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1600000007

第7章 国际艺术品贸易的定义及简史(6)

马克思·李伯曼(Max Liebermann,1847~1935年),德国油画家和铜版画家,领导过德国印象派。他思想敏锐,善于汲取别人的长处。李伯曼的早期作品是以自然主义为原则来描绘物景,他是库尔贝和米勒的崇拜者;后期他和当时的许多德国画家一样都把来自荷兰的景物作为绘画主题,在他的这些主题性绘画中,常常明显地带有批判社会的含义。李伯曼的绘画作品中的柔和光线和外光表现相吻合,而后者又对印象派绘画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孤儿院的休闲时间》、《牧羊女》等。

洛维斯·考林斯(Lovis Corinth,1858~1925年),德国印象派画家。考林斯代表着印象派绘画中一个特别充满活力的流派,这种绘画风格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极强的动感力,这种艺术与早期的表现主义画派有着内在的联系。考林斯想把新生命灌注到神话和宗教题材里,但他却用十分粗犷的写实和精湛的技巧去画,以致使他的画缺乏崇敬情绪。他的作品对以后的表现主义有一定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有骷髅的自画像》、《黄色的草原》等。

瓦伦丁·A.谢洛夫(Valentin A.Serov,1865~1911年),俄罗斯画家,巡回画派后期知名度最高的画家之一。作为一名职业肖像画家,他除了画不少沙皇、公爵贵族的政治名流肖像外,还创作了许多文学艺术家以及农民的肖像画。谢洛夫是接受法国印象主义技法较早、较多的画家,他的一些作品追求光感与笔力的表现性,这对俄罗斯新艺术风格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谢洛夫在装饰画、舞台美术、文学插图方面亦有较高成就。代表作品有《少女与桃子》等。

古斯塔夫·摩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年),法国画家。摩罗在当代艺术史上起过短暂的作用。他比其他任何一位画家都更了解意料不到的魔术的神秘,他知道对象藏有秘密,它可以表现为超越外表的一个未知世界、无意识的世界。在该世界中,一切都可以成为象征。此外,他也懂得形和色是一种语言。代表作品有《埃底普与斯芬克斯》、《奥尔菲》、《在希律王面前跳舞的莎乐美》、《优雅的歌声》、《丘比特和塞默勒》等。

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沙畹)(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年),法国象征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抽象与象征的性质。他的装饰壁画主要以寓意、神话和宗教为题材。代表作品有《希望》、《贫苦的渔夫》、《森林中的艺术之神》、《梦》等。

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1840~1916年),法国画家。雷东始终坚持想象扎根于观察自然之中。他的奇特想象,以黑白来表现的恶魔般的幻觉,属于一个从未完全脱离现实的世界。于是,他成功地运用由神秘的线、巧妙的对比、和谐的颜色组成的纯造型语言,表现出作为其现实一部分的优美而不安的幻想世界。代表作品有《神秘的骑士》、《闭住的双眼》、《带光环的圣母》、《维奥里特·西曼的肖像》、《长颈瓶和花》等。

保罗·塞律西埃(Paul Sérusier,1863~1927年),法国纳比派画家。作为理论家,塞律西埃使人忘记了他是画家,从而成为自己理论思想爱好的牺牲品。他的绘画是构思缜密的,其素描及创作的简练并非由天真稚拙而成。代表作品有《海边的少女》等。

莫里斯·戴尼斯(Maurice Denis,1870~1943年),法国纳比派画家。戴尼斯主张具有正统观点的艺术,要求有所选择和协调一致,认为画家的意志比对大自然的观察更为重要。他还运用大块颜色和非常肯定的素描关系来再次造型,有时甚至达到在人物或主题周围勾上厚厚一圈的地步。戴尼斯创作了大量的装饰壁画,他以宁静平和的素描,明亮的色彩组合,蓝色和玫瑰色的柔美和谐,使作品令人感到肃穆,放射出奇光异彩。代表作品有《雅歌与天使搏斗》、《墓场的三个圣女》、《春》等。

皮埃尔·波纳尔(Pierre Bonnard,1867~1947年),法国纳比派画家。波纳尔从不向虚荣、名利屈服,不让自己的纯真、犹豫、热情受到侵犯。他始终以自己特有的真实作为出发点,去做时髦与理论的叛逆。他在线和色上找出每时每刻的变化,在忘掉对象局部色调及其实用概念方面的天赋,以及把画面当做一个封闭的、有其独特要求的世界方面所具有的艺术修养,使这些奇迹般的发明迷人、感人达到极点。代表作品有《乘马车》、《有芦苇的小海湾》等。

爱德华·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1868~1940年),法国纳比派画家。维亚尔始终喜爱依靠他所了解的东西,即内部的现实,某种过去的现实,无论是始终远离模特的肖像画,还是静物和装饰画,“视觉记忆”都有极大的作用。维亚尔的色彩像相互呼应的元音和辅音,哪怕是最一般的色调也会光彩夺目,符合秘密的类比规律,它们由于相互邻近和从不会成为区别的微小差异而显得珍贵无比。对于这位严肃的画家来说,一切都是安静平和、朴实自然、以忠心耿耿作为基础的。代表作品有《青衣的妇人》、《画家与小女孩》等。

费利克斯·瓦洛敦(Félix Vallotton,1865~1925年),法国纳比派画家。瓦洛敦的作品总有一种看破红尘的现实主义,并且往往不怕使用过分模仿的技术,同时还有裸体表现出相当奇特的变形,而这些裸体又具有摆脱不掉的滚圆丰满的恶意色情。在他的一些故意不加雕琢而又有一定程式的风景画中,有时可见作者有意追求简练,甚至可见某些粗略的简化。代表作品有《浴女(泉)》等。

亨利·德·图劳兹-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se-Lautrec,1864~1901年),法国象征主义画家。他所画的不是某种职业或社会等级的代表人物,而是在姿态、神情中表现出命运的人。他竭力表现模特们的共性,摒弃了一切附属物,虽然有时也给所描绘的场面以准确的环境,但从不让布景夺走他的注意力和超出它仅应起到的环境作用。代表作品有《女子肖像》、《化妆的夫人》、《女丑角莎尤柯》、《红磨坊街的沙龙》等。

亚历山大·斯丹伦(Théophile-Alexandre Steinlen,1859~1923年),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尽管斯丹伦的油画过于阴暗,始终未能达到尽善尽美,他的色彩有时也不很肯定,但他那以半调子颜色为主的素描、石版画和铜版画反映了街头、厂矿、工地、锅炉房的生活,揭示了饥饿、事故、战争、爱情,并因超越了轶事与伤感的悲怆而显得难能可贵。代表作品有《街》、《接吻》等。

詹姆斯·恩索尔(James Ensor,1860~1949年),比利时象征主义画家。他的奔放不羁,他对奇特幻想的追求,他的优美抒情,他那使灰白光亮从耀眼的淡黄和朱红间隙中透出的柔美手法,他的色彩尽管很不协调,却有着其他比利时画家作品中一般都欠缺的密度、光辉、雅致。代表作品有《骷髅与被吊之人角斗》、《静物》、《戴面具的自画像》等。

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ochlin,1827~1901年),瑞士象征主义画家。勃克林对风景的描绘并不按照所看到的具体的环境地点,而是从主观出发,依据自己内心的想象,把自然与人生、与梦境、与实在、与虚无看成是无差别的事物。他认为绘画完全是内心的表白,后期的作品主观色彩更加浓厚,神话中的人物、动物和某种神秘的寓意常常在他的画中出现。代表作品有《海边》、《死岛》等。

弗朗兹·沃·斯达克(Franz von Stuck,1863~1926年),德国画家。他的绘画受瑞士画家勃克林的影响。以一系列“莎乐美”和“司芬克斯”为题材的各式女性人体画,是他一生的主要作品。他所表达的东西与19世纪末欧洲各国的画家们一样,就是“性”。此外,他在雕刻、建筑、版画等领域都有成果。代表作品有《莎乐美》等。

费迪南德·霍德勒(Ferdinand Hodler,1853~1918年),瑞士画家。霍德勒以朴素的风格和洗练的手法,画了一些明亮、清澈,可能过于明确,却不算生硬的风景。他不善于给自己的画以传递激情的深刻的精神生活,但某些作品却也不乏雄强之气,一种胸有成竹、富有表现力和准确非凡的画风使这些作品具有恒久的价值。代表作品有《夜》、《入选者》、《月下》等。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年),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画家。克里姆特作品的总体风格具有北欧充满理性、深沉、内向、神秘的特点,技法上他将印象派的色彩、点彩派的笔触、东方的装饰趣味和图案化的构图融为一体,使画面既具有象征主义语言,又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代表作品有《希望I》、《吻》、《风景》等。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年),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画家。席勒在风格技巧上,受老师克里姆特的影响,把潜意识中藏匿着的性自我揭发到外界。同时,他尽力摆脱老师构图风格及造型线条的缠绕,采用“宁折不弯”的线条,使夸大了的大造型有一种雕塑般的块面力度感。他一生作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画像,一是以情人和妻子为模特的人体画。代表作品有《室内》、《死亡与女人》、《家族》等。

乔瓦尼·塞冈蒂尼(Giovanni Segantini,1858~1899年),19世纪意大利最具国外影响力的画家。塞冈蒂尼的画风基本上属于米勒型,朴实严谨而又具有沉郁的生活气息,幅幅画面都流溢出对农村生活的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无限赞美,晚年作品有很大的寓意象征性。代表作品有《自然三部曲之一·生》、《自然三部曲之二·死》等。

爱德华·波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1833~1898年),英国画家。他的作品属于空想的浪漫主义,题材也是取自亚瑟王的故事以及克尔特民族的传说等。代表作品有《金色的楼梯》、《考菲土阿国王和乞丐女子》等。

乔治·瓦茨(George Watts,1817~1904年),英国画家。他的作品题材都是选择那些能诉诸人们的想象力和能提高道德水平的。代表作品有《希望》等。

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英国画家。莱顿担任过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艺术风格趋向保守,不具备开拓和独创精神,是英国学院派的代表人物,受皇家官方的支持。代表作品有《燃烧的六月》等。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年),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创作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童年时父母、姐姐相继因病谢世的悲哀,一直成为他表现人类苦痛、磨难和死亡的起因,成为他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苦难的愤懑的原动力。他的作品中明确表现出的对苦难生活的强烈情感反应,给后来德国产生的表现主义绘画以有力的推动。代表作品有《卡尔约翰街之春》、《卡尔约翰街的夜晚》、《呐喊》、《青春期》、《生命的舞蹈》等。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弗鲁贝尔(Mikhail Aleksandrovich Vrubel,1856~1910年),俄罗斯画家。弗鲁贝尔在创作旺季之时,西方象征主义正在流行,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似乎从古代艺术与现实主义之间找到了某些共同的东西,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此外,他在舞台美术、建筑艺术及工艺美术诸多方面都显示了超群的才华。代表作品有《坐着的迪蒙或魔鬼》等。

同类推荐
  • 杂剧艺术上(生命百科)

    杂剧艺术上(生命百科)

    白朴杂剧杂剧艺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楔子(冲末扮张守珪引卒子上,诗云)坐拥貔貅镇朔方,每临塞下受降王。太平时世辕门静,自把雕弓数雁行。某姓张,名守珪,见任幽州节度使。幼读儒书,兼通韬略,为藩镇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
  •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从本体的语言学诗学与外国的文化研究两个视角剖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书第一、二两章以本体研究为主,从语言学诗学角度出发,探讨民族化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电影的叙事形态、叙事方式、叙事图景(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乃至叙事类型的变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发挥了怎样的影响;第三章则开始从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探讨电影叙事的话语权争夺,揭示各个意识形态团体如何通过电影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利益,而意识形态话语又是如何渗透到电影的叙事话语之中。
  • 当代戏剧交流语境的危机及应对

    当代戏剧交流语境的危机及应对

    本书通过对当代戏剧种种现象的分析,并结合戏剧史、戏剧理论和外部文化环境的视角,梳理了当代戏剧危机的根源在于交流语境的危机,并进而探讨了交流重建的可能性,试图为戏剧的未来打开思路。从文化继承的角度来讲,本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 评剧

    评剧

    《评剧》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西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西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本书主要从以下阶段的鉴赏讲述西乐的发展: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二十世纪等。
热门推荐
  • 星球原力

    星球原力

    在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地方,美丽,富饶,充满了神秘。在探寻文明的路途中,世界不停的改变着,悄悄的发生着许多常人无法得知事,末日也并非没有发生,只不过许多次被不为人知悄悄处理了。一名注定卷入这些的男子,因此经历了连串的事件后,才发现,阴谋一直没有停止。
  • 故事会(2017年9月上)

    故事会(2017年9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7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徐闇公先生年谱

    徐闇公先生年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世妖妃之韩慕雪

    三世妖妃之韩慕雪

    【本故事纯属虚构】人人穿越,她也穿越。可是她的穿越显然不是很幸运。好吧,有了帅帅的哥哥和慈祥的老爹,原以为这辈子幸福得冒泡了。谁料生日过后,她的身体发生了惊世骇俗的变化。拜托,这里没有终极一家,也没有异能行者,为什么给她一双紫色的眼睛啊!
  • 重生:神医嫡妃

    重生:神医嫡妃

    她是富家千金,更是药王谷传人,有着绝世医术,却甘愿敛去一身芳华,一心只为那人筹谋。没想到却所托非人,昔日柔情蜜意的夫君,转眼变成中山狼。真心相待的姐妹一心想让她死,贴身丫鬟更也早已叛变。父母惨死,妹妹被辱,刚出生的孩子更是被一簪子刺穿心脏……一朝重生,居然回到六年前,既然上天了她再来一次的机会,前世锥心刺骨之痛她无论如何也要讨回来,一路芳华,她不再隐藏尽情绽放自己的光芒,妙手回春,起死回生……
  • 文化研究读本

    文化研究读本

    “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是目前北美和欧洲人文知识分子最为活跃的知识区域之一,正是通过文化研究,学院知识分子的智识活动溢出了大学校园之外,也溢出了传统的经典命题之外。文化研究关注的是阶级、性别、身份、传媒、大众文化等范围广泛的社会文本,它具有迫切的政治性和焦虑感,这就和传统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精英主义乃至文学主义的要旨相冲突,因而带有左翼色彩。本书收集的论文刻写了文化研究发展中的最重要痕迹,堪称文化研究中的经典文献。
  • 圆圆的肥皂泡

    圆圆的肥皂泡

    本书是本书是刘慈欣的大陆新生代科幻小说。用无数大肥皂泡裹带湿润空气进入内陆,从而调节气候。现在争议巨大耗资惊人的南水北调工程,相比肥皂泡工程都显得渺小得多。技术上,这个如何制造超级液体目前还只能是梦想。
  • 吴斌:中国最美司机

    吴斌:中国最美司机

    浙江省杭州长运公司快客司机吴斌同志在驾驶大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途中,一块铁块从空中飞落砸中吴斌腹部和手臂,导致其三根肋骨被撞断,肝脏被击碎。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痛,完成了换挡、刹车等一系列安全操作,确保了车上25名乘客的生命安全,而自己却因伤势过重献出了宝贵生命。吴斌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被誉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平民英雄”、“最美司机”。长篇报告文学《吴斌:中国最美司机》是一部学习宣传吴斌英雄事迹,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良好教材。《吴斌:中国最美司机》作者孙侃以深入的采访,翔实的材料,生动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再现了吴斌的成长历程和壮举瞬间,描述了英雄产生的生活背景和时代意义。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