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4000000008

第8章 把握“第一天”(2)

神态自然,不卑不亢

神态自然、不卑不亢是人际交往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不是简单地表示自己友好的交际态度,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这是一种胸有成竹的风格和进退自如的交际策略。年轻的朋友,初入机关,大多阅历单薄、经历简单,初次见面自然难掩稚气和学生气,这是很正常的,不必过于在意。但是,如果在这本真的特点之外,注意不卑不亢,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不卑不亢是指对人有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末年,齐国宰相晏子奉命出使楚国,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大门旁边开了狗洞,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不肯进,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司仪只好又领他改从大门进去会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个居民区,所有人要是把衣袖举起来,可以组成一道围墙;大家甩一下汗水的话,就像下了一场大雨,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那为什么派你当使者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者根据出使国的情况而定。贤能的人就派往有贤明君主的国家,那些无能的人则派往君主无能的国家。我晏婴最无能,所以出使楚国。”

这个故事最核心的地方就在于,交往的时候那种不卑不亢,往往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年轻朋友初入机关,不可能有这么剑拔弩张的情境,但在陌生的环境中,得体的姿态,对于赢得良好的印象,还是非常重要的。以下两点可供年轻的读者朋友借鉴:

第一,掌握适度的原则。“度”就是讲究唯物辩证法,初次与领导同事见面时既要保持应有的热情与礼貌,又不能表现过度,要努力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既不骄人自得,又不卑曲讨好,大大方方地展现自己良好的形象。前几年北京某著名学府的博士郑坌考进国务院某个重要部门,各个环节畅通无阻。小郑本来就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也特别开心,和朋友们几经庆祝之后高高兴兴来到机关报到。当人事部门的同事领他来到办公室,大家出于礼貌随口问了下他的基本情况,他光介绍自己出身的名牌学校,就足足说了五分多钟,自己说得很兴奋,旁边的同事可是皱起了眉头。最后,这个部门的领导找他谈话,根据他的专业情况,问了几个问题,如去年我们某行业的具体产值、中国经济目前经济总量等,结果他大部分也没答上来。情急之下,他居然脱口而出:“这些数据在百度随便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我是博士,是研究更深层次问题的,平时不太关注这些无足轻重的细节,不知道这些数据也是情有可原的。”领导看了看他,没说什么,和气地请他回去了,但转头就把人事部门的同志狠狠批评了一大顿,说他们把关不严,没有好好考察,而且直接下命令说该部门不需要这样眼高手低、狂傲自负的“高材生”,请人事部门另行安排。下午,他就接到人事部门的通知,告诉他明天不要到机关来上班了,到一个下属单位去报到,任他痛哭流涕也无济于事。

这的确是个真实的例子,它形象地说明了从你踏入机关的第一步起,就得注意将自己的言行与你所要面对的环境相互融合,而不能形成对立,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第二,不当“两面人”。在机关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下级或者有事相求者来拜访时,冷脸以对:“你找谁,有啥事?”但当遇到顶头领导大驾光临时,那接待场面可谓隆重又壮观:恭敬迎接,递茶送烟,这便是“两面人”的真实写照。“两面人”的行径,容易让人看低,也容易让人对其言行品质产生疑问。年轻朋友初进机关,千万不可给人如此印象。古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我国历史上类似周公这样大忠若奸,王莽那样大奸若忠的人数不胜数,但最终都得到与本质相应的社会评价。机关里的同志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谁也不愿意和“两面人”深入交往。

年轻朋友初进机关,尤其要注意细节,不但对领导同事要客气,对岗亭门卫、报刊收发人员、保洁员等也要客气,避免区别对待,显得自己过于势利。有一次,我随一个地方的王书记去看望一个在中央部门工作的领导的母亲,王书记探望老母亲时说的一句话让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他说,老人家,我来看您不是因为您的儿子是领导,而是因为您培养了一个那么好的人。我和您的儿子是多年的同学,他对人谦恭,表里如一,人前人后一个样儿,在朋友中有良好的口碑。他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未语先笑,总是客客气气地对待别人,一开始是对同学、老师、门卫,后来是对领导、同事、下级,甚至对上访的群众也很客气,他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眼神,要透露出自信

自信和自负一字之差,而词义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它俩又是好兄弟,搞不好就由自信变得自负了,自负也伪装成了自信。所以这个时候看人的眼神就大概能知道这是自信的人还是自负的人。因为人的眼神是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表现方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家孟子就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交往中眼神会传递相互之间的情感和态度,视线接触本就是一种深刻的心灵的交流。然而,在很多的交流中,特别是认为己不如人的时候,常有人不敢正视别人的目光,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选择逃避,如东张西望、低头等,以至于被人误以为是不真诚和没礼貌的表现!还有一些时候他们则表现出相反的方式,目光咄咄逼人,很强势,看得别人不自然,让人不愿继续交流,过度的自信成了自负。这两种都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缺乏真正的自信的表现,它们都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第一天进入机关与人交流时,目光一定要正视,不要眨眼,不要眼神飘忽,更不要目光呆滞。最忌讳目光闪烁,盯住对方或逼视、斜视、瞟视。这会使对方产生不信任感。与人交谈时应始终保持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很尊敬,对话题感兴趣而左顾右盼则表示不感兴趣。也不要不看着对方说话,那么就会让人感觉是藐视,或者是心不在焉。还有就是随着话题和内容的转变,目光应作出及时恰当的反映,或喜,或惊,用目光会意,使整个交谈融洽和有趣,而不是了无生趣。交谈结束时,目光轻轻地抬起,表示结束。

第二节得体交流,“说好首句话”

小称呼,大讲究

称呼是日常见面的最基本的礼节,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远近亲疏的关系,以及对他人爱憎分明的态度。得体的称谓是愉快交谈的前提,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称呼映射出一个人的地位与教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称呼体现了彼此关系的亲疏。在公务圈里,恰当得体地使用人物称谓,能够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使交际顺利进行。

初入机关第一天,恰当地称呼同事和领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称呼得妥帖,不仅可以处理好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为自己赢得不少印象分,为个人发展营造一个好的环境。称呼错了,对方虽然面上不动声色,但私下轻者可能与同事议论下你的不懂规矩,严重了说不定心里暗暗不爽,给你重重地记上一笔。所以,不要把称呼当作一件小事情,而是要根据机关的环境和特点,仔细观察,用心称呼,争取在第一时间称呼好领导同事,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下面几点,可供朋友们参考借鉴:

1.问清楚再称呼

初入机关,称呼别人是一件小事情,但以小见大,可以通过称呼观察一个人的心思缜密程度,因为你称呼别人准确与否,反映着你的综合素质。称呼越准确、具体,就显得对他人越尊重。有人不禁会说,我人都不认识,怎么准确称呼别人啊?问题就在这里。年轻朋友初进机关,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眨眼之间就能恰当地称呼别人,有的人就只能在别人和自己说话时傻笑。在机关里,称呼有时是不容易一下子搞清楚的,那当别人和你说话的时候,你不妨有礼貌地问一下:“请问我怎么称呼您?”千万不能凭自己主观臆想而称呼对方,免得失礼。问清楚再称呼,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方法,由于初进机关的陌生感,许多年轻朋友都不太注意或者不好意思去问,这一点心理障碍是要破除的。在准确的同时,要注意对别人的尊重,应该多说“您”,机关里的称呼不会因为太客气而显得生分,“您”这样的称呼,既有礼貌,又不失尊敬,是要经常挂在嘴边的。

张鹏进入部机关第一天就在称呼上出了个小情况:他考的职位所属人事司(机关党委)的老干部处,第一天上班需要填张简单的表格,处长交代其中两位是退休的副部长。张鹏认认真真地填好了表格并传给老干部,并特意在级别栏工整写上“副部级”。结果下午老干部就找上门来了,原因是两个老干部是“副部长级”,而不是通常称呼的“副部级”。张鹏请教领导才明白,原来副部级是行政级别,但不一定担任副部长职务,副部长级是指行政职务,是副部长或相当于副部长,在中央国家机关里,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我后来到地方出差,也偶尔听到有人把“副厅级”纠正为“副厅长级”,这样的细微差别,别说张鹏,就是在机关工作时间很长的同志,如没有遇到类似情况,也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差别。这也提示年轻朋友,小小称呼里面大有乾坤,对待称呼要十分慎重,万不可莽撞。

2.正确运用常规叫法

机关里对于领导的称呼是非常严谨的,这似乎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内在规则。年轻朋友刚进机关,对职位清楚的人,直接称呼他们“姓+头衔”,如李科长、王处长、刘局长、孙主任等等。要注意,见人宁可高喊,不可低叫,小科员被“误”称为处长也是笑嘻嘻的。

我的一个朋友给我讲过,前几年一个年轻人刚进他们机关的时候,就显得比别人精明,人也比较精干,精气神十足,令大家眼睛一亮。结果,小伙子在称呼上还真是让几个同事不舒服了好一阵子。原来这个小伙子称呼别人的时候,预先作了一番调查,对大部分同志的职务都比较清楚。结果,遇到小黄的时候叫“黄副处长”、遇到主任科员小朱就“朱科长”,搞得这些同志十分尴尬。因为在他们单位,科员基本上没人称呼职务,称呼处长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正副之分,小伙子自作聪明,却给几个同事留下不太好的印象,好长一段时间都比较尴尬。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朋友的是,除了上述这种特殊的机关环境外,在称呼上,要注意“就高不就低”,科员、调研员类非领导职务称处长,巡视员类非领导称司长、局长、厅长都是没有错的,绝大部分人是不会在意你“给他们戴个高帽子”。

3.慎叫老师或师傅。据观察,初入机关的年轻朋友,特别是学生朋友,对于不清楚职位的同事,喜欢称“老师”,这可能是在学校叫惯了。在他们的观念里,在单位叫老师就跟在外面叫警察叔叔一样不会出差错。对于这个,年轻朋友是要注意的,能不叫老师,还是不叫的好。

初入机关第一天的魏菁,下班后在电梯里遇到了一个人,看起来像是领导,小魏不知道应该称呼他什么,当时电梯里就他们两个人,不打招呼总觉得太不礼貌了,但是到底应该叫对方什么,在心底纠结了很久,最后对着领导说了一句——老师好。这一句莫名其妙的“老师好”把这位领导叫得很尴尬,从他的表情里,小魏就知道这个称呼有多失败。在双方都愣了几秒之后,领导应了一声,才算把这个尴尬的局面给缓和过去。过了几天,单位开全体职工大会,主席台中间坐着的,正是那天小魏在电梯里遇到的人,原来是单位里的一把手。估计平时大家都称呼他的职位,很少有人叫他老师,所以当时他也愣了一下。小魏现在才明白,这个称呼不能一股脑儿往上套,叫个“领导”也比叫“老师”好啊!

此外,在有些单位,对于司机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有的会称“师傅”,年轻朋友在这方面也要注意,别人在单位时间长了,有可能叫得,但你不一定叫得。“师傅”是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对工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是恰当的,而对工作人员就显得不合适,听起来也让人感到别扭。年轻朋友第一天进机关,容易碰上打杂的事,如领导会说:“你和陈师傅开车去送个文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那个被称作师傅年龄比较大,你不妨试探性地称叔叔,如果年龄比你稍长,不妨称哥,最好不要贸然称师傅。

同类推荐
  • 美国“阴谋”

    美国“阴谋”

    新华社驻美记者刘洪四年心血,告诉老百姓一系列事件的幕后。提供不一样的答案,讲述你不知道的始末。过去几年,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贸易顺差、中国的责任和义务等许多问题上,中国面临了一轮又一轮的质疑。在美国,翻开报纸,有对中国的批评;打开电视,有对中国的攻击;日常闲聊……
  • 怎样当好“小巷总理”:居委会干部读本

    怎样当好“小巷总理”:居委会干部读本

    社区建设,江泽民总书记称之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居委会主任,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角色。朱镕基总理亲切称赞他们是“小巷总理”。当好“小巷总理”,重要的是想民、利民、帮民。想民,就是要为民着想。围绕着居民需求、愿望做文章,要从居民的普遍利益出发,抓住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使社区工作与居民需求、愿望合拍。
  •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背面设计在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以人的解放为红线重新阐释了唯物史观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及其主要内容。人的解放规律实质上就是人的活动发展规律,而唯物史观就是人的活动规律。从理论的本质来看,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解放的一般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特殊理论,二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本书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将复杂多变的世界全景呈现出来,并从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以上这段历史加以回顾和剖析,将其中所隐含的背后规律一一展现,使读者能够了解当今世界格局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的走向。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为未来的中国找出一些启示。正如江晓原先生所说:“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
  • 中国生死智慧

    中国生死智慧

    《中国生死智慧》主要探讨人类的生死问题,将立足于中华民族生死哲学之血脉的基础上,从分析生命与死亡之本真出发,顺次探讨生命本真、生死观念、生死态度、生命困顿和生命教育等问题,试图从合理性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让人们在较为轻松的阅读中从容地思考生与死这样严肃的问题,获得某种生死智慧的启迪,以最大的包容度和开放性,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以因应我们每个人终究会遭遇的生死大事,获得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
热门推荐
  • 进船泛洛水应制

    进船泛洛水应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道德真经义解

    道德真经义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卿舞:风落寂寂【全本】

    卿舞:风落寂寂【全本】

    他是他的四皇子殿下,自幼深受皇家礼仪熏陶,自然是一副皇子王孙的气度,而她是她的明澈郡主,在靖国侯府这一亩三分地里备受宠爱,倒也乐得自在无拘束.谁说,皇子与郡主,一定要扯上什么关系?宿命的洪流把不谙世事的她卷入了波澜诡谲的朝政之中,满门被灭的灾难覆顶而至,压得她避无可避几乎窒息.原本给予无上宠眷的皇室,居然成了反手之间灭了她满门的仇人,而那个面容俊美素来淡漠的四皇子,成了惊才绝艳的皇太子殿下,成了她的夫.他握住她的肩,"但凡有我活着一日,就绝不会,再让你一个人孤寂."她咬着牙看回去,目光孤冷,字字清晰,"此生此世,我这颗心,绝不会与你互通灵犀!"爱与恨,情与仇,背叛与守护,眷恋与归依.最终的最终,是一场灰飞烟灭的尘埃落定,还是一场逃脱不了宿命的爱恨交织?须知晓,有些恨,挫骨扬灰不后悔.有些爱,逃不过天网恢恢.最新穿越古文:《BH公主:断袖驸马太多情》http://m.wkkk.net/a/345547/《BH皇妃:妖孽暴君求负责!》http://m.wkkk.net/a/410662/【【同步更新然澈两本最新签约出版文:】】《就算世界无童话》:http://m.wkkk.net/a/300698/《最美好的都在等着你》:http://m.wkkk.net/a/300701/俏皮风古文《刁蛮娘子养成记》:http://m.wkkk.net/a/287158/____________________【【推荐澈的新文:】】青春温暖风,《陪你到世界的终结》http://m.wkkk.net/a/203599尝试古代轻松风,《此女刁,斩之!》http://m.wkkk.net/a/206221/
  • 一念,半生

    一念,半生

    世间的圆满大同小异,残缺却可有万千种演绎。十八个故事,十八段孤独情缘。联合报文学奖首奖得主陈麒凌深度解读爱之无常。她深谙人性之变,又信仰人情之美,笃信求之不得是爱情最好的信仰。在其笔下,佛教苦谛“爱别离”“求不得”被赋予浓烈的宿命主义美感。读她的文字,你是可以略带一点猎奇的。书中女子,或一身孤勇赴会,却在万水千山后蓦然止步;或卑怯柔弱,却会为一个疯狂的念头孤注一掷。藏在文字背后的讲述者有时像是一位天真善言的少女,有时又似惜字如金的沧桑老人,哪一个都是她,哪一个又都不全是她。
  • 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找阳光的笨小孩(闪小说校园篇)

    找阳光的笨小孩(闪小说校园篇)

    本套书精选3000余篇闪小说,所有篇目均在国内公开报刊发表过。每篇都有独到的思想性,画面感强,适合改编手机短信小说。这些闪小说除了通过故事的演绎让读者了解这些闪小说的可感和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外,特别对广大初高中生读者的心灵是一次很好的洗涤。
  • 失眠调养:一觉睡到自然醒

    失眠调养:一觉睡到自然醒

    失眠是困扰许多现代人的问题。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10%。其中有2000万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症,在所有失眠患者中占七成;睡眠不良者高达5亿人,其中3亿以上在城市。职业女性中更有高达80%的人受睡眠不良困扰。在失眠患者中仅有21%就诊,求助于专科医师的人更少。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是指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不佳,其表现主要是夜晚难以入眠,白天精神不振,工作和学习效率低。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压力、感情压力、长期不正常生活习惯和疾病等。很多生理疾病都和失眠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风湿等。
  • 综合武者

    综合武者

    华夏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百家武术各有千秋。拳有形意拳、太极、八卦、醉拳等等,武当、少林、峨眉、崆峒各有千秋,百家争鸣。奈何精者甚少,国术始终未能真正踏出国门。一少年此时横空出世,以平凡的出场,经历不平凡的人生,在临危之际受命下山,将华夏武术再次带出国门,迈向世界!
  • 名人的做人智慧

    名人的做人智慧

    做人是一生的修炼,学会做人,可让我们在路途中的风景更加惹人留恋。而读名人的故事就是探求人生,探求名人、伟人是如何成长、如何学习、如何生活,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来直面人生的风雨。他们崇高的理想及不平凡的经历时时鞭策着后人不断前进。
  • 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是为播音员、主持人准备的一本手边常用的查询汉语字词读音释义的参考书,从文字、文学、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多视角地对汉语字词加以剖析和诠释。本书共收录1900余个在播音主持实际工作中容易读错用错的字词,主要侧重于读音的正确使用和词义的基本解释。其中,读音的使用基本遵循历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的成果和标准,同时也吸纳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最新版的标音,个别词语的读音还照应到了群众约定俗成的口语习惯,即使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但也基本表明了作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