓住改革机遇顺应中国国情,开展“关系营销”讲起,到不拘一格启用南下创业的研究生何家全、欧阳成和孙洋,引进现代化生产工艺、营销手段和管理模式,把加工作坊发展成真正的工业企业,再到何家全、孙洋敏锐抢占先机进军信息产业………在惊心动魄的商战故事里,作者把中国企业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清晰呈现,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段忠实的纪录。
  • 首席心头宠,重生女大佬

    首席心头宠,重生女大佬

    男主前期闷骚大狼狗后期明骚忠犬,女主高冷护短,娱乐圈的影后,妖界的大佬,军队王牌杀手,……都是这个大佬,某个男人表示,她还是爷放在心尖上的宝贝这是一个女主重生变大佬,男主一心想掰直?女主的心酸历程
  • 杨凤田传

    杨凤田传

    本书讲述了寒门学子杨凤田从小聪慧好学、积极进取,由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奋斗历程,以及他执着刚毅、爱岗敬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介绍了他始终以‘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理念为己任,先后参加、组织研制出歼8系列先进战斗机,填补了我国航空史上多项空白,大大增加了空、海军作战能力,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事迹。 本书可供航空科研战线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学习。
  • 率庵梵琮禅师语录

    率庵梵琮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 我的三国有些乱

    我的三国有些乱

    三国,三国,是每个热血男儿都挥之不去的一份情怀。无论白马银枪的常山赵子龙,还是挥扇间百万雄师灰飞烟灭的美周郎,都让人心驰神往。三国归晋之后的五胡乱华,让后人每多唏嘘。于是乎就有了这些许自言自语般的文字。(ps,纯属臆想,勿以正史为例喷之,更不必考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