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46300000005

第5章 国之大事 建立武装(4)

二、加强右江苏区党的建设,增强红七军战斗力

百色起义胜利之后,针对武装斗争的发展,红七军的扩建及根据地的建设问题,党中央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在政治方面,要为武装保卫苏联和反军阀战争这两大党的任务服务,同时要加紧对红军政治纲领的宣传,建立经工农兵群众大会选举的苏维埃政权,深入地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会农会。在军事上,明确前委是军中党的最高机关,要开展士兵运动和扩大红军,红七军兵力应相对集中,龙州亦应与百色兵力会合,以与广东、福建朱毛红军相呼应而达到会合的前途。这些指示,总结了红七军前一阶段在工作中的优缺点,也是对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这是其重要而珍贵的。尔后又指明了红七军今后的工作路线,即深入进行土地革命,扩大游击战争,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建立在广大群众信任之上的苏维埃政权,红七军的发展前途在于向湘粤边、广东的中心推进,与朱毛红军以及北江地方暴动取得联络。中共中央的指示还批准了红七军前委名单,指定由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李谦、韦拔群、雷经天、何世昌等七人组成,邓小平为书记。张云逸为军长、邓小平为政委。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结合红七军和右江苏区建设的实际,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红七军前委第二号通告颁发了《关于党的组织工作》的指示。通告分析了右江苏区的形势和党组织的状况,阐明了加强党的领导对于红军与根据地的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示各级党组织要以最大的力量来注意党的建设。《通告》规定了党的组织系统、支部生活和党内民主的具体原则,指示红七军前委是军队和地方党部的最高领导机关,各级党组织必须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遵守党的纪律。《通告》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开办各种训练班等,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并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通告》对指导右江苏区党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红七军重回右江苏区之后,邓小平亲自领导前委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他在《红军第七军前委关于党的组织工作的通告》中强调指出:“党能否加强对红军之领导,并在工农群众中建立巩固的基础,则与红军的前途及右江各县群众工作均有莫大的关系。”为提高党员素质,他指导编印了大量的《党员须知》,并在平马、百色、东兰等地开办了训练班,对党员进行基本理论训练。另外,右江各地党组织也开办了短期训练班。对党员进行党性、政策、党纪教育。邓小平还亲自编写党内教材,印成小册子供学员学习。邓小平还指导红七军前委颁发了《前委通告》,更明确地提出了右江“党的任务是发展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力量,扩大党的政治影响”,以及“正确的执行深入土地革命,改造苏维埃、赤卫军”等。

经过4个月的工作,右江党组织有了较大发展。右江特委建立了独立工作系统,东兰、凤山、恩隆、奉议、思林、向都、百色等县都成立了县委,果德、凌云两县也建立了特支,整个地区党员达1000余人。同时,红七军也健全了纵队党委、营党委、连党支部、班排党小组,全军党员已达800余人。在部队建设上为了利于民主管理,红七军的各连还建立了士兵委员会,一般由7人组成,由连队召开军人大会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是士兵群众民主管理连队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当时由于党组织处于秘密状态,因此由士兵委员会负责贯彻党的决议,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建立正确的官兵关系,废除军阀主义,维护部队纪律,管理部队物质生活,贯彻官兵平等的原则,同时对驻地群众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对于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武装群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提高战斗力,邓小平还在平马举办了一期为时三个月的教导队,以培养连排基层干部。教导队共培养了100多名学员。邓小平亲自主持开学典礼,亲自作了形势报告,还亲自给学员讲课。邓小平几乎每隔几天就给学员上一次政治课,讲授的内容有工农民主政权问题、土地革命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帝国主义问题等。邓小平的讲课,善于照顾到学员的不同文化程度,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密切联系中国革命和右江斗争的具体实际。比如,他讲到土地革命问题时,明确地指出,当前农村的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而广大贫苦农民没有土地,或只有很少的土地,这是农民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目前革命的重要内容就是深入土地革命,把革命与农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就可以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就可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根据地,就可以迅速地壮大我们革命的力量。邓小平的政治课,深深地教育了红七军和右江的一大批军政干部,为我们党搞好根据地建设,为发展壮大革命武装,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培养了一批宝贵的军政人才。

三、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巩固根据地建设

根据地建设的关键,一是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支持程度,二是取决于经济基础。而根据邓小平关于根据地建设的思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深入地开展土地革命。按照邓小平的指导,红七军还确定了“暂在右江各县实行分兵游击以深入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策略,先后颁布了《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右江苏维埃政府通令》、《土地问题决议案大纲》等指导性文件,出版了《土地革命》一书,明确提出右江已到了没收土地,建立苏维埃的阶段,还具体规定了“没收土地与分配土地”的10条原则。在土地革命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邓小平还及时纠正了红七军前委忽视发动右江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结果必然会影响巩固右江苏维埃政权的错误,介绍了红四军在江西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经验。明确指示红七军前委要在东兰、凤山、凌云等县部分地区,开展土地革命试点。为此,邓小平还亲自深入到东里、板勉、旧州等村屯调查研究。随后,他又根据中共中央通过广东省委转给红七军前委的指导信的精神,领导右江特委的同志在旧州开办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有100多名党政干部参加的训练班。在训练班上,邓小平亲自讲授了《土地革命的政策与口号》、《苏维埃的组织和任务》、《党的问题》等课程。至此,训练班又为右江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培养了一批干部。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还指导右江苏维埃政府分别颁布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为右江的土地革命运动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其中,《土地法暂行条例》贯穿了实事求是和创造精神,具有许多独到之处:一是科学分析了农村的各阶级成分,对地主、豪绅、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工人等不同成分作了具体说明。二是吸收了《兴国土地法》的正确部分,增加了符合右江农村实际的新内容。三是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分配土地的原则,创造性地贯彻了党的民族政策。这些从实际出发确定的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对右江苏区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是由于右江地区的土地革命开展得扎实有效,使广大的贫苦农民欢欣鼓舞,热情高涨,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农民踊跃参军,使红七军部队的成分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整训结束,根据地的土地革命也基本胜利完成。广大贫苦农民不仅在政治上当家做主了,而且在经济上也得到了翻身,因而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许多翻身农民纷纷要求参加红军和赤卫队,有几千农民报名参加了红军,这就使红军队伍由三个纵队扩大为四个纵队,全军发展到八千人。这时红军兵强马壮,跃跃欲试,为迎接新的战斗,开辟新的局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四节避强乘弱 保存军力

我党在广西领导起义的胜利,不仅开辟了一方根据地,而且还建立了自己领导的军队。但是,在反动势力重重包围之中,要把这支宝贵的武装力量保存下来,则需要正确的战略决策和灵活果断的指挥。邓小平为了保存红七军这支他亲手创建的部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顶住了来自内部的错误决策的干扰,摆脱了来自外部的围追堵截的扼杀,避强乘弱,辗转游击,历时10个月的卓绝奋战,终于与中央红军会合,成为后来进行革命战争的重要力量。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在领导武装力量与强敌斗争中,善于权衡态势,明察利弊,把握战机,避强乘弱的军事洞察力和指挥谋略,也体现了邓小平在错综复杂,云谲波诡的局面中所具有的政治敏锐力和斗争的坚定性。

同类推荐
  • 锦绣川

    锦绣川

    热血江山浓如酒遍地英雄壮如画国破山河在,兄弟姐妹催马挥刀上战场!用生命来捍卫这片生养我们的苍天厚土,只为民族尊严!
  • 帝国争霸

    帝国争霸

    在战后的废墟之上,帝国浴火重生,为了无上的荣耀,逐鹿天下,称霸全球。之前那个被封了,新的交流群:30147223
  • 解放延安

    解放延安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延安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三十六计演义(白话本)

    三十六计演义(白话本)

    “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智慧之花结出的硕果,集中历代“韬略”、“诡道”,从统军作战到治国兴邦,从兴办企业到商业经营,从人际交往到体育竞技,无不蕴涵三十六计的谋略,书中不少计名、语汇妇孺皆知,吟诵如流。从古至今,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无不倚重智谋计策去达到预定的目的。本书按照“三十六计”的顺序,对其进行阐释,并以清新的文笔,动人的情节,讲几则故事,介绍一种计谋,议论一点道理,便于读者理解其中深邃的思想,并从中获得教益。
  • 英雄的晨曦

    英雄的晨曦

    他们不知道千军万马,他们只知道兄弟成千上百。他们不知道政局奸诈,他们只知道忠魂可以报国!这就是英雄,可以挑战神的英雄!
热门推荐
  • 臭小子,我是你妈咪!(全本)

    臭小子,我是你妈咪!(全本)

    为偿还父亲的赌债,她成为富翁的第四任妻子。大婚之日,新郎遇袭,生死不明,她莫名成为了寡妇,还无端端多了四个同父异母的继子。长子冷酷神秘,堂堂雷氏集团现任总裁。二子妖孽祸世,偶像明星,天天绯闻不断。三子竟然是她同校的校友,让全校女生癫狂的校草。第四个本以为很乖很正太,到头来,却是一个腹黑小魔头。她叉着腰走到他们面前,大声宣布:“从今以后,你们都是我儿子!”“儿子吗?”他笑,意味深长。~~~~~~~~~~~~~~~~~~~~~~~~~~~~~~~~~~~~~~~~~~~~请大家支持马甲新作——《陛下,我们离婚吧》http://m.wkkk.net/a/260929/简介:我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土财主家的小姐,家有良田万顷,仆人无数,整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没事带着一群狗奴才上街——调戏良家妇男!有一天我醒来,发现梦想成真了。于是兴高采烈地去鱼-肉乡里,却鱼-肉了一个最最惹不得的人,抢婚当晚,他咬牙启齿:“米小虫,朕要你负责!”
  • 听音,河岸的最初端(全本)

    听音,河岸的最初端(全本)

    黑夜,灯红酒绿的光亮从身边的划过的风声中穿梭倒退,乌黑的街道上飞快奔跑着一个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少女,她大口大口喘息着拼命往前跑去,周围的一切都不在她的眼睛里……银色的路灯、彩色的招牌、紫色的伞……那些从身边擦过的事物像流线似的飞快移动,看不见任何影子。她必须跑,拼命的跑!以最快的速度跑……身后那些穿着黑衣的男子们如果追上来的话,等待她的将会是地狱式的折磨!忽然脚下一痛什么东西绊在了踝处让她来不及反应就直接跌倒在了地面。挣扎着要从地面爬起来的时候忽然一个身影挡住了宛若玉盘般大小的圆月。敞开的衣领,阴柔的五官,高大的身影,散发着淡淡茶香的气息……站在眼前的这个绝美如罗马雕像里出来的男子像午夜的吸血鬼一般伸出手抚上她的下巴,黑色的西装将他的淡淡的气势衬的非常彻底:“姐姐……你逃什么……”
  • 流浪厨房

    流浪厨房

    厨王赵志平在上一届的比赛中意外身亡,如今,三年一届的比赛将再度开启。从小在法国学习西式烹饪的赵清欢(赵志平女儿)与菜场负责给餐厅配送食材的落魄男人刘放(赵志平徒弟)联合出手应战,却遭到了李达斯(赵志平徒弟)的暗算。两人携手并进,克服味觉屏障,一起精尽厨艺,中西结合,在一道道美食中发酵了感情。最终,刘放和赵清欢查清当年比赛的情况并成功将饭店收回,交由其他四位同门经营,而他们二人则选择继续驾驶“移动厨房”云游四海,探寻更多不为人知的中华美食。
  • 房东

    房东

    天气好的时候,拾得就骑自行车来到阳光小区。几年前阳光小区还不叫阳光小区,叫永宁村,位于古城东门外一里多地。拾得姓宁,与永宁村同一个字。小时候,在村里跑着玩的拾得抬头便可见东门和城墙。后来,东门外盖起座座高楼,长成大人的拾得走在村子里看不到城门城墙了。永宁村作为本市最早被改造的城中村,经过几年的宣传教育说服谈判,村民们无论如何不可能再坚守祖上传下来的永宁村,只好妥协。千禧年这个词在报章频频出现,永宁村变成阳光小区。
  • 血海奇花

    血海奇花

    一花一世界,一人一片天……这个世界都不会少了一种人,他们或者身体老迈,无力维持生机,或者年龄尚幼干不动什么活,亦或者身体残缺无力劳动,每日衣衫褴褛的穿行于街市,他们就是乞丐!
  • bye,我的冷情首席!

    bye,我的冷情首席!

    “冯先生,您愿意娶姚小姐为妻吗?”“我愿意!”“姚小姐,你愿意嫁给冯先生吗?”“我……”“不要——”教堂的门忽的被人推开,一个年轻女人哭喊着冲进来,接着又忽的涌进一群人,教堂里刹时乱成一团。那女人跌跌撞撞地跑到新郎的身边,抓着他的衣袖,泪流满面地哀泣:“君宇,你娶了她,你叫我怎么办?你叫我怎么办?我肚子里有你的宝宝啊!”新娘呆呆地站在一旁,她的耳畔是女人不绝于耳的哀嚎,目光却怔怔地望向教堂门口处那身材颀长英俊无比的男人——她的前夫。他正眼神灼灼,目光如炬地望着她。那眼睛里仿佛燃着一团凶猛的烈焰,似乎要将她狠狠烧灼成灰。“姚雨菲,跟我回家去!”他一步一步向她逼近,周身带着无比的寒意,一刹时,她仿佛坠入千年玄寒的冰窖中,身体倾刻间颤抖不停……
  • 鬼摆宴:古墓迷符

    鬼摆宴:古墓迷符

    在茫茫的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有多处鲜为人知的辽墓聚集区,其中包括国内“十大考古发现”的耶律羽之家族墓葬和未揭开神秘面纱的“大王坟”。本书以契丹帝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堂兄弟耶律羽之墓葬被盗为背景,再现了盗墓者的贪婪、奸诈、狂妄和自私,以及盗墓者的最终下场——或离奇失踪,或被缉拿归案,或坠崖身亡,或变成疯子,这是一部集合探墓、盗墓、文物走私、情感纠葛、历史知识、时尚元素于一体的长篇小说。
  • 倾天尊皇

    倾天尊皇

    实力为尊,强着如林的异世大陆上,一个落魄宗门弟子,又该如何夹缝中求生,强大,逆行?请多多关注倾天尊皇,看叶倾天传奇逆行,随他一起征服异世!
  • 悠然见田园

    悠然见田园

    本是21世纪农村出品的林若水,在一次收割花生时,不小心跌入山崖,穿越来到了云朝。且看普通的小女子一枚,如何修炼自然功法,又如何在云朝活得云淡风清……
  • 今天是星期日

    今天是星期日

    小昌,80后新锐作家,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冠县人,1982年出生,大学教师。曾在《北方文学》、《黄河文学》、《延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现居广西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