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5800000004

第4章 马未都:读书是人一生该拥有的习惯

我们知道读书一定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当你真正能够把书读进去的时候,真正获得这种精神享受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这个乐趣。我们人生有两种乐趣,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物质的乐趣呢,很容易填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一定是有边界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边界在哪儿。

——马未都

到大学来我很高兴,因为我的人生当中就缺少大学这一课。

我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上过中学,所以我的读书历程跟大家不一样。

我最应该读书的年纪是没有书读的,我在那个读书的年纪走向了社会。1966年的时候我11岁,“文化大革命”开始;1978年的时候我23岁,改革开放开始。在这人生中最应该读书的黄金12年的时间,我不上课,随着父母去干校劳动,回家待业,然后又去农村插队,最后回城当工人。我就这样完成了人生中的奇妙旅程。

在这期间,我没有系统地读过书,但是我一直认为,人一生中是应该系统地读书,像我们这种完全凭着个人兴趣读书,不是人生读书的必然途径。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天父亲带回来一本书,这本书是淡黄色的封面,上面写着“天演论”三个大字,我那时候拿起这本书懵懵懂懂地读了,其实也没读大明白,但是知道了作者叫赫胥黎,那一年我只有13岁。

后来我从东北五七干校回到北京,邻家的一个女孩偷偷地借给我一本书,你们知道那个年月是没有任何书可读的,她偷偷借给我这本书的名字叫《红楼梦》。你们想,一个女孩借给你一本《红楼梦》,在那个根本没有这样的书可读的年代,会令我多么兴奋!我抱着这样一本书,差一点把我“看死”。

我那时候才知道人生还有一种感情叫爱情,才知道这爱情也可以如此惊心动魄。那一年我16岁。

后来我下乡,百无聊赖,心中苦闷,偶然在一个农民家里看到一本书,它是用来糊墙的。这书没有封面,也没有封底,甚至没有书脊,因此没有书名。我拿到这本书,发现它前后都缺很多页,拿回去之后,我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几个馒头,一壶热水,看了一天一夜。看完很久,我才知道这本书叫作《简·爱》。那一年我只有19岁。我们今天读书的人不会体会到我们那个年龄、我们那个年月读书的那种苦衷——没有书可读。

回城以后,相对来说比较宽松。我有一个表哥,比我大几岁,他带着我去了叶圣陶先生家。我们都知道叶圣陶是我们国家最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我见叶老的时候大概20岁,我跟他的孙子叶桑武混得很熟。他们家有一些书,我在他们那儿厚着脸皮借出来一本书,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翻译家傅雷先生的亲笔字,上面用毛笔写着“圣陶先生校正,傅雷”。那是我在十年动乱期间读的最奢侈、最奢华的一本书——硬封面,精装。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序幕。巴尔扎克一生中写了将近百部小说,他描绘的是法国社会一个宏大的生活画面。

《高老头》这本书,是一个序幕。这本书我后来借给了一个朋友,他也是厚着脸皮从我这儿借走的。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兴奋,跟他炫耀,他就厚着脸皮从我这儿借走了。借走以后,他将书夹在自行车的后衣架上给弄丢了,这个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所以从这儿以后,我就理解了古人在书架上永远写上一行字,就是“书与太太恕不借人”,就是这个道理。书不能随便借人,借给他以后就怕对方会丢掉。

后来我到了航天工业部的工厂做工人,那个工厂里有一个非常大的图书馆,里头的书很多,基本上你想读的书都有。但是那个图书馆里是没有人的,我在生活中能挤出来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图书馆里度过的。

再后来,因为写小说,我就调到了出版社。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却没有其他途径,只能靠手中的这一支笔,所以我写了小说。我的小说很快发表了,我就因此调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前身是太平书店,跟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并称为民国时期三大出版社,解放后跟青年出版社合并,成为中国青年出版社。

我到这个出版社去做编辑,那时候的书越来越多,但我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人生就是这么奇怪,当你获得这个机会的时候,你就知道,读书是你一生中最应该早做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读书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必由之路,我们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能够有质量地生存,读书就是一个捷径。古人把他自己的智慧通过书本流传下来,是为了文明的一个延续,我们去读书也是为了延续这种智慧。我们都试图在生活中,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时候,希望自己能高质量地生存,通过读书是最经济的捷径。我们获得知识,获得生存的本领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我们通过书本获得知识;另一个是靠你的经验去积累。经验一定是你自己积累的,别人告诉你的一定是一个知识。

那么学习别人的知识肯定是你最经济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要腾出很多时间去读书,主要是为了能够优质地在社会上生存。

汉朝有个人叫王充,他在《论衡》中说过的“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刺股悬梁”“凿壁偷光”,这些都是古人发奋读书的例子。今天它们都是成语,这些成语中的主人公在古代社会都成为了一代学者,都成为大人物。

我们知道读书一定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当你真正能够把书读进去的时候,真正获得这种精神享受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这个乐趣。我们人生有两种乐趣,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物质的乐趣很容易填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一定是有边界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边界在哪儿。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走向社会,第一件苦恼的事情就是住房。要租房,还是要买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房间大一点,都希望舒适一点,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大大的卧室,很舒服。但是卧室有多大才能让你感受到舒适呢?你住在三平方米的时候,你觉得我有八平方米就好;你有八平方米的时候,你觉得我有十五平方米就好了;你有十五平方米的时候,你又说将来我的卧室有三十平方米就好了,有五十平方米就好了;当你有五十平方米的时候,你就会想,我的卧室如果有八百平方米就好了。如果礼堂是你们家的卧室,晚上醒来的时候,你一定觉得自己是一个值班员。这就是物质的问题。当物质扩展到一定程度时,它会让人不舒服。

你平时做多好的饭,你吃完了以后你就不想吃下一顿。今天的饭菜真好吃,你说咱们再吃一回吧,你肯定觉得这事是一个不可以完成的任务。物质空间是非常容易填满的,但是精神空间呢?一个人的精神空间永远填不满。一个人甭想把自己的精神空间填满,你在学习当中就知道自己的知识永远是不够的。如果你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你会永远地去翻书,从书中获得乐趣。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一个人在一个领域中有所建树就非常不容易。不要说在各个领域,当我们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翱翔的时候,我们无非是遨游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而已,当你坐在这个小舟中能够环顾四周,能有一种美的感觉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乐趣。读书一定是先苦后甜,当你能够感受到读书甜度的时候,这就是你人生中一个极大的进步。

我们古人过去老是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人说得有理啊!我们不是每个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都能够深刻理解。我小时候看书,坐着看半宿,躺着看半宿,一直到天亮。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晚上不敢拿书的,只要拿起一本书,只要这本书是我没有读过的,一定会读到天亮,非常有兴趣。一读书我就非常兴奋,不容易入睡。后来呢,我就发现如果我要想睡觉,第二天还有事情呢,我只好读已经读过的书,这样就能够容易入睡,因为这个书已经看了,没有那么兴奋。当然,这些都成为遥远的美好的记忆,现在拿起书来,我估计读不到30分钟就困了,就要睡觉了,但年轻的时候不是这个状态。

那么今天想想,凡是能够熟知、能够随手就说出来的事情,往往都是年轻时候读的书。我昨天晚上读一本书,我今天跟你说我说不出来,我当时读的时候很明白,但是说的时候马上就想不起来了,这就是记忆力的问题。

宋代有一个大臣叫倪思,主张抗金,反对求和,以直谏著称,这个大臣在宋史上是有名的,他做过大官,在兵部和礼部都做过尚书。关于读书,他有一段高论,很有意思。他说:“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而读书声为最。”他说这些都是声音中最美妙的——是“至清者”。

我们古人实际在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的声音及人为的声音,这些都是最美妙的声音,但宋代学者倪思最后说什么?他说“读书声为最”,他总结了这么多声音,自然界的松涛声、流水声、鸟叫声,晚上虫子的夜鸣声,弹琴的声音,落雨的时候滴答的声音,雪落下扑打扑打的声音,两个人下棋时候的棋子落声,煎茶的时候水咕嘟咕嘟的声音,这些都是极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都被古人捕捉、入诗,在很多诗歌中,专门有写这种声音的。但是他却说“读书声为最”,这是他作的一个总结。

这是他一个读书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理解的。他最后总结道,人间之事,凡事都是利害相伴,就是有利就有害,只有读书,有全利而无一害。天下的事都是利害相随,两件事都是伴随的,只有这件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读书不分贵贱、老少、贫富,读一日就有一日之利,读一卷就有一卷之利。只要读了书,读一天就有一天的好处,读一本书,就有一本书的好处。

到我这个年龄的时候理解这句话很容易,如果我在年轻的时候,能够深深地理解这个道理,一生中就会多读很多书。

人一定是到了没有挥霍时间的时候,才感到时间的紧迫。比如我现在就感到时间的紧迫,觉得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可能做不完了,没有时间。我往前回忆很容易,50岁、40岁、30岁、20岁,乃至10岁的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我的人生,如果以出生为起点,下面那一站没有这个等长了,我脑子里非常清楚,我再也活得不像我现有的这个年龄,那么人生就会变得非常紧迫。

古人对读书做过一种规划,这种规划是什么呢?读书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十年。第一个阶段就是6岁到16岁,这个时候要什么呢?要诵读。什么叫诵读呢?就是懂不懂都要背下来。

我们年轻时,读书都会遇到这个障碍,读书是什么意思?也不能理解,但是古人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把它背下来。所以我现在有时候能背下来的东西,都是年轻时候看过的,要不然背不下来。我16岁看过《红楼梦》,有的地方我可以大段背一遍,也许有的人觉得很奇怪,不奇怪,我是在年轻的时候看的,我要是现在看,一句都背不下来。

第二个十年,16岁到26岁,这时候是古人说的“十年讲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贯通,读书时要加进自己的研究,边读边要想,这个书怎么去理解它,怎么能触类旁通,这是一个本事。这个阶段读书要动脑子了,要开始有研究了。读书的时候多想一步,不管这书中的理论是对与错,要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写,站在哪个角度理解这件事。

第三个十年,就是走向社会,26岁到36岁这十年的时候。古人讲这十年是涉猎阶段,要广泛地去读书。

我认为不管学什么,一定要读一些其他类型的书。如果是学文科的,不妨读一些理科的书,多枯燥都要读,要弄懂它。如果是学理科的,也应该去读一些文学书,要建立自己的形象思维。一个人走向社会,有时候会跟人家不沟通,或者觉得别人不跟自己沟通,是为什么呢?是两个人不在一个逻辑上,没法去沟通。所以我觉得一个人要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十年涉猎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当我们走过这三个阶段,就是人生读书的三个规划之后,再读书,就会觉得一切都变得游刃有余,就会理解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人只要有书相伴,又愿意读它的时候,就会知道人生道路虽窄犹宽,虽崎岖也平坦,即便一生清贫,依然有乐趣相伴。

(本文根据马未都在2012年4月24日,在《书香北京》世界读书日特别节目《青春中国·书香讲堂》的演讲整理而成)

作者小传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

2008年1月1日,马未都登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讲授中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2011年,观复博物馆隆重推出“瓷之色——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展”,并出版他的《瓷之色》一书。

同类推荐
  • 哥们儿心态好极了

    哥们儿心态好极了

    最年轻的“金话筒奖”获奖主持人海阳首次出版的随笔作品,呈现了一位优质暖男对于生活、情感、时事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态度。文笔温暖亲切,既诙谐幽默又犀利深沉,颇富哲理,仿佛在与你促膝交谈,让读者在开怀一笑的同时,又能引起共鸣。具有健康正能量!
  • 中国,少了一味药

    中国,少了一味药

    愚蠢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工制造出来的。我有一个希望:让常识在阳光下行走,让贫弱者从苦难中脱身,让邪恶远离每一颗善良的心。世上最大的恶不是杀人放火,而是制造愚蠢。愚蠢本身不是恶,却可以把恶放大无数倍。聪明人只反对愚蠢,愚蠢的人什么都反对。聪明的人自己思考,愚蠢的人让别人替他思考。不会思考是可耻的,而更可耻的是,这群不会思考的人正在教我如何思考。
  • 四君子图

    四君子图

    这是“冯骥才散文新编”书系五种之一,精选了冯骥才大量的散文作品中描写人物的篇章,筛选作者回忆同行、师友的文字。本书系作者自己精心遴选,书名待定。
  • 玫瑰博士的心灵圣经

    玫瑰博士的心灵圣经

    传奇女性的心路历程,凤起天使的壮美史诗,本书既有中国玉容方传人、山东凤起集团董事局主席李霞在开创和运营“玫瑰事业”的漫长奋斗道路上的人生感悟,又有她对拥有健康、美丽、优雅人生的一份真切的生命体会。从这些感悟和体会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玫瑰事业的女性,在这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所展现出来的一种令人敬重和振奋的“玫瑰态度”。
  • 温情蜜意

    温情蜜意

    《温情蜜意》精选近百年来数十位中外名家分享人生感悟、诠释人生真谛之经典散文,展卷阅读,细心品味,每一篇文章都心醉神迷。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看名家谈人生,获知人生的意义,感悟生命之幸福,端正对生命的态度。
热门推荐
  • 花枝招展(叁)

    花枝招展(叁)

    在这个以貌取人的时代,花枝招展就成了女人手里的王牌……哪个男人不喜欢美不胜收的女人,为了这些取悦好看的女人,他们不惜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只不过,有句话叫:越是好看的女人越是信不过……
  • 贵女拼爹

    贵女拼爹

    穿越成侯门未婚媳,可高贵的继母与未来婆婆长公主视她如眼中钉肉中刺,一心除了她为心仪世子的继妹开道。不怕,未来侯爷公公可是她前世爱女如宝的老爸,有老爸护着,看她如何斩五关过六将,为已造一世福运绵长。这拼爹的时代,宅斗也悠闲啊。--------------推荐轻轻的文《雍正小老婆》,新文《六十年代白富美》,感兴趣的亲们可以去看看哦。感谢然然制作的封面,辛苦然然了,抱抱~
  • 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在《自卑与超越》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 落雪时节又逢君

    落雪时节又逢君

    没遇到他之前她一心只想当个闲散野人,隐居竹山,每天过着下棋习武,吃茶打盹的生活。遇到他之后,她一心只为他,他命悬一线,她日夜陪伴。他征战沙场,她出谋划策。他平定天下,她遍体鳞伤。如此,她会如何抉择?是去?是留?
  • 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

    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

    《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讲述中医大师们都拥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情操,他们诊病如神,药到病除。书中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精彩的中医故事,还有神医们的精诚之心。让人敬佩的,不仅仅是出神入化的医术,还有神医们为钻研医术而度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让人欣慰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中医的热忱依旧,更有名医的方子流传至今,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 闪开,让我拥抱幸福

    闪开,让我拥抱幸福

    帕特深信,所有的不幸与痛苦,只是为了幸福而设置的障碍。最终,痛苦会消失,幸福会来临,只要他肯努力的话。 目前,帕特就遇到了麻烦,他深爱的妻子妮可跟他分居了。对于帕特来说,这当然是暂时的困难,妮可一定会回来的。 帕特尝试过无数种努力。他运动减肥,读妮可喜欢的书,吃妮可喜欢的食物,写关于妮可的日记,睡前吻妮可的照片……更复杂的是,另一个女人想闯进他和妮可的二人世界,她是蒂芬妮。
  • A Topps League Story

    A Topps League Story

    Umpire Solomon Johnson is squeezing the strike zone and throws out both the Pine City Porcupines starting pitcher and manager "Grumps" Humphrey for arguing the call. Chad tries to make peace by giving Solomon a rarely issued "umpire card"—but the ump blows his top. He thinks Chad is making fun of his weight. It's going to be a long nine innings!
  • 绝世仙罗

    绝世仙罗

    大道无情,仙者有意。佛魔隐现,诡计无边……地球商人风扬斩断尘缘,被师尊接引至荧惑星,开启了闯荡仙佛大干世界的传奇人生,走上了一条追逐永生的大道。风扬一路结识朋友,凭借自身机缘闯过各种险境,最终站在宇宙金字塔的巅峰。无尽的宇宙无奇不有,为了逍遥长生,纵死无悔的逐仙者们和天地斗,历无边劫难,于茫茫人世之中找寻逆天改命的机缘。绝世大能虚空遨游星际,穿梭于六界之中,恐怖的仙法可以焚烧星球,上古仙宝可以摧毁虚空。强大的圣兽可以掀起星河谁能续接仙路,演绎一卷壮丽的逐仙史诗,一切尽在石子狂徒著的《绝世仙罗》……
  • 于公案

    于公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买艳

    买艳

    当班车刚到村头,胡赛就下了车,他来到河边坐在草地上,想好好梳理一下自己。河南岸的麦子已收割完了,大部分地都种上了秋黄豆,在那些没有耕种的麦地里,牛和羊自由自在地吃草或休息。阳光下的河水泛着各种颜色,不时有野鸭子在河边的河柳丛里出没。胡赛想起了买艳,庆幸今天自己战胜了心魔,没有犯下不可饶恕的错。我会把对买艳的情感深深地埋在心里,他默默地对自己说。胡赛站了起来,眯着眼睛凝视着远方,他隐约看到了一个女人在地里拣着什么。于是他想起了妻子,觉得自己对妻子亏欠很多,这几年家里的活地里的活都是妻子在操心,我呢,把自己当成了甩手掌柜,可她对我还是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