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1900000006

第6章 80后不能承受之重(3)

正如一首打油诗所说,面对着日渐升温的房市,80后们开始遭遇到了人生的难题。“当我们不到结婚的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洋房汽车娶不了媳妇;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中国老百姓习惯把房子看做“家”,没房子的人往往感觉自己是没有根的浮萍。如果没有房子,孩子将来在哪里上学?如果没有“蜗居”,如何能让父母享天伦之乐?就算负债累累,也要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屋檐。然而当越来越多的80后处在成家立业阶段,俨然成为置业主力军的时候,这一真实却又无奈的写照,又让越来越多的80后双目迷茫,望而却步……

疯狂的房价像坐上云霄飞车一样一路飙升,百姓的幸福指数也随着房价的攀高逐渐走低。直面三十而立的80后们却难以承受高房价之重。高房价正如安装了消声器的手枪一般低调谋杀了80后的美好生活。“房奴”——一个闪现着智慧光芒,也透露着辛酸的新词汇开始在社会上流传了起来。如果说2005年中国通过“超级女声”制造了“PK”一词,那么2006年之后最流行的一词应该叫“房奴”。

根据字面来解释,房奴就是房子的奴隶,工作赚的钱不是为养老婆、孩子,而是为了养房子。面对高不可攀的房价,相对过低的产业收入,很多工薪劳动者被拴到了金融市场的战车上,成为给银行、开发商拉车的“房奴”。最初开始使用于何时已不可考,估计在2003年以后。在房价不断攀升的2005年到2006年第一季度,市场上已经无法找到中低价格的房地产,很多购房者背上了沉重的还贷负担;同时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2006年先后宣布的加息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对房贷负担进一步提升的担忧。高房价和对高利率的双重担忧导致人们担心会像奴隶一样为银行工作。

在这个社会,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的,尤其是刚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80后。80后为了能够在大城市立足,心甘情愿地当起了“房奴”,靠着自己卖命打拼和父母一辈子的积蓄完成了首付,而后就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还债日子,生活状态永远是向生活消费最低点看齐。当然,同样在这个城市,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买房。但是处在奔三的年龄,面临着结婚生子等一系列人生大事,对于80后来说,房子就成了一件必需品。

当婚姻随着房价的一路攀升而开始水涨船高,“昂贵”逐渐成为了80后对婚姻新的诠释。面对着高烧不退的房价,一些80后迫不得已地将买房计划无限期推迟,“缓婚”一时成为他们面对这一切压力的上上策。80后们努力工作但仍然难以追赶房价上涨的速度,从不关心政治的他们开始关心国家政策,试图拨开政策的迷雾,从中寻找到规避高房价风险的救命稻草。

麦田房产曾经专门为80后们算了一笔账:假设一对80后情侣,月收入共为8000元,如果要在北京望京某社区购买一套60平米左右的一居室二手房,总价约在165万,首付则需要40万左右,如果按照贷款30年来计算,月供将达到4500元。首付40万,对于绝大多数80后,这已然是个天文数字,即便有家人的资助,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也基本要花掉两代人所有积蓄,再加上月供更是花去了月收入的一半,勒紧裤腰带已经是“必须的”了。

《蜗居》中,女主角海萍的一段话道出了房奴们的心声“如果我的生活像一卷录影带一样,我要找到我22岁时的那段带子,重新播一遍。那时我就会选择和我的爱人回到老家,买一套不大的小房子,和我的孩子、我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可见,房奴生活将给80后造成了多大的生活压力,高房价已经压弯了80后的脊梁。

啃老,无法言说之痛

在“崛起”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当代,年轻的80后们原本应该像“早晨八九点钟太阳”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然而却被太多的人贴上了太多的标签,难以活出自我的真风采。在茁壮成长的少年时代,80后不得不接受“思想叛逆、个性另类、性格跋扈、娇生惯养”等评语。在初入社会的时候,80后“天之骄子”的高帽早就已经变成了“刘邦的夜壶”,根本就不值一提。在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时候,80后们为了买房又不得不搜刮父母血汗钱,像蜗牛一样做“房奴”,被人轻视。80后“粪土当年万户侯、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不得不被生活的艰难和现实的残酷所消磨,开始品尝着油米柴盐的心酸与苦楚。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位老人,瘦骨嶙峋、步履蹒跚地背负着自己的孩子,苦不堪言。孩子的身上背满了沙袋,大沙袋上分别写着大学、就业、买房、结婚以及育子,小沙袋则不计其数。这就是正在流行的一种特殊家庭的真实写照,有人用“啃老”来形容这个群落的状态,并戏谑地称这些人为“啃老族”,嘲讽轻蔑之意不言而喻。而在“啃老族”中80后成了主力军,也因此,在世人的眼中,80后似乎就是一些不文不武的假秀才,即便读了再多书、学了再多知识,回到社会仍然是一大堆无用的包袱,仍然需要躺在父母的怀抱里终老。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啃老族”在我国是个新名词,也是个舶来品。它的前身是法国的“袋鼠族”,最早出现在1998年法国的《快报》上,比喻大学毕业以后,到了就业年龄,却以薪金太少为由躲避工作,仍旧依赖父母过活的年轻人。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东方的日本、韩国,我国的台湾等地,“啃老”、“傍老”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此类人又被冠以“NEET族”的称号。“NEET”一词(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 Training)发源自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之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由此可见,“NEET”所体现的内涵就是长大不成人,仍然依赖父母生活。

2009年的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显示,2008年的高校毕业生中,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报告中称之为待定族。这里的待定族,就是“啃老族”。

我国目前的“啃老”方式主要有6类:第一类是完全依赖父母的人,这一类人由于父母长期过分关爱,不主动就业,不从事其他劳动,好吃懒做,纯粹依附于老人;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过于挑剔,最后索性不就业;第三类是频频跳槽者,这类人不停地变换工作岗位,形成习惯性跳槽,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只能呆在家里;第四类是学历低、技能不占优势的青年人,他们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岗位,但又嫌工作苦、收入低而不愿就业;第五类是在单位下岗的年轻人,总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而赖在家里靠父母供养;第六类是“创业幻想型”的年轻人,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没有项目,结果创业不成功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然而,实际上大多数80后主观上并不想做“啃老族”,他们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经济上的独立。但是,由于就业、生活压力及家庭观念等多种原因,许多80后被动陷入“啃老”的境地。

2008年毕业的陈熙荣在2009年终于如愿考上了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研究生。毕业的那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蔓延,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陈熙荣选择了考研,然而,由于准备不充分,结果名落孙山。无奈之下,他开始找工作,给很多公司投了简历,也面试过很多次,然而最终却没有成功。于是,陈熙荣果断地决定:再次考研。2008年7月,毕业生纷纷离校之际,陈熙荣留在了学校,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学校里的环境,而且在学校自习室学习更有氛围。

陈熙荣在学校里和其他人合租了一间教师公寓,每月的租金是五百块钱。“其实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大部分时间都在自习室、图书馆了”。

每年毕业生离校的时候,高校周围的房租都会大涨。很多像陈熙荣一样的“校漂”不得不从学校搬到附近的民居,面对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深造提升自己的就业平台。因为没有工作,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伸手向父母寻求帮助。“房租、生活费,只能向家里要。”陈熙荣很无奈地说。“我还算好,有人考两年甚至三年,家里的负担就更大了。”

不仅如此,研究生在读的两年或三年内,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需要父母来支付生活费。经济上迟迟不能独立让这些80后无奈“啃老”。

那毕业以后顺利就业的大学生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在“安家落户”、“结婚购房”等中国传统观念左右下,80后毕业生即使已经工作,也有很多人需要父母“输血”。刘家辉2007年毕业于济南某大学,之后在当地一家私企工作。2006年刘家辉结婚了,远在湖南农村的父母倾尽所有,为他付首付买了一套房,刘家辉夫妻俩则负责偿还每月贷款。“我毕业一年,月薪才2500元,哪里有积蓄买房!”

事实证明,像刘家辉一样买房需要父母支持的,占大部分或绝大部分。焦点房地产网日前推出了一个关于年轻人买房要不要“啃老”的调查,在参加网络投票的近万人中,有7成多的投票者认为年轻人买房只能伸手找父母,不到3成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年轻人应该自力更生,不能动父母的养老钱。

一些被访者称,他们在计算自己的买房首付时,都会算上父母存折里的钱数。北京的一位刚刚买房结婚的IT白领抱怨说:“按目前北京大多数年轻人每月两三千元的平均收入水平来算,从开始工作到凑够一套房的首付,不偷不抢不卖假药不中彩票的话,至少要5年,多的10年也不夸张,等攒够首付,老婆早跑了。”

这位抱怨者的话事实上道出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买房啃老的原因。目前大部分的80后适婚青年都只有四五年的工作经历,即便在北京,大部分工龄在这个年限的,工资也就两三千元左右,加上北京很高的生活成本,准备结婚的小两口即便加上公积金也不够首付。

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啃老族”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名词,但关于它的话题一直持续不断。“啃老族”啃掉了父母的心。一边是白发苍苍、奔波劳碌的父母,一边是赖在父母怀里不“断乳”的子女。他们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却眼睁睁地听任父母为生计而奔波。“总不能不管吧,也只能随他了……”一声长叹,几多无奈?面对父母日渐斑白的两鬓、日益苍老、不堪重负的双肩,如何“啃”得心安理得?

“啃老族”啃掉的是自己的生存能力。就业压力大,岗位不理想,不能成为“啃老族”理由。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人将来能干什么呢?而且,对社会就业群体的长期游离,其结果必然会使自己边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加钝化自身的生存嗅觉,最终成为无根的浮萍。

“啃老族”啃掉的是社会的期望。它是一种社会之痛,从社会责任感而言,就业是成年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建立个人信用的基础。在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不能独立的人,永远无从谈起其作为“人”的社会意义,更不可能承担起推进社会发展的应尽义务。人总是要长大的,无论他情愿与否。年轻人应该学会“自我断奶”、自我生存。路,在自己脚下,“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

同类推荐
  • 地气之上还有可仰望的星空

    地气之上还有可仰望的星空

    桫椤: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我请教的机会。前几天联系您的时候,您正在湖南吉首调研,那是全国政协委员的活动吗?通过您的这些工作,我们看到一位作家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担当。大多数作家埋头书斋的时间比较多,我希望知道,您从事这些社会工作,是否需要有身份上的某种转换?在时间的分配上,诸多的社会工作是否也会影响您的创作?张抗抗:五月我去湖南几天,是作为国务院参事调研,每年都会外出调研两次。这两年我们文化小组选择了“全民阅读”这个课题,研究部分城镇的实体书店和图书馆状况,向政府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 移民,就那么回事儿

    移民,就那么回事儿

    《移民,就那么回事儿》为个人随笔文集。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以“移民十一年”和“在加拿大开店的日子”为题,将最初移民的冲动、顺利签出,到打工为生、站稳脚跟良性发展等一系列的人生经历按时间顺序一一道来。除了事件的讲述,更多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和世事的剖析。喜怒哀乐间道出生存的真谛。出去还是不出去,这一横在许多人心中的症结也许因此书而解。
  • 刘云若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刘云若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在天津租界中一家旅社里,某年的初春,夜里一点多钟,大明旅社里的一家烟馆,正在榻上客满房里烟浓的时节,人多得简直有些旋转不开。烟容满面的烟馆掌柜佟云广,被挤得攒到账桌后面,正办着一手钱来一手烟去的交易。他那鬼脸上的表情,时时的变化不定,这时正向着烟榻上卧着的一个穿着狐腿皮袄,三十多岁大白胖子道:“徐二爷,昨天给你府上送去的八两清水膏子,你尝着怎样?”那徐二爷正喷着一口烟,喷完喝了口茶才答道:“好的很,明天你再给熬十两送去!真个的,那八两该多少钱?”说着从怀里把很大的皮夹拿出放在床上,预备付钱。佟云广笑道:“二爷,你忙甚么?只要你赏脸,我供你抽到民国六十年再算账也不迟!”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本丛书探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湖北文学发展的现状及与当代中国文坛的联系、荆楚文化文学传统和地域文化意识在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中的表现、湖北作家队伍的构成与创作质量的关系、湖北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与主要成就等问题。既注意到生活和创作在荆楚大地上的作家的某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共性,也充分正视其多元繁杂的特点。充分展示近20年湖北文学成就,指出其某些缺失,分析湖北文学未来的走向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 爱的年份

    爱的年份

    李筱懿、陶妍妍、林特特、韩松落、鲁瑾、李月亮、闫红、慕容素衣、晚睡、艾小羊、芝麻、蓑依、李荷西……27位细腻作家的爱情圆桌谈:思索:你的爱情,到了什么年份?发现:为你做一堆不擅长的事在动荡的岁月里相濡以沫因为你,我变成了更好的我,而你依然是那个特别好的你答案:不管你是单身中、恋爱中、婚姻中,你其实一直在被爱,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改变:唤醒爱的感官,等待爱情和生活自然成熟。这里的29种爱情,初恋、暗恋、错过、白首……每一个故事都戳中我们爱情里的痛点,每段爱情都让我们更加珍惜手中所拥有。
热门推荐
  • 琉璃心醉

    琉璃心醉

    她叫白浅瑶,有着世间最最宝贵的琉璃作为心脏,因此她可以轻易地吸收天地间的灵力为己用,所向披靡,但是看样子却只知道吃喝玩乐。她初遇他时,只知道他是皇上的儿子,到后来又知道了他跟自己前世也有很多的纠葛,又或者不止于此。她与他的碰撞——琉璃心醉。
  • 致盲世界

    致盲世界

    致盲计划,智械“影”,九号。解密引领张河走向真相。自欺欺人,眼见不一定为实
  • 魔神奶爸修炼日常

    魔神奶爸修炼日常

    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我曾经是一个魔神。直到后来————我有了孩子。————余闲。
  • 绝世小萌妃

    绝世小萌妃

    传说,古代男人有三好,钱多,体软,易压倒。可是,当陆染染遇到这只腹黑,邪戾,变态到无限大的妖孽王爷时,却只有被反压的份。他唯一的乐趣是,“养肥她,霸着她。”她直言不从,他誓死不放,且看她在压榨与被压榨中与他如何较量。
  • 天外飞楼

    天外飞楼

    希望这些故事,能带给青少年朋友一些有益的思考: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真正幸福。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怀念儿时的美好时光,怀念和白胡子老爷爷一起放牛时的传奇故事,怀念冬天柴火旁大人们讲的种种传说……我想回过头,捡拾跌落一路的美好:虔诚、感恩、尊重和爱,寻找我们丢失的信仰……
  • 梦中的婚礼

    梦中的婚礼

    电话铃刚刚响就被接起来,接电话的人沉默地听了三分钟,点点头:“明白了,那就把猎犬借给你们。”“猎犬?喂,厅里要借调的人叫……”“百分之百的破案率,对那个恐怖组织有一追到底的偏执症,只要抛出骨头一定会刨点东西回来的敏锐嗅觉……不是猎犬是什么?”电话那头哈哈大笑:“对,就是他。那真是谢了。”调函到办公室时,张镜躺在长条黑沙发上睡午觉。郑语修从局长办公室出来,直接将那份红头文件摔他脸上:“上头借调你到北京,参与一起故意伤害案的调查。”
  • 穿越苍茫

    穿越苍茫

    就从村庄的名字开始吧。我出生的那个村庄叫本吴庄,位于大别山下的黄安县里。虽然黄安县在今天成为人所共知的红安县,成为人们眼里盛产将军的摇篮,但本吴庄却像每个人记忆中自己生长的村镇一样,它散落在中国广阔的山坳里,看上去却可有可无。如果不是四季的炊烟萦绕,人呼牛哞,很可能这个村庄就像一条没有人养的野狗,生时寂寞无边,死也无人问起。严格上讲,本吴庄算不上是一个小镇,因为它还比较小,而且深陷山谷。我长大后学会的第一个成语叫“门对青山”,觉得就是为这个村庄准备的。
  • 昆腔原始

    昆腔原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写给女人的心灵能量书

    写给女人的心灵能量书

    本书所精选的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50位财智女性将会用她们的商战经历、职场际遇将所有读者关心的问题一一揭晓。她们有的是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CEO,有的是用自己的知性魅力传播文明的女主播,有的是在广告界呼风唤雨的女斗士,她们背景不一、性格迥异,但同样都具有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的财富智慧:永不放弃梦想的执著、战胜自我的勇气、坚韧与责任、仁爱和细致……这些成功的潜质,加上本书详尽的分析,将给读者呈现一本最具有指导意义的商道真经。
  • 扭曲的时间

    扭曲的时间

    有时,它如离弦之箭;有时,它像老牛拉破车;有时,它又好似蜗牛般爬行。我们惜时如金,我们又随意抛撒,但我们总是希望更多地拥有它。对我们来说,时间是那样自然,以至于很容易使人忘记。实际上,它是多么奇特,奇特得简直令人震惊。我们对时间了解得越多,就越是对它感到焦躁不安,就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为什么它只往一个方向流动?它是真实的存在,抑或只是我们想象中的幻觉?时间旅行有可能吗?它是怎样开始的?它会结束吗?它能够提供晦涩难懂的万物至理吗?时间为何物?时间是什么?正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从古代哲学家到启蒙运动以及之后的许多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