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的确,任何一个人,总是优点和缺点并存。但是,很多人却无法做到客观地认识自己,他们过度地夸张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就是低人一头,天生就该是工作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知道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找到发挥短处的平台。所以说,导致你的平庸,有其管理者用人失误上的外在原因,但内在原因还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
费了这么多口舌,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绝对“垃圾”的人,所谓“垃圾”是被制造出来的,这个制造者可能是客观命运,也有可能是主观的人,但无论如何,“垃圾”是不存在的,只是被某些人错当成垃圾。
人才放错位置,就是庸才
错位、“才不逢位”,对于局中人而言,他们比较难以自省。但是,对于旁边者而言,可能就会觉得像是个笑话。在此,我们以史为镜,来看看那些久远却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制造着怎样的笑话。
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明熹宗,是一个令天下人笑掉大牙的“木匠天子”。他酷爱木匠活儿的程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皇帝不好好做,偏偏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木匠活上,乐此不疲。据说他做成的东西,连能工巧匠也自叹弗如,如果不是历史的限制,他也许能成为一个极其优秀的木匠。
不做皇帝去做木匠,他这不是犯贱吗!可是,他本来就是做木匠的料子,却不幸做了皇帝,最后留下了千古骂名。这既是他的大不幸,也是明朝的大不幸!
历史人物多如繁星,像木匠皇帝这样错位的人也比比皆是,皇帝中的例子就举不胜举。像画家皇帝宋徽宗,一生酷爱丹青,其画画的水平,当时的一般画家无法望其项背。还有那个写下了千古名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其感物伤怀的性格和写作上的造诣完全符合于一个文学家水准,却偏偏做了皇帝。这两位皇帝,颇有些相似,适合作艺术家的性格,却偏偏做了皇帝。结果,使国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苟延残喘,最后成了阶下囚。对比两人的相似程度,难怪有人迷信地认为宋徽宗是李煜的转世。
皇帝比一般人最可怕的是,他是国家最高的领导,他的错位,不仅导致自己在岗位上的平庸,而且会连带导致“公司”(国家)的破产。可见,管理者的错位,造成的危害更不可轻视。我们设想一下,让孔明扛着青龙刀野战千里,让关云长摇着鹅毛扇运筹帷幄,那会导致怎样可怕的后果?
由此可见,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才,放错了地方,只会让其埋没才华,最终导致成平庸之人,而且会造成在“错位的领域”技不如其他平凡者的尴尬局面。一位管理培训师跟我讲过一个二战时的一个故事,现在想来挺有启示的。
二战期间,有一支临时组建的小分队奉命驻守在一个小岛上。小分队的成员是由许多各行各业的人组建成的:他们当中有大学教师、机械工程师、政府机构的办事员,也有泥瓦匠、小饭馆老板、裁缝铺的学徒,还有消队员、小提琴手、汽车修理工等等。
一到岛上,他们就马上行动起来。有的用捡来的木条、干草搭起了简陋的帐篷,有的用自制的工具支起了炉灶,还有的忙着施展烹饪手艺,人人都使出自己的拿手戏,在各自擅长的方面尽情地发挥。一顿丰盛的晚餐过后,还举办一场热闹的晚会,大家有说有笑,有唱有跳。
几天过后,小岛遭到敌人的攻击。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大学教师和小饭馆老板便显得手足无措,失去了用武之地,而消防队员和汽车修理工则能够临阵不乱,熟练地使用手中的武器,对敌人进行了狠狠的打击。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教师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的知识较多,可以说是比较有才华的人了,可是一打起仗来,他却不如一个只念过几年书的消防队员。这就是所谓未在其位,能力就不能得以施展。
这支临时招募过来的小分队,其实就是工作中我们的写照。他们的遭遇,同样是在工作中可能会碰到的尴尬。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之所以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因为主观和客观原因,让他们无法找到最适合的位置,无法让他“在其位,谋其职”。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我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朋友被某报社主编邀聘去办报,结果没几天他便主动辞职。这并不是说他没有能力写稿子,而是他的确不懂怎样把报纸办得令读者叫好,他自己也感觉比写小说还累。于是,作家继续拿起他的笔写小说。
人才,贵在适当其位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在于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从而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一些平凡的人,却不自量力,选择了力所不能的事,从而导致了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性格适合教书的人却在商海煎熬;而天生的商人反而枯坐在机关的木椅上;本应该在疆场纵横驰骋的人成了默默无闻的律师;而应该令洛阳纸贵的人却又整日在为处长职务费神操劳。
错位的人生是黯淡的、是漆黑的,没有一丝希望的光芒。想想你自己吧!你是否就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你是不是也被平淡无奇的工作逼得难以忍受,像下面故事的人一样变得不安分?
有一个富翁平生爱吃美味的食物,因此他家的厨房不但大,而且人手多,每个人都各有分内的工作,挑水的只管挑水,洗菜的只管洗菜,切菜的只管切菜,另外还有煮食的、烧柴的,多得不得了。
这些厨房里的工人天天做着相同的事,日子一久不免产生厌烦的心理,每个人都认为别人的工作新鲜有趣又容易。有一天突发奇想,大家都想试试交换工作的滋味。于是负责挑水的去切菜,煮菜的上负责烧火……。
交换工作后,只见一阵手忙脚乱,挑水的给刀子割了手;煮菜的升火没升起来,却弄得—屋子烟雾;烧菜的挑水又不小心滑了一跤,摔了个脚朝天;洗菜的则煮出一锅半生不熟的饭。饭没做好,每个人还挨了富翁一顿责骂,从此再也没人敢这样异想天开了。
有的人适合搞科研,有的人适合做管理,有的人喜欢习文,有的人酷爱练武。一个明智的人,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长所短,去做自己最适合的工作。如同我那位作家朋友,报纸没办好,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为报纸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他回归到自己最喜欢的写小说上,这不失为明智之举。如果那位主编刻意把他这个“得意之才”留下来,就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值得。而相反的,有的表面看来“不中用”的人才,在有的时候往往却是最适合的。
可见,凡事都要讲究一个“适”字。我们想想那些挂在专卖店里的名牌衣服,哪一件不是经过设计师精心打造的?无论是款式、质地、颜色都搭配得完美无缺,可是,为什么有些衣服看上去非常时尚,穿在别人的身上显得高雅大方得体,而穿在自己的身上就显得不伦不类,甚至不堪入目呢?很显然,那件衣服的设计并不适合自己。想必这是大家都有过的体会。如果衣服有人的感觉,它一定会觉得可悲,因为它一旦被不适合的买主带走,它的命运就注定只能充当堆积物。
而人的运气比衣服的好得多,人可以自己把握自己。可是,很多人却并不怎么珍惜,只是随便地找个工作,然后在根本没有发展空间的岗位上浑浑噩噩辛勤“工作”着。特别是一些应届毕业生,敷衍地找个工作,也不管适不适合。文科生找建筑单位,理科生找经营策划,结果在职工作干得毫无起色,专业知识又在日益淡化,时间一长,原本积蓄就有限的一点墨水也被干涸掉了,成了一名平庸碌碌无为的人。
还有另一种人,却截然相反,他们有很强的上进心和进取心,碰到自己不擅长做的事情,也不轻言放弃。这是自我挑战的表现,精神和勇气实在可嘉,可是方法却不足取。因为人生唯一赔不起的就是时间,在自己不适合的领域做出成绩,需要付出想象不到的精力和辛劳——付出的代价太大,而成功的几率甚微。
课堂总结
宝贝放错了就是垃圾,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懂得用当其才。正如那则寓言故事,跳水冠军青蛙去参加攀登比赛必然会一败涂地,翱翔高手雄鹰进百灵俱乐部去唱歌,必然会让自己黯然失色。
谁为职业的错位买单
也许你现在正为错位的工作而郁郁寡欢,悔不该当初听谁的劝说云云。每个初涉社会,踏入工作岗位的人,或多或少都曾接受过亲人、朋友、老师的建议与劝告。甚至在工作几年之后跳槽时,朋友、同事都给过你不少的建议,可能很多的人,就因为这些建议而选择现在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的。那么,谁为你错位的工作负责呢?这就要从影响我们择业的相关人和机构说起。
父母:越俎代庖,强行体现家长意志
说到职业的错位,追根溯源,还得从大学,甚至是高中选择学校和专业说起。很多的父母,常常把儿女当作自己梦想的代言人,于是,对儿女的一切越俎代庖,包括选择什么学校、专业,平时培养什么爱好,甚至是看什么书,交什么样的朋友都要干涉。这一点从每年的高考中就能看出端倪,虽然高考没有以前那么热,但是,父母对此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容小觑。
这一点,我想凡事有过高考的人,都有过切身的体会吧!特别是高考时,父母对儿女的每一次小考都相当重视,高考时站在学校栅栏外,翘首以待,惴惴不安,那份紧张的心情如同是自己的考试一样。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此的溺爱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因为以爱的名义过份地关爱子女,往往让人看不到它的危害,也让做子女的我们没有反抗的理由和勇气。因为父母为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有出息,为了我们的前途着想。
问过一些当父母的,发现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都不是很具体,大多回答:“只是希望他有出息啦”。有出息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于是大家就具体到“读什么专业有出息”。
记得我在做小说策划时,有位才20出头的作者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真是太幸福了,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却不能,父母的梦想是让我当医生,觉得当医生社会地位高,待遇也好!而我最喜欢的却是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