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3900000021

第21章 论民国初期道德问题之争论(2)

二、道德与法律之辩

民国初期,中国社会面临着由传统“德治”向现代“法治”转型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思想界以探讨“德治”和“法治”问题为契机,对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关于道德与法律的社会作用,当时思想界普遍认为,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两者在维系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即“法律制其外,道德制其内;法律治已然,道德防未然。二者交资为用,相辅相成。而人类遂由个人而进于团体,由部落而成为国家,且由野蛮而进于文明之域。”同时认为,道德与法律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两大要素,指出“人类之所以生存,社会之所以成立,因而形成一国家之有机体者,其间有二大要素焉:一曰法律,一曰道德。”在很多人看来,道德和法律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苟缺其一焉,则其国浸衰浸弱,驯至于亡。积重难返之势成,虽有杰出之才,无由施其起衰救敝之术。”考虑到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各不相同,彼此都有另外一方无法替代的功能,他们主张同时发挥两者的特长,以达到互相补充的目的,指出“法律者,外制行因而制心。道德者,内制心因而制行。法律由外制内,道德由内制外,二者相需相辅,并行不悖。”尽管民初的思想界普遍主张平等对待道德和法律,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潜意识中认为,道德对社会的维系作用比法律更持久、有效,即所谓“法律也、道德也,其表面虽居同等地位,而探厥源本,则法律之维系人心,远不如道德之巩固。涵濡民俗,亦不如道德之浓厚。”他们否认法律万能,认为“无道德心,则虽有严重之法律,亦将穷于术矣。”并指出“立国之本,基乎法律与道德,法律所不能治,道德能治之,故道德之领域,较法律为尤广,其巩固国础也,较法律为尤要。”他们相信,道德和法律还是有本末之分的,认为“道德者,法律之体,法律者,道德之用。……道德之权威,固有者也,法律之权威,传来者也,国民道德,国民无上之权威也。”

“礼”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与法律条文相比,它更强调名分对人的规范作用。关于“礼”和“法”的关系,民初一些主张恢复中国传统礼治的人认为,古代的“礼”是法产生的源泉,蕴含着法的精神,即所谓“盖法者礼之所递嬗,礼者法之所导源,精粗不同,而大体则一。”他们相信,在节制人心和维系社会方面,礼比法更有权威,指出“礼之与法,皆所以节人之欲,而不使之纵者也,然法之效不过如是,且只能制人之行为,而不能达人之性情,其道犹有所未至,若礼则因人情而为之节文,盖始于饮食男女,极之伦常日用,冠婚丧祭,言语容貌进退,一切洪纤巨细,悉纳于礼之范围中,盖礼者不务遏人之欲,而务节人之欲,又不惟节人之欲,而能养人之欲,此争乱所以无自而起也。”民初思想界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论述,揭示了法律和道德的互补关系,但是,一些人将道德置于法律之上,并且把礼看得比法更重要,则表明思想界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以礼治国”思想的影响。

和强调道德与法律互补作用的主流意见不同,民初还有一些人,特别是新青年同人,特别强调道德与法律的独立性,认为道德与法律分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用法律干涉道德是十分危险的。针对袁世凯北洋政府利用行政和法律的权威性来干涉国民道德信仰的行为,新文化知识分子提出了严重警告。他们认为,民国以来,政教已经分开,法律与道德也已趋于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倘若以法律规定个人的道德信仰,将会使国家有重新沦为政教合一的专制社会的危险,指出“国家与道德,元首与道德,法律与道德,久已互相分开了。……因为国家不能干涉个人道德,所以道德宪法上必有信仰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等等之规定。……国家若干涉道德问题,则必生下列的三种政治:(一)专制政治……(二)贤人政治……(三)政教混合政治。”

在他们看来,国家崇尚道德与国家干涉道德存在很大差别,国家干涉道德表面上是重视道德,而实际上是违背了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他们认为,之所以不能在法律中规定公民的道德信仰,“不是说道德是不必要的,是说道德不能由国家干涉的;不是说共和国家不必尚道德的,是说主人的道德,须由主人自己培养,不能听人指挥,养成奴性道德的。”鉴于道德与法律逐渐分开是大势所趋,他们认为道德信仰的选择应由国民个人决定,指出“所以道德必须由我们自己修养,以我们自己的良知为标准,国家是不能攒入精神界去干涉我们的。”法律和道德之间的界线含混不清,根源于中世纪的政教合一体制,是人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新文化知识分子反对以法律干涉道德,强调国民道德的独立性,一方面是对当时北洋政府鼓吹的贤人政治的一种批判,另一方面也是对民初政治趋于倒退现象的一种反思。

民国初期,是中国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思想界在这个时候就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进行辩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人对“礼治”和“法治”问题的关注。在辩论的过程当中,一些人将道德置于法律之上,表明他们在赞成“以法治国”的同时,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以礼治国”的思想的影响。

三、新旧道德之争

民国初期,中国传统道德成为众矢之的。当时关于道德问题的争论,绝大部分都涉及到传统道德的存废,换言之,都可归结为新旧道德之争。

在旧道德是否需要废除问题上,主张保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坚决反对废除旧道德的。他们认为,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传统道德虽然会因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但是其核心部分常恒不变,即“道德之现象,其变者也,道德之本体,其不变者也。其变者,盈朒消息,与时迁移者也,其不变者,弥纶天地,亘古常新者也。”在他们看来,道德不受时空限制,没有新旧中外之分,认为“夫伦行或有与时轻重之小异,道德则岂有新旧中外之或殊哉!”他们甚至想象,道德可以超越民族界限和国家界限,指出“吾族之传统道德,实世界道德、人类道德,而非仅国家道德。”他们主张新旧道德调和,认为民国初期恰逢道德转型时期,此时社会道德的特点是“旧者破坏,新者未立,颇呈青黄不接之观”,在这种情况下,人心无所寄托,即所谓“新道德未立,旧道德先亡,致令举国人民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则惟有猖狂恣雎,纵欲败度,毁伦灭理而已。”鉴于新旧道德转型关乎民心安危,他们提倡循序渐进地建设道德,认为“旧习惯之破坏,乃新思想成立后自然之结果。新屋既筑,旧屋自废,新衣既制,旧衣自弃。”同时宣传新旧道德调和,指出“新机不可滞,旧德亦不可忘,挹彼注此,逐渐改善,新旧相衔,斯成调和”,在他们看来,只有在新旧道德之间进行调和,才能维持社会稳定,指出“改革之后,旧道德之观念犹存,新时势之潮流甚大,苟不取二者脗合而调和之,其极也互相排斥,互相冲突,人民无不信仰,社会至失其重心,而安宁秩序且不可保。”

强调道德变化的缓慢性,突出新旧道德的调和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旧道德的变化规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初主张新旧道德调和的人,大部分都是政治比较保守的人。他们容纳新道德并不是为了开新,而是为了使旧道德的权威性进一步增强。如当时很多人就把容纳新道德视为巩固旧道德的一种手段,指出“当此专制共和交代之际,议论繁兴,人心沸腾,是尤须本时中之说以立言,以融会新出各家有关道德各学说,使世人知我辈所提倡之孔道,原非前此拘墟可比,而后心醉欧化者,无可排挤。”为了揭穿道德调和理论的守旧真面目,新文化知识分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道德调和论进行了批驳:

其一,强调道德的进化特点。他们认为道德是与时俱进的,废除旧道德,建立新道德才是道德发展的正轨。如陈独秀就强调了道德的时代性,说:“盖道德之为物,应随社会为变迁,随时代为新旧,乃进化的而非一成不变的,此古代道德所以不适于今之世也。”***则从物质与道德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新道德代替旧道德的必然性,论证了道德进化的趋势,指出“就物质论,只有开新,断无复旧;就道德与物质的关系论,只有适应,断无背驰。道德是精神现象的一种,精神现象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既不复旧,道德断无单独复旧的道理。物质既须急于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因为物质与精神是一体的,因为道德的要求是适应物质上社会的要求而成的。”

其二,突出新旧道德的差距。在新文化知识分子看来,旧道德的最大特点是纲常名教,这在本质上与新道德相矛盾,即“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他们认为,批判孔教道德,“非谓孔教一无可取,惟以其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驰,势难并行不悖”。他们反对新旧道德调和,指出“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

其三,揭露旧道德的虚伪、利己性。他们认为,孔子思想所代表的旧道德本质上是维护家族制度和限制个性发展,指出“孔门的伦理,是使子弟完全牺牲他自己以奉其尊上的伦理;孔门的道德,是与治者以绝对的权力责被治者以片面的义务的道德。”同时,他们把旧道德视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和祸乱之源,指出“忠、孝、贞节三样,却是中国固有的旧道德,中国的礼教(祭祀教孝、男女防闲,是礼教的大精神)、纲常、风俗、政治、法律,都是从这三样道德演绎出来的;中国人的虚伪(丧礼最甚)、利己、缺乏公共心、平等观,就是这三样旧道德助长成功的;……中国历史上、现社会上种种悲惨不安的状态,也都是这三样道德在那里作怪。”他们反对美化旧道德,指出“若说道德是旧的好,是中国固有的好,简直是梦话。”

其四,论证建立新道德和废除旧道德的必要性,认为“道德问题,这是人类进化上重要的一件事。现在人类社会种种不幸的现象,大半因为道德不进步,……我们希望道德革新,正是因为中国和西洋的旧道德观念都不彻底,……我们主张的新道德,正是要彻底发达人类本能上光明方面,彻底消灭本能上黑暗方面,来救济全社会悲惨不安的状态,旧道德是我们不能满足的。”在新文化知识分子看来,民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不是处处流露着威严、神秘、等级色彩的旧道德,而是以自由、平等、人道、互助、博爱、创造为内容的新道德,即所谓:“我们今日所需要的道德,不是神的道德、宗教的道德、古典的道德、阶级的道德、私营的道德、占据的道德;乃是人的道德、美化的道德、实用的道德、大同的道德、互助的道德、创造的道德”。他们提倡道德革命,认为“吾人今日所应遵行之真理即在废弃此不平等不道德之尊抑,而以个人人格之自觉及人群利害互助之自觉为新道德真道德。”

新旧道德之争,是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出现的必然现象。这种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变迁。民国初期,思想界对道德进化的规律、道德与民主之间的关系、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新旧道德的本质、中国道德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辩论,触及了五四时期文化争论的核心,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仅冲击了旧道德的权威性,为新道德在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把近代以来道德问题的争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为民主社会里如何建设国民道德提供了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张卫波,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王瑞,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

同类推荐
  • 史记·本纪(精粹)

    史记·本纪(精粹)

    开纪传体体例之先河,堪为正史的典范。《史记》是中国开创纪传体体例之先河的史学著作,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完美典范。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不仅是一部光耀千古的历史巨著,而且是一部垂留史册的文学巨著,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司马迁也因此被后世尊为“史迁”“史圣”。
  • 中华美德2

    中华美德2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山东大鼓》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山东大鼓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山东大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菊与刀(经典译林)

    菊与刀(经典译林)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最佳读本。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而刀则是日本武士精神的象征,《菊与刀》作者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本尼迪克特是著名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是美国人类历史学派开创人博厄斯的学生,也是其学术继承人。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36年起代理哥大人类学系主任。她与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
  • 欧洲常识

    欧洲常识

    《欧洲常识》共分为12个章节,从地理、风俗物产、历史、旅游、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社会等12个方面,分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以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文字详尽盘点了关于欧洲方方面面的百科知识,呈现出一个独具性格的欧洲以及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欧洲。
热门推荐
  • 木笔杂抄

    木笔杂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诸天布武

    诸天布武

    这是诸天融合、万界回归的时代,而严凌则是在融合前夕穿越万界,在远古大佬的教导下,布武诸天!
  • 闪击鏖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闪击鏖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德国在法、比、荷的胜利,不仅将英国的势力逐出西欧,同时也大大地削弱它在东南欧的影响。东南欧诸国在现代军备方面都很落后,因此竭力避免与这个欧洲大陆的头号军事强国发生冲突。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巴尔干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因德意两国(没有苏联参加)于1940年8月30日在维也纳强行裁决而趋于缓和。这个裁决使罗马尼亚损失最大。尽管如此,它却寻求和德国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它清楚地认识到由于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已不复存在,德国便成了能保卫它的剩余领土和对付苏俄威胁的唯一强国。希特勒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罗马尼亚的愿望,因为首先他对普洛耶什蒂油田感兴趣,德国继续作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依赖它。
  • 情深入骨:萌妻难招架

    情深入骨:萌妻难招架

    一场意外让他们相遇。“因为被一个地痞无赖用车撞了,不过不严重,谢总经理关心!”楚流年一听嘴角不由的抽搐了一下,什么叫做地痞无赖?他堂堂楚氏集团的总经理居然被这个女人说成了地痞无赖?“季安好,你死定了!”时光流梭,人生变故她是否还是她?时光的街角他是否还在等待?他是她无处可逃的时光隧道中最后的亮光,若爱要消耗时光,她宁愿付出双倍,换回他双倍的爱。我们错过了时光,只能安好流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自有男神送上门

    自有男神送上门

    交往一年的男朋友突然向她提出分手,理由竟然是因为她穷高攀不起他?分手也就罢了,渣男竟然还带着新任土豪女友在她面前炫耀得瑟?这可就不能忍了。比钱这种东西,她还没输过谁。嫌她穷,那她就收了他的公司,当他老板。土豪女友?分分钟叫她回到解放前。至于自己的新对象,随便勾勾小手指就来了,一点也不愁。
  • 重生帝尊归来

    重生帝尊归来

    我安金璃作为全亚市最美丽,最聪明,最天才的能源者,已经是青能了,竟然还有比我厉害的,而且还是我喜欢的人的爱人……什么,你喜欢我,我没听错吧,可是要求很高的
  • 猎心天蝎座学霸

    猎心天蝎座学霸

    活泼可爱的女生明月光因为小时候在孤儿院许愿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结果愿望实现被好心人收养而从此成为各类浪漫传说和许愿故事的绝对拥护者,并在几个阴差阳错的误会之下,她和高智商的超级学霸风野川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明月光凭借自己的热情善良赢得了风野川身边所有人的好感,而风野川也从最初讨厌这个被所有人支持的无脑少女慢慢被她的努力和纯真感动。而在他们笑料十足的日常生活中,擅长星座的专栏作者卜吉吉和擅长占卜的塔罗牌女生花小叶,以及公寓里一众可爱搞怪的狮子座、双子座、处女座、白羊座配角们的戏份也同样出彩。
  • 重生之蛇蝎世子妃

    重生之蛇蝎世子妃

    前生,她身为细作,却爱上了敌人首领助他成皇,最终,他黄袍加身,她却被拔掉指甲,剜掉膝盖骨,连同刚出世一月的幼子被活活烧死……重生归来,她化身蛇蝎,步步小心,曲意逢迎,只为终有一天将那些曾经将她做棋子的人捏在手中……她掌括嚣张跋扈的大姐姐,撕掉外表柔弱的二姐姐的面具,再将她狠狠踩在脚下,闹翻了陌府,然后顺便将两位王爷踢下马……
  • 错爱一时老婆我错了

    错爱一时老婆我错了

    他与她相遇“一杯拿铁,加奶加糖。”她声音清澈,温柔。她踩着高跟鞋,走到他的身边“先生,可以和您共用一张桌子吗?”他笑了,想攀龙附凤?不知为什么却还是让她坐下了。“一杯拿铁什么都不加!”她拿起咖啡,喝了一口,微微皱了眉,小声嘟囔“还是口感不好!”“一杯卡布奇诺,加奶加糖。”服务生把咖啡放到他面前,他却把咖啡放到她面前,迎着她诧异的目光。他开口道“你还是喝这个吧!”她接过咖啡…………故事就从这儿开始了。咳咳提前说,作者是个学生党所以会更的慢,所以大家不要怪。最最重要的是不喜勿喷!!!!!!
  •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