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47000000006

第6章 毛泽东与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改组和国民经济恢复(2)

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普遍采取“典型试验,重点突破,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稳步开展”的工作方针。每一批的土改工作,大体都经历这样几个阶段,即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查总结。这个过程,也就是农民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过程,是推翻封建主义压迫和剥削制度的过程。由于各地区坚决执行党中央所规定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认真地贯彻有领导地发动群众的方针,做到了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并且建立城市和农村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从而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地主阶级,团结了广大群众,使我们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土地改革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

全国土地改革的胜利,使我国,特别是农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改革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占全国农业人口的60—77%,连同老解放区,全国约4亿农民获得了约7亿亩的土地和其他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达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苛重地租;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广大农村普遍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增产竞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并且从各方面有效地支援了当时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据统计,1952年,粮食产量为1.6392亿吨,比1949年增加4974万吨,年产量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水平。棉花产量,1952年为130.4万吨,比1949年增加86万吨,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一半以上。土地改革的胜利,广大农民的觉悟大大提高,成为农村人民政权的支柱,巩固了工农联盟。同时,促进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之,土地改革的完成为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必要的条件。

(三)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

新中国成立时,整个国民经济破烂不堪,几乎陷于瘫痪的局面。最突出的困难是物价持续波动,通货膨胀异常严重。从1949年5月到1950年5月,连续发生4次大幅度的物价波动。第一次从1949年5月至6月上旬,以京沪为中心的“银币大战”;第二次从1949年7月至11月间,以沪津为先导,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物价上涨风,整个物价,每天要上涨10—30%;第三次在1950年春节前后的“粮棉大战”;第四次1950年5月继续稳定金融物价的斗争。

造成全国物价持续大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民党反动派遗留下来的历史因素继续发生作用。1950年4月刘少奇曾说:“由于过去十二年来通货膨胀、物价高涨的影响所造成的某些经济事业的虚假的表面的繁荣状态,遇到了今天物价趋向稳定的局面,也发生了暂时的货物滞销、生产缩减的困难。”“中国的金融物价也是十二年来没有稳定过的,人民必须在通货膨胀的损失中付出巨额的资金。”二是财政上入不敷出,人民币发行过量。新中国成立前后,面临巨额的军费支出和数百万公职人员生活以及失业救济;面临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所需的投资,而我们所拥有的物资、黄金储备量极为单薄,在这种情况下,过量发行人民币,势必造成物价波动。三是大批私人投机资本的存在和捣乱,这也是导致物价持续波动的重要因素。然而我们并没有被这样严峻的局势所吓倒。毛泽东在1949年12月2日坚定地指出:“我们的情况概括地说来就是:有困难的,有办法的,有希望的。我们的经济事业在三、五年的时间内就可以完全恢复。”

稳定物价是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央人民政府为稳定物价、打击投机活动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使物价在一定幅度内波动,避免了恶性的通货膨胀。

首先,加强金银外币的管理。一方面,我们公布了金银外币管理办法,宣布禁止金银外币自由流通,由中国人民银行挂牌收兑;另一方面,我们取缔非法的金银投机活动和机构,查封金银外币投机大本营“证券大楼”,取缔专门经营高利贷的“地下钱庄”,并将操纵市场,破坏金融的首恶分子逮捕法办。此外,还加强对私营金融机构的管理。经过实行这些措施,基本上制止了金银外币投机活动,私营银行、钱庄业务也基本上纳入国家银行的控制之下。

其次,加强市场管理和物价管理。我们公布工商业登记办法,普遍进行登记,未经核准的不准开业;严格市场管理,建立交易所,主要的物资集中交易。加强管理采购,把大量物资的采购置于国家监督之下,运用行政力量管理市场价格,保护国营牌价不受私营经济的破坏,成为市场的领导价格;对没有牌价的商品则采取议价、核价制度;对少数破坏、捣乱市场的投机分子,依法制裁,取缔投机活动,保护正当的私营工商业。

再次,运用经济力量稳定物价和打击投机资本。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调剂粮食、棉纱等主要物资,有组织地进行集中抛售,给投机资本以歼灭性的打击。在陈云的亲自主持下,我们在全国加强对主要的工农业产品的收购和调运工作,迅速聚集了大批物资,主要是粮食、棉纱、棉布、煤炭和食盐等,经过周密的部署和充分的准备,各大城市统一行动,趁市场物价上涨时即大量抛售。如1949年12月25日,在沈阳、天津、上海、西安等地,同时大量抛售调集的物资,使投机资本家措手不及,难以招架,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样,持续50多天的物价上涨风,到11月26日开始回落下来,而我们则获得了控制市场稳定物价的主动权。虽然,1950年春初,物价再次出现波动,但自3月以后,全国财政收支已经接近平衡,市场物价趋于稳定。以同年3月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计算,12月下降为85,翌年12月为96.4,到1952年12月为92.6。历史的事实表明,我们在经济战线上取得了第一个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恶性通货膨胀的后遗症迅速消除,上海等地市场上的金融投机活动基本肃清,建国初期财政经济的主要困难已被克服。我们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稳住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原上海申新纺织公司总管理处总经理荣毅仁事后表示,中共此次不用政治力量,而能稳住物价,给上海工商界一个教训。他说:6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则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天津商人解放以来在物价风潮上经过了三波三稳,经验多,不敢过分冒险,能适可而止,结果无大损失。

稳定市场,控制物价是同全国财政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相结合进行的。只有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才能从根本上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平衡财政收支,首先要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管理工作。

在财政经济管理问题上,从抗日战争开始至1949年的12年间,根据当时解放区的实际情况,党曾采取在政策上统一领导、在业务上分散经营,这是必要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但是,随着全国大陆的解放,全国在地域、交通和物资交流与货币等方面已经陆续统一了,而就财经工作的全局来说,基本上仍是分散经营的,因为财政的收入并未规定统一管理的办法,只统一支出,未统一收入。这种情况在刚刚建国的时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继续停留下去。否则,势必继续额外增加通货的发行,引起金融物价的波动,给资产阶级的投机资本以可乘之机,影响人民的生活,妨碍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所以,“财经工作要从基本上分散经营,前进到基本上统一管理。”

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适时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步骤,解决统一财政经济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为实现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而努力。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1949年12月2日举行第四次会议,集中研究财政问题。会上,陈云作了《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报告,指出政府的财政支出与收入之间,大不相符。为了弥补赤字,暂时不能不依靠发行钞票。1950年政府的财政情况“一定比今年好得多,但赤字仍旧很大。”由于人民遭受了10多年恶性通货膨胀的痛苦,即从1937年6月至1949年5月,国民党统治区的纸币发行量增加了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现在,全国人民希望政府即使在困难中,也要设法使金融物价比较地稳定一些。“考虑到人民的这种希望,在政府的财政措施上,不能单一依靠增发通货,应该在别的方面寻找出路。”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政务院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发行一次公债。这种公债的购买与付还,都以折实计算。5年之内,保证承购人分期得到可靠的本息。”“这种公债的作用,在于弥补一部分财政赤字。”在全国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人民购买公债的负担,比起因增发钞票、币值下跌所受的损失来说,是比较小的。“所以从全体人民的利益说来,发行公债比之多发钞票要好些。”我们需要经过一过一个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难过程,政府财部的,必然成为人民的困难和负担,但这是胜利中的困难,有报偿的负担。我们国家的经济和财政情况,将必然一年胜过一年。薄一波在会上作了《一九五0年度全国财政收支概算草案》的说明,其基本精神是保证力争胜利,逐步恢复生产;量出为入和量入为出兼顾,取之合理,用之得当。它的实施,对于稳定物价安定民生起了积极的作用。

正确地提出实行全国财政经济基本统一管理的方针和原则。在1949年12月,关内币制已经统一,全国汇兑、交通运输已经畅通,实行财政、税收、公粮、贸易及各主要经济部门管理的基本统一,已经是必要的和可能的了。虽然在工作上有许多困难,但如不作基本统一,则困难程度、为害之烈将更大。12月28日,由陈云起草并以他和薄一波名义复华东财委,并发中南、西南、西北等大区财委的电报明确地提出:“财政经济要统一管理”的方针。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统一与分散的利害得失。陈云指出:“我们认为,实行统一所遇到的困难小,为害亦小;由不统一而来的金融、物价风潮的困难大,为害亦大。因此,应该克服统一中可能出现的小困难,避免由于不统一而产生的物价混乱等大困难。”在统一的方针下,管理上坚持先大公后小公的原则,保证中央能够确实掌握公粮和税收的收入。

为了实现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1950年2月13日至25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国财政会议。这是在建国以后财政经济工作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统一财经、紧缩编制、现金管理和物资平衡等重大经济问题,决定节约支出,整顿收入,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以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和金融物价稳定。会前,陈云、薄一波在向党中央的报告中提出粮、税由中央统收(地方税划归地方一部分),首先保证野战军的供给。要建立国库,人民银行为建库的主要负责机关。保证税款入库,势在必行。报告指出“现在问题的中心是,多收税少发钞票,还是少收税多发钞票?路子只有这两条。”不是多收便要多发,此外别无出路。有人要求少收,而又要物价稳,这办不到。收税和发钞这两者比较,在可能限度内,多收一点税,比多发钞票,为害较小。有人主张以“温和的”物价上涨刺激生产是不妥当的,物价波动只能打击生产,使经济停滞,是后退的办法。少发钞多收税,负担是重了一些,但物价平稳,经济逐渐发展,则不失为一种前进的办法。报告还强调粮食、纱布是市场的主要物资,我掌握多少,即是控制市场力量之大小。力量不大不能应付游资冲击。因为游资突击的重点,是沪京津三地,其突击的物种是粮、布。这些问题都是全国财政会议讨论的主题。这次会议确定1950年财经工作总的方针,要集中一切财力物力,统一使用于最必要的地方,以便军事上消灭残敌,经济上重点恢复。陈云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为了战胜暂时的财政困难,在落后贫困的经济基础上前进,必须尽可能地集中物力财力,加以统一使用。我们是有困难的,但是我们是有希望的。只要我们把力量集中起来,用于必要的地方,就完全可以办成几件大事。决不应该把眼光放得很小,凌凌乱乱地去办若干无计划的事。”根据上述的指导思想,会议决定在统一全国财经工作方面要做到: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公粮,统一全国税收,统一全国编制与供给标准,统一全国贸易,统一全国现金管理。要努力实现财经平衡,要求做到收支平衡和物资平衡。

同类推荐
  • 史说新语:历史背后的经济学

    史说新语:历史背后的经济学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典型的帕累托改进;愚公移山是一种成本最高的选择;司马相如有钱就学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 郑板桥为什么“难得糊涂”? 在这本书里,作者避开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用轻松、幽默的笔触讲述了很多著名的、精彩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并将这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与枯燥乏味的经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用历史故事诠释经济学,用经济学解析历史故事。那些枯燥的、呆板的经济学术语在这些美妙的、离奇的故事里摇身一变,立刻鲜活了起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经济学不仅不再枯燥呆板,而且变得像小说一样有趣、精彩、耐人寻味。
  • 迎面而来:从人类文明发展看第三次工业革命

    迎面而来:从人类文明发展看第三次工业革命

    学习和了解历史是探求和掌握未来的手段,而广义的历史是所有人类的生活历程,科学技术的探索创造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的生活和其他动物的生活产生本质的区别。科学技术的历史反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变化轨迹,它还同人类精神、思想和世界观的进步密切相关。本书以科学史观,阐述了现代文明的巨大推动力,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探索、思考现代文明赋予我们的使命与价值。
  • 储蓄小常识

    储蓄小常识

    本书针对青少年而编写,一共分为3篇:第1篇从“储蓄”的定义、目的、种类和方式入手,讲述了“储蓄”的基本常识;第2篇讲述了“利率”的基本含义和各种类型;第3篇讲述了“储蓄机构”的定义、分类等基本内容。
  • 企业家的“基因”(吴晓波细说商业史04)

    企业家的“基因”(吴晓波细说商业史04)

    “吴晓波细说商业史”系列图书为全数字系列产品,是对《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的补充。该系列整理了吴晓波近年来所写作的文章,了解中国百年商业的风雨历程,再现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商人,探寻中国商业百年变迁,深入中国商人企业家精神内核。《企业家的“基因”(吴晓波细说商业史04)》:从杜月笙到王石,聚焦中国企业家百年史。
  • 米塞斯评传

    米塞斯评传

    米塞斯评传关于米塞斯的传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米塞斯自己撰写的早年回忆录;另一种是他人写的米塞斯传记,其中包括其夫人在其去世后写的回忆录和许古斯曼的详实巨作,当然也包括本书。本书全面而简明地介绍了米塞斯的一生,主要包括其经济学思想和其影响。柯兹纳作为米塞斯的学生和一名极富影响力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他追溯了米塞斯一生的关键时刻和重要事件,解释了其对经济理论的核心贡献,并评价了米塞斯对20世纪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影响。篇幅虽小,但要言不烦,这只有深刻把握米塞斯和奥地利学派思想的大家才能做到。
热门推荐
  • 红楼情恋录

    红楼情恋录

    看到“红楼”二字,又有“情恋”紧随其后,相信许多人会立即想起那著名的宝黛钗三角恋,平尤袭二奶控,还有晴麝莺等的小三梦……哎呀,且住——本人这里说的“红楼”,并非北京宁荣二府,也不是什么警幻仙境,而是确有其地,实有其楼。上世纪中期,确切说来是20世纪50年代,作为国家工业化的北方重镇,哈尔滨兴建起许多大型工厂。在这些工厂周边,盖起了一栋栋红色的住宅楼房。楼房是红色,并不是有意设计的,而是那时建楼全用红砖,楼房建成,红砖就那么裸露着,一栋栋楼就自然是红色的了。
  • 岳飞传

    岳飞传

    《岳飞传》汇聚英雄群像,弘扬传统文化。孩子们之所以喜爱《岳飞传》,是因为它展现了一代抗金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英雄气概。还有岳飞那篇千古绝唱《满江红》,其中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仙君你家桃花好甜

    仙君你家桃花好甜

    娇俏有个愿望。总有一天要嫁给山海界最顶尖的妖修学院高材生。某日,她蹑手蹑脚的扒在甲班窗户偷看,迎面走来一个清隽风流的美人。四周一片哗然。妖怪甲:卧槽姜珩?!法术修为第一的那个?别拦我,我要上去要签名!!妖怪乙:哇!姜珩!这颜值逆天了,不行,我要给他生猴子!妖怪丙:天呐,为什么姜珩也会来学院啊,太不可思议了。妖修高材生?娇俏眼睛一亮,低头看了一眼娘亲给的《娇氏追夫守则》,提着裙子冲了上去。——从此以后。山海学院的人都知道姜珩身边多了一朵死缠烂打的小桃花。——婚后。娇俏一脸愤怒的拍着桌,“你怎么不告诉我你是仙君?离婚!必须离婚!”美人无奈摊摊手,“学院信息上有啊,你从来不看吗?”娇俏:“……我不管,我要离婚!”美人捏着下巴打量她一下,忽然一把抓住她的手,“走,上月老那。”她眨了眨杏眸,期待的捧着脸,“去离婚?”“不!”美人睨了她一眼,眼神凉薄,“为了防止你出轨,再系个九千九百九十九道红线。”娇俏:“我#@¥?/……”这大抵是个智商不太高的桃花妖,意外嫁给仙君后,整日想着离婚逃走的故事。简介无力,直戳正文,双处一对一,请放心食用。
  • 陆游文集2

    陆游文集2

    一个受时代陶熔而又努力陶熔时代的人,通过诗词发出声声战斗的呐喊,永远激励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读一代爱国诗人的经典文章,品官宦诗人的一生坎坷。
  • 仙剑问情(全集)

    仙剑问情(全集)

    与《蜀山剑侠传》一样宏大的中国仙侠世界观体系!与《诛仙》同时代的华人奇幻经典杰作!与《仙剑奇侠传》一脉相承的创作理念!“仙剑作家”管平潮的“仙剑姊妹篇”!“仙剑之父”姚壮宪,“龙族之父”江南联合作序!国内畅销书作家:萧鼎、沧月、骷髅精灵、徐公子胜治、猫腻、凤歌、树下野狐、燕垒生、马伯庸、楚惜刀、唐家三少、天蚕土豆、有时右逝集体推荐!
  •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山窗小品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山窗小品

    张恨水散文集,分为六十二篇,文言写就。写于其流寓重庆乡间时期,笔下描绘的都是乡间寻常风物、人家。
  • 娆荼

    娆荼

    那年雨夜荒街,他一纸休书,将她葬送。血仇得报,为何会下那么大的雨?他不知,会笑的女人要是死了,这世上总是多些寂寞。如今烟花柳巷,她沾染风尘,在灼灼花影中笑靥明媚。像迎送花香的风,送他一场桃花雾。他说,你像一位故人。她笑,杀人当诛心。
  •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

    萧水光的初恋还没有开始,便已经结束。从此那个不可能的人成为她心头的朱砂痣,头顶的白月光。岁月流转,她始终活在那个不可能的梦境里。却被人生生拉出来,让她看被忽略的风景。他说:“不管你心里藏着什么秘密,我只想告诉你,你守你的秘密,我会好好守着你。”他强硬地闯入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她内心的孤城一寸寸地失守。或许是清冷太久,她虽然并不拒绝暖阳,却怕日光太烈,将夜的时候太难安眠。他跟她,其实就像张爱玲笔下的那一句话,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他们相爱,有失去,有得到。最后,细水长流,碧海无波。
  • 小妖不成神

    小妖不成神

    诸位看官千万别被书名给误导了喔!咱滴大作绝对正剧风!千万别用你那不正经的眼睛把俺滴大作给看歪了!________嗯哼!!敲黑板,开始介绍——她修炼千年未能化形,在灭族劫难中虽成功逃出,却又被期待已久的天劫轰碎妖丹!法力尽失无法恢复妖身,辗转几许,却来到人族领地……欲知倒霉狐妖如何逆袭,且看正文俺给你掰扯!
  • 乌龙出阁

    乌龙出阁

    啥?说我爹不疼娘不爱?没关系!咱规划未来自谋出路,立志当个抢手的小妾!啥?说我右脸天仙左脸刀疤?没关系!咱还是努力争当醉乡楼的花魁!啥啥?!说我未“婚”先“娘”?更没关系!孩子他爹不讨厌,孩子他舅不嫌弃,“娘”就“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