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4600000006

第6章 名辩思想的发展(1)

前已述,名辩思想的发端在春秋末年。孔子的“正名”思想、“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认识方.法以及邓析的“刑名之辩”、“无穷之辞”、“两可之说”发其端绪。万事开头难。他们提出问题的开创意义远远超过了所提问题本身。到了战国初年及中期,由孔子、邓析发端的名辩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百家争鸣的沃土又孕育了一批辩察之士,名辩思潮已由原来的涓涓细流而至汹涌澎湃。在名辩大潮中,站在潮头的弄潮儿当数惠施、尹文、公孙龙等人。以惠施、尹文、公孙龙等为代表的战国名辩家们以他们犀利的目光、睿智的大脑,引喻设譬,“遍为万物说”,提出了数不清的辩题,使名辩内容更具思辩性、抽象性,总之更具理性思维的特点,为名辩学最终由后期墨家的建立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惠施的辩题及其名辩贡献

惠施(约前370~前310),战国中期宋国人。曾经在魏惠王时为魏相十几年,主“偃兵”、“去尊”等学说。

为宋国的安全,主张用“合纵”政策抵御秦国。后失宠离开魏国。在楚国,曾与楚国黄缭讨论过一系列的自然现象。楚畏秦,不见用,被楚王遣送宋国。惠施与庄周常相辩难。二人的精彩辩论,经庄周之手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华章。庄周概括总结惠施学说的特点是:“弱于德,强于物”、“散于万物而不厌”、“逐万物而不返”。这说明惠施研究的重点一反当时思想家注重伦理道德的研究,而更注意的是对自然万物的探讨,并且争论有关万物的辩题从不厌烦,对万物奥秘的执著追求与研究始终如一。惠施博学多才,“其书五车”,对自然万物确有不同凡响的研究。例如,惠施南游楚国,遇到一位奇异的人,名叫黄缭。黄缭问他,天为什么不坠落,地为什么塌陷,以及风雨雷霆产生的原因。惠施也不谦虚一下,就不假思索地给以回答。他广泛地解说万物的道理,滔滔不绝,说个没完。这说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确有造诣。

惠施学富五车,但到了西汉,《汉书·艺文志》在名家名下仅记载有惠子一篇。汉以后,这一篇也不见了。遍为万物说的具体内容,十分可惜地失传了。记载惠施言行事迹的材料散见于先秦的《庄子》、《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其中最重要也最可靠的是《庄子·天下》篇记载的“历物十事”。

《说文》:历即治。“历物十事”即惠施考察研究自然万物后所得的十个命题。

1.“历物十事”的方法论意义及名辩学意义

历物之意日: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历物十事”虽然是十个结论性的论题,但我们透过这十个论题,可以发现惠施对事物的同异、时间,空间的相对性等问题的看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认识事物的方法及名辩学意义。

(1)“历物十事”的方法论意义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从区别事物的同异开始的。某些属性相同的事物归为一类。某些属性不同的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一般地说,不同的类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别。例如:天在上,地在下,山高泽低。如此,在人们的认识中,天之所以为天,总是由于其在地之上。地之所以为地,总是在天之下。同理应该是山高泽低。惠施的论题却是“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即天与地一样低下,山与泽同高。试想,一个人站在大平原上,极目远望,确实是天地相接。岂不是“天与地卑”吗?高山上的湖泊,例如:名日“天池”的许多湖泊岂不是与湖泊所处的山地一样高吗?甚或高原上的湖泊较之平原上的山峰,其海拔高度岂止是平,还往往高出许多呢!可见,山与泽的关系并不是山绝对的高,泽绝对的低。山高与泽低正如天上地下一样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惠施的论题“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揭示了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其中包含着合理因素。

如果说,惠施的“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论题是用具体例证说明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那么以下的这个论题则是从更高层次上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个论题是:“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惠施认为事物的同异分为两类:小同异与大同异。所谓“小同异”是从逻辑的角度即属种关系对事物同异所作的区分。例如“动物”这一类事物相对于“四足兽”这一类事物而言,“动物”是“大同”,“四足兽”是“小同”。

动物与四足兽的关系是小同异。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类。所谓“大同异”是说世上万物,就其共有属性说,可以说都是“物”,因此无不相同即“毕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万物都有其不同于他物的特殊之处,无不相异即“毕异”。从这一角度区分的事物的同异,称之为“大同异”。从惠施对事物区分为大同异、小同异也使我们看到,惠施揭示事物同异的相对性的角度不止一个方面。事物的差异是相对的,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但不能把这种差异性不附加任何条件地绝对化。

像“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样的论题,由于没有论证过程,已被当时及以后的许多思想家视为诡辩。认为这是抹杀事物差异性,过分夸大相对性的结果。批评者的意见是有道理的。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这一论题,就是一个证据。惠施要无差别地去爱世上万物,把天、地看成无差别的一个整体。他把万物的“毕同”这种理论抽象说成是一个实在的整体。将二者混淆。这是将事物差异的相对性加以绝对化的结果。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意为,太阳才到正中就已开始西斜。某物才产生,同时即已开始死亡。我们知道,太阳每日从东方升起向西移动。并没有瞬间的停顿。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太阳达到正中的瞬间并未静止,而是继续西移。可见对太阳达于正中的瞬间,既可说“方中”又可说“方睨”。“物方生方死”是说生物生存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死亡的过程。无生即无死,有生才有死。当某个生命体刚刚诞生即同时开始了向着死亡的转化过程。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不断克服死亡的过程。生物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既是生的过程也是死的过程。一旦这一过程停止,该生命即告死亡。因此,某物产生既可说是“方生”,亦可说是“方死”。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论题揭示了事物静止中运动及运动的连续性。日中与日睨,物生与物死,孤立地看,分别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事物状态。日中不是日睨,物生不是物死。虽然二者对立,但事物的中、睨;生、死的对立状态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时刻处在变化之中。惠施正是从事物的发展、转化着眼才得出了这个论题。

某种意义上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的论题还揭示了时间的相对性。太阳所处某个位置的瞬间包含着矛盾:既可以说“日中”又可以说“日睨”。某生命体在其生命存活阶段时间内包含着矛盾:既可以说“方生”又可以说“方死”。相对于其生存来说可谓正一步步走向死亡;相对于它的最终死亡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生命体。生、死的观念从时间上看具有相对性。“今日适越而昔来”的论题似乎更清楚地表明了惠施在时间观念上的相对性。从字面上看这是反常识的,“今天出发去越国而昨天就到达了”。

这如何理解呢?今、昔本是人对时间长河的一种区分。不必一定从字面上认为就是今天、昨天。今、昔是相对的。

对同一的时间点,处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很可能得出今、昔的不同认识,从而表明时间观念今、昔的相对性。在现代,东西半球的人们对同一时间点的认识、描述当然不会相同。但这是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惠施,当然只是一种猜测。没有进一步的资料,以上意见也只是猜测而已。

“南方无穷而有穷”这一论题形象地揭示了空间的相对性及空间是有穷(有限)与无穷(无限)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无边无际的空间(古代称空间为“宇”)本无所谓中心。东、西、南、北、上、下,这是为了掌握方位,人为规定的。空间是无穷的,向南方望去,仍是一无穷之空间。但是,南方只是空间的一部分,与北方是相对的,是北方之南方。没有北方也就无所谓南方。可见,无穷的南方又是有穷的。与此相联系,如果以某地作标准来确定是南方的A地,若改为比A地更南的地方作标准,那么A地又变成了北方。可见南方是无穷的又是有穷的。正是无穷多个有穷的南方构成了无穷的南方。一个个有穷的南方是无穷南方的片段表现。无穷之中包含着有穷。

战国中期的思想家们是否已认识到空间(宇)是无穷的呢?回答是肯定的。《庄子·则阳》记载,魏惠王在回答戴晋人的问题:“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就明确回答:

“无穷。”惠施在魏为相多年,所侍奉的国君就是魏惠王。又《庄子·庚桑楚》中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实”作域解。“处”指边界。域大至于无边,称之为宇。郭象注释说:“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

同样表明了空间是无穷的这一观念。惠施的论题正是在空间无穷这一认识基础上,指出了空间所具有的相对性及无穷与有穷的既对立又相联系的关系。

关于空间的相对}生的认识,“历物十事”中还有一个论题:“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南方只不过是人所定方位的一个。南方既然是无穷而有穷,那么东、西、北方也是无穷而有穷。如此,“天下”即整个世界(空间)都是无穷的。在一个无穷的空间中,任意一点都可以说是“天下之中央”。地处中原之人,传统上当然认为燕之南、越之北是中央。惠施从空间的相对性、无限性出发,得出“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的论题。

.设想居住在燕之北、越之南的人,除去政治、文化、经济的因素,面对无穷的空间,当然可以认为自己所居之地是天下之中央了。

“南方无穷而有穷”等论题揭示了空间的相对性及无穷(无限)与有穷(有限)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关系。如果这些论题是一些具体例证的话,那么下面的这个论题就是更抽象、从更高层次上对这一问题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个论题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惠施对“一”赋予了两种绝然对立的性质:大与小。

具有“大”的性质的“一”称之为“大一”。这种“大”的性质,具体说来是“至大无外”。具有“小”的性质的“一”称之为“小一”。这种“小”的性质,具体说来是“至小无内”。“至大无外”当然是说空间是无限大的。所谓“无外”,就是说不能再大,不能再大就是有了“界限”,有了“界限”,当然就是“有限”了。“至小无内”是说空间是无限小的。所谓“无内”,就是说不能再小,不能再小就是有了“界限”,有了“界限”当然就是“有限”了。可见,“大一”与“小一”是相互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都是“一”。当惠施规定“大一”是“至大无外”(极大、最大)时,就已经超出这个界限了。

“大一”既是无限又是有限的。同理“小一”也是这样。

这说明无限离不开有限,有限中包含着无限。

(2)“历物十事”的名辩学意义

在名(概念)方面,总结概括出名(概念)的一般特征,注意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分析。例如,他对“大一”、“小一”、“大同异”、“小同异”等概念用定义的形式揭示其内涵,使这些概念具有确定性。“大一”必须具有“至大无外”的属性。“小一”必须具有“至小无内”的属性。

这样就可以从理性思维上明确地把大一、小一加以区分,达到从内涵上区别概念的同异,从而正确地把握和认识事物。不仅如此,惠施认识到概念有相对变动的一面。不论是大一、小一,高、低,物类的同、异,还是时间的今、昔,生、死等各有其确切的、特定的内涵。今是今、昔是昔,今不是昔、昔不是今。高、低,生、死,日中、日睨等亦莫不如此。这些概念不能随意变换。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在时间的长河中,今、昔,生、死,日中、日睨等又是变化的。所以,惠施才有“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今日适越而昔来”等辩题。但今、昔、生、死一对对范畴之间如何转化,如何过渡,需要什么条件,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给后人留下可资研究的材料。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

从命题方面看,“历物十事”所运用的命题形式是相当丰富的。有性质命题、有联言命题,引人注目的是关系命题。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万物毕同毕异”等,其内容都是反映一对象与另一对象的关系:高低、同异、南北、东西等。

既是关系,就有一个相对问题。要看以什么作标准。从定义上看,山高泽低。但高山上的湖泊较之平原上的山确实要高。后期墨家给了个定义:平,同高也。 一般地说山高泽低,但不能绝对地认为山必然较泽高。

同高即可认为平。同样的道理,同异、南北等均是相对的。

同类推荐
  • 东方舞蹈审美论

    东方舞蹈审美论

    “东方”这个词总是勾连着独特的美学意象和文化气质,“东方舞蹈”则是这种美学意象最为生动、可感的呈现。本书作者从“东方美学”的宏观视角对中国、日本、印度的传统舞蹈艺术进行了形态描述与学理分析相融合的研究,从身体观念、审美特征、美学气质与艺术精神四个层面论述了“东方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
  • 评剧

    评剧

    《评剧》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

    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

    古典音乐入门指南,30年教学经验凝结而成的经典著作。此书是台湾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彭广林撰写的关于古典音乐的知识普及读物。书中通过对音乐知识、乐器和音乐家的全景介绍,让读者爱上古典音乐。当然,书中更是讲述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据载,莫扎特当红时,演出一场音乐会的酬劳,大概可购买五至六台奔驰汽车,而他一天要演出三场!法拉利引擎装配完成以后,质检员们竟然是以小锤子轻敲引擎汽缸,再根据敲出来的音高,决定是否达到制造标准……看完这40堂彭广林富有个人特色的音乐课,你会发现,你以为很有“气质”、很难亲近的古典音乐,其实很有趣!让孩子爱上古典音乐一点都不难,你也会跟孩子一起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 不闲居集

    不闲居集

    《不闲居集》洋洋近百篇,洒洒30余万字,记下了韦君琳在艺术领域求知、求进、求成、求精的步履和心得,记下了他对那些他所崇敬的前辈长者和同气相求的朋友们的艺术道路、生活剪影、多彩人生或艺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美术评论及其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美术评论及其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行政、编辑工作之余所写评论文稿《形象化的能手》、《当代美术片论》与《当代美术家解述》等书的重点篇目的合集,并有作者的水彩画、彩墨画与速写多幅。该书是作者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成果体现,既有对近现代著名美术家,和中青年很好作者创作与理论成就的论述,也有对各时期创作热点问题的短论,以及对亲友的怀念文章。
热门推荐
  • 农门贵女,捡个王爷来种田

    农门贵女,捡个王爷来种田

    “爹爹,村里的人都说咱家种的东西有毒!”头上顶着双髻的男童道。“那就毒死他们!”男童歪了歪脑袋,又道:“可是,他们还说我娘不是人!”“嗯,你娘确实不是人!”某男心中腹诽,那简直是磨人的小妖精!“爹爹,娘亲说要休了你!”某男从太师椅上一跃而起:“她敢!”裙摆晃动间,一个窈窕的身影出现在父子二人跟前,叉着腰道:“你可以来试一试!”某男立刻贴近女子,不着痕迹的揽着她的腰,在她耳边轻轻呢喃:“娘子,咱们回房去试!”女子羞红了脸,嗔着眼前厚颜无耻的男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时代英雄

    时代英雄

    听说这起看起来简单的盗窃杀人案件,背景还有点复杂,盗贼不是一般的窃贼,他受雇于日本某株式会社。事关跨国经济情报,加之国人对日本鬼子的深恶痛绝,阿狗牺牲的英雄色彩更为浓重,几近崇高。于是阿狗的事迹一级一级往上报,报到省里,被追认为烈士。阿狗的事迹还上了我们小城的晚报,题目十分显眼:和平时代的爱国英雄汪明亮。我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读到这份报纸的。往日闽南的深秋,明净清爽宜人。这个中午却颇有凉意,气象台说有寒流从西伯利亚袭来。西北风,把手中的报纸吹得呼啦啦响,我坚持在露台上把文章读完。写阿狗的文章登在第一版,占据整整一个版面。可见地方当局的重视程度。可是我读完之后却有些茫然。这位名叫汪明亮的大英雄于我十分陌生,与我所知道的阿狗相去甚远。
  • 柑橘浪漫

    柑橘浪漫

    两年前,在教育局当副局长的老常渐渐厌倦了城市的喧闹拥挤,他十分倾心野外的宁静和新鲜空气,便辞职来到离城三十多里的冯村,租赁一千亩山地,种植了上万棵柑橘树苗。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泉而饮,耕田而食。老常对这种生活非常满意,感觉精神焕发,心情舒畅,犹如年轻了十岁。 如今,望着万紫千红、郁郁葱葱的山坡,老常伫立山顶,欣赏世外桃源的美景,感叹人生的美好:闲时做山中野鹤,忙时做村野农夫。夫复何求? 这天上午,老常正要到后山上割些荆条用于扎院墙篱笆,忽见一个年轻女人慌慌张张地往山上跑来,身后有一群人喊叫着狂追。
  • 摩诃止观义例科

    摩诃止观义例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海归保姆

    海归保姆

    都市海归美女做保姆?蔷薇在知名外企做了三年,居然辞职做保姆
  • 苏轼诗词选

    苏轼诗词选

    从苏轼2700多首诗、330多篇词中精心选取了诗词精品,依创作时间先后编排、并详加注解。读毕斯编,于苏轼诗词,可称观止。苏轼为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等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一起,被目为“宋诗”的代表;词则另辟蹊径,于剪红刻翠外别立一宗,成为词界革新的领袖。
  • 仙路战神

    仙路战神

    末日临近尾声,危急关头,战神挺身而出,为人类打下一片朗朗蓝天,可就在战神在前线奋力斩杀异族时!却不曾想被也被身后所维护之人类算计在内!惨遭暗算!
  • 陈鹏小说二题

    陈鹏小说二题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崔健歌词。马六来访的黄昏,天上飘着蒙蒙细雨。此人通过报社新闻热线找到了我——我名记嘛,找我还不简单?“你敢报道吗?”他一屁股坐下,挑衅似的打量我。“那得看你给我什么料啦。”“你是不敢报。”他摇摇头。“那你何必找我?”屋里光线黯淡(我一个月没交电费的后果是惨遭停电),幻影般的雨水让我觉得消瘦的马六先生是我虚构出来的。
  • 康熙后宫Ⅰ:葱茏年华

    康熙后宫Ⅰ:葱茏年华

    小说《康熙后宫》宣传视频:http://m.wkkk.net/b/m.wkkk.net她——是第一个为康熙生下孩子的女人!她——没有显赫的家世,却与宜妃、惠妃这样家世显赫之人同时晋升为妃!她——与德妃成为为康熙帝生下孩子最多的女人。她——在康熙帝这个,女以“家”贵的后宫中,她为何能获得圣恩?他——爱新觉罗.玄烨,他是清朝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拥有后妃近60名,仅妃园寝就葬有55人,但却并非滥情之人。他——帝王之痛,他的爱情远不若常人般简单。他——也有他的最爱,也有他的独宠!一部涉及了康熙五十余位后妃的康熙后宫小说,带人物性格的人物就有二十余位,是至今为止应该是第一部完整的康熙后宫小说,本文依史而写,注重写实。而本文以荣妃这个与康熙帝“白头偕老”的妃子为主线,依托真实的历史,推断及构建一部完整的一代明君康熙帝的后宫全貌。(并且玥彤个人认为荣妃当是康熙帝极宠的妃子,文中亦会一一道来)本文喜欢看言情小说的朋友看了可能会感觉是在写历史;而喜欢看历史小说的朋友看了可能又会感觉是在写言情。也许我要的就是这样,呵呵,一部历史与爱情融合的小说。【这是一个很长的后宫故事,故事情节是循序渐进展开的,也许前面都是伏笔,并且此文依托于历史,所以不会一上来便像纯言情小说似的宫斗的你死我活,有兴趣的亲可以慢慢看,本文非穿越,为正剧!】康熙后宫Ⅰ:葱茏年华:记录那段青春年少的岁月……
  • 钟情予你

    钟情予你

    小说简介。知道什么叫一见钟情吗?就在我见到你的那一秒——沈云烟原本是沈家的养女,却因为异父异母的哥哥,在十二岁的时候独自一人出去居住。多年之后,俩人再遇,却又是另一番光景。无微不至的照顾,体贴细微的照顾,使她一步一步地沦陷。宛若朝阳的温暖,是否能温暖那早已冰冷的心?当那层坚冰破碎,往事带来的痛又从哪里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