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5600000030

第30章 三国(12)

再次,诸葛亮的个人品德、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也一直受到后世的称。他忠于职守,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尤其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个人生活作风,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生前给后主上表时曾谈到他的家庭和个人生活,表上说:

我原先侍奉先帝,一切家庭生活费用都靠公家供给,自己不去谋划另外的收入。现在我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们的衣食之用,已经足够了。至于我在外供职,没有其他花销,衣服、伙食等,全部是官家提供,不会再去经营其他的生计,增加任何个人收入。我死之后,一定不让家中有多余的物资,外地有多余的资产。否则就辜负陛下的恩典了。

一个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能够做到这样廉洁奉公、生活简朴,确是难能可贵的。

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永远值得纪念的杰出历史人物。

忠正豁达临危受命——蒋琬传

蒋琬(?~246),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零陵县)人,少时,蒋以才名闻于郡县。赤壁战后,随刘备入蜀,初为广都(治所在今四川省双流县东南县)长,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刘备出巡广都,见其“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大怒,欲严刑处死。军师诸葛亮知琬为人才,便向刘备说:蒋琬乃国家栋梁之材,社稷之器,而非一般县令之辈;施政以安民为本,不拘小节,请勿严刑处置。因此只免官而已,未受严究。不久又任什邡县令。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时,蒋琬升任尚书郎。三国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刘备死,刘禅即位,诸葛亮以丞相主持朝政,蒋碗为东曹掾,旋升参军,参预决策军国大事。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率军伐魏,蒋琬奉命与丞相长史张裔留守后方,处理日常政务。三年后,代张裔为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率兵南征北伐,蒋琬常筹集粮草兵员,以相供应。诸葛亮曾多次对人说:公琰忠心耿耿,是和我共同复兴汉室之人。并密奏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后主建兴十二年(234),诸荀亮卒于军中,蒋琬升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主持朝政。当时,新丧主帅,朝野惶惧,蒋琬虽初总朝政,而镇定自若,“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因而民心迅速安定。后主延熙元年(238),蒋琬统帅诸军屯驻汉中、开府,加大司马。

蒋琬为政遵诸葛亮遗风,明察善断,循法治国,不喜阿顺,不听谗毁。故群臣悦服,乐于效命。鉴于诸葛亮数出秦川伐魏,因山道阻,运粮不便,终难取胜,蒋琬曾筹划东下由汉、沔水路袭击上庸、魏兴(今湖北陕西交界处),后因旧疾复发,未能实行。后主延熙九年(246)卒于涪县,《三国志》有传。有《蒋恭侯集》1卷,收入《麓山精舍丛书》;《丧服要记》一卷,收入《隋书经籍志》。蒋琬为官清正廉明,处事敏捷准确,政简刑清;为人则豁达大度、宽容平和。死后,后主刘禅根据他生前为人的温良恭让、雅量过人的品格,赐谥号为“恭”,人皆尊称蒋恭侯。

他年轻时就已经很有名声,原先是荆州地区一个善写文书的小吏,后来跟随刘备进了益州,担任广都县长。有一次,刘备不加通知,突然来到广都视察,发现他不理政事,且当时还酒醉未醒,非常生气,就要把他治罪。与刘备一起前来的诸葛亮,在未见到蒋魂之前,对广都县治理情况以及蒋碗的为人、政绩已有所了解,于是就向刘备请求说:“蒋琬是一个治理国家的人才,不是管理百里之县的官员。根据臣下的了解,他治理政事,以安定人民作为根本大事,不在表面上做文章,请主上再考察一下,然后再治他的罪不迟。”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很尊重,便没有治蒋琬的罪,只把他的职务给撤了。后来经过再次派人查明,蒋琬在任期间,确实把广都县治理得相当出色,这样一来,蒋琬又很快被任命为什邡县令。

正因为诸葛亮发现蒋琬是一位体察民情、注重实际、脚踏实地的能吏后,在刘备称王汉中,诸葛亮主持朝政之时,蒋琬马上又得到起用,被提拔为尚书郎,担任起草文书的工作。

经过一阶段的使用、考察、培养,在诸葛亮开建丞相府署,选拔僚属(事在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时,蒋琬又一次得到诸葛亮的赏识与任用。起初被任命为东曹椽,继而推举其为茂才,接着又被任命为参军、长史、抚军将军等职,协助诸葛亮处理丞相日常事务。

在此期间,诸葛亮多次出兵,先是讨伐南中叛乱,后又五出祁山,北伐曹魏,而蒋则留在成都,主持丞相府的工作。事实上,蒋琬此时的职务,已经相当于后代所称的总理大臣的职务,朝政事无巨细,都须经过丞相府的审批、核实、决定。蒋琬认真细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实现了诸葛亮对他的“社稷之器”的评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每次出兵所需的粮草及所需的兵源,几乎都是蒋琬筹划与开辟的。蒋琬的工作,保证了前线的供给,使诸葛亮没有后顾之忧,而能够一心一意地对敌作战。诸葛亮常常感叹地说:“蒋公淡为人忠正勤谨,正是和我一起辅佐帝王大业的人。”

也正是由于诸葛亮的高度器重和信任,蒋现才成为诸葛亮临终之前所指定的继承人。当诸葛亮病危于五丈原,尚书仆射李福奉后主刘禅的旨意来探省时,诸葛亮推荐蒋琬接替自己的职位。其实在此之前,诸葛亮曾秘密上表给后主说,如果自己不幸死去,后事应该托付给蒋琬。可见蒋琬在诸葛亮心目中的位置。

后主建兴十二年(234),一代名相诸葛亮卒于军中,后主按照丞相遗愿,越级提升蒋琬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并被封为安阳亭侯,主持朝政。当时,新丧主帅,朝野惶惧,蜀国陷入一片慌乱之中。蒋琬深知肩上的担子不轻,首先要做的是如何让蜀国在原有秩序上保持稳定。对于诸葛亮的逝世,蒋琬是极度悲痛的。诸葛亮是他的老师,又是一手提携他的恩人,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时时在激励着他、鞭策着他!这种对诸葛亮既感激又敬佩的知遇之情,是局外之人所不能深知的。

然而,蒋琬又深深地知道,在这举国上下人心惶惶的时刻,自己作为诸葛丞相的继承人,作为总摄朝政的大臣,全国的眼光都在盯着他,全国人民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不能有一丝一毫慌乱的表现,他要扛起这重担,才不辜负诸葛丞相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现在不是悲痛的时候——尽管他内心有多么的悲痛,现在需要的是冷静、沉着,安定朝政,尽快恢复诸葛亮之死给人们带来的不安和慌乱。

于是人们看到他镇定自若,“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身居要职的蒋琬镇定自若,完全跟平常一样地在审阅文件,处理政事;他的神情端肃凝重,既没有忧伤的神色,也看不出故作欣喜的表情——平平常常,一如既往,于是人们放下心来了,诸葛丞相后继有人,蜀国的事业毕竟还是有希望的啊!民心迅速安定,蜀国慌乱的局面也逐渐趋于稳定。

更重要的是,蒋琬以他出众的才干,公忠体国的精神,赢得了朝野一致对他的好评和信任。

他在辅政期间,坚定不移地执行着诸葛亮生前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对内他保国安民,让人民休养生息,又鼓励发展生产,使蜀国的物产达到很丰盛的地步;对外,派使者和东吴频繁地接触、交流,维持联盟的关系,使蜀国没有东顾的侵扰之忧,北伐曹魏,兴复汉室,是刘备、诸葛亮终身为之奋斗的目的,这一点,蒋琬也是时时刻刻不会忘记的,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他所要继承的事业,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北伐这一项。蒋琬在加紧训练军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考虑北伐进军路线的问题,鉴于诸葛亮五出祁山未能成功的经验教训,最主要的一点,恐怕是由于从陆路出兵,道路险阻,运粮困难,因而不能持久地和魏军对峙。如果不从陆路出兵。改从水路东下,袭击魏国的魏兴(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和上庸,情形是否会好些呢?蒋琬心中没有底,他把这一想法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但这一作战方案,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成。很多人认为:改从水路东下的惟一途径就是汉水,但汉水既急又浅,如果一时不能得胜,要退兵就恐怕很不容易了,这不是一个好的作战方案!这些意见有一定的合理性,蒋琬见到自己的作战方案被否决,虽然有些遗憾,但事关大局,他就不再坚持下去,而只得作罢了!

看起来,要继续进行北伐的战争,就必须物色到一个深谙军事,能征善战的将领来统率军队。蒋琬根据尚书令费祎等人的意见,上疏给后主刘禅,提出让诸葛亮生前已经看中、有很高军事才能的姜维出任凉州刺史,让他在凉州集结军队,做好伐魏的准备工作。蒋琬自己则率大军屯结在涪县,作姜维的后盾。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军事部署?蒋琬认为:涪县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一旦在东北方面的凉州等地发生危急情况,前去救援也比较方便,后主批准了蒋琬上疏的意见。

但可惜的是,蒋琬上疏时病魔已经缠身,率军进驻洛县后,病情越来越严重。就在蜀汉延熙九年(246),这位怀抱“兴复汉室”大志、继诸葛亮之后的又一住蜀国贤相,还来不及实施他出兵伐魏的计划,就与世长辞了。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大明名相徐阶传

    大明名相徐阶传

    他历仕嘉靖隆庆两朝,死后毁誉参半;他是张居正的恩师,张居正却对他诸多不满;他对海瑞有大恩,却几被海瑞家毁人亡;他是严嵩的对头,却手下留情严嵩终老;他砍了严世蕃,却引来世人无数诟病;他知人善任,却被高拱逼出内阁;他情深意笃,青丝白发一生相随;他生于斯葬于斯,充满宿命轮回。他就是大明名相徐阶。历史的尘埃湮没不了他的光辉,一生的是非功过任凭他人评说。本书是第一部翔实记录徐阶生平的人物传记,第一部全景展示大明历史的扛鼎之作!
  • 名人传记丛书:海顿

    名人传记丛书:海顿

    名人传记丛书——海顿——身处黑暗,光照世人:“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直系教头冯国璋

    直系教头冯国璋

    冯国璋的一生,是充满了争议的一生。他是众人皆知的文武全才。他曾跟随过袁世凯,却在袁称帝之后发布“五将军密电”,与其决裂。他倡导革命,却依旧维护着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名誉。他一生追求和平统一,却又拥兵自重,成为举世闻名的江宁霸主。他一生经历两次府院之争,却总是摆脱不了居间调解人的尴尬境地。正是这一个一个的争议,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冯国璋。
  • 优雅绽放:时尚玫瑰凯特王妃传

    优雅绽放:时尚玫瑰凯特王妃传

    本书描述了英国王妃凯特优雅而又时尚的人生。从备受欺凌的唐屋中学、到找回自信的马尔伯勒学院、再到熠熠发光的圣安德鲁斯大学,再到嫁给威廉成为皇室贵族,不同时期的凯特面临着不同的遭遇,不同的遭遇又体现了凯特不同的品质。书中有对凯特身上的品质的分析和学习,更强调了凯特王妃的人生经历对于当代女性的励志作用。
热门推荐
  • 古代送别诗词三百首

    古代送别诗词三百首

    本书是以古代送别为创作主题的一类诗歌作品,其特点在于借助历史抒写送别情怀或发表议论。从送行者一方讲是“送”,从离别者一方讲是“别”。 从古至今,“送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共选录历代怀古诗词300首,其中包括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等各朝代的名家名作。从时间上说上起西周,下迄明清;从空间上说,送别所涉及的地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本书除送别诗之外,还选录了一些送别词。送别词是对送别诗的发展,将送别诗、词并录,可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了解送别文学的全貌。
  • 最让你受益一生的感恩故事(智慧背囊16本)

    最让你受益一生的感恩故事(智慧背囊16本)

    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感恩朋友,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友情;感恩帮助我们的人,因为是他们让我们体会到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爱心;感恩关怀鼓励我们的人,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人在社会中生存,要学会感恩,凡事感恩,才能拥有一颗爱心,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本书汇集了几百个感恩故事,以感恩寄语来进行点拨,使广大读者在故事中得到启发、领悟、受益,更加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开创生活。
  • 瓶粟斋诗话

    瓶粟斋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风玫瑰

    风玫瑰

    台伯河静静流淌,空荡荡的圣特古斯大教堂钟声夜响,千里之外的龙首原上鬼哭一片,而遥远静谧的阿尔弥雪山顶上,风声低语,新月如钩,白色孤坟闪着微光……在这一场波澜壮阔的大国博弈中,命运的轮盘还在转动—有多少人各怀心思、争先恐后地等待着下注?又有多少人已经悄然抽身、永远地退出了这一场看不到尽头的角逐?而那朵翡冷翠的玫瑰,是否拥有了她梦寐以求的爱、自由、洁净与安详?一支紫玉箫斜插在碑前,明黄色的流苏上缀着一个小小的同心结,一缕金发和一缕黑发相互缠绕,在海上如银的月光里微微摇曳。
  • 毓老师说大学

    毓老师说大学

    《毓老师说大学》是毓老师讲授这部经典的真实记录,真实地反映了毓老师依经解经的特色。《毓老师说大学》首揭“学大”、“学天”,毓老师认为,《大学》是大人之学、天学。学大,故成大人,学天才能则天,行为与天一样,故成“天人”。毓老师说,《大学》讲《春秋》之道,被认为是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之一,即谈政之书,是儒学众经之胆。毓老是说,《大学》讲“为政在人”,注重用事、经世,自人心讲到天下平。《大学》与《春秋》相表里,与《中庸》相表里。《大学》即佛经的《心经》,《中庸》即佛经的《金刚经》。学中国经典,应自《大学》与《中庸》入手。
  • 邻居家的男人死了

    邻居家的男人死了

    那天下午,我兴兴头头地带着新买的衣服回来,兴兴头头地剪标签往衣柜里挂,一边挂一边欣赏,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穿上“她们”的样子,好心情又加上了几分自恋。这是我生活中并不常有的不折不扣的快乐的时刻,可以感受到生命液汁的充沛丰足,感受到活着是如此幸福的一件事情。漂亮的衣服总是给我一种阳光明媚的感觉,照耀我的面容,也照耀我的生命,我喜欢这种浅薄的快乐。女人对生命的爱恋一向感性而具体,一件漂亮的衣服一句甜蜜的情话就可以使她们持续几天的好心情。这样的爱恋更本质更实在,不像男人,尽为了一些抽象玄虚的东西而苦恼。
  • 胡不喜

    胡不喜

    大门不迈二门不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平时多带两本书都哼哼唧唧的极品宅女胡某人竟然被自己妹妹一脚踹出了家门,理由是她需要锻炼锻炼……迷失在森林里却被犯了错的某天道拉去救场子……某天道:“功法神器任你挑,天材地宝任你选,突破晋升不扛雷,你修仙好不好?”某喜:“累,不干,送我回家”……某道:“咳咳,那个那个,回不去了……”某喜:……某道:“所以,修仙吧。修仙可以延年益寿,可以青春永驻,可以返老还童,带挂修仙,踏上强者之路,登上人生巅峰,让芳名永存于事!”某人不为所动:“我活这么些年已经很累了,你还想让我多活几年?”某道:……默默打包,趁某人不备,颤巍巍地一脚踢出……
  • 大鱼

    大鱼

    唐成在院子里晒钱。早上的阳光白花花的,似乎比别处的阳光毒,那些遭了水湿的钱,一见到阳光就跑了水汽,就卷了角,就恢复成钱的原来面目了,挺诱人的。唐成把钱晒在簸箕里。钱都是大钱,一百和五十元的。唐成喜欢把零钱换成整钱。换成整钱了,似乎这钱才有钱的价值。所以,唐成身上的钱,都是大钱。唐成晒钱,怕钱见到风。他知道钱这东西有灵性,容易“见风跑”,他也知道“钱难挣,屎难吃”的俚语,以及俚语里的哲学,更是牢记“钱钱钱命相连”的古训。因此,唐成坐在丝瓜架下,眼睛不转珠地盯着钱。风倒是没有,静静的,麻雀却来了。
  • 不舍论语

    不舍论语

    《不舍论语》是作者重温《论语》的心得笔记。其书取朱熹《论语集注》、黎靖德《朱子语类》、杨树达《论语疏证》,偶及其馀,系以宋学为宗,兼摄汉学,并重经史。每条释读仅二百馀言,却深入浅出,高妙隽雅,与《论语》原文一样值得细细品味。
  • 不告而别

    不告而别

    许多人选择穿越无人区,我选择穿过人海。首尔风物市场、墨尔本失物招领市集、威尼斯里亚托市集,以及在杭州自己组织的EX遗物市集……那么多活色生香的蔬果水果手工艺品,那么多人、事、物,他们不厌其烦地朝你打招呼“你好吗?我很好,为什么不好呢?有什么理由不好?就是今天有点儿冷对吧?”消费、赏玩、讨价还价……在人情浓烈的市集与人交谈、静观交易,他们比我们更懂得自己的城市,而他们也让我们更懂得自己。作者去到不同城市的市集,为你提供当地人的原生态生活,以及他们藏起的故事、埋伏的情感。全力呈现在全球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与你分享原汁原味的“别处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