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7900000001

第1章 追索价值的真谛(1)

基本需要的满足

是否可以这样说,实现价值的真正动力是基本需要的满足。由于它一直被忽视,我们确实有必要承认它至少是这类因素中的一个,并且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在摩尔的著作中详细描述了需要的满足和挫折决定兴趣的几种方式。

对态度、兴趣、趣味、价值观的更深入地研究是可能的,最终必然包括对于道德、价值、伦理的讨论,当然,其范围必须超越礼仪、礼貌以及其他社会风俗。习惯上将态度、趣味、兴趣、甚至还有各种价值观却看作是联合学习的结果,似乎除此之外其他的因素都是次要的,即仿佛它们完全是由机体外的任意力量决定的。然而,内在的需要和满足的效果也在起作用。

假如我们要找到一个对人格分类有用的工具,那就需要将基本的感情需要的层次满足看作一个线型的连续体。假如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机体需要,那么在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上每个人都能与任何其他人进行比较。这是整体的或有机体的原理,因为它根据一个单一的连续体来对完整的人进行分类,而不是根据大量的、毫不相关的连续体来将人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归类。

除去过份满足以外,究竟什么是厌烦?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发现尚未解决和觉察的问题。为什么与某一幅绘画、某一首乐曲、某一位妇女相处得久了会产生厌烦?为什么与另一幅绘画、另一首乐曲、另一位妇女在同样时间内相处却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更大的快乐呢?

需要的满足在健康情绪的产生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情绪的研究者们长期仅限于研究挫折在感情上的效果?

我们提出的论点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以所有条件相同为前提,抛开少数难以解释的例外,以及暂时略去匮乏和约束的有益效果),不仅改善了人的性格结构,而且改善了他作为国内和国际环境中的公民与周围的关系。这一点在政治、经济、教育、历史以及社会学上的意义可能是巨大的、明显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尽管看起来荒谬),需要的挫折的决定因素是需要的满足。这是因为甚至要到较低的优势需要满足之后,较高的需要才会出现在意识里。从某种意义上看,在需要尚未出现之前,是无所谓挫折的。一个勉强维持生存的人不会去奢望生活中的高级需要。几何学的研究、选举权、自己城市的好名声、尊重、价值等都不会成为他焦虑的中心,他所关心的是更基本的物质。只有当一定量的低级需要的满足使他的需要达到某一高度时,他的需要才会使他在个人、社会和智力的更广阔范围内感受到挫折。

绝大多数人肯定在追求他们一直欠缺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推论,然而又肯定不会感到为众人更普遍的满足而工作是无益的。这样,我们同时又学会不指望任何单一的社会改革,例如妇女选举权、免费教育、无记名投票、工会、良好的居住条件、直接选举等,会产生奇迹,但又不低估缓慢发展的力量。

如果讨论哪种挫折或焦虑对社会更有好处,那么为早日结束战争的焦虑要好于只关心自己能否活到70岁。明确地提高挫折的层次(如果我们可以谈论高级挫折和低级挫折),不仅具有个人意义,而且还具有社会意义。几乎可以说这对于犯罪感和羞耻心也同样适用。

很奇怪,科学心理学家一直忽视这一长期为哲学家、艺术家、诗人的议论所充斥的领域。这可能是由于“所有的行为都有动机”这一广泛公认的教条在作怪。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但这里不准备辩明。有一个铁的事实可以被观察到,即一经满足,机体立即放弃压迫、紧张、紧迫、危急的感觉,允许自己变得懒散、松弛、被动,允许自己享受阳光、玩耍嬉戏,或者装饰、擦洗盆盆罐罐,允许自己观察微不足道的事物,遇事漫不经心,往往无意中获得而不是有意识地追求,一句话,变得相对地无目的了。需要的满足导致了无目的的行为的出现。

物质生活的富裕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厌倦感、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优越感、对一种不成熟的低水平的眷恋、人与人之间友爱的丧失等。很显然,在任何一段时间里物质生活或低级需要的生活本身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满足。

我们也必须面对另一种新的、由心理富裕导致病态的可能。也就是说,病的起因是由于患者得到无微不至的爱护、关怀、被宠爱、崇拜、欢迎所包围,被膜拜到忘乎所以的地步,被推到舞台的中心位置;拥有忠诚的仆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各种欲望都能得到满足,甚至成为人们甘愿为之自我牺牲和自我克制的对象。

勿庸置疑,我们对这些新现象知之甚少,当然更谈不上具有任何发达科学的意义了。我们所根据的是强烈的怀疑、普遍的临床印象、以及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逐渐形成的观点:单纯的基本需要满足是不够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还必须去体验坚强、隐忍、挫折、约束、限制等感受。换句话说,基本需要的满足最好能被仔细地重新定义,否则它很容易被误解为无限度的溺爱、自我克制,无条件的应允、过分的保护以及奉承等。对儿童的爱和尊重必须至少与对自己作为家长或普通意义上的成年人应得到的爱与尊重协调起来。儿童当然是人,但他们不是有经验的人,必须将他们看成是对许多事情不了解、对有些事情一无所知的人。

由满足引起的另一类病症表现为可称为“超越性病态”的东西,这是指生活缺乏价值观念、缺乏意义感和充实感。许多人本主义者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确信——虽然他们没有充足的依据——全部基本需要的满足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归属感、价值体系、生活目的、人生意义等问题。至少对某些人,特别是年青人,这是在基本需要满足以外另外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我们要重申一个事实,尽管很少有人想到这一点:人类似乎从来就没有长久地感到过心满意足。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人类容易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忘记幸福或视它为理所当然,甚至忽略了幸福的价值。对于许多人来说,我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即使是最强烈的快乐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失去新鲜之感。只有体验了丧失、困扰、威胁、甚至是悲剧的经历之后,才能重新认识其价值。对于这类人,特别是那些对实践没有热情、死气沉沉、意志薄弱、无法体验神秘感情,对享受人生、追求快乐有强烈抵触情绪的人,让他们去体验失去幸福的滋味,从而能重新认识身边的幸福,这样做才有意义。

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法是学习

这个国家的这些学习理论几乎毫无例外都是以缺失性动机为基础的,动机的目标对象通常都是外在有机体之外,学习也就是学习满足需要的最好方法。由于这个原故,连同其他因素,我们的学习心理学知识是有限的,只在很小的生活领域中有用,其他“学习理论家”也只对其中很小一部分感兴趣。

但是,类似这样的学习理论在解决自我实现和成长的问题时却徒劳无功,因此对从外部世界满足缺失性动机的方法实在多此一举。联结学习和拓通学习已经更多地让位给知觉学习、增进顿悟和理解、认识自我和人格的稳定成长,即增强协同、整合和内部一致性的学习了。变化不再是一个接一个地掌握习惯和联想,更多地成了整个人的完整变化,即变成一个新的人,而不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增添某些习惯,像增加一些物质财富那样。

这种性格变化的学习,意味着改变很复杂的、高度整合的、作为整体的有机体,而这又从反面证明有大量的影响将不会再起到作用,原因在于这种影响将会受到由变化导致的坚强的人的抵制。

我们领悟的最多的是关于个人生活的经验。例如,不幸、死亡、创伤、转折和突然顿悟等迫使这个人在人生观上发生了变化,从而在他所做的任何事情上也就发生了变化。当然,不幸和顿悟的所谓“工作”贯穿较长的时间,但是,这根本不是联结学习的问题。

只要成长排除了阻碍和压抑,使他回复到自身,能够似乎光芒四射地喷发出行为而不是重复动作,自我能按照他的内在本性表现自己时,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就成为天然的、创造性的、释放出的,而不是获得的;成为表现自己的,而不是应付他人的了。

最终将证明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差异中最重要的差异是缺失得到满足的人与存在之间的紧密的联系。心理学家还未接受哲学家的模糊裁判。这方面的问题虽然还只有大体的轮廓,但却可从事实中找出确凿的根据。通过研究自我实现的个体(这种研究对哲学家来说是古老的,但对我们来说则是新的),各种基本的洞察就一目了然了,因此,这个领域现在成为可以接受的了。

我们如果能认真区分关心需要的知觉,不关心需要的知觉以及无欲求的知觉的话,就可以大大地改变和扩展我们对知觉和察觉的世界的理解。由于后一种知觉是更具体的和较少抽取与选择的,所以这样的人更有可能看到知觉以外的内在本性,他也能同时觉察对立面、二歧式、两极性、矛盾和不相容的东西。发展不良的人好象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中,在这里,各种类别和概念都有严格的界线,而且彼此排斥、互不相容。例如,男性与女性;自私与无私;成人与儿童;好与坏;仁慈与残忍等等。

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中,A是A,而任何其他东西都是非A,而且二者永远不会聚合。但是,被自我实现者看到的事实却是A和非A相互渗透,而且是一个事物;任何人既是好的又是坏的,既是男性的又是女性的、即是成人又是儿童。我们很难把整个人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只能看到一个人被抽取出来的一个方面,整体是不能比较的。

当我们被需要决定的方式知觉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当用这种方式观察我们自己时,例如,只把我们看成是提供金钱者,供应食品者,提供安全者,某种可以依赖的人,或者只把我们看作侍者,或别的普通的雇员,或某种达到目的的工具等等时,我们肯定能意识到这一点。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我们根本不喜欢。我们要求被看成是我们自己,看成是完全的和整个的个体,我们不希望被看作是有用的对象或工作,我们不喜欢“被利用”。

自我实现的人之所以对别人采取无所欲求的不评价、不判断、不干预、不宣判的态度,是因为他们一般没有必要从别人身上抽取满足他的需要的品质,而且从不把别人当工具看待,从而能够更清楚、更有洞察力地知觉和理解其他人的实际情况。这就是外科医生和治疗者设法争取的那种不纠缠、不卷入的超然知觉。对于这样的知觉,自我实现者用不着争取就能达到。

这一知觉上的差异,特别是在人与物具有复杂结构难以捉摸和模糊时显得最为重要。尤其是这种时候,即察看者必须尊重客体的本性时,知觉必须成为从容的、非强加的、不要求的和能顺从地适应事物本性的,像水缓缓地渗进裂缝中去那样的知觉。它不就当是那种由需要激发的知觉,这样的知觉会以威逼的、凌驾于上的、开采式的、有目的的方式,以屠夫肢解动物的方式来塑造事物。

尽量少加入观察者的主观因素、本性,而尽量由被观察者的内在结构决定,被动多于主动,这是察觉世界内在本性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具体事物中一切同时存在的方面,这种超然的、道家的、受动的、不干预的知觉,大量存在于一些美感体验和神秘体验的描述中。在这里强调的重点是一样的。我们是看真实的、具体的世界呢?还是看我们投射到世界上的我们自己的成规、动机、预期和抽象体系呢?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我们是察看呢?还是蒙上自己的眼睛呢?

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通过前面的思索促使我们提出这样的设想:从某种可以察觉的程度上说,基本需要有时会被发现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目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可能直接证明这个假设,因为遗传或神经学的技术尚未达到所需水平。其他分析形式,例如行为、家庭、社会、人种则大都被用来反驳而不是证实这个遗传假设,只有很明确的情况才是例外,而我们的假设又绝非是很明确的。

我们尽可能搜集并提出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料和理论上的研究来支持似本能的假设。

旧理论的失败源于新假设的提出。本能论被环境论和行为论联合起来推翻了,这两种理论几乎完全依仗联合学习来作为基本的、几乎是全能的解释工具。

概括来讲,而且是可以肯定的,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不能解决动力学问题,例如动机问题,动机的满足与挫折,以及由此引起的后果,如健康状况、心理病态、心理治疗等。

所以,为了证实某个结论而进行一次详细的辩论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注意以下这点就够了: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心理分析家、社会工作者以及所有其他临床工作者,几乎从不采用行为主义理论;他们固执地以一种特别的方法在并不充分的理论基础上营造一个庞大的实用结构;他们往往注重实践而不是注意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就临床工作者所使用的理论而言,它总是一种粗糙的、非系统的动力论,其中本能总是扮演剧中的主角。这也是弗洛伊德的理论。

一般说来,在确定似本能的心理冲动方面,非临床心理学家意见一致。他们认为只有诸如饥、渴等心理冲动才算是似本能的。根据此点,他们又借助于条件作用,从而假定所有高级需要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同类推荐
  • 你也可以成为最好命的女人

    你也可以成为最好命的女人

    你一定不愿意,也不甘心过那样的生活。看着身边那些好命的女人,一个个都拥有精彩的人生,你努力地装作若无其事,但却很难真正做到淡定。你也想做那个光鲜靓丽的幸运儿,你也想做那个心想事成的好命女。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其实博“好命”也要趁早。早一天博得“好命”,就能早一天享受丰赡的人生。
  • 20几岁,决定男人是否有钱

    20几岁,决定男人是否有钱

    本书将告诉您20几岁,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20几岁,必须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20几岁时的机会最宝贵;20几岁,让自己成为有人脉的人;20几岁,你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理财要趁早,20几岁起要学会理财;20几岁,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力;20几岁,趁年轻多给自己投资;20几岁不努力,凭什么三十而立;20几岁就成功的男人!少年早奋斗,财源滚滚至,功名利禄纷至沓来,成就锦绣前程。年轻无所为,老大徒悲伤,踏破铁鞋凄凄惨惨,成功无处寻觅。
  • 选对行业跟对人

    选对行业跟对人

    《选对行业跟对人》是由哈尔滨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一本职场类图书,是为职场新人量身定做的职业规划书。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总会感到些许的迷茫,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不知道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如何,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复杂的职场环境,不知道如何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哈尔滨出版社重磅推出的《选对行业跟对人》能够帮助初面职场的你化解心中的疑虑,摆脱这些问题带给你的种种困扰。
  • 最让你开拓进取的创新故事(智慧背囊16本)

    最让你开拓进取的创新故事(智慧背囊16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学习和生活一切都按部就班,当人的思想中不再有创新的观念,那将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唯有挖掘和激活人类潜能中的创新思维,生活才能更加五彩斑斓,人类才能以更快的速度进步与改造世界。本书汇集了几百个最让读者开拓进取的创新故事,以创新点拨来进行引导,使广大读者在读过故事后有所启发,进而更加富有创新精神。
  • 做个细节美人:令你光彩照人的200个细节

    做个细节美人:令你光彩照人的200个细节

    美人养眼,是一道风景。风景有万千道,美女有万千种。而这一季,细节美人最为耀眼!????从一缕发丝到一个指甲,从一颗纽扣到一根鞋带,从一个举手投足的小小动作到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每一个微小细节都可以为你锦上添花,让你成为真正的精致女人。真正的精致的女人,犹如精致的玉器,一丝一毫的精雕细琢才能成就整体的完美无瑕。细节之于美丽,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注重细节意味着精致、不粗糙。在追求美丽的道路上,细节美人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精致却不造作,完美却不极端。虽为后天养成,却如同大自然的馈赠或者就像我们生而带来的禀赋一样,令人惊叹且备感亲切。它是女人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水到渠成一样自然。做自然的细节美人,是这一季的美丽风尚,亦是现代生活对女性的期待。修炼成为细节美人,是每一个女人都可以实现的梦想!
热门推荐
  • 成功是熬出来的

    成功是熬出来的

    人生想要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熬”得住。所谓“熬”,就是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事业,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目标,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努努力力用自己的双手去搏击。这个过程犹如龟兔赛跑般漫长,但只要能“熬”得住,就能收获成功。《成功是熬出来的》中通过大量经典的成功案例,不仅阐述一个人成功必须具备的特质——熬劲,还告诉我们该如何熬出成功。
  • 生气不如争气

    生气不如争气

    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巅峰也有谷底。因为顺境或巅峰而趾高气扬,因为逆境或低谷而垂头丧气,都是浅薄的人生。真正的人生需要磨炼。面对挫折,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气,是一种消极的表现,最终受伤害的也只有你自己。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你自己的心态。以积...
  • 斗破之另类帝王篇

    斗破之另类帝王篇

    穿越了,猪脚穿越进入斗气大陆,成为萧炎,本以为可以有恃无恐的一路成帝,可意外发生了,药老无法顺利苏醒!嘿嘿,话不多说,此萧炎彼萧炎,他将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斗破苍穹,即便没有药老,他一样可以续写属于他的帝王之路,他……将为你揭晓所有穿越者的原由。
  • 玄极神皇

    玄极神皇

    老子往天庭之前,留下了真正的天书。从此,玄极神功惊得天下立时喑哑。一个家族被灭门幸存下来的少年,被影子高僧救下,他在山顶学到了玄极神功。他也能汲天地之气,纳日月精华,性急的他修为在第二阶段就下山寻仇,险些丧命。他再度苦练,直至修为圆满,再下山,他的玄极神功可谓皓月经天,无人可及。无刀无剑,绝学在胸,掌风舞动,八荒皆惊······
  • 文忠集

    文忠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检察官告诉你,如何使用心灵读眼法;公安人员告诉你,如何解读耳部暗喻;刑侦警察告诉你,嘴巴如何暴露疑犯信息;FBI告诉你,手臂传达了哪些心理玄机;CIA告诉你,脚与腿是*诚实的部位;007告诉你,鼻子与下巴投射出何种情绪;心理学家告诉你,口头禅显露出哪种性格特点;律师告诉你,对问题的反应比回答更重要……《微动作:世界*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以“读懂人心”为基础,让人们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去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 穿越未来之第一夫人

    穿越未来之第一夫人

    星际1015年女性人类早已经灭绝,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完成了女性人类的再造。但是,女人是被保护起来的存在。地球古人类女,钱欣欣是唯一在外面乱转的女人,她此时的身份是,餐饮机器人78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唐少,你老婆要离婚

    唐少,你老婆要离婚

    【全本完】他精如狐,强势霸道,唯独只对她一往情深。他运筹帷幄,步步为营,只为把她娶回家。~~~~~~订婚宴,他未婚妻跑了,现场他抓了个女人订婚,他说他们是一见钟情。转身,她只留下一枚婚戒和一句话给他:戏终了,人便散!手指合拢,她所戴过的婚戒牢牢在他的掌心里,他笑得高深莫测:女人,这还没完呢!一场风波,他成功把她变成名付其实的唐太太,她咬牙切齿:“唐亦森,要是让我知道是你干的,我绝对不放过你。”坐实模范夫妻头衔,他们婚后的生活还算多姿多彩的,在某天的不期而遇后,却悄然拉开了无硝烟的战争……那个女人撞了她的车,他还让她坐他车的副驾……唐亦森,你混蛋!逢场做戏,他利用她?贱!唐太太怒了:“唐亦森,我要和你离婚,立刻马上!”唐先生一脸情深:“老婆,乖,别闹了!”
  • 百战天帝

    百战天帝

    混沌大陆,亿万生灵以武为尊,帝国霸权以武昌盛。一个重获新生的少年脑藏天帝骸骨,身怀至高炼器秘术自偏僻小镇走出,手持神锤征战至高无上的天帝宝座。一念,天地变色!一意,血洒苍穹!一锤,定鼎混沌!
  • 名人名言金典2

    名人名言金典2

    名人名言透过历史的风尘,超越国界的阻隔,俨然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对我国当代青年陶冶品性、提高修养、掌握良好的方法、学习名人的奋斗精神等,有着极大的价值和实用性。本书收录了世界着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等各方面卓有成效者的名言5000多条,涉及的古今名人有苏格拉底、尼采、黑格尔、歌德、培根、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爱迪生、拿破仑、席勒、蒙哥马利等千余人,涉及到的名言包括人生奋斗、志向追求、友谊爱情、伦理道德、婚姻家庭等诸多方面,这些名言对青少年朋友具有极大的启迪性和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