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5700000002

第2章 不做“懒”父母(2)

妈妈小声对小刚说:“别再扒出种子了,否则它可能要死掉了。”小刚天真地说:“我这是在观察,花生埋在土里,如果我不扒开土,就观察不到了。”妈妈本想阻止他,但想到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好事,不如给他一些时间让他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便不再阻止小刚。结果其他同学的花生都长出芽后,小刚的种子还没动静。小刚有些不开心了,妈妈放下手中的活,耐心地告诉他可以再种几棵,只要不经常扒开土,过不了多久,他的花生就可以长出来了。果然在小刚精心的照顾下,新种的花生种子没几天就发芽了。

假如小刚的妈妈只是强硬地命令小刚不要把土扒开,那么小刚种花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也许会在瞬间被扼杀,从此不再进行所谓的“观察”,而更多地听命于父母。一个不会主动思考的孩子又怎么会聪明呢?庆幸的是小刚的妈妈耐心等待结果,之后再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不是因为图一时省事,就把孩子训斥一通。很多时候,父母多费一点心思就可以明白孩子的想法。

晶晶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有一天她拿了一个杯子问爸爸:“杯子扔到地上会摔碎吗?”爸爸回答:“当然。”爸爸本想解释,可是晶晶的手太快了,她一下把杯子扔到地上,地上顿时多了一堆碎玻璃。爸爸的第一反应是想打孩子,可是他转念一想,不如先听听晶晶是怎么想的。于是爸爸平静了一下,问晶晶:“你怎么把杯子扔到地上呢?”晶晶看看地上的玻璃说:“原来它真的会碎呀。”爸爸才明白,晶晶并不是想和自己作对,而是想验证一下杯子到底会不会碎。

很多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不会像晶晶爸爸那般冷静,他们大多会训斥孩子:“告诉你会碎你还故意摔,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不得不说,这些父母甚至懒得用一分钟去思考孩子做事的原因,而只会用父母的权威“冤枉”孩子。要知道,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年人有很大差别,他们不会轻易相信他人说的话,这是一种探索的需求,也是他们变聪明的前提。所以在孩子违背父母的想法时,父母不要轻易否决他们,用一点时间,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就会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而这些通常只需要花一点时间和心思就能做到。

假如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如从前爱说话,听别人说话时表现得漫不经心或者一说话就紧张时,你应该检查一下,是不是自己犯了忽视孩子的毛病。如果是则要改变自己的做法,否则后悔终生的是自己。

要改变孩子的“笨”,父母首先要让自己变得“勤快”,认真地去对待孩子的每个问题,做孩子的听众和解惑者。当你真诚地听孩子诉说和解答他们的疑问时,你就具备了成为孩子朋友的条件。这种被父母尊重的感觉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这样他们就更愿意独立去思考一些问题,而这正是孩子变聪明的前提。

用“心”来对话作为父母,你可曾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了解孩子呢?而孩子对你的建议是否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呢?对下列问题,你如何回答呢?

你了解孩子的兴趣吗?你知道孩子最好的伙伴是谁吗?你知道让孩子感到高兴的事是什么吗?你知道什么时候孩子最不开心吗?你会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吗?孩子有烦恼时会和你诉说吗?你懂得欣赏孩子吗……

假如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或者多数是否定的,则说明你并没有认真对待孩子,只是用自己的权威去命令孩子做事。看上去,孩子更像是你的下属或被你施舍的人,因为这样的父母很少用“心”去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其实聪明的父母与其做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者或说服者,倒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倾听者,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建议,这样孩子也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

欢欢的爸爸对欢欢要求一向十分严格,他认为只有严格要求才能让孩子成才。可是最近爸爸发现欢欢每天放学回来就径直走进卧室,既不像平时一样缠着奶奶讲故事,也不看动画片。

爸爸自然是想知道原因的,可是他也知道直接问是问不出什么的。有一天吃过饭后,爸爸没有像往常那样绷着脸,而是悄悄地走到欢欢的卧室。爸爸把欢欢抱到腿上说:“儿子,爸爸可能平时对你要求有点儿严,你不会因此不喜欢爸爸了吧?”

欢欢看了看爸爸温和的目光,有些疑惑爸爸说这话的目的,但他还是摇了摇头。

“那就好,欢欢,从现在开始,爸爸和你做朋友好吗?”

欢欢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满脸质疑地盯着爸爸看。这时,欢欢爸爸有点后悔平时对孩子太严厉了。他接着说:“朋友在一起总要说些小秘密,今天,爸爸就把自己的小秘密说给你听,你想听吗?”

欢欢顿时对爸爸所说的小秘密感兴趣起来,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

爸爸说:“有一次我上班时,有好多叔叔阿姨看到我不小心在楼道里摔了一跤,当时我可窘迫了。这可是我的秘密,你不能告诉妈妈呀!”

欢欢听后拍拍小胸脯向爸爸保证说:“您放心吧,爸爸。那我也应该告诉你一个秘密。”欢欢想了想说,“前两天班主任让我竞选班长,可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当一个好班长,万一不行的话就丢人了。”

爸爸听完才知道欢欢这几天心事重重是因为什么了。于是,他开始鼓励欢欢去竞选班长。在爸爸的鼓励下,欢欢果真竞选成功了。自从那时起,欢欢有什么事都愿意和爸爸说。他知道,爸爸是在认真听,并会给他好的建议,不会敷衍他,因为他们是“朋友”。

大多数父母由于常常忙于工作,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实在有限。有一项关于家庭教育调查的结果显示:60%的父母一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约为4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时最常做的事情是:25%的父母在教孩子功课,35%的是让孩子看电视或者陪孩子看电视,其余的陪孩子做些游戏。而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父母和孩子对话的时间则缩得更短了,即使有谈话,其内容也多是“教导”性质的,父母很少真正用“心”去和孩子沟通。一些家境富裕的孩子虽然在钱堆里长大,却缺少父母的关心和与他们的沟通。时间长了,就使孩子畸形成长,许多问题儿童的出现可能也源于此。

做父母的要以心换心,先了解和理解孩子的行为之后再和他们真诚交流。只有父母真诚地和孩子交流,孩子才能因感受到父母的真诚而不与父母疏远,才会向父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更有效地沟通。

首先,用心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倾听。你可能也有这样的感受,当自己讲话时,最扫兴的莫过于听到对方说:“这我早知道了。”而父母也可能不耐烦地说几句“知道了”,这其实是告诉孩子“别烦我”,扫兴的孩子自然不愿意再和父母交流。事实上,孩子认为父母最好的夸奖就是对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认真听了,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从心理上和父母拉近距离,所以父母应该把专注倾听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其次,父母不要因为不耐烦或没时间而敷衍孩子。要想自己的孩子成才,父母是需要下些工夫的,而仅用命令的口吻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敷衍态度。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并善于和他们交流,而且这种交流一定要是坦诚的、平等的和用心的。父母不该端着架子以教训的口吻和孩子说话,不要让他们感受到压力,而要用心去了解他们想些什么。这样,孩子便会认为父母是他们的朋友,从而很容易打开话匣子,说出他们最想说的话,而这时是引导孩子的最好机会。

孩子需要父母用“心”来扶持,而不是用行动或者命令去帮助他们。许多父母因为本身时间有限,便懒得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只想用督促、命令、监控等方式去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思做事,稍有不从就斥之“不听话”。殊不知,这种“懒”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还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

孩子无法在短时间内明白生活的道理,他们需要一个摸索和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倾听。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协商者,而不是领导者。当父母愿意花一些时间,用理解之心去和孩子对话时,就能慢慢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引导孩子走向正轨。

多抽些时间来陪孩子一位父亲刚下班回到家,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这时孩子跑过来问他一个小时可以挣多少钱,父亲有些不耐烦地回答100元。

孩子听完父亲的话,提出向父亲借50元的要求。父亲认为自己工作这么累,一个小时也才挣100元,而孩子一定是要钱去买些没用的东西,孩子一点都不懂得体贴自己,于是生气地让孩子立刻回房间睡觉。等这位父亲冷静下来后,又觉得对孩子过于严格了,毕竟小孩子爱玩是正常现象,这点钱他还是可以支付的。于是他进了孩子的房间,告诉孩子自己答应他的请求。

孩子听后非常高兴,他又从枕头底下拿出了50元钱。这时父亲的火气又上来了,他生气地问:“为什么你有钱还向我要?”孩子回答:“刚才我的钱还不够您一个小时的工资,可是现在够了,我可以用这100元买下您的一个小时吗?您已经很长时间没陪我玩了。”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父母的爱。更多时候,孩子不需要父母给他多少钱买东西,而是需要父母陪着他,这种心理上的需求比物质上的需求更强烈。可是在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抽出时间去陪孩子,这让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一点点流失了。其实孩子的成长并不是靠物质堆砌出来的,他们需要的是感情上的慰藉。

教育学家夏洛特·梅森说:“许多父母终日忙碌,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当父母终于有一天想起还有个孩子等待他们关心的时候,他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没办法和孩子沟通了,因为父母对孩子而言就像个无足轻重的陌生人。”

有的父母可能会埋怨,觉得自己的孩子太不懂事了,自己辛辛苦苦地付出了那么多,甚至是没日没夜地工作、操劳,却引来了孩子的满腹牢骚。还有的父母经常埋怨孩子大手大脚,好似他们根本不知道那是父母的血汗钱,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和父母怄气,使小性子,在他们看来,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很可能是父母与孩子没有沟通好的原因。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假如你不愿拿出一些时间和你的孩子一起度过,那么平时再怎么说教和交流都是徒劳无功的,而当你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时光时,就是你和孩子交流的最好时机。有时你可能会没有很多时间陪孩子玩游戏,但你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散步,一起做些家务,这让你们有更多的时间交流,而且这也是最佳的交流机会。就算是工作很忙的人也能抽出这点时间,而且这比让孩子坐下来认真听你说教要好得多。”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常常有明显的不安全感。其实,钱可以慢慢赚,事业也要一点点发展,但是漠视孩子的需求却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作为父母应该多陪陪孩子,陪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亲子之间的沟通是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更应该成为每个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等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忽视孩子很久了,而这时,孩子可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工作特别忙碌的父母在和孩子一起的时候要常沟通,只有相互了解,才能彼此理解和尊重。

“爸爸,今天可不可以和我一起看百年难遇的天文奇观——月食?”军军兴奋地问爸爸。

“不行,儿子,一会儿我还有一篇稿子要赶,明天我还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要开,总之我没有时间和精神去熬夜等着。”军军不再说话了。

军军的爸爸晚上起床经过孩子房间时,看到军军正独自等待观看月食。爸爸犹豫了,他决定走到儿子身边陪他看月食。军军看到爸爸突然的出现,本来有些失落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表情,他急忙把最好的观景位置让给爸爸,还把手中的望远镜递给他。

爸爸透过望远镜看那轮已经看过几十年的月亮,才发现这轮明月是如此皎洁、明亮。

爸爸和军军一起站在窗前,边看月食边轻声地说笑。他仿佛感觉到孩子的心因为这次月食事件而与自己近了。

自从那次看月食之后,军军开始向爸爸报告每天学校发生的事情,而且会在说完后认真听取爸爸的意见。有几次爸爸回家晚了,发现军军还在客厅等他。本来都快要睡着的孩子看到爸爸回来后马上精神起来,冲爸爸“唠叨”个不停,直到他觉得该说的都说完了,才会依依不舍地回屋子睡觉。

值得庆幸的是,军军的爸爸战胜了“忙和累”的念头,抽了一点时间陪孩子,所以才有了军军后来的转变。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心?这就要求父母在忙碌之余,抽出一些时间多陪陪孩子,适当地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扮演一名老师或朋友的角色,陪孩子讨论问题、做游戏等。这样不仅能给孩子亲近父母的机会,还会增进家庭的和睦气氛。

作为父母,工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孩子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说一项工作做不好了,还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努力做好,但是孩子的教育却不允许重新开始。父母不能拿工作忙作为借口而忽视教育孩子,忽略了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因为陪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家教,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想法,从而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

同类推荐
  • 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

    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

    《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是陈英医生结合自己在公立医院及港式医疗机构的十余年丰富儿科临床经验,以及对国际儿科医疗先进知识技能的不断学习,写就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囊括了每个0~6岁儿童几乎都会遇到的5大类儿科常见病、5种意外伤害,以及成长必备的6大关键营养元素保健、6大疫苗接种须知等家长最需要的知识。
  • 2岁方案

    2岁方案

    本书综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按照2岁小儿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关发育、喂养、护理、培养、健康、检查就医、预防接种和用药医疗等方面必须遵循的规律和注意的问题编写而成。
  • 孩子就吃你这套

    孩子就吃你这套

    你是孩子的好朋友吗? 你的孩子喜欢跟你玩耍吗? 你是否知道,你,比任何玩具都让孩子喜欢?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智力玩具或者电动游戏,他们需要的是你!他 们喜欢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你了解、被你重视,需要和你建 立一生的亲密关系。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孩子就吃你这套》结合现 代孩子的心理特点,针对父母最关心的问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会父母 怎样和孩子成为朋友,怎样陪孩子玩耍,如何赞美孩子,如何改正孩子的缺 点等,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并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育。孩子喜欢吃哪一套,你就用哪一套来教育孩子! 《孩子就吃你这套》的作者是温旻盈。
  • 食物圣经0—6岁完全食物手册

    食物圣经0—6岁完全食物手册

    可以帮助父母们解决下列问题 :·如何避免宝宝经常出现的饮食问题, 如偏食、挑食以及一系列因为吃得不 当导致的疾病,为宝宝一生的健康打 下基础。了解宝宝0~6岁每个阶段的营养需求,并 获得最实用、最有效的建议,而不至于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误导。 提供最新的食物营养信息,帮助父母 了解每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学会每餐的食物搭配,让宝宝吃得开心,吃得 健康。 当你的宝宝喜欢吃一些没营养的食物 时,你要学会一些特别有用的技巧。
  • 优秀孩子成功8步

    优秀孩子成功8步

    《优秀孩子的成功8步》——改变命运的心灵励志书,成功路上的智慧启示录!成为精英还是平庸之辈,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阅读这本《优秀孩子的成功8步》(作者崔宇)之后,你的生活将发生如下变化:决断力得到提高;时间得到有效管理,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生命充满活力;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做事更加有条不紊;行动力得到提升,更快达成目标;熟练掌樨沟通技能。
热门推荐
  • 归途曲

    归途曲

    小时候被人搭救了一次,自愿救命之恩以身相许,怎么知道这人不要,苦着脸,他愿意献身啊。。(正经一点)抬头仰望对方一骑绝尘的天赋,深深感受到绝望的压力,崛起之途,尚远——
  • 最强红包王

    最强红包王

    红包在手,天下我有。左手拿屠龙宝刀,右手拿40火,一句话谁不服就是干。
  • 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世界王牌航空母舰暨海战实录》航空母舰作为世界上投资最大,吨位、体积、作战能力等方面均居首位的大型舰艇,不仅是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核心,也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好体现。目前世界上在役的航空母舰一共有数十艘,其中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空母舰,其他国家的航空母舰比美国的都小得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军舰,其运营开支数目庞大。美国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由2座核反应堆和4台蒸汽轮机推动,全长340米,载员6300人。该舰艇价值50亿美元,每月的开支至少需要1300万美元。
  • 绝代佳人:女人太凉薄

    绝代佳人:女人太凉薄

    她,有着惊人的智慧,有着不寻常的冷静,可是却一朝穿越成了宰相府不受关注的三小姐。一道圣旨,将她送入了洛王府,面对痴傻的他,她该如何是好。皇权之争?她没有兴趣,可是却为了他一步步深陷其中。命运究竟如何?到底谁才是她的良人?群号:84798497(敲门砖文中任意名)
  •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云卧纪谭

    云卧纪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魔君驸马:公主跟我回家

    魔君驸马:公主跟我回家

    一袭白衣的冷漠少年,身负着血与灵的封印,锁下的血魔是暴戾无情的存在。然,谁又知,血魔承载的并非毁灭,化身为人类模样的血魔的灵魂原是世人无可避免的劫。冰冷的俊容上永远是漠然。救赎?没有人会救他,被世界、世人放弃的恶魔,滚回地狱去吧!
  • 犯罪心理档案(全4册)

    犯罪心理档案(全4册)

    犯罪心理学专家带领的刑侦精英队伍与高智商反社会连环杀手狭路相逢,谁引导谁?谁操纵谁?谁战胜谁?专业!烧脑!紧张!这是一部深度剖析犯罪心理、囊括了几乎所有犯罪元素的惊悚之书:一连串神秘莫测的死亡,一系列诡异老练的犯罪手法。真凶以伪善之名隐藏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眠共餐。善与恶的殊死角逐后面,是深不可测的人性。由韩印、顾菲菲、杜英雄、艾小美、吴国庆等刑侦精英组成的团队,穷尽毕生所学,孜孜不倦地与一个又一个变态心理杀手展开缠斗。他们通过微表情解读,识破犯罪分子的谎言;通过行为证据分析,洞悉犯罪分子的心理动机;通过犯罪侧写,还原犯罪现场,让罪犯无处遁形。
  • 杀气

    杀气

    我上学早,从地区中师毕业才十八岁。照我老爹的意思,是让我去我们县宣传部干,将来像他一样也混个一官半职。当时工作都已经替我找好了。可我那会儿已经对画着了迷,看别的都跟狗屁似的,遂一意孤行到县二中当了个美术老师,教初二四个班的美术。初二的孩子大多十四五岁,我十八,比他们大点有限。我玩儿心大,和一帮猴崽子很快混熟。上课时是老师,课后我就成了孩子头儿,一块打鸟、钓鱼、屠狗、“偷青”,什么都干。校长、同事看不上我这点,他们都在忙着拉帮结派地搞政治运动,我对哪一派都没兴趣,既不帮人也不害人,所以也就渐渐地没人理我。不理也好,我正好不愿往那些大屎盆子里搅和。
  • 迷宫中的恋人

    迷宫中的恋人

    对于这些命运交织的爱的命题,关于背叛,伤害,信仰,守护,自我,他人,过去未来,记忆与遗忘,原谅,宽宥,救赎,重建,等到它们像一颗一颗巨石,真实地砸向我,像巨斧,真正地从后脑把我劈开了,我倒地不起,我以为我完蛋了。后来,我才又逐一地,奋力拨开身上的落石,积尘,真实地感觉到,我必须响应,回想,理解,答复,求助,那些迎面而来,将我拦腰折断的巨大提问。——陈雪。作者在自传体小说《附魔者》出版后,生了一场大病,然后伴侣离开,生活陷入混乱。本书是作者的复出之作。作者以疾病与爱情为主题,以31万字的篇幅书写生死、爱情、命运和信仰,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小说以自传的叙述方式,将写作推向“自毁与自我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