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9500000008

第8章 黄金时期(1)

当一个人将他做的事当成事业,那他就是将其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就不仅仅再是挣钱养家,而且是一种乐趣和需要,他也就会投入更大的热情。

90年代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部的黄金时期,但是过程有些艰难。由于是从无到有的创造,所以很令人兴奋,所有人只关注一个目标,很少复杂的利益纠葛。在90年代里面,我带领着体育部的同仁做了许多大事,例如1990年亚运会,1992年和1996年的奥运会,特别是1995年开始的体育频道。

北京亚运会

我是很在乎1990年亚运会的报道的。我早就认为中央电视台的制作人员,当然是有抱负的制作人员,一点都不比亚洲其他人员差,只不过缺少在国外的经费,而缺少大型赛事报道的经验而已。这次亚运会是在北京,谁也不能再用资金、人力、设备为借口继续进行低质量的电视报道,这正是一个机会,一个锻炼而又检验的机会。说是锻炼,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过大型赛事现代化的报道经验;说是检验,我正想利用这个机会彻底了解体育部的每一个人和我自己。我认为大型赛事的报道,特别是亚运会和奥运会的报道就像一场战争,而战争是这个世界上检验一个人的能力、胆量、良心和忠诚的最好时机。由于1989年之前我基本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去掺和别人的事务,别人也用不着知道我的能力和为人,但是当官之后我的确应该了解手下,同时也让手下知道我。

我对1990年亚运会报道的思考是从1989年6月底开始的,那时候所有的体育节目都停了,包括每天的体育新闻,但是作为部门领导每天还得到办公室坐着,利用这段时间正好想想未来,对我来讲看得见的未来就是1990年的世界杯足球赛和1990年的亚运会。

正是这段时间的思考产生出了上述两项大的赛事的报道计划。对于我这样每天忙于事务的人,一段时间的静思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你无法做成一个完整而详细的计划,而计划对于报道,特别是电视报道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电视报道比的就是计划。后来的几届大型报道的计划初稿都是我在主办城市参加完情况通报会之后在回北京的飞机上做的,一方面通报的事情记得清楚,更重要的是在飞机上我心静。

静思之后,1990年世界杯足球赛比四年前多了一个每日专题,并且开始了在中央电视台内部的演播室包装,张路就是从那次的报道中成为了中国最好的足球解说顾问的。于是也就有了中央电视台我所称之为“框型结构”的1990年亚运会报道模式。

1989年年底当我在全部例会上提出中央电视台的亚运会报道要采用“框型结构”时,虽然我把自己的想法讲得够详细了,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现成的节目来演示,大多数人还是不甚了了。现在听起来很简单:用主持人在演播室的活动做“框”,把直播、录像、新闻、专题、采访等内容框成一个整体,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截然分开。其实就是后来的流行说法“包装”。但是我不愿意使用“包装”这个词,我认为它不准确,有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歪曲或是粉饰新闻事实之嫌。所以直到现在,凡是谈起节目的式样、结构等问题时,我喜欢用“设计”、“规划”等词,极少使用“包装”。

我之所以用我的“框型结构”理论来规划1990年亚运会国内报道是出于一个想法和两个借鉴:一个想法是来自于对国外体育报道的观察,为什么他们要使用比中央电视台多出十倍二十倍的人员?这些人员在做些什么?我发现其实各国电视台在报道大型赛事时90%的内容是一样的!大多数人是在做着“包装”的工作——用赛前的预测、资料,赛后的采访等把整场比赛包起来。而这百分之十却使得他们的节目成为了百分之百的自己制作,我们在这之前恰恰缺少这种考虑和能力。

两个借鉴一个是1984年在德国时的所见所闻,我认为电视既然从欧美处发源和发展,那么在中国做电视的人就应该经常从欧美电视界那里吸取经验和教训来改善自己的节目质量,没有必要去重复他人的错误。另一个借鉴是来自国内的广东,那里由于距离香港近,对于新的制作方法的接受比内地早,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那里举行时广东电视台的同行就用过类似的做法。

谈起1990年的亚运会报道,我愿意把体育部在1990年亚运会后写的总结放在首位:

体育节目部1990亚运会总结提纲

一、亚运会之前的宣传规划

在距离第十一届亚运会还有500天时,《体育新闻》在每天的节目之后就开始打出“今天距离亚运会还有XXX天”的字样,以提醒观众注意亚运会的到来。

距离亚运会还有300天时,《体育新闻》开设了一个不定期的小栏目——“走向亚运”,加大与亚运会直接有关的新闻报道数量。三个月中共播出亚运新闻150余条。

距亚运会200天时,《体育新闻》推出“亚运纵横”栏目,共播出45集,每集2—3分钟,从亚运会历史到本届亚运会的各项准备。

距亚运会100天时,由于收到大量观众来信来电,将“亚运纵横”重新整理制作了30集,在《体育新闻》中重播,并且把“走向亚运”栏目固定,保证每天都有亚运消息。

距亚运会50天时,向联播提供了10条“亚运知识介绍”和10条“来自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报道。”

距亚运会一个月时,以8月22日亚运会火炬点燃仪式的现场直播开始,掀起了又一个亚运宣传的高潮。三月份时体育部制订的火炬行程报道计划已经新闻中心批准,确定在联播中开辟“亚运之光”栏目,每天报道一个省份中的活动。此计划有中心统一领导实施,体育部、编辑部派专人负责,整体报道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上级领导的认可。根据一个月的素材,体育部编辑曹玉春制作了20分钟专题——“圣火90”。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越南电视台台长亲自配好音后,将此节目在越南播放(据《参考消息》)。

从1989年9月开始,体育部抽出记者孙和平、李浩筹备亚运专题的摄制,至1990年8月,15集专题片——《亚运大拼搏》完成,此节目内涵丰富,制作精良。在亚运会之前,香港无线电视台,南朝鲜KBS,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地多家电视台购买并播出。第一家洽购此节目的是香港无线电视台,当时是五月份,该台体育负责人通过卫星收看到了《亚运大拼搏》,第二天便打来电话,要求签订购买合同。

以9月21日《圣火90》专题的播出,亚运前奏终场,正式的报道开锣。

二、亚运会期间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第11届亚运会的国内报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各层次的观众中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每天我们都要收到上百封来信和来电,其中大多数内容是对我台工作人员表示感谢,认为节目新颖好看,信息量大,不出家门就可以观看到所有主要的比赛。国家体委几个业务处也打来电话,认为我台这次的报道安排很好。

在亚运会的15天里,体育节目部收录各场馆传送信号共970多小时,留下了一部第11届亚运会的完整资料,为对外部、出租部、总编室等单位提供了大量素材;

共播出290小时的“亚运赛场”节目,其中现场直播120多场共230多小时,录像35场共60多小时;

播出15集“第11届亚运会专题报道”,每集30分钟;

播出14集“亚运金牌榜”,每集15分钟;

在“亚运赛场”和“专题报道”中共采访中外运动员,教练员70多人,其中在现场20多人,请到演播室40多人,这些人中有打破世界纪录的自行车运动员周玲美,有中国第一个亚运会摔跤冠军宝玉,有日本选手佐藤惠(女子跳高冠军),朝鲜运动员李根相(世界第一削球手),卡塔尔名将曼孛尔等人。共采访海外运动员14人。

亚运会期间体育节目部的总播出量是300小时(不含新闻),在这300小时的转换之处全部采用演播室直播。由于缺乏经验,开始时主持人有些口误,但很快地适应了情况,未出任何大的差错。

这次大量的播出任务给全体编播和技术人员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但实践证明,所有人员经受住了考验,15天之后,都感觉到工作能力有了一个大的提高。

三、亚运会国内报道成功的原因

1.准备得充分。1989年6月份,体育部提交编委会第一稿亚运报道方案,现在这种现场直播,交叉变化的节目模式就定了下来。在1990年六七月间的第14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体育部和播送部一起对国内播出制作机房和节目模式进行了一个月的试运行,制作播出了20集专题《意大利90集萃》,特别是在7月9日凌晨世界杯决赛时,完全按照所预想中的亚运播出模式进行了一次实验,把资料、现场和演播室直播结合在了一起。节目播出之后,各方面反映不错,为亚运会的报道打下了基础。

2.节目模式的设计合理。早在一年多以前,体育部对于国内国际历年的体育报道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明确了亚运会报道的两个基点:一是快,要大量现场直播;二是新,要给观众一个不同于以往体育报道的全新印象。根据这两点,我们设计出了现在这样的节目模式。

整个亚运会的报道从头到尾都是以演播室直播为框架,分为“亚运赛场”、“专题报道”和“金牌榜”三个大栏目。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新颖:体育部搞过许多现场直播,但都是独立成章,没有更明显的联系,因此除了比赛之外,观众没有栏目的概念。此次的形式可以给观众一种新奇感,更吸引观众。

迅速:体育报道是一个竞争力很强的领域,电视虽然可以对大部分场次现场直播,但还有一些比赛得不到直播信号,打字幕是一种解决方法,用解说员在解说现场报告也是一种方法,此次又加入了演播室现场直播这样的手段,它可以更快,而且给观众的印象更深。9月24日,中国男子自行车运动员11∶04冲过终点,获得团体100公里冠军,11∶06守候在现场的记者打来电话,播出中心的人员一面记录,一面开始准备,11∶07分,这条消息在演播室报了出去。

活泼:每天早上09∶00,主持人在演播室向观众道早安,然后预告一天的节目安排。每天晚上8∶00,专题报道的主持人向大家问好,综述一天的赛况,每天夜里22∶30,“金牌榜”的主持人又总结出全面的奖牌分布情况。他们的身后是一块醒目的表盘,时间和所有观众家中的一致,加上闪烁的各个屏幕,从心理上给观众一种活泼的感觉。除了赛事之外,还穿插有现场采访,演播室客人,各种花絮等使报道整体生动活泼。

多层次:我们设计总体节目时,考虑到了各个层次观众的需要。对于有时间的体育迷,我有亚运赛场,里面是大量的现场直播和及时的新闻播报,主持人似节目总调度,把观众从一个赛场引向另一个现场,每天长达八小时的节目虽然由各种比赛构成,却又显得浑然一体。

毕竟白天的观众人数有限,而晚间8∶00左右,正是全家的闲暇时间,因此我们的专题报道是一个家庭化的节目,它信息量大,但每段比赛时间不长,其中加有“名人访谈”“赛场快讯”“今日战况”“赛场内外”等几个小栏目。

灵活:体育比赛中有一些易变的因素。例如,排球比赛,可能一小时,也可能三小时,另外由于海湾局势变化,各项比赛的赛程确定得很晚,例如足球比赛是在9月22日才定下来的,而且有很大改变,由于事先计划时包下整段时间,在演播室由主持人反复报告转播计划,使观众不会觉得突然,比较好地引导了观众的观看。另外因为所有节目都采用直播方式,所以应变能力很强。10月5日晚11点15分,中国男排力克南朝鲜队取得冠军,由于发奖仪式拖得很晚,其他节目不好安排,比赛一结束就停止了转播。这时,许多观众打来电话要求看男排队员站在领奖台上的情景。我们临时决定,在二十分钟之后的专题报道的第一条插入领奖的现场实况,满足了观众的要求。

3.所有工作人员全力以赴

体育节目部的全体人员在9月6日的动员会上就明确了一点:电视不是简单的谋生手段,而是一种必须有所牺牲的事业。我们的第一目标是让全国亿万观众最大限度地了解亚运会。如果说在其他一些小型节目制作时还可以考虑到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但亚运会铺开的面如此之大,牵涉的面如此之广,所有工作人员唯有不谋私利才能完成任务。

这次报道的劳动强度之大是任何一次报道所没有的。体育节目部和国内播出制作中心的人员每天8∶00开始,一直要到晚11∶00以后才能结束,中间只有一两个小时的午、晚饭时间,从9月22日到10月7日,每天如此。但无一人有怨言,尽管大家都面露倦容,但每个人又都在高度兴奋之中,因为我们知道,全国人民唯有通过我们才能了解亚运会,我们面对着几亿双眼睛。

播送部的丁文华、陈泽时、李跃山、王林等同志从世界杯足球赛之前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连续加班,保证了设备的完好,工作态度令人钦佩。体育部的宋世雄同志患甲亢还没有痊愈,但工作认真负责,把十几位解说员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吕明俭同志患高血压,开幕之前医生还打电话要求让他全休,但他负责“亚运赛场”的播出,没有休息一天。宁辛是“亚运赛场”的主持人,每天早上7∶00开始,一直守在演播室,常处在高度紧张之中,受到了极大的锻炼,各方面反映进步很大;师旭平是“专题报道”的负责人,为了把节目搞好,每天8∶00到中心,晚上12∶00以后才能回旅馆,这个节目受到了各界的好评。王嘉玲、张兴、徐磊、任江舟、孙正平、曹玉春、孙和平、庄园、李浩等同志都以一流的水平完成了任务。

同类推荐
  •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研究本土媒介的产业化,推介国际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先进理念,见证中国传媒经济学科建设的历程。本土化:走符合中国传媒学术与传媒实践要求的本土化道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国际化: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确立自己的历史与时代方位,关注国际潮流,关注世界大事。人文化:将文、史、哲、经、法、教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充分的吸纳,以此丰富和深化传媒学术的内蕴。专业化: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表达方式上,不断在专业领域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 谁“害”了北大学生

    谁“害”了北大学生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其传统中所弥漫的气息,表现在毕业生身上,却与社会现实存在某种冲突。问题出在哪里?是谁“害”得他们与社会现实不合拍?又是谁“害”得他们饱受种种非议?是北大学生自己?是北大学校?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会整体发展效应的结果与悲剧?这其中是否隐藏着深刻的体制性根源?
  • 羡慕嫉妒恨:一个关于财富观的人类学研究

    羡慕嫉妒恨:一个关于财富观的人类学研究

    曾经“眼红”与“红眼病”的讨论占据20世纪80年代报纸头条,现在“羡慕嫉妒恨”又成为流行词汇。本书从对“红眼病”“仇富心态”的文本分析,到深入华北因采矿暴富的三个村子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试图把“羡慕”“嫉妒”“恨”作为理解“暴富”、“财富不平等”与“开矿纠纷”等社会现象的切入点,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道德文化机制,由此探讨乡土社会嫉妒的发生、控制及消解机制,并针对由财富快速积累而引发的急剧社会变迁进行更为深入的人类学解读。
  •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美、英、德、法、俄、日等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提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以复式专才教育为途径,以社会责任为专业理念,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从业者、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者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
热门推荐
  • 快穿之炮灰的花式逆袭

    快穿之炮灰的花式逆袭

    【第二部】嗯……已完结哈哈哈嗝~下一本接着写的,快穿:主神,我们私奔吧。好不好看我不知道,反正我认真写了的,不喜勿喷,嘻嘻嘻。欢迎加入挽风,群聊号码:917456919。
  • 快穿系统之攻略宿主大人

    快穿系统之攻略宿主大人

    161最近有一些绝望,别人家的宿主可萌可御可推倒,自家宿主却是一吃吃到底,任务排行傍第一,一个鬼啊?!“161,女主真的不能攻略吗?”“不能”“哎,没事,给你说一声而已,女主已是裙下臣,可以吃好吃的啦,哈哈”161,卒。“喂,你干什么?”云若樱向后退,男人有些受伤,“樱樱,你不记得我了吗?嘤嘤嘤,你个负心汉……”emm,什么鬼,但做人要诚实,云若樱表示“不记得。”男人,卒。这是一个一群人拯救女主,带她回家的故事。小白写手,请多谅解。
  • 名门婚宠:总裁,劫个色

    名门婚宠:总裁,劫个色

    “你竟然敢逃?”昏暗的房间,本来好看的眉眼尽是一片暴戾之色。安羽倾很惆怅,这都一年多了,怎么这个男人还是这样霸道?她微微侧头,避开他的气息,含笑开口:“慕总裁这样是舍不得了吗?可惜啊,晚了。”男人怒极反笑:“有功夫跟我嘴硬倒不如好好想想,整整七百五十四天,你要怎么偿还我!还有那个不知道是谁的孽种,别让我看到!”安羽倾一愣,然后冷笑出声,慕总裁,那可是你的种,我就偏要领过来让你看看!简而言之,就是爱过,恨过,痛过,笑过,你还是我的。
  • 我喜欢你是在第一眼

    我喜欢你是在第一眼

    少女时期,青春萌动,却总觉得喜欢一个人很麻烦。后来孤身一人寻寻觅觅,才发现有个人也在某个地方等了你多年。(故事与本人无关)
  • 假如那是爱

    假如那是爱

    她叫小紫。女的,为什么要特意声明呢?女小紫的某资深好友说:“小紫你太拧了,太主见了,太义气了,太霸道了,你怎么不是一男人呢?”小紫其实很女人,喜欢浪漫,喜欢发呆,喜欢购物,高兴了没心没肺地笑,伤心了咬着嘴唇哭。如果真生气了就是什么也不说。小紫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小说家,和贤妻良母。但是她好像很难梦想成真,因为......他,沈之夏聪明睿智,深不可测,事事求完美,是众星捧月的人物,但是他的人生从遇到萧小紫开始就注定颠三倒四了......
  • 杨力谈做好月子不留病

    杨力谈做好月子不留病

    本书是著名中医养生专家杨力为新手妈妈们精心编写的坐月子指南,旨在帮助新手妈妈们科学坐月子,拔除老病根,养出好体质,健康一辈子。书中解答了月子期新手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例如,如何在月子期间调理好身体;如何解奶水不足、涨奶问题;如何喂养和护理新生儿等。另外,本书还对顺产和剖宫产妈妈不同的护理方式、哺乳和非哺乳妈妈的不同饮食方案以及新生儿的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的不同方案有详细阐释和指导,是一本操作性极强的坐月子指导书。
  • 都市神级强者

    都市神级强者

    新书(天界打工皇帝)已经发布,请大家来爽! 从仙魔世界穿越而来的超级强者,降临到了病秧子富二代身上。兵王回归,修真者出山,贴身保安,这样的戏码你是不是看腻了?2017劲爆爽文,武力值突破天际,拳拳到肉,震撼来袭!书友一群已经成立,群号,272257674,欢迎大家来群里聊天打屁。
  • 探秘:世界未解之谜(历史篇)

    探秘:世界未解之谜(历史篇)

    古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很多令拥有高科技的今人汗颜。记载在史书上的文字无法将那些历史完整地展现给今人,我们只能通过现存的蛛丝马迹去按图索骥。
  • 服务的59个满意法则

    服务的59个满意法则

    由于客户服务这一行业的特殊性,本书的侧重点不在于理论的梳理,而是偏重于理论知识与案例并重,本书为从事各个行业的客户服务工作者们提供了实用的技能和大量可供借鉴的案例。除了理论点评外,更设计了大量的服务场景和实例,内容生动、真实、有趣。描述了这些行业客服人员有可能会遇到的服务难题及应对方法,将这些案例集中在一起,并予以适当的点评与指导,以适应不同行业的客户服务人员的要求。
  • The Fashion Insiders' Guide to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