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4600000003

第3章 名辩思想的发端(1)

中国古代名辩思想乃至名辩学的产生,其发端是名以指实,名为实之反映这种“正名物”的思想。早在殷商时代,这种思想就已萌芽。《礼记·祭法》中记载:

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

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为百物定名,以晓喻百姓,共同使用这些称谓。《尚书·夏书·禹贡》上有这样的话: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大禹带领人民治水,顺着山势伐倒树木,为高山大川定名。《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其序言称:

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

你想面对大干世界而不产生迷惑,多认识了解鸟、兽、草、木的名称,那就来学习《尔雅》吧。依据不同的实给以不同的称谓,即名号。这一“正名物”的思想可说是名辩思想的萌芽。

名辩思想的发端在春秋末年,其代表人物是孔子、邓析。

一、孔子的名辩贡献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上为殷商后代的宋国贵族。

早年丧父,家道中落。他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畜牧)这些卑微的小吏。孔子自己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卑事。

由于是贵族后代,少时即懂“礼”,又做过帮奴隶主办丧事赞礼的“儒”的职业。总之,年轻时,孔子不甚得志。

30岁左右,孔子即开始聚徒讲学。后来,虽然受到鲁国权臣季氏的赏识,进人“大夫”的行列,并一度做了“中都宰”,最高官至“鲁国司寇”。但时间不长,三个月即去职。鲁国既不见用,遂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辗转十余年,处处碰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专心整理文化典籍,授徒讲学。相传曾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孔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为《论语》一书,该书是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

1.正名理论

孔子在长期的政治活动与教育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正名物”思想,从政治、伦理方面明确地提出了“正名”的要求,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正名”思想。名,在中国古代有名号、名分、名称、称谓的含义,当然也包括概念的含义。“正名”就是使名分、名称正。从名实关系看,就是当某个客观对象与它的名称、名号不相符合时,就应当加以纠正,使其名实相符。这个过程,就是所谓“正名”。从名辩角度看是概念明确问题。孔子的“正名”思想与这种一般意义下的正名有其相同的一面,此外还有它的特殊的内容。一是孔子正名思想的主要的或着重点是放在政治伦理方面的,但也包括一般的名实关系问题;二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孔子为达到名实相符,不是纠正名,以使其与实相符,而是恰恰相反,他要纠正已经发生变化的实,使实与名相符。

孔子的这种正名思想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鲁国,鲁国在春秋时期不但是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化中心,而且也是周王朝管辖的各国的文化中心。

这是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儿子伯禽的封地,在这儿,西周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西周的文物典章制度在这里最丰富。

公元前540年,晋国韩宣子到鲁国访问,看到鲁国如此丰富的文化典籍,惊叹道:“周礼尽在鲁矣!”孔子从儿时即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游戏的内容竟是模仿祭祀,学习礼仪。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奴隶制开始崩溃,封建制开始形成,正所谓大变革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从未见过的“秩序”混乱现象:春秋末期的周天子已经成了无足轻重的名义上的领袖,各诸侯国不但不像过去那样朝拜进贡,反而谁都敢欺侮他。诸侯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而自己发号施令,诸侯国中,大夫专权,陪臣居然也可以“执国命”。这说明政权下移,封建势力突破了奴隶制的束缚。孔子眼里这是“天下无道”。他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现在是一切“反常”,现成的周礼摆在那里,而不照着去办,其结果是“名存而实亡”。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各种事物起了质变,一切的关系都动摇了,旧有的称谓不能适应新的内容,而新起的称谓也纷纷尝试,而又没有得到社会的公认,这就不可避免地卷起新旧之争,即所谓“名实之相怨”。

名实相怨的情况绝不止上面提到的那些,在孔子的眼里还很多。

按照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能用“八佾”(yi读音义)的乐舞(每佾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鲁国的季氏,身份只是大夫,他竟“八佾舞于庭”。季氏以大夫的名分而僭用天子之乐,可见是名不符实。

按照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泰山,可是季氏只有大夫身份居然也去祭了泰山。以大夫之名却行天子之实,在孔子的眼里当然又是名与实相背离。鲁国的权臣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居然唱着只有天子祭祀祖先时才能唱的《雍》这首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三家大夫祭祀祖先竟然唱这样的诗,这当然是名不符实。为臣的应当事君以忠,“以臣弑君”这更是不符合做臣子的名分。从名实关系看,这同样是臣之名与其实相背谬。这种事在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春秋晚期日渐增多,如齐国大夫陈恒杀了齐国国君齐简公。孔子时年七十,已退休,听到消息,沐浴一番,朝见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

上面所举名实不符的例子都是政治伦理方面的,但绝不仅仅限制在这方面。觚(gn读音姑)是一种酒具,其形上圆下方,腹部作四条棱角,四足也有四条棱角。孔子时,觚这种酒器,名虽未变,其形可能稍有不同,在孔子眼中也是名不符实。他慨叹道:

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不像个觚,这是觚吗?这是觚吗?

以上实不符名的情况之所以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冲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引起的正常现象。这是社会前进了的标志。但在孔子看来,却是由于周礼遭到破坏,周礼所规定的“名分”没有得到严格遵守的结果。因此他开出的药方是“正名”。社会上的各种人要根据自己的名分严格按照周礼所规定、所要求的样子去做,与周礼的规定相符合就算名正了。通过“正名”以达到纠正社会上名实相违的混乱现象,进而达到“正政”,使天下无道恢复为天下有道。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政事首先要正名。其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意为语词、概念不正确,言词语句就不会顺畅通达;言辞语句不顺畅通达,事情就办不成功;事情办不成功,国家的礼、乐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国家的礼乐制度建立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办才对。需要指出,孔子主张以礼、乐治天下。

礼者天地之序,故礼主秩序;乐者天地之和,故乐主和谐。

礼乐制度普遍地实行起来,则国家社会井然有序,上下和谐,这当然是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了。

孔子阐述的正名的理由既说出了语词、概念与人们的言辞及行为或事物的关系,也说出了正名与正政的关系。

言辞、语句(判断)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言辞、语句所包含的名(语词、概念)绝不能含混不清或错误。否则依据错误的判断去实践,绝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人们行动、做事总达不到预期目的,礼、乐制度的建立与普遍实行就成为不可能。礼乐不能普遍实行,赏罚无所遵循,就可能赏恶、罚善。赏罚不当,老百姓不知如何办才好,国家、社会焉能不乱。而这一切都是由“名不正”引起的,当然孔子要主张“正名”了。

关于人们的言、行如何才能达到其预期目标,前提是所用之“名”(语词、概念)必须正确。孔子对此明确指出: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荀而己矣。

意为命名用词必定能说出来让人明白,顺畅通达的言辞必定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严谨、慎之又慎,没有一点马虎才行。可见,说话用词(语词、概念)的正确,所用语词(概念)必须清楚、确切是何等重要。历史上,是孔子而不是任何其他人第一个提出了这种明确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孔子的正名思想虽然是同政治伦理纠缠在一起的,但里面明确地包含并强调了名实相符的问题,强调了名必须符实。人必须各安其位,事必须各从其类,名实符,不相乱。要求名实一致,这当然是概念明确问题。出口之言必有名,名是构成言的主要成分。概念明确,判断才能正确。

可见,正名思想的逻辑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的正名思想的提出具有开创意义。正名思想的提出在中国古代名辩学孕育和发端阶段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后世的名辩学的研究、发展有重大影响。儒家的孟子、荀子自不必说,名家及墨家也从中汲取营养,竞相讨论名实关系问题,对正名的方法及其规律的深入研究,最终导致中国名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正名理论的形成。

需要指出,正因为孔子的正名思想与政治伦理纠缠在—起,他不同意用原有的名称去称谓已经发生变化的实际,而要以周礼——包括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为尺度,让发展变化的实去符合周礼的“名”的要求,所以,孔子的正名思想尽管在逻辑上有其积极意义,但其在政治上是一种保守的、倒退的正名观,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正名观。

2.具有推理意义的认识方法

孔子在长期的政治与教育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不少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其中包括学习的方法。如“告往知来”、“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等,这些话作为成语至今在我们的语言中还经常使用。同时,作为认识方法至今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两千多年以来,显示了其经久不衰的活力,给我国的文化发展以巨大影响。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方法涉及到了思维的形式—一推理,因而使其超越时代。推理作为逻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像逻辑学说本身一样,具有工具性与全人类性。

推理是由已知的一个或一些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也是思维过程。孔子提出的一些认识方法是否具有这种含义呢?显然具有,虽然不那么严格。

“告往知来”是“告诸往而知来者”的略写。告之过去的事情,这当然是已知;来者,指未来的事情,当然是未知。从已知的东西能知道未知的东西,这中间当然有个桥梁,有个过程。这个桥梁或日过程,就是思维及其形式。

其中的“知”显然具有推知的性质。由已知推出未知,这当然是推理了。从“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句话既看不到思维形式,也看不到推理这样的字眼,但它所包含的逻辑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这句话作为结论得出恰恰是讲了一个具体的推理之后。

原文是: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学生,较孔子小31岁。上段文字的意思是: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虽贫穷却高兴(于道),纵然富有却谦虚好礼啊!子贡说:

《诗经》上讲,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就能推知其他未知的事。

这里,子贡受到孔子赞扬,原因是子贡听到孔子的回答能加以联想来阐明孔子的思想。从逻辑角度看,子贡用了一个譬喻推理,由孔子的话悟知人的道德应当不断地提高,而推知《诗经》上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虽然讲的是手艺工人加工玉石等物的过程,其微言大义则是讲人的道德应不断提高。

如前所述,孔子提出的具有推理意义的认识方法除“告诸往而知来者”外,尚有“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内容与“告往知来”大同小异。孔子的这些认识方法不但具有明显的推理意义,而且像他的正名理论一样具有开创性。孔子之后的《墨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大量出现“以往知来”、“以见知隐”、“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见者可以论未发”等说法,用来表述推理。这很难说不是受到孔子有关论述的影响和启发。“以往知来”就是“告诸往而知来者”的精练说法。可见,孔子的具有逻辑推理意义的认识方法,在中国名辩学的发端阶段确实具有开创意义。

3.独特的“叩两端”的认识方法

孔子提出的具有逻辑意义的认识方法,除了上面介绍的以外,还有一种很特别、很突出的认识方法,即“叩两端”的认识方法。这种方法作为分析问题、认识客观对象的一种有用的工具值得我们重视。《论语·子罕》中有一段话提出了这种方法。

同类推荐
  • 达·芬奇笔记

    达·芬奇笔记

    1651年,一位名叫拉斐尔·杜弗里森的法国出版商根据达·芬奇笔记手稿整理出版了《达·芬奇笔记》。笔记手稿非常随意,稿纸凌乱,没有排序和编码,有的甚至是达·芬奇用左手写成的反书——后人需拿镜子才能破解。手稿无所不谈,但中间不连贯,同一页稿纸上有可能开头说天文,中间谈声音原理,最后说色彩,许多文字写在稿纸边缘。这些即兴的议论,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配上达·芬奇手绘的图片,本书具有极高的欣赏和保存价值。
  • 电影与文化:电影史论·女性电影·后现代美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电影与文化:电影史论·女性电影·后现代美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电影与文化:电影史论·女性电影·后现代美学》分为三部分:第一编电影史:比较研究的视角,第二编女性电影,第三编知识分子理论与后现代美学;内容包括:也谈《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历史建构——以中国现代史学脉络为视角,破产的乡村与失衡的现代中国——谈左翼早期电影对中国农村的再现,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目光政治学与“凝视”理论,站在摄影机后面:女导演先驱,元叙事的危机与知识分子的坟墓——评利奥塔的知识分子理论,知识分子与革命——论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等。
  • 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由十二章组成,分别从学理和实践的层面对十二种主要类型电视剧,即都市言情剧、青春偶像剧、谍战剧、家庭剧、历史剧、儿童剧、农村剧、民工剧、西部剧、军事剧、灾难剧、“红色经典”改编剧展开了多元的思考与探讨。不仅梳理了这些类型电视剧的发展轨迹、生成语境、影像风格衍变规律,还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态势。同时为便于读者阅读和学界、业界同仁的进一步研究,每章后还附有该类型电视剧主要作品年表。
  •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从歌仔戏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引领我们进入“十年动乱”之后,大陆传统艺术复苏,歌仔戏音乐传统得到恢复和渐变的1980~1990年。紧接着李晖以学术的眼光分析了1990~2000年,随着大陆经济步伐的加快,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戏曲在日渐式微的时候,歌仔戏音乐人无法回避地把流行音乐的思维引入歌仔戏的创作之中,在传统与流行乐的碰撞中产生出了创新的潮流。
  • 舞蹈:妙舞历史长空

    舞蹈:妙舞历史长空

    西周周公旦制礼作乐,这实际上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乐舞大整理,形成了周代祭祀乐舞的《六代舞》,对后世舞蹈发展影响很大。由于先秦时期民间歌谣大都是载歌载舞的,歌词和舞蹈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可以看做是那一时期民间乐舞的变相记录。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所进行的“女乐”歌舞互相赠送的情况一时成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列国乐舞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而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舞蹈也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注意。
热门推荐
  • 圆圆的肥皂泡

    圆圆的肥皂泡

    本书是本书是刘慈欣的大陆新生代科幻小说。用无数大肥皂泡裹带湿润空气进入内陆,从而调节气候。现在争议巨大耗资惊人的南水北调工程,相比肥皂泡工程都显得渺小得多。技术上,这个如何制造超级液体目前还只能是梦想。
  • 攻心话术

    攻心话术

    话术和生活息息相关。利润不是销售出来的,是谈判桌上谈出来的。例如:当客户为难你的时候,你要利用交换的原则,来快速反应,组织你的语言,客户提出:“帮我免费送货吧。”你可以笑笑说:“可以,如果您能再帮我介绍一个新客户。”如此一来,为难的人还是你吗?
  • 圈宠

    圈宠

    他,一个风流成性的纨绔子弟.有钱,有势,有形,唯一没有的是心会笑,只是你分不出来他笑的意义:会玩人于股掌,让人畏惧.会让每个女人为他销魂.唯一不会的就是爱一个人.他,是我老公,是公司之首,是老师,也是我的主我,平凡,如世间一粒尘埃一样渺小.心如止水,如果是一种境地.不知也算不算无心......QQ群:51567756(书友俱乐部)新坑推荐:<小子,我是你妈>轻松欢快的笔调.换换风格.感兴趣的可以去踩踩.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隆重推荐好友伊图草希<禁爱>(很另类的)^6^
  • 遥远海域

    遥远海域

    从未公开的二战绝密档案,中国战俘在南太平洋的诡秘经历;首次破解二战最大谜团,揭秘德日在南太平洋的“末日计划”;遥远海域匪夷所思的秘境;诡岛禁地令人窒息的秘密;神秘光球、幽灵信号、远古石碟、地下神庙、生化基地、水下索道、镜像空间、纳粹飞碟......
  • 半座城池

    半座城池

    段槿陌出生的地方叫红叶镇,在那里她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童年。后来于秋嫁人,生病,段槿陌被朋友出卖,于秋过世,被继父骚扰,段槿陌决定按于秋去世前留下的信去找自己的亲身父亲。却发现自己的亲生爸爸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他有自己的家庭。然后开始了另一段生活,认识了好朋友叶轻舟。大学开学那天,段槿陌也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桐岛,叶轻舟在开学前的暑假进了段槿陌爸爸的公司打工……生活悄无声息地跟希望背道而驰。段槿陌对桐岛毫无保留的关心,于小五对段槿陌沉默隐忍的疼爱,叶轻舟和桐岛间一触即发的情感,段皓予对叶轻舟无微不至的照顾……
  • 上错竹马嫁对郎

    上错竹马嫁对郎

    女追男隔层纱?战荳荳想说:呸!为毛她从小就追着夏致屁股后头跑,幼稚童年花样少女青春年华都耗光了,还在“青梅竹马”这四个字上原地踏步?怎么说她也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进得了闺房,打得过流氓的美少女战士……等等等等,一定是因为在她追爱的道路上,还有夏非寒这么一颗巨大的绊脚石存在——嘿,不就是小叔子嘛,怕什么,待嫂嫂我先收了你,再去寻我的本命郎君!想要成为我嫂嫂?夏非寒果断:滚!无貌无才无内在、无耻无赖无下限的“三无”系少女,妄图上演逆袭高富帅的戏码?想进夏家大门,就得过得了我这一关!
  • 凤长歌,锦绣江山

    凤长歌,锦绣江山

    【本文已出版】一媚倾国误,一倾江山乱。一顾长相依,一醉凤长歌!**生辰礼夜,敌军破城。那一夜,熊熊大火中,凤氏王朝灰飞湮灭。时光交替,数年后,新帝登基,大赦天下。——三月三,繁华京城,有那么一个少年,踏歌而来。他,出身市井,浪迹江湖,一驴一剑,一身褴褛。他,明眸皓齿,刁钻邪佞,脾气傲娇无常。他,武艺超绝,智计千里,身份错综复杂。他,混入皇宫,藏身羽林,背负国仇家恨。——一场谋乱,他救驾有功,与帝同席,他笑问,“敢留我在君王身边么?”新帝亦笑,遂赐他御前行走,命他侍君左右!狂妄少年,淫秽后宫,当他被押进净身房,判处宫刑——新帝震怒,涉险救他,在太后寝宫外跪求半日,方换得他安隅!他斗太后,除奸臣,上斩皇亲,下恤黎民,他数度临死,却次次逢凶化吉!——他冬夜醉酒,误入青楼,新帝弃六宫,竟寻他而至,与他同榻而眠!他行刺将军,新帝反赐他免死金牌,他却狠杀新帝宠妃,震惊朝野!他男扮女装,魅惑年轻太师,致使帝相不和,朝纲动.乱!他踏遍三关,取东海之水,西山之雪,割发断甲,制奇药救新帝!——乱世割据,峰火硝烟,他英勇出征,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疆场无敌!御外敌,平内乱,他为大秦新帝画出半壁江山,他亦正亦邪,名震九州!他的一生,历经四个男人,从养父到敌国皇帝,从兄弟到敌国权臣——他的一生,从出生起,便被载入史册,通览回顾,可谓传奇!——大楚攻秦,边关城上,他却将寒剑,反手刺进新帝心口!那一日,残阳如血,鸦啼四野。“为什么?”新帝凝着他,不可置信。他笑,“因为我是——凤长歌。”“凤氏江山,由秦取而代之,朕明白了。可是长歌,你爱朕么?可曾爱过?”“爱,所以,我来陪你……”他,弃剑跌落的那一刻,年轻的帝王嘶声高喊,“长歌,朕把江山还给你,朕只要你……”太医仓惶医治,却瞠目大惊!他,竟是女子,竟怀有身孕月余……——经年之后,真相昭然若揭。帝王足迹,遍布漠北,一女子翩然而至,他眸中含泪,颤声问,“长歌,是……你吗?”——江山如画,红颜权爱。醉忘流年仰天笑,谁人梦里长相思?长歌,凤凰于飞——谱一曲乱世传奇,铸一段旷古之恋!推荐楚清其它作品:已出版上市:《鸾凤错:袖手天下》《冷皇戏凤》
  • 仙缘莲生

    仙缘莲生

    在浩瀚的银河畔,有一居所。名叫“莲居小筑”。有一天,“小筑”的莲花全部盛开了,莲香四溢,“小筑”的上方有无数的光华溢出。在“小筑”的莲池中,一朵青莲,缓缓的绽放。随着光华流转,一位身着淡绿色荷叶边下摆长纱衣,内穿白色衣裙的仙子浮立水中。身上的淡绿色纱衣随着微风拂……这朵青莲,幻化出人身后又将经历什么呢?从仙界辗转到人间,从仙子到凡人。这一切的一切,真的就是上天冥冥中的注定吗?如果是,那么青莲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呢?
  • 知性乃道德职责(名家文学讲坛)

    知性乃道德职责(名家文学讲坛)

    《知性乃道德职责(名家文学讲坛)》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纽约知识分子观念的缩影,特里林采用了一条更宽广的途径——文学与文化的交叉研究,来应对当时的新批评主流。通过这些不同凡响的文章,特里林向我们展示了一位非同寻常的批评家形象:他充满哲学动机而尊重文本,对历史敏感而不受其束缚,受艺术的熏陶而并不崇拜它,尊崇思想而怀疑理论。书中的多数文章已作为经典被大量引用,具有重要影响。
  • 竹马谋妻之误惹醋王世子

    竹马谋妻之误惹醋王世子

    她不就想嫁个人吗?怎么就那么难?她自认自己长得不差,千金小姐该会的她一样不少,可年岁已到,竟一个上门来提亲的都没有!难道是自己不小心暴露了本性,把那些男人都给吓到了?“小姐,梁王府的沐世子来提亲了!”唉,算了算了,就他吧,也没得可挑了。得知真相之后,她揪着他的衣领声音悲愤,“你个黑心黑肝的,还我的桃花!”怪不得从小到大,自己身边半个追求者都没有,原来都是他搞的鬼!他眸光潋滟地盯着她的眼睛,“有了我,你还要那些烂桃花做什么?他们比得上我?”余下的声音已经消弭于唇齿之间……传言她是端庄婉约、无可挑剔的千金贵女?小伙伴们曰:屁,这都是假象!她分明是摸鱼爬树、坑蒙拐骗无所不为的野丫头!若是惹恼了她,动动手指便是腥风血雨。传言他是骄阳明亮、温文尔雅的王府世子?情敌们曰:屁,这都是胡说!他分明是手段迭出、凶暴残忍无所不用其极的大腹黑!若是沾惹上他心上的那个女子,就先找个人替自己收尸吧。青梅竹马甜宠文,女强男强,欢迎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