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7800000005

第5章 管理漫谈(5)

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业基础高下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对学生采取分层教学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真正能够采取分层次的评价才是教育成功的核心。没有分层次评价,你只是口头上承认了学生的差异;没有分层次的评价,你不可能客观地描述学生的发展;没有分层次的评价,你不可能发现并激励学生自身含蕴的巨大潜能。学生都是向善的,都是渴求成功的。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增添几分自信,每一次失败的打击都会在他脆弱的神经里增加几分自卑。有了自信,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就等于有了阳光有了雨露有了昂扬向上的动力,失却了自信会让他们的一切都黯淡无光。

分层次评价的最大作用,就是通过评价的杠杆,承认不同基础、不同潜质的学生都用功了,都努力了,而且他们的努力与用功都有效果了。这种努力——见效的过程会激励学生去探寻下一个努力——见效的过程。如果这样的过程经历了多次,即便有那么一两次不见效也不至于对他们打击过大——胜败乃兵家常事,此次失手,且看下次——如此的循环往复给学生带来的一定是他们学业成绩、人生修养的螺旋式上升。相反,如果学生们经历的是努力——不见效——再努力——再不见效的过程,即使再高明的老师恐怕也无法鼓励出学生前进与努力的劲头,毕竟屡败屡战永不气馁的人是少数,何况他们只是中小学生!

当然,分层次评价并不是将评价的尺度确定在学生的实际水平线下,用讨好学生的方式拍学生的马屁,那样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如同努力学习不见效果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信一样,不努力就有效果的评价同样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无原则的肯定与表扬只能让学生轻看你,并不会增加你的亲和力。如果说个别老师在课堂上尺度不好把握,存在一定程度过度表扬的话,那么在设计评价时一定要把目标确定在学生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水准上面,否则,同样不仅仅是劳而无功,贻害是必然的事情。

衡量教师教学计划完成的唯一标准

最近在听课反馈的时候,每当我向讲课老师提出,讲授内容过多、进度过快,大部分学生如堕云雾、不知所云的时候,常听到的解释便是:没办法,教学任务太多,不这样就完不成教学计划。似乎如果完成了他所说的“教学计划”,做教师的责任就已尽到,剩下的事情无论如何,都可以问心无愧了。

这是目前许多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片面理解“教学”二字。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才是“教学”二字的全部内涵。只强调“教”,不管学生“学”的情况,这至少丢弃了50%的“教学”任务。

误区之二:将计划任务与实际效果割裂开来。任何行动总要有计划,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做计划时,是依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与把握,还是依据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必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接受能力,就会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安排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果我们是以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那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规定的内容,至于授课效果,则是次要问题了。任务优先还是效益优先,是衡量一个教师、一个学校教育是不是能够求实效的关键。

误区之三:只注意了手段而忽视了目的。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科学、健康而全面地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的讲授只是外因,而学生能动地学习才是内因。忽略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最基本的辩证法,也难怪会出现老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懵懵懂懂地学,工作过程都不愉快,结果出来都难欢欣。

有了这三个误区,教学效果可以想见。过去有人这样分析,只要老师按照自己的思维讲,就一般情况而言,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思维,三分之一时而跟上时而跟不上,还有三分之一干脆是在听天书。听不懂就没兴趣,没兴趣就难坚持,听不懂课还能在课堂上不捣乱,那是具备很高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趴到桌子上睡大觉那是给足老师的面子了。有人说不科学的教学方法每天都在“制造”差生,其言不谬。

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学生从小学出来到初中,由于学校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生本人接受能力的原因等等,实际上是存在差异的,不承认这个差异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都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问题是现在的老师多数都敢于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材”而增加教学内容、加大教学难度,却没有几个老师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材”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说到底,这是“教材神圣化”的结果,似乎不把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讲完就是没完成任务,孰不知对于相当数量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你降低教学要求他还可能小步前进,如果你只知道讲你的教材,不顾及他的接受能力与态度,最终只能导致他的大踏步地后退——因为你让他在你的教学过程中完全丧失了自信,没有了尊严。同时,智育的失败还会引起一连串的恶性反应,极易造成他们刚刚搭建起来的脆弱人生框架的坍塌,后果十分严重!因此,有关专家一再呼吁,校本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选教材进行增、删、减、改——目的就是求得教学的正效应。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压担子是实事求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减负也是实事求是,而且后者更需要解放思想。

我们必须牢记,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健康而全面地成长,因此,学生成长的状态与效果是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唯一标准,舍此没有第二个标准。

铁打的教师队伍流水的学生

人们习惯于用既定的语言表达未定的意思,或者只凭简单的化用便想把事情表达清楚,比如一些校长常常化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张口便是“铁打的学校流水的生”,似乎只要学校是“铁打”的,学生出来也一定就是“铁打”的。不明白学校其实不是营盘,学校是不是铁打的,关键不在校园建设得好坏,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软硬件设施是否完善,甚至经济基础是否足够的雄厚,关键看是否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支铁打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所“铁打”的学校。因此,与其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生”,不如说“铁打的教师队伍流水的学生”。

所以说“铁打的教师队伍”,是因为教师队伍对于学校极端重要。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办学的主体。由于受教育者成长的方向性、渐进性、可塑性与必须引导性等种种特点决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可能成为如同有人所说的那种“市场供求关系”,教师不可能更不能够“唯”学生的需要“是听”,他们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引导、搀扶、鼓励和激发作用。这些作用发挥的程度,就是检验这支队伍“硬度”的重要标准。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一所学校校风如何,并不是学生如何能耐,从根本上说是这所学校教师学术风范、精神风貌、教学风格的集中表现。优秀的教师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如此的例子不只一个西南联大。

既然对于一茬一茬的学生来说,教师队伍是一座“营盘”,那么怎样才能把这座“营盘”经营成铁打的营盘呢?我以为主要有三点:

1.强调专业成长,淡化职务职称。

过去,不少学校教师的成长集中体现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师范院校毕业之后到中小学教书,在基本胜任教学工作之后,教师们的成长主要标志就是职称了,从初级教师到中级教师再到高级教师,一个一个台阶向上迈。由于教师职称制度的终身性,常常使一些教师感到评上高级职称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不少教师在职称评审前后工作态度的强烈反差,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部分教师的思想素质,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这种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针对这样的制度弊端,有些地方采取了高级职称复评制度,有些地方采取的则是职称评聘分开,前者虽然解决了职称终身制带来的问题,但中级、初级如果也都如法炮制搞复审,不可避免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后者则纯粹是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之下无可奈何的改良——既然他没有相应的水平就不要评审通过他,何必评过以后再不聘任呢?

但是,如果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则可有效解决上述难题。因为上述问题说穿了是围绕职称来展开的思维方式,“职称中心论”永远落实不了“能力”的地位,要落实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地位,必须真正树立“能力中心”的思维方式,创设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机制,提供有能力的教师脱颖而出的平台,重用“斩将搴旗”者,鼓励“奋勇当先”者,鞭策暂时“落伍”者,淘汰压根儿就没“入伍”只想滥竽充数者,倡导没有教书育人的本事在学校混不下去的风气,引导教师们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激励教师们争当学科带头人,一步步扩大自己的专业影响力,把自身的专业成长与教书育人当成可以终身追求的事业,当成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目标。

2.强调教师学养,强化人文精神。

一个时期以来,科学教育的张扬与人文教育的缺失诱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然而教育行政部门为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出台了一些轻描淡写的措施,如实施高中学生会考制度,结果这一制度不仅没有解决人文学科的弱化问题,反而成了一些权力部门敛财的工具。其实,要解决这一问题,仍然需要从教师入手。陶行知说过一句语重心长的话: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如果不愿学习,学生不可能热爱学习;教师如果人文素养丰厚,学生必然会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之中受到有益的影响。所以,学校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师学养的提高,无论社会科学教师还是自然科学教师,都要认真提高自身的学养,自觉学习研读充满人文精神与人生智慧的书籍,要有“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的谦虚与正气,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与学术造诣。十三中学的焦永战老师,大学生物专业毕业,现在从事化学教学,但他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论语》、《老子》、《易经》、唐宋诗词多能出口成诵,西方哲学、艺术大师的著作也多所涉猎,他讲课常常不经意间就将学生带入奥妙无穷的知识海洋,又能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解疑释难,教学效果非常好,深受学生爱戴;同时,他终日与书作伴,与经典为伍,平和待人,与世无争,潜心学问,安贫乐教,深得教师们的好评。事实证明,学养深厚的教师都是人文素养丰厚的教师,学养深厚的教师群体是涵养学校正气的基本力量。

3.强调理性思维,外化成功经验。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没有理性思维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的教师不乏教学能手,但缺乏教育专家,主要原因是自己成功探索出来的教学经验,往往只是自己知道,一没有进行理性的螺旋上升实验,二没有将这些经验外化成自己的教学经验成果。这不是个别现象,而且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与行政部门的倡导、地区学术文化空气有一定的关系。在大环境并不十分优化的情况下,我们要从小氛围寻求突破。我们在学校倡导教师们于教学过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细致观察,深入思考,认真分析,科学总结。在倡导理性思维的过程中,不要怕教师们写出了自己尚未做到的工作。只要它存在于教师的理性之中,这次没有做到的,下次就会做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外化为论文与成果,不仅会启发别人,更重要的是条理自己。在模糊中前行的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有清晰的条理。理性是高级动物与低级动物的本质区别,理性也是区分专家型教师与一般教书匠的本质特征。

有了这三条,再加上持之以恒,教师队伍这座“营盘”就基本可以算做“铁打”的了,许多成功的学校经验表明,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以少胜多的教育谋略

如今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在课程改革的呼声之中,日渐让人们看清了问题的所在。所以,尽管旧教材的繁难偏旧弊端很多,但由于积弊已久,新教材虽在“偏旧”的改革方面大刀阔斧,而在“繁难”上并没有大的动作。尽管部分专家提出,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你手中的教材进行增删减改,从而确定自己的校本课程,但由于国家课程一统天下时间太长,多数教师、校长甚至教育行政部门仍将国家课程计划当圣旨,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专家的话也便成了初春的雷声,很难滴下几滴雨来。

我们的课程改革之所以会改成这个样子,怕就是因为对“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看得太重了。一些专家特别是教育行政官员,常常津津乐道于我们的基础教育比西方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都成功,理由是我们的孩子在相同的时间里比他们的孩子学的东西多,我们的孩子在各个学科国际奥林匹克比赛中获奖的名次比他们的孩子高,但却基本不看我们的孩子对教材内容掌握的深度与广度,不看我们的孩子在现行的教材之中是如何进行根本不符合他们年龄、体能与智能的苦斗。

同类推荐
  • 生命教育(六年级)

    生命教育(六年级)

    本书是小学六年级《生命教育》教材。以生命教育为主旨和主线,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专题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指导纲要编写。本书由“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四个专题组成,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一系列课题和活动安排,帮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提高生命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 启迪青少年科学幻想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启迪青少年科学幻想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青少年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寺庙建筑(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寺庙建筑(阅读中华国粹)

    我国寺庙的数量众多,建筑风格多样,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承载与记录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兴衰,不仅是我国的艺术瑰宝,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我国悠久宗教历史文化的代表与象征。我国的寺庙文化源远流长,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其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说它是“历史文物的保险库”,可谓当之无愧。我国的寺庙建筑与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 学生人道主义的教育

    学生人道主义的教育

    学生德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热门推荐
  • 秦山汉河

    秦山汉河

    秦朝、汉朝,距今已是久远, 它们沉淀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只有支离破碎的文字留于后世,告诉人们,那个时候, 曾有秦始皇的指点江山,曾有草根英雄的惊天起义, 曾有刘邦的鸿门盛宴,曾有项羽的乌江一刎…… 一轮明月照古今,翻开那段历史, 可觉到烽火的声音依旧清晰,昔人的音容依然鲜活……
  • 婚前婚后,陆少的暖心甜妻

    婚前婚后,陆少的暖心甜妻

    新文《盛世二婚,总裁的神秘妻》陈筱悦从没有想到,有一天她的生命里,会出现陆宇铭这样的男人,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不过是民政局里没有等来相恋七年的男友顾深朗,她却阴差阳错的遇见了陆宇铭。他帮她看清七年男友的面目,他将她从绑架案里救了回来,他给了她承诺一生的婚戒,又被他亲手扔进垃圾桶。最后,她的闺蜜,却爱惨了他。他疯狂的撕扯她的落地长裙,语气是从未有过的狠戾:“陈筱悦,我今天就让你成为名副其实的陆太太!我的妻子,你想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这夫妻之名也好,夫妻之实也罢,我都要让你承受!”她带着满身伤痕,三个月的身孕,一夜消失,像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再次回归的时候,她笑着望向站在陆宇铭身边的女人:“闺蜜的男人,格外的诱人,是吗?”“陈筱悦!我们的孩子呢!”“陆先生,请你自重,我们没有任何的关系。”他一瞬间明白,目光苍凉:“你怎么敢……陈筱悦,你怎么敢!”她笑的没心没肺,眉眼弯弯,转身却泪如雨下。陆宇铭,你不配当他爸爸,我永远不会让你见到他。
  • 是爱过了火

    是爱过了火

    六年前生母坠崖,亲生哥哥成植物人,他将所有过错归结于她,处处凌辱,人人可欺。她不过是楚家养女,莫名担上罪责,为他掏心掏肺付出所有,他却只当她是妹妹的存血库,器官储存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研究(第1辑)

    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研究(第1辑)

    《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研究》立足中国东北地区,整合东北地区伪满、日本研究资源,致力于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本书是第1辑,聚焦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文化与教育侵略、经济掠夺、交通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充分阐明了日本的文化侵略与经济侵略对中国东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阻碍,以及给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
  • Our Androcentric Culture

    Our Androcentric Cultu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英女传

    英女传

    她从云端跌落到谷底,从温暖幸福变成了一无所有。亲情、友情、爱情,一一离去。在任何人都无法相信的世界里,一个孤女又如何一步步走向那无人之巅。在这残忍决绝的世界里,她又如何守住她身边出现的一丝丝温情。
  • 网游之自创乾坤

    网游之自创乾坤

    有时候因为起点的不一样,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想要靠努力走向巅峰,就必须修改每个人的起点,一起进入这游戏,一起在这不一样的乾坤中,用自己的汗水,灌溉成功的花蕾吧……
  • A House to Let

    A House to Le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职场的24个悖论

    职场的24个悖论

    《职场的24个悖论》由廖康强编著。哲学看似晦涩艰深,却恰恰是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总结出的人生智慧,是以简代繁,去粗取精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化解职场的复杂性。《职场的24个悖论》就是从哲学这一全新的角度来阐释和剖析职场,用哲学悖论来揭示职场中矛盾和冲突的思想根源,帮助人们了解职场,掌握职场生存与发展的技巧。花一些时间读一本这样的书,从哲学的角度去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或者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处理职场问题的借鉴和参考。希望透过这24个悖论,你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职场,为自己打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 天上掉下一只小萌宝

    天上掉下一只小萌宝

    (推娘子新文:顾先生你的萌宝已上线)她是身负巨债的替身演员,他是手握帝国经济命脉的大人物。一个月前,她被亲生母亲卖了。再见面,她拎着一只和他一模一样的小包子,直接塞给他。“呐,你儿子!”齐沐琛脸都黑了:“苏小牙,才一个月你就有儿子了?”苏小牙讪笑:“可能齐先生你天赋异禀。”某人眯起眼睛:好,那按这速度,一个月一个,两个月两个,一年你就可以给我生一支足球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