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94400000002

第2章 茶之源(1)

茶,原产于中国,故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中华先民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从远古时期进入到文明时代,从那时起人类就对茶有了初步的认识。

品茶道荣源

品茗轩

使风

(唐)韩渥

茶香睡觉心无事,一卷黄庭在手中。

欹枕卷帘江万里,舟人不语满帆风。

一、茶之起源与传播

最早对茶的文字记载是在秦汉年间《尔雅》中的“桢,苦茶”,随后,在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方言》,三国时期魏国张揖的《广雅》,晋代陈寿的《三国志》等文章中均出现了有关茶的记载。

到了唐代,饮茶已经颇为盛行,不仅贵族们喜爱啜饮,民间的饮茶之风也开始大为流行。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茶这种文化载体也被世人所接受。宋朝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历史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宋人的饮茶风格非常精致,讲求茶品、火候、煮法和饮效等,使得这时的“茶事”十分兴旺,也使茶艺走向了繁复、琐碎和奢侈。元朝时,北方民族虽然也嗜好饮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却不推崇,文人也无心用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只是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高、磨炼自己的意志,逐渐形成了当时茶艺简约、返璞归真的自然风格,至今这种简洁的茶文化风格还较为流传。到了明代,茶事经营已经很普遍,此时的饮茶方法由煮茶逐渐改为了泡茶。到了清初之时,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等茶事虽然不像宋时的繁琐,但茶风已开始趋向纤弱。随着近现代文明的发展,茶已经成为家庭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爱好饮茶的人遍及全国各地。现在,茶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渐渐地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饮茶的美丽心情、一种品味人生的优雅意境。

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世界各地。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传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到了19世纪,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我国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是历史记载出口最多的一年。西方各国语言中“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茶之利用与发展

茶在中国很早就被认识和利用。数千年前我国就有了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据考证,茶被各阶层广泛普及、品饮大致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唐代《封氏闻见录》中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说明茶已被世人接受的一个事实。又有唐诗人杜牧的一句“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更是生动地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随着茶文化逐渐被世人的接受和认同,才逐渐在各阶层中间广泛传播开来。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我国地理环境优越,地跨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隆,南沿海南琼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达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包括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其次为四川和安徽。甘肃、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年产量还不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00多万亩,年产茶叶40万吨左右,茶叶出口量达13.5万吨左右。

由于茶叶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广泛欢迎,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即茶、咖啡、可可)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茶树,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今天,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由于茶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元素,经常饮用可对人体起到一定的保健和防病作用。茶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饮茗话宗教

品茗轩

饮茶歌诮雀石使君

(唐)僧皎然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自古就有不解之缘。在宗教道义看来,茶的精神与宗教的教义是相融合、相通的,饮茶者的心灵似乎也完全通透。佛教颂茶为神物,向佛祖献茶,成为寺院食规;道教称茶为“仙草”,把茶看为通向仙界的“天梯”;伊斯兰教认为,茶为正心之物,符合真主旨意,以茶代酒便成为信奉伊斯兰教国家的生活习惯,而如今他们在饮茶时,往往爱加上几片新鲜的薄荷叶和冰糖,这种茶具有清凉滋阴、芳香开窍、提神健脑的功能,尤其是贵客到了,更是要先敬三杯茶,客人必须把茶喝完,算是尊重主人,合乎礼节。而茶与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的天主教关系也较密切,早在1560年葡萄牙神父把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也将我国茶叶和饮茶知识带回欧洲,说中国“凡上等人家皆献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可治病。”外国的一些教士在谈起中国饮茶习俗时都会说:“主客见面,互通寒暄,即敬献一种沸水冲泡之草汁,名为茶,颇为名贵。中国人用这种药草煎汁,用以代酒,可以保健而防病。”在我国民间,自古人们便把茶当做提神醒脑、驱魔祛邪、宁静清雅、淡泊人生的和平饮料,与此同时,还用茶祭天祀祖,告慰神灵,以慰心愿。这也成为茶与宗教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源头。

在中国宗教中,最基本的便是禅、道二教。“自然”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正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由此也树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而儒家讲究“以茶可行道”,所以茶文化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就成为儒家饮茶者自省、审己、清醒看待自我的一个出发点。其实,中国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真正体现出的是“禅风禅骨”。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最为巨大。

“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历史上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而禅宗之于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均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互为促进的作用。可以说,品茗的重要性对于禅佛,早已超过道教。而“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暗藏的丰富禅机,“茶禅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意,都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了中国茶道,并且对世界茶道也影响深远的茶圣陆羽,相传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然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茶与佛结缘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焙制的。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亦作“仙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贡品向皇帝纳贡;而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明朝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在中国众多的寺院中,在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还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因此就有了“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的说法。茶与佛相通,均有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在这种环境里才能品出茶的清香、茶的悠远。饮茶更讲究一种井然有序的啜饮,以求环境宁静和心灵清净、安逸,以求在茶中品味佛的真谛。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茶道与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属于同一色调:静寂,清旷、安祥而又端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是二者之间要共同达到的目的。法喜禅悦并非出家人的专利,亦为茶人之一大精神享受。自古中国佛教就有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之说,二位一体,水乳交融。

茶与佛有如此深奥的关系,以至于武夷山的和尚就有了斗茶的习俗。有记载说,“吴晋之际,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于是佛寺相继兴建。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此时,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宋林逋《西湖春日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以及《宋诗钞》陈造的“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都生动地描写出茶鼓声下寺院的幽雅意境和茶在佛中的位置。我国不少佛门圣地高龄僧人数不胜数,究其长寿原因,除心静止如水、不与世事争外,还因与长期饮茶有密切关系。

二、佛教兴茶

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这就要求僧人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及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它成为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陆羽《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古人看来,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茶具有“三德”,即坐禅通夜不眠、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抑制性欲。禅宗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故饮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从而茶叶成了佛教的“神物”。

饮茶即是禅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说“茶是简单的禅”、“生活的禅”。自古茶与僧人日常生活的关系就很密切。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挚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中说:“跣定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又据《晋书·艺术传》记述,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一带)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40余万言,经常用饮茶来提神防睡。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烈。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佛教对茶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公元729年,日本圣武天皇派高僧最澄禅师来中国交流佛教。回国时他带走了茶种,播于国台山麓,深受皇家赞赏,并将茶种扩大到五个县,成为皇室贡茶。1191年,日本荣西禅师来中国时,也带茶籽种于福冈等地,并竭力宣扬饮茶好处。1211年,荣西禅师著有《吃茶养生记》,卷首开头便写道:“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人伦采之,其人长命。”有史料记载,荣西禅师还曾用茶治好了大将军源实朝的糖尿病。由此吃茶养生在日本广为流传,并逐渐形成了独到的茶道。

三、茶与祭祀的密切关系

由于茶与宗教关系密切,在古代,茶常常作为祭天祀祖的物品。古人认为即使是“仙人”,同样也爱茶,这就是用茶祭天的延伸。

同类推荐
  • 中华茶道(第二册)

    中华茶道(第二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巴蜀咽喉 瞿塘关(文化之美)

    巴蜀咽喉 瞿塘关(文化之美)

    中华大地受大自然厚爱,山川大河,茂林平川,各具特色。天府之国,巴蜀平原素来有富饶美丽之名,然而李白却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说,可见要及进入这富饶之地也是不简单。而瞿塘关却被称为巴蜀之咽喉,可见其特别,而本书将为读者整理讲述这瞿塘关的历史渊源、古迹名胜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 藏族传统民俗(E眼藏地行 卷八)

    藏族传统民俗(E眼藏地行 卷八)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20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 福宁霞浦

    福宁霞浦

    本书对霞浦风光、风物进行集中展示,对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盘点。今日霞浦,己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生态,使霞浦在海西建设和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据了难得的后发优势和发展空间。霞浦正立足实际,倾力打造“福宁湾经济带增长极”,构建“生态型工贸旅游海湾城市”,美好蓝图正在描绘,经济社会事业建设如火如荼。而文化霞浦的建设,是所有建设中必须和重要的一环。借此编撰《福宁霞浦》一书,旨在对霞浦风光、风物进行集中展示,对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盘点,让霞浦悠久的历史文化重新绽放光彩,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热门推荐
  • 大思想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思想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劳动人民推动的,这是几千年来思想家们总结出的结论。然而,伟大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又影响着人们。因为,大思想家的思想是从劳动人民中产生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升华和结晶。本书所选的大思想家,都对世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行为、思考等等领域。
  • 感悟人生:回味无穷的99个感动

    感悟人生:回味无穷的99个感动

    古今中外,但凡事业有建树者,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书写着人生的每一个细节,靠别人的施舍是永远不会成功的。20年以前,一位在企业界非常成功的先生将他的两个儿子送到外地上学,其中的一个就读维吉尼亚大学,另一个就读纽约的一所学院。
  • 爱美皇妃:拐个帅哥做老公

    爱美皇妃:拐个帅哥做老公

    她,堂堂伊家大小姐想找个帅哥做男朋友而已,可是为什么全是青蛙?穿越古代的她遇见他,不可一世的太子。遇见他,邻家大哥的三皇子。遇见他,花心自恋的二皇子。遇见他,冷酷默然的大皇子。她在纵多帅哥之间游走……她将如何抉择?伊浅云懊恼的嘀咕:“古代为什么不可以一妻多夫呢?害她要这么浪费脑细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听李叔同讲禅

    听李叔同讲禅

    本书系弘一法师李叔同站在红尘之外,反观世俗,多角度认真探讨现实世界人性、心灵、生存、处世、成功等诸多难题的精华之作,作者精心挑选出一个个耐心寻味、发人深思的精彩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智慧与禅机,蕴涵灵气,是抚平、慰籍生活在喧嚣尘世中人们心录的一剂良药。
  • 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

    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Isaac Bickerstaff

    Isaac Bickerstaff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慈烺攻略

    慈烺攻略

    是谁说主角是太子的历史文都不好看?大明最后一位太子朱慈烺不服,非要逆袭给你们看!
  • 扶摇职上之谋略

    扶摇职上之谋略

    离婚之后,沈先波被身为高管的前妻当做“没用的人”,从公司里驱逐出去。先波以为从此以后便和这个公司毫无瓜葛,但因缘际会,他又在神秘人的引导下,重新回到公司,从最基层的车间工人做起,抓生产,做改革,铲除前进障碍。然而后来,他却意外地发现自己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复仇计划中,面对这样的阴谋,他该如何自处?
  • 纳米核心之影子计划

    纳米核心之影子计划

    黄昏虽已结束,但故事并未终止。面对连亚人都惧怕的II型文明,他们该怎样对待?“我们,究竟谁才是入侵者?”瑞,我相信你会在未来,等我们。突破长夜,重现黎明。
  • 兽王·复活之路

    兽王·复活之路

    就在后羿星上一场后羿星人与梦幻星人的强力较量正在展开的时候,在地球上,侥幸未死的天才少年柳远藤也在为了重新获得力量而不懈努力着。在桃花源中,独孤奇混入鼎神的世界,强行打开火鸦的封印,放出这只太古第一凶兽,此战中柳远藤遭受重创,众人皆以为他已经死去。然而,柳远藤幸运地在最后一刻被神兽贪狼奇迹般救活,但是一身修为因为受伤过重而丧失殆尽……柳远藤怀着一颗迷惘的心在鼎神的世界中漫无目的地游走,在贪狼的帮助下,柳远藤重拾王者之心。为了恢复强大的力量、早日走出鼎神的世界而从头开始修炼……柳远藤最终能够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吗?这个骄傲的少年能够重新成为新人类的强者P-57满目疮痍的鼎神世界能否恢复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