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9300000003

第3章 道德经(2)

老子还劝人拒绝世俗之喧嚣,守护淡泊之美好。《道德经》中反复出现“朴”字,如“见素抱朴”、“复归于朴”、“返璞归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为纯真、素朴、自然。“婴儿”一词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说。如:“复归于婴儿”、“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一个淳厚朴实、镇定持心、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应该似婴孩般单纯、无邪,心境空明、宁静、质朴,少私寡欲,不为功名利禄所困扰,不被宠幸、声色所诱惑,超凡脱俗,不为物累,过一种宁静恬淡的生活。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目,故去彼取此。”——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圣人但求填饱肚子而绝不追求声色之娱,提出人应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时下现代文明长足发展,但许多人心态扭曲,道德观、价值观严重倾斜。老子的教诲无异于一剂灵丹妙药,有利于医治人心浮躁、动荡不安,仍具现实教育意义。

漫长的时间流逝了,而《道德经》横跨历史时空流传至今,它教诲我们改变“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养心,谨慎,严肃,善事融和,旷达,洒脱,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张成业)

《道德经》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可以说是世界上影响极大而篇幅却最短的书。关于它的作者甚至这本书的版本,一直有争论,而且上篇(道篇)与下篇(德篇),可能在较早的版本中是颠倒过来的。不过,作为一本书,内容还是比较完整的。为了避免“道德经”一词的倾向性,不妨称其为《老子》。

《老子》在世界上的影响可能超过《论语》,但在中国,当然不如《论语》。总的说来,《老子》与《论语》几乎完全不同,却相互补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在朝派,而老子则是在野派。在野派也有他的势力范围,所有非正统的思想都集中在其麾下,把《老子》奉为祖师爷。最典型的是道家以及东汉形成的道教。

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的本原说。《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为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一切由道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有人认为这里的无即是道,它是精神性实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这种恍惚的道即是观念。

老子乃至道家学说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给孔子的“理想国”开辟一个精神逃脱的小路。孔子的现实世界实在是太刚性、太无聊、毫无生气、毫无创造性的地方,从肉体到精神完全束缚在极端虚伪、极端压制的繁文缛节当中。为什么要这样?只是让皇帝保住他们天下的稳定,各级官吏完全处于高度的紧张戒备状态,即便如此,仍然免不了贬官甚至杀头的下场。一旦被贬,官员们就可以在道家学说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不是纵情山水之间,就是舞文弄墨,或者学神仙。在这方面,道家是灵魂一个很好的出口。

老子思想最深刻的部分表现在他提出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概念,如大小、高下、祸福、有无、刚柔、正奇、曲全、枉直等等,并把万物变化的原因概括为“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第二章中就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并明确指出:“多易必多难。”老子并没有停留在玩弄概念的相对性上,而是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指导原则:“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特别是脍炙人口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看到了事物物极必反的规律。

老子由这些论述得出他特有的实践原则: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论语》、《孙子》、《老子》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当然,维持专制统治主要靠儒家的学说与《孙子》的技术,但是道家加上中国佛教则是维持基座稳定的第三个支架。从《老子》到《庄子》到道家到道教,对于“实务”影响很小,因此,我们把《老子》放在靠后的位置上。(胡作玄)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但是关于老子的生平,却存在着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根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署名西汉刘向著的《列仙传》则说老子字伯阳,陈国人。道教认为,“聃”和“伯阳”都是老子的字。至于他的籍贯,或属于陈国,或属于楚国,这两种说法其实也不冲突。苦县原本是属于陈国的,但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所以苦县又属楚国。

《史记》还说,老子曾经在周朝任守藏室之史(又称“柱下史”,就是周朝国家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孔子到周朝时,曾经亲自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据说孔子曾赞扬老子,认为老子是人中之龙,这在《庄子》、《礼记》、《孔子家语》当中都有所记载。后来,周朝衰败,老子辞官离去。传说函谷关的关令尹喜看到“紫气东来”,断定必有贵人要过关,结果等来了一位骑着青牛的皓首老人,正是老子。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这就是《道德经》。

除了《史记》上的记载,老子所留下的就是历朝历代的传说了。特别是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天师道(也就是后来的道教),老子被推崇为教主,跻身于天神之列,他的生平事迹便更被人们加以神化。传说老子的母亲未婚有孕,怀胎整整81年,结果由右腋生下一个孩子,一出生时就须发皆白,因此才叫老子。还说他骑的青牛原是麒麟,被老子用一根树枝插入鼻中,驯服成牛;于是,给牛穿鼻也成了老子的创举。后世图画中的老子,大多是一位老翁骑着青牛的形象。

许多道教典籍中说老子出生在商朝,唐朝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曾经颁布诏令,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后来成为唐朝的法定假日,也就和现在的圣诞节差不多。但是倘若老子果真生于商朝,在周代的时候,他的寿命必定将有数百岁之多,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也只是后世对于老子的种种神化之一。

这个神仙一样的老子形象,常常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当中。譬如在《西游记》里,那个被孙悟空打翻了炼丹炉的“太上老君”,其原型就是老子;孙悟空保唐僧取经的路上,太上老君还收服了变成妖怪下凡捣乱的青牛;《封神演义》中的老子就更加厉害,曾经“一气化三清”斗败了通天教主。可见,老子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为人喜闻乐见的人物。

老子的哲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1973年12月在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说明那时老子便受人尊崇了。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曾经亲自去朝拜重建后的太清宫,并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次施政纲领中也念念有词地引用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引申义就是治理一个大国,就好像烹煎小鱼一样,是不能多翻动、多折腾它的。

《周易》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部珍贵的文献,书中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但没有展开对“道”的阐述,后来老子在《道德经》中加以阐明,并发挥了自己的看法。目前世界各国有不少人在谈《易》论《道》,玄妙而神秘的《周易》是中国以及世界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宝藏,还有待于人们继续求索、挖掘,使它放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著名学者南怀瑾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道德经》的内涵做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老子他说》具有深入浅出、明白通畅的特点。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使深奥的古籍通俗化,专门的学术大众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同类推荐
  • 10天打造强大内心

    10天打造强大内心

    一个人的内心像一个气球,内心强大的人伸缩的范围就大,内心弱小的人伸缩的范围就小。对于同样的坎坷,内心强大者比内心弱小者更能从容淡定地去面对和处理。《10天打造强大内心》从对人内心的分析、内心强大与弱小的不同表现、内心强大的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指导读者塑造强大的内心。具备强大内心的人,脚下即使不是坦途,步子也一样坚定!
  • 看看人家温州人

    看看人家温州人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会出现温州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温州人就会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做……生意控制了温州人的全部思想。一种生意换成另一种生意,是他们唯一的休息。即使他们偶尔没有考虑他们的生意,那也是想探听一下别人的生意做得怎样……拥有这样的精神,人家温州人能不富吗?
  • 人生何必太较真

    人生何必太较真

    庄之鱼的《人生何必太较真》通过对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譬如伤害、金钱、幸福、得失、挫折、名利等九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结合发人深思的故事和案例,《人生何必太较真》旨在让读者在品味别人的人生经历中,领略到为人处世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态度——不较真。 因为太较真,认死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诛、无可救药了。 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是这个道理。
  • 情商到了,事就成了:让你受益一生的EQ培养

    情商到了,事就成了:让你受益一生的EQ培养

    本书带领大家走进情商这所“大学”,它系统而全面为大家讲解了如何提高自己的情商。影响情商的因素很多,要想提高情商也需要多方位的努力。只有把情商培养好,才能够在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生存。本书引用大量国内外经典理论,从多方面给读者讲解适合中国人的情商培养方法。
  • 20岁要懂的100条人生哲理

    20岁要懂的100条人生哲理

    20几岁,是决定整个人生格局的关键时期。对20几岁这一时期把握得好与坏,未来的人生境遇会有天壤之别。20几岁要懂的100个人生哲理,精彩揭示了做人与做事的深刻道理。100个哲理,荟萃名人经典,浓缩前人精华,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一本改变你一生的智慧书,二十几岁不懂,三十岁后要悔。
热门推荐
  • 清朝秘史

    清朝秘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时光知罪

    时光知罪

    “你爱着他?”承堪捏住闵初瓷的手腕,仿佛他们之间有深仇大恨一般。他红着眼眶,布满血丝的眼再也不见深沉,他疲惫又偏执的咆哮道;“告诉我是不是?是不是,,,,”看见承堪因愤怒而充血变得粗红的脖子上狰狞的动脉和额头上暴露的青筋,闵初瓷有一瞬间觉得触目惊心。比起承堪疯狗式的狂躁,她平静的让人绝望,“是,从我决定勾引他的那一刻开始我已身处地狱,而我要做的是让他和那个老女人陪我一起永世不得超生。”闵初瓷再也不是闵初瓷,她一字一顿极声音的力道重的似铅球,及其冷血的说;“而—你—妄—想—阻止—我。”
  • 行走的正能量

    行走的正能量

    一个立志把正能量宣扬到诸天万界的强者故事
  • 民国的农村2:农产考

    民国的农村2:农产考

    齐如山先生在本书中介绍了华北地区土地出产的农产品的情况。华北地区出产的弄产品可以说是甲于天下,地球上任何地区出产的谷类,远不及华北多,所以华北历来号称百谷。华北地区的出产农产品的类别已经很复杂了,而每类之中又有许多种,例如高粱之中就又分几十种,谷子也有几十种,本书对其每一种的来历、生长季节甚至销售情况都有记录,这是另一种“舌尖上的中国”。
  • 上古秘符1

    上古秘符1

    此书以一位经历离奇已经身故的老记者的遗书开篇,通过朋友整理其临终口述的形式行文,叙述了主人公唐增一生所遭遇的各种诡异经历,并展现其揭开这背后巨大秘密和人为阴谋的惊险历程。在主人公的身边,还围绕着一批目的各异的盗墓人、江湖人乃至考古工作者,各界神秘人物穿插其间。为了追寻华夏龙脉几处远古的风水镇,探寻传说中的生死界限,主人公和这些人一起在中华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
  • 大唐第一杠精

    大唐第一杠精

    网络杠精李大德魂穿隋末,成为李渊三子李玄霸。那一年,杨广三征高句丽,国内民不聊生,烽烟四起。李渊还是长安城一名四品小官,平阳昭公主刚做了妈妈,千古一帝也才十七岁。那一年,历史的角落里,蝴蝶煽动翅膀,掀开了新的一页。
  • 空洞少年

    空洞少年

    【耽?美】邂逅相遇,你在哪里?我曾经相遇的你,你会在哪里?记得我说的吗?我会在在这里等你。青春不枉疯狂过,至少遇见改变我一生的人。
  • 绝色保镖:龙少的小娇妻

    绝色保镖:龙少的小娇妻

    16岁的她离奇穿越到现代,被一群混混调戏,怒杀之。然而,不知哪里冒出一冷面美男,径直将她拖回了家。他不仅对她的怪异不闻不问,还帮着她适应这里的一切,并利诱她答应做他的贴身保镖。然而,就在她正式就职的第一天,她便被他一把拉入怀里吻了个七荤八素。“你混蛋!这个保镖我不当了!”“想都别想。没有我,现在的你哪儿都去不了。”“你!”她恼恨不已,却深知自己的处境。罢了,不就是两年吗?以她的功夫难道还怕他不成?然而,她却没有算到,他霸道的温柔是她最难防难敌的毒药......【本文为《绝色尤物之杀手太冷》的续集】
  • 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

    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抹倾国

    一抹倾国

    一个杀手玩网游是为了什么呢?没有一个人想到悬赏榜第一名的杀手居然会在一个学校安稳的上课,更没有想到她会悠闲的在宿舍里打网游,更更没想到人家玩网游玩得十足认真。想玩得厉害,可是,偏偏有人不让人如意。杀手第一次碰见此生最恨最恨的男人,想杀,杀不成,想骂,骂不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