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7100000002

第2章 中医学概述(1)

在西方医学没有来到我国之前,我们的传统医学不叫“中医”。“中医”一说,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句,意在强调,有病不要乱治,与其被庸医误治,导致“精气内伤”,倒不如不去治疗,有时还可以自愈,得个平稳安全,常常如同得到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这并不是提倡有病不治,对患者而言,可以理解为有病不能乱投医,对医生而言,要能辨明病机,对症下药。现代意义上的“中医”一词出现在近200年间,19世纪2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有个叫郭雷枢的传教士,也是一个眼科医生,开了家所谓的眼科医院,并且免费给人治疗,他提出的观点就是所谓的以医传教,他在1832年第一次提出了“中医师”这个概念,从此以后,“中医”的称谓越来越多,相对“西医”来讲,中国的医学就称为“中医”。

中医不是西医的辅助,而是我们独有的医学。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当人类历史上出现大的瘟疫和其他疾病、人类面临灭绝危险时,是中医解决了疾病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中医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回首西医来到中国的这200年,虽然我国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我们绝不能松懈了对中医的传承,而要在透彻掌握中医精华的基础上,汲取其他医学的长处,使中医更加强大,继续唱响中医学的主旋律。

1.1中医起源

谈起中医的起源,总是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古时和“中医”相关的称谓有“岐黄之术”“杏林”“悬壶”“青囊”等,这些称谓都与中医的起源有关。

“岐黄之术”一词中,“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指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在一起探讨医学的相关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等原理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是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药理论对医学的发展仍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杏林”一词是中医界的代称,医家往往喜欢以“杏林中人”自称。传说“杏林”一词最初与汉末名医董奉有关。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他很热心地为山民诊病治病,但行医时从不向山民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这家人在山坡上栽5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患者时,就让这家人栽一颗杏树。董奉行医济世的事情很快就在民间传扬开来,很多患者闻讯前来求治,而董奉均让他们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10余万株。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救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2万余人。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庐山一带百姓的敬仰,在董奉先去后,百姓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大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于是,“杏林”一词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像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德的苍生大医。

1中医学概述

“悬壶”的说法来源于“悬壶济世”这一典故。相传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这老者身边的竹竿上总挂着一个葫芦,在路人散后天黑的时候,老者就跳入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用酒款待老者,老者知其用意便约他一起进入了葫芦中,原来葫芦里别有洞天,好似进了仙境。费长房在那里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当费长房返回故里时,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成为当时的名医。他为了纪念老者,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这一典故流传甚广,至今人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样的俗语。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青囊”代指中医,是中医的别名,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的人很少。“青囊”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相传,华佗在牢狱之中曾得到一位狱吏的照顾,在被杀前,华佗为报这个狱吏的酒肉侍奉之恩,将装满一青囊的医书送给狱吏。华佗死后,狱吏学习华佗的医书并开始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岐黄之术”“杏林”“悬壶”“青囊”等称谓为中医的起源罩上了神秘的光环,如同医学源于神灵、源于圣人学说一样,无限夸大了杰出人物的某些作为和贡献,甚至神化。实际上源于圣人的学说反映了上古不同氏族群体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对中医药经验的积累和贡献,神农和黄帝等不过是这些氏族群体的代名词。

在中医起源的观点中,中医源于动物的本能和社会实践或许更具有说服力。动物在其生活中,具有克服疼痛、保护生命的本能,从而产生了某些自疗行为,如犬病吃草催吐、猫食瓦松以解蜂蜇、水牛入水以解热避蚊、非洲熊食菖蒲治病、老鼠受毒饮水泥等。人也具有求生和保护生命的本能。人在遇到疾病和意外创伤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求解除痛苦的方法,并能通过观察思考,把这种经验积累起来,使这种本能行为逐渐深化成了有意识的实践。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了一些植物的形态,了解了哪些对人有利、哪些对人有害,就这样积累了一些植物药知识,在以后的实践中,又逐渐认识了动物药和矿物药。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磨制技术,有了砭石,用来切割痈疡、放血排脓、按摩、热熨等,这也为以后发展起来的针灸、中医外科打下了基础。原始人类在与猛兽的搏斗中,难免受伤,对于由此出现的疼痛肿胀、体表出血等,自然会用手抚摩、按压伤处,也可能用苔藓、树皮、泥土、捣烂的草茎或树叶等涂敷伤口,时间长了就发现了一些能够治外伤的药,从而形成了最早的按摩术和止血法。有了火以后,人们发现用热的石块或沙土敷在身体某一部位除能取暖外还能缓解疼痛,这就形成了原始的热熨法。在用火过程中,难免会有烧烫伤,但也可能意外地发现某些疼痛却随着烧烫伤的发生而消失,于是积累经验,形成了灸法。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医源于巫术。原始社会时,由于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对于外界及自身的种种自然现象不理解,逐步形成原始巫术和宗教。当时人们维持生存是非常艰难的事,就通过神秘的礼仪和狂热的咒语等,以期产生超自然的魔力,来驱除灾祸、祈求狩猎成功和农作物丰收。人们认为,执掌这种活动的人,可以来往于天地、人神、幽明之间,是神灵的使者或化身,也就是最早的巫或巫师。原始社会末期,巫师开始出现职能分别,出现了专门为人驱除疾病的巫医,但巫医驱除疾病并非仅靠巫术,有时也使用医药方法,往往也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被原始人类认为是具有“神灵”的作用。巫医用巫术也用医药方法为人治病,就形成了医巫不分、医巫混杂的现象。古代文献和民族学资料中都可见到这类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医药学取得一定发展后的医方集,然而在现存的280多个医方中却有35方是巫术方(也有人说有29方、32方、30方、36方或34方是巫术方),如:“巢者,侯(候)天甸(电)而两手相靡(摩),向甸(电)祝之,曰:‘东方之王,西方××××主冥冥人星。’二七而已。”本方是对慢性溃疡的治疗:在有雷电大雨时,用两手接雨水擦拭伤口14次,并面向雷电念诵咒语。从某种角度上来衡量,《五十二病方》即是巫医之书。因为书中内容不仅仅是在某些医方中夹杂有宗教迷信的成分,而且这些巫术方分别以与医药方截然不同的面目和性质独立存在着,表现了早期医药中科学与迷信杂糅的特性。医巫不分、医巫混杂的现象,在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是长期存在的。正因为如此,才使一些学者仅从文献记载这种情况的现象出发,得出了“医源于巫”,即医药学源于巫师和巫术的结论。

以上几种中医起源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中医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其起源也不可能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清楚的,而是诸多因素综合参与、不断发展的结果。

1.2中医理论中的平衡与和谐

不同学术领域的发展会受到其所在历史时期哲学思想的影响,也因此而具有了不同时代的特色。精气、阴阳和五行学说是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最具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平衡与和谐的理念贯穿在这些学说当中,同时也渗入到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1.2.1精气学说——宇宙的本原是什么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基本观点有: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都由精(气)化生,而精(气)或由“道(无)”生,或由“太极”产生,或定义为最原始的物质而称为“元气”;精(气)是运行不息、变化不止的,因而推动和调控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将宇宙万物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

早在《道德经》中就提到“精”与“气”,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万物本身都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交合,就可以生出万物,这些都含有精气学说的萌芽。《吕氏春秋》中对精气有如下的论述:“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复明。”也就是说,精气集于某物,某物就产生了能量,具备一定的功能,有物质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内涵。《吕氏春秋》还指出:“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集,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明确地把精气作为构成万物的品性,并对精气的运动特性做了精辟的阐发。东汉王充《论衡》曰:“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认为精是气的最精微的部分,是构成人体及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论衡》亦明确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形体及道德精神的唯一生成本原,将气作为哲学逻辑的最高范畴,确立了“元气一元论”的思想。可见,在古代哲学中精气又称精,是指一种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因而精、气与精气的概念是统一的,即“精气合一”理论,这一理论为《黄帝内经》精气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哲学基础。

后世医者将精气学说作为一种思想和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气各自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人体生命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此精气的概念及其生成本原,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医理论体系接纳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与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的精气理论。中医理论是建立在其自身的精气学说基础上的。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信息的载体和机体各部联系的中介。

人体的构成和活动是靠精气的运动和变化来完成的,所以人体任何一部分的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身体其他部分的病变。由于万物皆由精气所化,精气可以作为天地万物联系的中介,使天地与万物之间可以相互联系,使万物之间也可以相互感应,所以外界事物和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体的变化,比如天气忽冷忽热你可能会感冒,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你会感觉心情舒畅等。以上概括起来说也是中医上所讲的整体观念的范畴,即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在当今健康定义中的体现:健康不仅仅是人体自身生理功能的统一和协调,也包括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所以,对疾病的诊断,既要考虑到疾病本身,又要考虑到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1.2.2阴阳学说——天地之道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微妙玄通,其外无形,其动无踪,“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它生成了宇宙并主宰着宇宙的运转,这就是“道生一”。宇宙的不断运动逐渐化生出了阴阳,“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的不断运动就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三”,“三”以数言,其体就是“气”。“气”源于阴阳而分为阴气与阳气,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出了这宇宙万物,是谓“三生万物”。初生万物之气为“元气”,元气为阴阳二气之合体,如发育成人之受精卵。因此,阴阳二气的运动所产生的万物亦具有阴阳两种属性,正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同类推荐
  • 针灸与养生

    针灸与养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苏轼《赤壁赋》里的名句。养生实际是人们长生梦想破灭后的一种现实补偿。看看时下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美容院,令人眼花缭乱的保健品店铺,听听周围日渐平常的减肥健身话题,你就不难发现,追求健康、健美已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时尚。
  • 中医十大类方

    中医十大类方

    《中医十大类方(第3版)》对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共104首中医方剂的方证、临床应用范围等实用知识作了解说。全书以药类方,以方名证,贯穿“药证相应、方证相应”的解说原则,内容贴近临床,通俗实用,文字亦浅显。《中医十大类方(第3版)》适合于中医药爱好者、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阅读。
  • 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

    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

    为了帮助健康体检者、患者及家属、亲友解读健康体检的检验结果,由温州市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检验病理专业委员会牵头,会同温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实验诊断中心等单位,组织老专家和在一线忙碌的同道共同编写了《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这本科普性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专业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中药药事管理手册

    中药药事管理手册

    医院药事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医院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效降低医疗费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用药安全,这些内容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必须把药事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
  • 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临床运用经方合方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经验总结,重点阐述经方合用治病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用经方的操作技能与运用技巧。本书特点既突出运用经方合方辨治西医疾病,又突出运用经方合方的辨治中医证的思路、方法与技巧,通过研究诸多疾病的案例旨在深化临床运用经方合方的基本点与切入点。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内容丰富翔实,合方要点突出,旨在启迪灵感,拓展思路,力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中西医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最佳参考阅读用书。
热门推荐
  •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吴秀波汤唯主演)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吴秀波汤唯主演)

    著名导演薛晓路编剧执导,吴秀波、汤唯主演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原著小说,全网独家!国民CP再度谈情,深度剖析单身男女的情感历程。焦姣(汤唯饰)15岁就随父亲移民到澳门,从此在赌城安家,并成为赌场公关。Daniel(吴秀波饰)则生活在洛杉矶,是一位房地产经纪人。焦姣和Daniel通过一本书,巧合地通过手写书信的方式互相联系,两人从最初的完全陌生,到一步步敞开自己的心扉,逐渐进行心灵的交流,再到最后爱上对方。在书信往来的过程中,两人曾在拉斯维加斯、伦敦等多地数次擦身而过,最终相遇,一见钟情。
  • 永久的错觉

    永久的错觉

    高维生宛如一架扛起白山黑水的虎骨,把那些消匿于历史风尘的往事,用一个翻身绽放出来;杨献平多年置身大漠,他的叙述绵密而奇异,犹如流沙泻地,他还具有一种踏沙无痕的功夫;赵宏兴老到而沉稳,他的散文恰是他生活的底牌;诗人马永波不习惯所谓“大散文”语境,他没有绕开事物直上高台红光满面地发表指示的习惯,他也没有让自己的情感像黄河那样越流越高,让那些“疑似泪水”的物质悬空泛滥,他不像那些高深的学者那样术语遍地、撒豆成兵,他的散文让日益隔膜的事物得以归位,让乍乍呼呼的玄论回到了常识,让散文回到了散文;盛文强是一条在齐鲁半岛上漫步的鱼精,他总是苦思着桑田之前的沧海波浪,并秘密地营造着自己的反叛巢穴……
  • 蛮妃猎君记

    蛮妃猎君记

    十六岁,我有了一个夫婿,君子国皇上最宠爱的第九个儿子——公子韩嫣。得知这个消息时,他一脸绝望,我也一脸绝望。他咆哮“我绝不娶能和狗熊搏斗的女人为妻!”我错愕“原来你居然是男的啊?”有百般虐待,就有百折不挠!男人婆和娘娘腔,且看他们在斗法中如何改造对方……
  • 回家的燕子

    回家的燕子

    21世纪已越过第一个10年。21世纪是科学的世纪,21世纪是希望的世纪。亲爱的孩子,你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准备了吗?稀里糊涂闯进21世纪可不行,没有科学知识,你可别想在21世纪站住脚。科学知识不是药片,要用的时候,不能像吃药一样咕噜噜喝一杯水吞下去就解决问题了。科学知识要从小慢慢学,才学得多、学得好。谁想用懒人吃药片的办法,一口就把所有的科学知识通通吞进肚子里,那可办不到!课本里有许多科学知识。可是叫你天天啃干巴巴的课本,背着又大又重的书包,从早到晚啃得头昏脑涨也不行呀!丢掉大书包,从刘兴诗编著的《回家的燕子》里学科学知识吧!
  • 梁晓声自选集

    梁晓声自选集

    梁晓声的创作风格是现实主义的英雄化风格,现实主义的平民化风格,现实主义的寓言化风格。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等多个维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与推崇。本书精选和节选了梁晓声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雪城》,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母亲》、《老师》、《黑纽扣》、《白发卡》、《红磨坊》,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鹿心血》、《鸽哨》,以及散文《龙!龙、龙》、《复旦与我》等篇章,全面反映了梁晓声的创作成就。
  • 婚谋已久:前夫居心不良

    婚谋已久:前夫居心不良

    许燕斐偷了她的身份。骗了她儿子。她恨他薄情寡义,却从没想过,他又偷又抢,只是为了让她温饱。“没听过要往上攀,一定要找有钱人吗?我不仅是有钱人,还有权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不朽圣皇

    不朽圣皇

    何谓永恒?不死不灭!万劫不磨!天地崩而独存!宇宙灭而独生!便谓之永恒!!!圣尊李长生,在跨出修行路的最后一步时,渡劫失败,机缘之下,重回少年时代,再活一世!这一世,他重踏修行路,定要畅意纵横,喝最烈的酒,拥最美的女人,斩最可恨的敌人,一路踏歌而上,重临至高巅峰,只手攫永恒!!!
  • 故事会(2017年9月上)

    故事会(2017年9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7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奶爸至尊

    奶爸至尊

    肉身不破,灵魂不灭,为了回到穿越前,为了再见到他可爱的女儿,不断引起星域乱战,一个不死强者,重启纪元,回归平凡,从此一个无敌奶爸诞生了。续集,正在新书连载着……
  • 英雄群体:尹浩洋法制新闻作品选

    英雄群体:尹浩洋法制新闻作品选

    本书为法制新闻作品选,这里的主要人物,除了巡警栾波是个二级英模烈士外,其它都是些很普通的警察或者检察官法官律师等等。就是在多年的工作中作者确实坚信我们的警察就是英雄——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警察,是法制社会的基石,是一个奉献大于风险、辛苦大于艰苦的英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