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37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一、引言

教育报刊是以立足教育、服务教育为鲜明特征的专业性报刊,是我国报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内容上看,可分为理论研究类、工作指导类、教学指导类、学生教育类、学习辅导类、高校学报类和幼儿教育类等存在形态。教育报刊与其他报刊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在同质报刊竞争激烈的今天,实施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最大程度地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发行量,是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核心竞争手段。

在当代,中国编辑出版教育报刊的机构主要有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属的教育报刊社、高等院校、出版社、妇联、共青团、科协、教育学(协)会等。其中隶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教育报刊社是教育报刊出版和经营的主力军,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各级教育报刊和各类教育报刊社。

各级教育报刊社,长期背靠行业,背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凭借巨大的资源优势,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大报大刊和优秀报刊;但由于对主管部门的过度依赖,束缚了手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表现得迟缓、落后。教育报刊以服务教育、服务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要使命,肩负着与其他报刊不同且极其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能单纯或过分追逐经济利益。

这就意味着我国教育报刊社的改革和发展将不同于其他任何媒体的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后,虽然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育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是日趋强烈,但是政策的变化,媒体环境的变化,受众对象的变化,政府职能的变化却使本身缺乏市场经验和长期受体制局限的教育报刊走进了“冬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教育报刊社逐步脱离政府机关成为独立的法人,面临着体制改革和新型传媒的冲击,以及义务教育新机制的冲击,学生报刊以惊人的速度和幅度锐减,教育报刊经营步入微利时代。2009年以来,“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青木:《关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做强做大教育报刊——2009年度全国教育报刊社社长、总编辑会议暨〈人民教育〉通联工作会议召开》,《人民教育》2009年第22期,第63页。路径图和时间表出台,更将教育报刊社推到了“生死边缘”。风暴已经袭来,要想求得生存,“转型”势在必行。但是教育报刊的优势和劣势到底有哪些,如何扬长避短?教育报刊社的“转型”怎么进行,“凤凰涅槃”能否迎来新生?它又该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媒体之路?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研究作出回答。

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它的研究对于我国教育报刊未来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占据全国报刊半壁江山的行业媒体的发展将会有样本意义,对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迫切的需求以及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都会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书将运用文献综述法、个案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对教育报刊市场化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主要内容有:在新一轮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报刊转企改制面临哪些困惑,主要分析教育报刊在经营上对行政权威的依恋、市场主体意识淡薄、自主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的成因和危害;通过2006年成功改制划转的湖北教育报刊社及其所属教育期刊发展的情况的分析,探讨教育报刊如何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着重探析教育报刊经营市场化的理论依据、规制建设,以及教育报刊面向市场的发行经营、广告经营、品牌化发展等多种经营策略,教育报刊企业的制度建设和教育报刊集团化发展的战略。

对于此研究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可供直接参考的文献较少。我国教育报刊的经营正处于观念和体制的转型期,系统、完整的研究资料鲜见,各种观点、材料散见于零碎文献中,需要精力去广泛搜集、梳理、辨析。国外少有关于教育报刊经营管理的著述。因此可资参考、借鉴资料较少。其二,全国教育报刊真正实现完全转型的只有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前身系《湖北教育》编辑部,创办于1949年12月,1987年改为湖北教育杂志社;1992年创办《湖北教育报》,更名湖北教育报刊社,2006年由湖北省教育厅划转到长江出版集团,2009年更名组建为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目前办有九种期刊:《湖北教育》、《小学生天地》、《初中生天地》、《高中生学习》、《职教天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科学课》、《民风》、《新纪实》。一家;这家报刊传媒公司正在发展之中,一个个案总结出的经验,提炼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比较难以把握。

此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创新。本研究融合新闻采编业务以及经营管理理论,结合教育报刊自身的特点,对教育报刊的整体经营、管理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对教育报刊经营市场化的困惑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深入地探讨,为当前新闻出版业转企改制,走自主发展之路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本研究将产权理论和产业价值链理论运用于教育报刊管理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经营宏观策略中,在市场化微观战略方面提出了“经验售卖”和“平台构建”战略理论,具有理论创新性。二是资料创新。本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报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效益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和教育报刊的种类、特色等以及湖北教育报刊社60年的发展状况的有关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对我国教育报刊60年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分析,这将为这个领域的研究积累一定的史料。

本人既作为观察者对所研究问题进行考察了解,又作为实践者参与到研究问题的操作之中。自1998年起,本人先后在湖北教育报刊社、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语数外学习杂志编辑部担任记者、编辑、主编和顾问等工作,因为工作需要牵头负责编辑、广告、发行、活动等多项经营事宜,所以有机会接触到除采编之外的其他经营层面,对教育报刊的经营管理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和自己的想法。在担任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和《湖北教育》等杂志的主编后,角色和职责的改变使本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入了解一本教育刊物和一个报刊社的整体经营状况,有更多机会参与学习交流和实地调查。通过观察积累、学习交流和调查研究,本人对教育期刊以及教育报纸的经营方式、规律等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为本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将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个例进行个案研究,以此来分析、探讨教育报刊转企改制的困难和突围的方略。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现状

本书的研究目的之一,意在强调教育报刊经营不能继续依靠行政力量,必须走市场化之路。要了解我国教育报刊经营研究状况,必须首先了解传媒经济研究罗以澄:《当前我国报业集团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新闻大学》,2003年春季号。在我国发展的一般情况。

1.新中国成立时期传媒经济研究状况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新闻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办报、办刊方针的指引下,只强调报刊的政治性,不讲报刊的经营问题。这一思维定式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我国传媒界对于媒介经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深入开展。多年来,新闻理论界对于我国媒介的政治属性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从新闻的“党性”、“人民性”到“阶级性”、“政治性”,论文多如牛毛,然而,对于媒介的另一个重要属性——商品属性和产业属性,相关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对于报刊业以及整个传媒的产业属性和功能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界、业界讨论传媒经济问题的著述层出不穷,传媒经济这才有实质性的研究。

2.20世纪80年代传媒经济研究状况

20世纪80年代,在报业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办报模式开始取代传统的机关报办报模式,传媒经济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广告合法性”、“新闻有无商品性”、“新闻转轨问题”等几个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傅汉章的《浅谈市场学和广告学》(载《中国广告》1982年第2期)、张达的《谈谈报社的企业化》(载《新闻知识》1985年第1期)、陈力丹的《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载《新闻界》1986年第6期)、方明的《新闻转轨刍议》(载《新闻知识》1986年第6期)、桑荫的《商品经济与新闻转轨》(载《新闻知识》1987年第11期)等。

他们把报业研究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指出报社要“像企业那样经营,要有经济头脑,讲究经济效益”,提出“新闻机构作为传播新闻的工具,既是社会舆论机关,又是阶级、政党的舆论工具,更是以新闻这种特殊手段为人民服务的事业”,由此认为“新闻的商品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一阶段的研究只局限于商品经济与新闻传播的基本关系上,重在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和报业观念更新上,而对新闻的体制改革以及具体的经营管理较少论及。研究的视野只局限于图书出版和报纸发行,大多带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研究模式,未能站在整个传媒经营的高度上研究。

3.20世纪90年代传媒经济研究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业界和学界对传媒经济的研究视野逐渐开阔,开始站在主流媒体甚至整个传媒领域的高度,以市场经济的视角来审视传媒经济课题,主题集中在传媒经营方式的变革上。代表性的著作有:高斯的《图书发行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孙宝寅编著的《出版经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胡太春著的《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邵培仁与刘强著的《媒介经营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此阶段,期刊和论文探讨的焦点是报业的集团化、产业化问题,代表性的论述有:黎元江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报业集团》(载《新闻战线》1993年第1期)、杨文增的《试论我国报业集团化趋势》(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第3期)、桑荫的《关于报团现象的思考——市场经济与报团现象》(载《新闻大学》1994年第4期)、程顺立的《试论报业集团》(载《新闻战线》1995年第4期)、何向芹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报业集团的实践体会和理论思考》(载《新闻战线》1995年第4期)。

这些著述纷纷就媒介的经营管理,报业集团的概念,报业集团产生的必然性、可行性,中国报业集团的特征,报业集团建设的策略、运作和难题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论述多涉及新闻事业体制、机制、报业结构和运行方式改革,要求政策允许在报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总的来看,这阶段的理论观照面还比较窄,尤其是比较全面审视传媒经济、主流传媒经济的专著和针对新传媒的论述还显得数量甚少。

4.新世纪传媒经济研究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媒介经济和管理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表现在多元理论体系建构和方法论探讨、学科建设研究、网络和新媒体研究等方面,一大批传媒经济著作和文章相继问世。其中从整体大众传媒角度进行研究,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曹鹏和王小伟主编的《透视媒介资本市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凌昊莹著的《媒介经营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胡正荣主编的《媒介市场与资本经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周鸿铎编著的《传媒经济丛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倪祖敏等著的《传媒经营》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吴信训等编著的《传媒经济创新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另有宋建武的《媒介经济学: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丁汉青译作的《传媒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喻国明、支庭荣合编的《传媒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张辉锋的《传媒经济学:理论、历史与实务》(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等等。这些著作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媒介,更注重传媒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同时更注重从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的学科交叉融合上揭示传媒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律。

也有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不同类型媒介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周鸿铎著的《广播电视经济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金碚著的《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董天策等著的《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唐绪军著的《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新华出版社,2003年)、刘培刚和郑亚琴主编的《网络经济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陆小华的《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这些著作结合不同媒介的特点,对其进行经济学层面的分析,揭示了相关媒体的经营和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类推荐
  •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本书主要围绕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论述,从国家政策、价值观、贫富差距、教育问题、文化现象、热门话题等方面揭示当下中国之现状。本书语言犀利而不激进,思想深刻而不哗众取宠,有高度的现实意义,是一本能真正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良心之作。
  • 中国广播影视发言人答问录

    中国广播影视发言人答问录

    广播影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们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导向和面向市场并不矛盾,受众就是市场,占领市场就能够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
  • 公众及其问题

    公众及其问题

    《公众及其问题》作为杜威经典著作之一,是他在一个大众传播、政府官僚主义、社会复杂、多元主义的时代,对民主未来所做的最丰富和最系统的思考。作者以其独特的、振奋人心的风格阐释了“公众”“国家”“政府”与“政治民主”等意涵,并且论述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展现了对公众运用自身智慧处理公共事务的强烈信念。本书有201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个版本,豆瓣评分7.4分,读者对翻译质量评价低。
  •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人物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以抽象、简练的线条在由三个圆圈代表的镜头组中间嵌入77两个阿拉伯数字,这个精妙的创意来自一枚由“31”个人秉持的群体信物——班徽。三十年轮流转,“77”卓然而立,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深沉而隽永。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
  • 媒介批评学

    媒介批评学

    本书为媒介批评学专著。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的立场和标准对媒介及其活动进行理论鉴别与价值判断的活动,媒介批评在本质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和观念生产,属于社会舆论的范畴。媒介批评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活动,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本书重点探讨“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21章,包括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载体、文体,媒介批评的历史与发展,意识形态批评,流行文化批评,媒介的美学批评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眉间血

    眉间血

    前世遇人不淑,错爱一生,付了性命不说还落得一个妖妇之名。重活一世,只求安康喜乐,远离纷乱。手中握有稀世秘籍,生意场上日进斗金,怎地一个爽字得了。可是那个时运不济的皇叔却将她绑到了同一条船上。这么一个无情之人,与之相处何其之难?分分钟弄翻友谊的小船。简直不能直视!女怒:“为什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男:“不翻到水里怎么坠入爱河啊……”
  • 校草的保姆恋人

    校草的保姆恋人

    希望你们不嫌弃,我会努力写的,蟹蟹啦大家
  • 余生皆假期

    余生皆假期

    因父亲出轨而散伙的一家三口在即将分道扬镳时收到一条交友短信,发信人是打算从黑道退出的小混混冈田——去交一个朋友,完成这项任务,他才能成功脱身。于是,失败的父亲、神秘的母亲和青春期女儿坐上了“前黑道人士”的车,四个人要一同奔向人生的新篇章……然而敲诈勒索这种工作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冈田的这封辞职信可没那么好写,更麻烦的是,刚交到的朋友怎么办?余生皆假期的梦想能实现吗?
  • 十诫之杀人短片

    十诫之杀人短片

    优雅的女人白夕月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她已经处死了16个人,这16个人无法从她的记忆中抹去。她能够正常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吗?她的职业带给了她什么?小说用最为切近的方式面对人的终极问题,这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白夕月给四岁的儿子洗脚,她蹲在儿子面前揉着他的脚丫。儿子自己胡乱刷着牙。白夕月不到四十岁,举止优雅,我们还不了解她,印象就是这样,她不是那种喜形于色的女人。妈。有了七色花,我到了七岁牙能不掉吗?不能。为什么呀?人都要换牙,换上结实的牙。你的牙结实吗?
  • 女人的花园

    女人的花园

    我,我们,女人们,面对生活的挫折和现实的无奈,何去何从?
  • 网上开店与创业

    网上开店与创业

    本书以网上开店与创业的实际操作流程为主线,介绍了网上开店与创业的基础知识、网上开店准备、网店商品摄影、网上开店、网店管理与推广、网店客户服务、网上创业法律和法规等内容,同时辅以相关链接、小知识、案例分析等栏目,穿插与创业相关的营销、物流等知识,总结了网店卖家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实用性强,是一本关于网上创业与开店的全程指南教材。
  • 桐城派散文

    桐城派散文

    金开诚、刘永鑫编著的《桐城派散文》讲述了: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 ,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始创于戴名世、方苞,经刘大槐发扬而影 响渐渐增大,到姚鼐时发展到了鼎盏时期。方苞、刘大槐、姚鼐被后人称为 “桐城三祖”。《桐城派散文》中桐城派的发展几乎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 ,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彻底消亡,时间跨度前后共二百多年, 桐城派的影响之久、流播之广、声势之显赫,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 史上都是罕见的。
  • 暖婚爱妻

    暖婚爱妻

    “我将来考高中,要念大学。”亲妈:你就吹牛逼吧,你以为谁都能上大学的?就你这样的你还上大学,你家里蹲着吧,你看看子聪和子纤人家那才是念书的材料,你要是能考上大学,我从楼上跳下去。*【系统】:一个是面似潘安,一个是翩若惊鸿。小妹与毒毒毒毒毒毒结成夫妻,祝这对新人鹣鲽情深,白头偕老。世界【贞德】:我操,别让我看见你们,看见一次砍一次。世界【飞花入丛】:这是肿么了?难道我眼花了?世界【裤衩满天飞】:女神来我的怀抱吧。世界【丧失鬼】:楼上的裤衩掉了……世界【小手冰凉】:祝贺小妹帮主新婚快乐,那些个不男不女的人是装不久的,死人妖。世界【灵之舞】:是啊,那些人妖骗人装备死全家的,有本事语音视频真人见面,我们小妹可是美女。据说大神可爷是人妖,据说可爷骗了很多装备,据说可爷……*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网游发展到现实的故事,同居早婚,键盘!金鼎鼎最美好的时光遇上了最美好的闵贤宇!
  • 知识格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知识格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二次元冒险家

    二次元冒险家

    拥有了一个神奇穿越系统的徐枫,利用他。带着自己穿越到任何动漫,去干任何丧心病狂的事情,从此徐枫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穿越生涯。欢迎加入二次元冒险家,群聊号码:8751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