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4600000015

第15章 媒介消费态度与行为(2)

有什么样的关己问题呢?比如关系到自己人格、关系到自己荣誉等问题。运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解释,由于人们潜意识的存在,消费者时常把自己投射到各种媒介及其服务中,他们消费的媒介是他人格的延伸部分。因此说,潜在的人格,在一个方面决定了人们对媒介及其内容的选择。比如选择手机媒介,是消费者首要地要与被勾通者进行实时的听觉的交互性交流,这一媒介成了他人格的象征,即感性、无障碍、平等的象征。

有用性选择

有用性,是媒介消费最现实的选择标准之一。满足使用理论认为,能够使用是关键的选择因素。内驱力理论也认为,大部分选择是根据过去行为的结果来进行的,即在媒介消费中,那些对人们有用、有效、有利的诱因结果强化了人们的选择。比如电视、电影媒介的轻松、娱乐作用,使消费者有了倾向性消费。

便利性选择

便利性选择,是消费者的一大特点。对于一个识字不多的消费者,他会选择更便利的视听型媒介比如电视。即将入睡的人们,可能选择消费的是杂志、报纸或Mp3。同样对形式的选择,人们更倾向于简洁、明快的风格。

趋时性选择

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一种媒介需求满足后,更进一步的或更高一层的需求就成为人们行为的推动力,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的需求的趋时性,使人们不断去选择。这种趋时性还体现在始终追求新的媒介及其内容的消费选择上。比如新闻消费中,从对表象消息的消费进入到背景消息的消费选择。

在现代众多媒介消费选择中,消费往往不是源于需要,而可能是一种符号性、意义性的消费,即人们通过这种消费,确立自己的身份和存在,甚至为消费而消费,只在乎有一个消费形象。

习惯性选择

习惯性是由消费者的消费情趣、品味与习性所养成。消费者不同的情趣、品味与习性,形成了对消费对象的喜好,多次的使用与愉快经验在消费者身上建立了固定的联结,从而养成了消费习惯,无须认知过程参与,就有了无意识的习惯选择。比如许多人清晨的收听广播、早上的看报、午间晚间的看电视、夜里的听音乐和上网等等。而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自然找寻体育,有人喜欢科技等等,不一而足。有些人因此产生消费友情习惯,比如数十年订阅一份杂志。

复旦大学教授张国良则将消费者选择有一个环境性总结,即表现在适时、适地、适需、适型、适价、适应7个方面。(7)

我以为,媒介消费选择的原则,可以用最简单的原则表述,就是效用最大、成本最小、质量最优。施拉姆提出了一个十分著名的选择的公式:选择的或然率与提供给人们的报偿(价值)成正比,与代价(费力程度)成反比。这可能是考察选择是否有效用或多少效用的可行公式。

然而,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例外,一些人总是在收看收听自己不太喜欢的媒介或节目。这就有一个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的问题。1971年传播学者保罗·克雷恩提出,人们往往会处于被动选择状态,打开电视往往出于习惯,并没有想到要看什么样的节目。电视打开之后,才从可供选择的节目中挑选最不让人讨厌的节目。他将这一部分人们称为"被动受众"。所谓"主动受众",就是只要有自己喜欢的节目就一定会收看收听、否则绝不会收看收听的那些"受众"。由此来看,选择在实践中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不是所有的理论可以囊括了的。

那么,这里就同时出现了消费者的中止选择行为。消费者的中止选择行为是经常性的。有长久性中止选择和间歇性中止选择两种。

长久性中止选择,即停止了消费行为,视听器官开始注意力转移,较长时间不再进行媒介消费。

间歇性中止选择,是消费者的"游击性活动",即暂时性的抵抗一种媒介及广告,如去冲咖啡、上洗手间或者转换频道(约翰·菲斯克)(8)

第五节选择后的媒介消费过程

媒介消费行为过程,是消费者实际购买和消费媒介消费的行动过程,是消费者与媒介对接、互动并进行再生产的过程,是产生一系列精神活动现象从而引发实践行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从这个角度出发,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干脆认为,文本是由读者建立的。传播学者达尔格伦认为,文本在每个读者那里总有自己"自以为是"的意义。传播学者菲斯克认为,文本是一个开放的、多义性文本,是不同的意义斗争的场所。他们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媒介消费过程是有重要参考意义的。

下面,我们把接下来的具体消费活动,称之为阅读、观看、收听、拨打、上网等活动,它是消费者主动性、动态性的行为。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阐释学研究和行为学说,选择后的媒介消费行为有以下6个过程。

一、信息输入、储存或抑制

信息的输入过程,就是媒介通过输送经由感官接收的过程。这种接收是在目的的内驱力下,有一个注意力的目标,然后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接收。比如,我们打开电视收看体育节目这一过程,就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能动行为。有时也有非能动的接收,比如在大街上无意听到的广播消息。

在信息由视听觉或触觉传送到人的大脑之后,即进行信息的储存,把信息储存在人的记忆中。比如,对体育节目中NBA赛事的记忆储存。储存,有无意识的储存和有意识的储存。

事实上,在人们注意、记忆的同时,已经剔除、忘记了一些东西,大脑抑制了一部分潜意识的东西。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抑制理论说明,让这种特殊的忘记的抑制发挥作用,可以保护人们的核心的需要系统,可以使我们不致成为全接受的人、不致成为随时随地心惊肉跳的神经质的人。

二、信息译码和解码

译码和解码的过程,就是翻译、理解的过程。用英国学者S·霍尔的观点,人们对媒介的理解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往往有同向性解读、对抗性解读和妥协性解读。这是相对于编码者意义生产的指向来说的。

这里,存在着编码者(媒介生产者)和译码者(媒介消费者)的对称性问题。这两个"主体",存在位置之间的对称或不对称,有时是所持观点角度的不同,有时是政经或文化情境的不同,有时是信息的不对称,因而就有了"理解"和"误解"的差异。

首先,译码和解码不是单单的本意解读,而是一种文本的再加工、再生产过程。这种再加工、再生产首先是选取的过程,就像炼钢选取矿石一样,总要剔除一部分,选用、消化一部分。也可能是逆编码者意向的选取,是译码者利己的策略选择。

其次,是一种意义的构建、生产过程。即人们总是对讯息进行新的意义构建和再生产。

而意义的建构,有两个经验背景,一是人们的外部生活和社会生活,二是人们的内在精神生活和认知活动,这两个方面是在建构上互相作用。美国政治学者W·班尼特说道,"个人解读新闻的策略表明,人们能够自己从新闻中构筑所报道事件或问题的意义。在某种情形中,这些构筑非常奇怪,并且已经明显地离开了新闻(或者娱乐)的原本语境"。(9)消费者依照自己的心理经验对信息进行解读,其中参与了自己的经历回忆、经验闪回、情感情绪、利益观念等等元素来加工。如同施拉姆认为的,所有参与者都带有一个装得满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人们根据这些经验来解释他所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来回答这些信号。

而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观点,信息符号所意指的东西,即它们的意义本来就来自于主体的阐释,真正的意义在消费者不断的阐释。"符号不再是某种深隐意义的储存;相反,它们是些表面现象,与一种判定阐释乃是永无休止的任务的不可穷尽的网络相联系"。(10)也就是说,信息成为了一个"引子",从这个点上"引出"了许多条线,意义的生成完全可能成为另一个产品。麦克卢汉尤其重视意义在媒介运动中的变迁。"一切意义都随着媒介的加速运动而发生变化,因为一切个人和政治的相互依存模式都随着任何信息的加速运动而发生变化。"(11)

再次,是一种累积与灵感生产的过程。传播学者F·丹斯认为,译码和解码是认知场与信息场的累积扩大过程,也是知识场的累积过程,所指、能指与意指的延伸,引发了多向度的形象与认识。比如,同一部《哈姆雷特》、同一部《红楼梦》,每个人看到、想到的是不相同的。

另一方面,信息的火苗往往会点燃人们思维中最创造的思维,形成灵感生产。由一条信息或几个字引发一个新产品的灵感或一部小说的灵感,这并不少见。

三、信息再现或使用

在对信息译码和解码的同时,有一个信息的再现过程,即回忆和认知加入其中。

回忆,指对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重新再现出来。包括对印象、情感、逻辑和运动的回忆。研究发现,虽然人脑可以容纳10的15次方比特的记忆单位,但记忆有天然的过滤性和重建性,即以原感知事物为依据,重新构建了一个自己的记忆,一些记忆被删除,一些记忆被拼贴、重组。媒介学者克拉珀认为,媒介消费者总是以与他们现存的信念和价值观相契合的方式解读和回忆信息。

认知,是对感知过的事物重现时的识别过程。用荷兰学者梵迪克的话说,是对一种图式的再现,这一图式由场景、环境、参与人和行为等组成。认知有方向性,有时会出现认知的不协调,但比较短暂,人们很快会选择认同某一个而放弃另一个。

我将这里的认知,主要理解为一种独立的判断,即要么是程度不同的一种认同,要么是其它形式的一种非认同。"一项研究表明,人们不会盲目地相信他们在媒介中听见、看见和阅读到的东西。在遭遇到了那么多精心策划的宣传之后,作为新闻消费者,人们已经非常警觉了……人们需要主动利用过滤、筛选以及置之不理等办法"。(班尼特)(12)这种认知能得到认同、否定、部分认同、部分否定、疑惑、修正等判断,从而会造成消费的深入、暂时中断或中断行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认知行为也就是译码和解码过程,即意义生成过程。

信息的使用过程,是至为重要的过程。所谓使用,就是思维对大脑中大量的感知材料进行认知、意义生成之后,借助语言进行对外交流,并采取各种行动。这是具有实践意义、操作意义的。比如通过看电视中的天文信息,人们进行星系的实际观测等等。

四、信息点击、下载或删除

实际上,这是与信息的使用连接在一起的行为。之所以单独描述,是因为在现代网络媒介、手机媒介消费以及以后的电视、电影媒介消费中,我们每天要做的只是浏览和视听,点击、下载或删除——这些依靠鼠标游动完成的动作,带来的是海量的、即时的、多文本的消费,这是和印刷媒介消费完全不同的消费。

前面,我们所描述的有关消费者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基本上限于对印刷媒介的消费。可以说,印刷媒介的消费有自己的特征:由于文本叙事是一种线性的叙事,句法结构、语言逻辑的限定,消费者是一种迟滞的、静态的平面消费过程;由于文字符号的所指、能指的指向性,消费者是一种全部注意力的投入和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超感官消费过程;由于印刷文本的文字连贯性、从上到下的阅读顺序,消费者是一种循序渐进的顺时针的消费过程。(13)

而电子媒介的消费,特别是网络媒介消费,呈现出另一种状态:由于影像(包括声像)文本是多样的、复数的,讯息是海量的、冗余的,所以消费是一种即时的、选择性的立体消费过程;由于文本是视像、声像的单元或碎片,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使影像替代了概念、逻辑和思维,所以消费者很少用形象思维去唤起注意力,只需要视觉、听觉等感官的进入,只需要浏览或视听,所以消费是一种表征性的感官消费过程;由于跨文本传播的交互性,文字、图片、视像、声像等等的瞬间呈现、链接或者消失,其传播顺序是逆向的或者浑沌式的,所以消费是一种超文本空间的逆时针的消费过程。

显然,这种影像思维或拟像思维的特征,还需要我们深入去探讨。从表面上看,就文本的变迁而言,影像的大面积覆盖以及文本之间的任意瞬间交换,使昔日以理性、权威等话语为中心的"逻各斯"的王者地位逐渐丧失;影像文本的呈现方式,已经替代了人们过去经常说的"名誉"、"价值"等一些需要大脑想像、思维的东西,即无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只要影像呈现,影像可以表达一切观念性的东西。比如一提到"名誉",就出现刘德华、克林顿这样的直接影像。

当然,它依然和印刷媒介有着孪生兄弟一样的共生共存关系。

五、信息抵制、中止或放弃

在媒介消费过程中,会出现对信息的抵制、中止或放弃

一是抵制性解读,即消费者进行逆生产者意愿的解读。比如在新闻解读中,"当新闻常规与人们‘解读’社会体验的常规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抵制性解读。新闻常规和解读社会体验的常规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那些持不情愿或抵制态度的观众,不可能接受强加于他们的选择和报道新闻的常规及其所传达的意义。"(13)

二是中止、放弃解读,当消费者对媒介产生不适、厌倦、讨厌的感觉时,往往会中止、放弃解读,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不再消费。这样的行为在每一个消费者中,每天随时都会发生。

同类推荐
  • 课本上读不到的物理故事

    课本上读不到的物理故事

    挂在天边的月亮、一起一伏的跷跷板、色彩斑斓的彩虹……这些生动有趣的生活现象其实蕴含着奥妙 无穷的物理知识。万莹的《课本上读不到的物理故事(适读于10-15 岁)》将把你带进神奇的物理世界,让你知道月亮为什 么挂在天上从不掉下来,自行车为什么在沙滩上骑不 动,谁1秒钟可以走300000000米,声音快还是子弹快 ,打喷嚏为什么会引发雪崩……《课本上读不到的物 理故事(适读于10-15岁)》这些妙趣横生的物理故事 一定让你大开眼界、叹为观止,让你轻轻松松爱上物 理、学会物理。
  • 读和写

    读和写

    《读和写》本书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文字浅显,故事性强。采用故事体的表达方式,学生们很容易就会被其情节吸引,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浅入深出,寓教于乐。二是比喻新奇,印象深刻。书中采用了很多形象鲜明的比喻和小故事,来阐明对学生们来讲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些读写知识。
  • 繁花:十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繁花:十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要点:标题引人入胜——独树一帜;语风清新明义——言简意赅;文体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视角独特深入——见微知著;内容充实新颖——镜意求新;材料意象丰富——托物引类;立意务求深刻——高瞻远瞩;行文展现才情——拍案惊奇;真情自然流露——去伪存真;彰显个性魅力——锋芒毕露。
  • 修身立世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修身立世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本套《中华典故故事全集》全部精选我国著名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爱国为民的故事》、《军事战争的故事》、《修身立世的故事》、《智慧谋略的故事》、《读书学习的故事》、《品质修养的故事》、《社会世情的故事》、《世事明察的故事》、《心灵情感的故事》和《悟道明理的故事》等十册,书中每个典故都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寺庙建筑(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寺庙建筑(阅读中华国粹)

    我国寺庙的数量众多,建筑风格多样,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承载与记录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兴衰,不仅是我国的艺术瑰宝,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我国悠久宗教历史文化的代表与象征。我国的寺庙文化源远流长,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其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说它是“历史文物的保险库”,可谓当之无愧。我国的寺庙建筑与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热门推荐
  • 最强帝皇

    最强帝皇

    绝代至尊重生故土,以无敌之姿,横扫三千世界。凌驾于天道之上,吾乃帝皇,最强帝皇!
  • 战帝系列(三)

    战帝系列(三)

    石敢当强忍内伤剧痛,沉声道:“阁下如何称呼?”“小野——西——楼!”异服女子一字一顿地道……
  • 东宫喜事

    东宫喜事

    首辅独女吕金枝与东宫太子青梅竹马,却相厌相杀。直至一道赐婚圣旨将吕金枝送入东宫。为了让太子屈服,太子妃使尽浑身解数,对其实施政治上的压迫、心灵上的摧残。世人皆叹:吕氏有女猛于虎,太子度日真辛苦。强臣环伺,帝王独宠,皇后佛口蛇心,皇长子谋权谋国。重重危机之下,太子危如朝露,却对太子妃情根深种。太子妃百思不得其解:莫非太子有受虐倾向?
  • 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人在旅途,暗流汹涌,变幻莫测;命运之路,荆棘丛生,陷阱密布。人生中,不光需要勇敢、坚强,还需要心机、手腕,需要高明的处世方略。做人要有“心机”是让你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讲究方法,讲究策略,讲究变通之道,灵活机智地应对人情世故,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做事要有“手腕”,是要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_方圆通达之道,把成事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达到****超群的境界。
  • 人类古纪元

    人类古纪元

    二十九亿年前的火星,正如现在的地球一样蔚蓝。生活着极度璀璨文明落败下来的水母族人,以及由他们用基因创造出来的陆地人和海洋人。水母族人希望以自己之能,来摒弃人性的劣性,使人们和平共处在这个星球上。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伽玛射线暴不期而至,当银河系内的更高级文明袭来时,科技放之于茫茫星空下,终于显露出自己多么的无能为力。反而,那些被创造出来的落后文明的海、陆人,他们的基因有着对科技的先天厌恶性,所以他们尊天敬地,循道修行。最终,他们的能力成了挽救星球的主力。月倾城,一个命运的弃儿,在落后文明中历经头破血流后,最终崛起时,却又背负起逃离火星的不堪重任……
  • 正当归期

    正当归期

    纪禾予捏着头发里的那根银丝,略有些出神,“归期何时?”温正祁笑的如沐春风,眼角的纹路深刻,语气坚定,“此时此刻。”
  • 从一人之下开始穿越

    从一人之下开始穿越

    新书《我在狐妖当奶爸》已经上传,喜欢的可以去看一看,不是后宫文,只想要安安静静的当个奶爸。 穿越一人之下,获得梦境系统,梦境当中,我既是无敌,王蔼,虽然现实中你比我强,但是我还是能够在梦境里虐你,一切,从一人之下开始……群号:977368548
  •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大盗窃清

    大盗窃清

    曾剃头想拉他入伙,慈溪,慈恩求他别造反,女匪要抓他压寨子。富千金自掏私房钱给他做聘礼。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晚清末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上演。华夏能否在大船掉头?他的爱人、朋友仇人是如何评价他的?伍浩官家的掌上明珠是这样评价他的,“他脾气不好,总是动手打人..嘤嘤嘤...”清流领袖李鸿藻是这样评价他的,“他脾气不好,总是动手打人..呜呜呜...”和东瀛人去谈判的伍廷芳是这样评价他的,“他脾气不好,总是动手打人...嘶...”同治皇帝是这样评价他的,“他脾气不好,总拉着我一起动手打人...”曾国荃是这样评价他的,“这小子都不错,就是胃浅,总吐...”
  • 与美女的孤岛生活

    与美女的孤岛生活

    公司的一次大抽奖,我竟然抽到了头奖,水机跨国太平洋到欧美的7日游,但是刚上填不就,就下地了,到了一个不知道是哪的荒岛,手机不能用,只好按着鲁宾逊漂流记的方法生存,但也不全是坏事,我竟然和国民女神,娇小萝莉,漂亮御姐她们一起生活......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大家买个面子,帮我看看好好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