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9500000005

第5章 初试牛刀(1)

我不在意一定要独创,因为电视就是发达国家早我们几十年发明的。首先是学习,我的下一代人才应该是创造者。

对于我来说,80年代是一个将体育电视从勉强接受的职业到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的转变。在这个十年里面,我开始热爱上了体育电视这个行当。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在所有的新闻内容里面它距离普通老百姓最近,最少限制,最多创造性;

第二,体育竞赛是当今世界最真实的场景,即使有兴奋剂等丑恶存在,运动员在冲刺的那一瞬间流露出来的神情是完全真实的。现代社会缺少的就是这种让人心动的真实。

中央电视台报到

1982年1月,我到中央电视台人事处报到,满怀希望被分配到新闻部,因为我学的是电视新闻摄影。谁曾想通知我去工作的部门是体育部,确切地讲是专题部体育组。虽然在毕业分配之前知道有些同学到那里实习过,但由于最后一年我们基本上都是在外面实习,我又不愿打听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因此记得的只是同学说了一句,那里的出国机会多。然而总认为出国离我太远,并没有这个愿望,所以对体育部究竟是干什么的真的不甚了了,隐隐约约还有个错觉,体育部大概是工会一类的性质,组织职工日常体育锻炼的。所以刚听到人事处的通知时心里着实不满意。可是那个时期的人听话,也不敢说什么,只好去了。谁知人事处的这个“乱点鸳鸯谱”竟然将我点得一发而不可收,直到今天。后来时间长了,才听说人事处的决定也并非无的放矢,原来体育组是坚持要另一位同学的,但系主任矫广礼老师却一定要我来,并且说要给中央电视台体育组一个更好的。到现在我也没有机会问问矫老师这件事情,因为我和他没有任何私交。

正因为以上原因,体育组的领导们开始对我很冷淡。可以想象得出,坚持要的人不给,却分配来一个谁也不认识的,这种情况无论放到哪个单位都是会引起不满的。我却简单,一点都不知道这里面的曲折,当然也就没有烦恼。

我是体育组的第九个人,进到体育组的头几天,大家对我都很客气,但也就是客气而已,却没有人告诉我该做什么。看了两天报纸,我看不下去了,见办公室里有一部放映机,就搬了出来,再从堆着的胶片盒里找出老同志的作品放了起来,学习体育节目该是什么一个样子。看到的是1980年中央电视台对冬奥会的报道,那还都是用16毫米的胶片摄影机拍摄的。

这么着我看了一个星期的旧影片,还是没有人告诉我该做什么,似乎我的工作就是上班打开水,然后喝茶,然后看报,再然后回家。我终于耐不住了,一天清晨6点钟,窗外一片雪白。我爬起身,骑了40分钟自行车赶到台里,从冯一平的桌下拿出他那台“包来克斯”摄影机,给他留了一张字条:冯老师,突然下雪,我想去中山公园拍一些北京人锻炼的镜头,来不及提前请示,抱歉。我提着机器走到大一路公共汽车站(没有人告诉我可以去车队要车),买了张门票进入中山公园,拍回来一条“北京市民雪天坚持锻炼”的新闻,本来是想练练手的,但冯一平说:既然拍了就送联播吧。那时候联播好上,当晚播出后一位台领导认为不错,有群众观点。

从此我是一发而不可收,每天至少会出去拍一条新闻,当然一般情况下都跟着一两位老同志。那时不像现在这么多工作,新人都是节目的中坚力量。那时更像是学徒,要靠自己的勤奋来创造自己的天地。我曾经跪在场边,肩抗着摄像机两个小时录下了一整场柔道比赛,当比赛全部结束后,带我去的老同志才告诉我,此场比赛只发30秒新闻,我差一点背过气去,但是还只能不露声色地说声好。正由于这段无法忘记的经历,我对新来的同事从来都是平等看待,无论他们是正式的、招聘的,还是借调的,标准只有一个——工作质量。尽管我没有多少时间和他们闲谈,但是绝不允许令他们感觉到在体育部受到歧视。

1982年是我干得很苦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始终没有找到从事电视体育报道的乐趣,但是由于责任感使然,我还是投入了自己最大的精力,一年拍摄了300多条新闻。

前任美国奥委会主席尤伯罗斯和我说过好几次:他由衷地感谢中国,因为中国救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他当时是组委会主席。如果当时中国加入苏联和东欧集团的抵制阵容,洛杉矶奥运会将会是另外一个残缺的奥运会,连续八年的“半个”奥运会或许真的会终结这个现在全世界都想得到的聚会,而中国人或许也就不会有这么巨大的奥运情结。

就我个人的命运而言,如果不是1984年的奥运会,可能也不会把电视体育报道当成终生的事业。

初次见识

我是在联邦德国参加第一次奥运报道的。那一年,从全国广播电视机构选派12个人到西德进修一年,那也是我第一次出国。和现在不同,1984年的时候中国和欧洲还是两个世界。记得飞机在法兰克福机场降落之前,我们从空中看到了像放满火柴盒一样的五颜六色汽车的停车场,谁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因为那个时候的北京首都机场航站楼前面只有几个停车位。

1984年7月,根据我的要求,负责我们进修的西德艾伯特基金会将我安排到斯图加特电视台,因为西德电视台奥运会报道的国内大本营设在那里。

1984年时,西德的两家电视台ARD和ZDF向洛杉矶派去了130多人,两家电视台总共还有300人从各地聚集到斯图加特。在那里,电视台一栋大楼的地下两层楼改造成了临时的奥运会播出制作中心,包括两个500平方米的演播室。如前所说,当年中央电视台有5个人到洛杉矶,台长领队,还有5个人到香港,利用香港无线电视台的奥运会报道信号制作节目后再传回北京播出。

那是我最辛苦的二十来天。苦在不停地看电视,我在指挥部里有一张办公桌,但大多数时间是坐在指挥部的监视器前,旅馆离工作的地方走路5分钟,回到旅馆也是马上打开电视机,由于时差的关系,每天的奥运会报道结束时都是凌晨3点以后。为了写这本书整理我过去的文章,找出了一份当时写的材料,一字未改地照录如下:

联邦德国电视台报道1984年奥运会的情况

欧洲中部时间1984年7月29日午夜一点,联邦德国电视台的一位播音员出现在屏幕上,对观众说:“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开始对第23届奥运会进行报道了。我们的节目将和时钟一起运转。”

联邦德国有两家电视台,在大型体育报道中一般都是合作的。这次是两家各负责一天,轮流播出。无论是哪一家,每天播出时间都达16小时以上,的确可以说是和时钟一起运转。这在联邦德国电视史上也是第一次,所以被人们称为“电视马拉松”。

为了进行这样及时的报道,联邦德国两个电视台合作,共做出了2500万马克的经费预算,组成了两个报道组。一组称为“奥林匹克报道队”,由80名记者和54个技术人员组成,在洛杉矶设立了一个演播室,租用了四条卫星线路(三路是与欧广联合租,另一条是单独租用的),除了利用美国ABC广播公司提供的节目外,自己还出动了十部摄像机在各赛场内外拍摄。另外一个组称为“家乡编辑部”,设在斯图加特电视台,仅编辑人员就有80人左右,人员来自全国各电视台。

我手边有一份节目表,现抄录如下:

1∶00—6∶00实况转播

6∶00—9∶00早餐新闻(每次半小时,共六次)

13∶20—15∶00综合报道

17∶05—19∶00综合报道及实况录像

19∶30—1∶00综合赛事

每天这样多的播出时间,除了实况转播之外,势必要许多次地重复报道。由于联邦德国电视台的这次报道是针对不同的观众提供不同的节目,所以观众并不感到节目重复。

从午夜1∶00到清晨6∶00的实况转播,主要是为了满足体育迷的要求。电视台总编提出:夜间的实况转播是为了让观众如同坐在洛杉矶的体育场看台上。一位观众说:“我的眼睛差不多快和荧光屏一样总是开着。我每晚必看,有时白天再看一遍。我的电视机都快烧坏了,我也需要一副防护眼镜。”像这样晚上看到深夜的观众,每天大约有300万,这在6200万人口的联邦德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有不少人白天要上班,不能深夜还坐在电视机前,但是他们希望在上班前就知道夜里的比赛情况;另外还有一些人虽然对体育不是很有兴趣,但他们也想了解本国运动员在夜里得了几块金牌,奖牌数占第几位等等。为了这一部分观众,特设“早餐新闻”。由于联邦德国各工厂、机关的上班时间从早上七点到十点不等,所以“早餐新闻”从六点到九点共播出六次,每次半小时,其中二十五分钟是奥林匹克消息,五分钟其他新闻。由于新闻量很大,每次播出除主要新闻是重播外,也逐渐加进去一些新消息,六次内容并不完全一样。这一节目每早大约有200万人坐在早餐桌前观看。联邦德国报界说:“早餐新闻是电视台想出的非常好的主意。那位可怜的,必须在清晨三点起床的播音员看上去非常疲倦,只好不断用咖啡来提神,以便连续六次向观众报告新闻,但他给人们带来了金牌,也给人们带来了食欲。”一家报纸写道:“当格罗斯在为德意志民族游泳的时候,他的祖国正在酣睡着,但是我们有‘早餐新闻’,可以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他打破世界纪录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在联邦德国有相当大一部分退休人员、家庭主妇和学生。这一部分人由于身体或精力的原因,也不能太晚睡觉,但白天他们是有时间的。为了这一部分观众,特安排了午间“综合报道”,内容是前一晚最精彩场面的重播。

当然,最多的观众是在晚上六点到十一点左右,所以这一时间的节目是整个节目的重点。但由于时差的矛盾,联邦德国时间十八点到二十四点之间正是洛杉矶的上午,大部分是预赛,没有很精彩的争夺。考虑到一大批体育迷是有职业的人,这些人不满足于只看“早餐新闻”,他们愿意再详细地看到前一晚比赛的情况,因此晚间的电视节目有很大一部分也是重播。但这部分节目不是像中午那样大段的重播,而是挑选编成较为精练的集锦,在实况转播的间歇中陆续播出。据统计,在这一段时间,联邦德国约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收看这些节目。

联邦德国电视台这次对奥运会的报道不仅实况转播的时间长,在奥运会前夕就做了充分准备。从1983年10月份起,先后派出了几批记者到洛杉矶,拍摄了六集纪录片,有介绍风土的、有描绘人情的,在奥运会前夕连续播放。在比赛期间,他们还常常抽出一两台摄像机拍摄比赛场外的情景和人们的反应。例如:在游泳决赛时,有一台摄像机专门安置在看台上,偷拍格罗斯的父母观看他夺金牌、打破世界纪录时的场景,将他父母那种期待、担心、兴奋以至狂喜的全过程忠实地记录下来,极为感人。另外编辑部还准备了大量本国著名运动员的背景资料影片。这些影片都不太长,在转播的过程中随时插入。这种纵横交错的报道方法,使整个节目显得更加充实、生动、引人入胜。

虽然奥运会的报道有相当大一部分固定观众,但联邦德国两家电视台还是想出种种手段来吸引更多的人。其中有一个叫做“奥林匹克儿童征画”的小节目,规定由12岁以下儿童参加,在8月10日之前,将作品寄到电视台,每天中午用10分钟的时间来展示一些陆续收到的作品,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尝试。他们搞这个节目是因为在联邦德国有一些人不喜欢看电视,对体育节目没有什么兴趣,但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孩子的家长。儿童总是好奇的,只要邻居的小孩,或是班上的同学参加了征画活动,他也就会受影响去试一试,尽管规定家长不可代劳,而父母总是愿意帮孩子一把的,至少是出出主意,这就迫使他们也和儿童一起坐在电视机前。在10天之内,斯图加特电视台就收到10多万份儿童画,这说明至少有10万多个家庭参加了这项活动,而这里面肯定有不少家庭本来是不打算观看奥林匹克运动会节目的。

联邦德国电视工作者非常重视记者现场采访,在比赛期间,插入一些现场采访镜头,给观众以更强的现场感。联邦德国有些电视记者采访搞得非常出色。他们的谈锋锐利,反应极快,态度以赞扬为主,有时也有尖锐的批评。一次联邦德国选手在射击比赛中失利,教练一味埋怨是由于记者的干扰。这时记者在镜头前就问:“别国的运动员也是在比赛前五分钟接受记者采访的,为什么他们不受心理影响呢?”像这样的现场采访观众很喜欢看。

同类推荐
  • 中国“超级”大学

    中国“超级”大学

    本书作者在十余年大学生与大学教师的生涯中,对当今中国大学的一应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了横向对比、纵向解剖的综合分析和思考。在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真实性、实用性、时新性,加上作者的简要精彩注评,相信能给高三即将高考的学生、大四即将考研的学生、研三即将考博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很好的参考。
  • 永恒的中国心

    永恒的中国心

    吴大观同志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品德高尚、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2009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做出决定,追授吴大观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国资委党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活动。吴大观同志还光荣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书收集了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演讲稿及中央、地方媒体对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各类报道,对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进行了详尽介绍和深入挖掘,是学习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生动教材。
  • 报人成舍我研究

    报人成舍我研究

    本书共分三部分:专题研究论文、成氏原著文选及相关附录文献,其中成氏原著文选为成舍我离开大陆前发表的主要新闻学文章,在大陆地区首次集结出版,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本书第一次提出了成舍我独特的“二元一体化”办报模式,并对其新闻思想与办报理念进行了多角度、纵深化的详尽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

    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

    这本“词典”有近千个词条,包括哲学、科学、文学、医学、宗教、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赋予现代词汇全新的诠释与内涵。  这是一个医生放下手术刀,在工作之余、旅途之中执笔剖析诊治社会病症之作,是一个医生对社会、人、事物的一种另类思考和感悟。一种后现代文化与智慧的表达,一种脱俗的、似不经意的,更是深刻、泼辣的理性认识。它也许是一种调侃,却绝非庸俗的黑色、灰色或黄色幽默。它可能看似怪异,却着力维护人性,维护真、善、美,揭露虚伪、空话、大话、套话的假、恶、丑,用意在于分清是非,明辨荣辱。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热门推荐
  • 另一面

    另一面

    蓝妙芝不再说话,开始拨打田园餐厅的外卖电话,据说那里的鲫鱼豆腐汤做得非常地道。蓝妙芝认识我的时候,我就一直不吃任何由鲫鱼做成的菜肴。因为那天,在去看望静子返程的路上,我们一帮人都又累又饿,便在路边找了个鱼庄,点了份鲫鱼豆腐汤,吃点垫垫肚子。队友们都吃得津津有味,我却觉得那鱼汤土腥味浓重,皱着眉头也无法下咽。但今天,今天的鱼汤或许会是另外一番味道吧?“四大皆空妆”,这个新词语成了扔进顾客心湖里的一块石子,一层层涟漪在“另一面”荡起。我跟蓝妙芝还在吃午饭,就不断有顾客涌进门。她们也不顾自己有没有预约,纷纷要求说,给我们也化个“四大皆空妆”吧!这个妆好,轮廓鲜明,五官又柔和,什么雀斑、皱纹、下垂统统不是问题。
  • 中华五千年历史之谜

    中华五千年历史之谜

    “创造历史的人是在时光沙滩上留下脚印”。从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的远古时期到今天的飞船造访月球,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到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可以说,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探索史与奋斗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发展史的分析与观察也更为细微、更为拓展,从而又让人们挖掘、发现了历史更多、更玄奥的谜团和疑问……
  • 神墓

    神墓

    一个死去万载岁月的平凡青年从远古神墓中复活而出……
  • 我拿什么与你厮守

    我拿什么与你厮守

    惨事!心上人订婚了,新娘不是她!倒霉!遇上劫匪,还来个慢半拍的巡逻员!受伤!怎么惹上了个妖孽医生?难道,她今年是流年不利?!----变天了!心上人竟想吃回头草?怎么办?妖孽医生帮她做了决定:“你是我的!”可是,这都什么跟什么?!----是要心心念念青梅竹马不经意许下的地老天荒?还是惊才风逸黑马王子处心积虑给的无边幸福?爱,愿她安然无恙!————推荐好友作品:半只蜗牛《纠缠:妖皇的烙印》http://m.wkkk.net/a/222889/
  • 帝王劫:绝宠弃妃

    帝王劫:绝宠弃妃

    她将心上人拱手相让,大婚当日,与别的男子举止亲密。 她说,人终是要向善的。 她说,有两个人她永远不能利用:一个是他,没有他,她早失了清白之身;一个是他,没有他,她早成了剑下亡魂,何谈复仇。可偏偏,天意弄人,她靠着他们一路往上爬,为达目的不惜出卖自己的色相,毫不犹豫划破如美玉般美艳的皮囊……她说我迟早有一天会被天下人唾弃,若是有一天我万劫不复,那便是我的命。她叫覆璃,南璃的璃;他叫李琰,王字琰;他叫江寒,最寒不过一江水。她的毒,她许下的万劫不复,她都会一一做到!
  • 七步成媚

    七步成媚

    大酉崇极帝设下埋伏袭击巨泽藩王世子沈千持,大战之中,沈千持及其一个月前新婚的世子妃晏容公主慕容嫣双双身亡,巨泽正式成为大酉领土。两年后,本该溺亡的慕容嫣却女扮男装,假装成孪生哥哥慕容久再次回到大酉京城。她怀着未知的目的,在青梅竹马鸿水帮少帮主季澈的帮助下,出入于京城上流社会,与温雅的文渊阁首辅魏南歌,神秘的面具公子凤渊等人结识,却不知这些人接近她也各有目的。太子继位前夕,一场诡谲风暴即将来袭。
  • 识人的智慧:透过表象读懂对方的心

    识人的智慧:透过表象读懂对方的心

    《孙子兵法》告诉我们: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想在交际场上游刃有余,要想在事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就必须拥有快速读懂他人内心的敏锐洞察力。然而世事纷繁,人心不古,要想迅速看透他人实为一件难事。《识人的智慧--透过表象读懂对方的心》,就是为了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
  • 前妻带球跑

    前妻带球跑

    ▁▂◇▂▁看着他们十指紧扣的手,看着他温柔的眼神,她的心仿佛就这么被血淋淋的破开,再被人活生生的取出来了一般,呵呵…终于她还是麻木了,麻木的看着他们,麻木的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麻木的走出了才住了1年的新婚之家——那个她原本以为是她幸福的归属的家,谁知道它最终竟然成了她幸福破灭的地方!呵呵…可是——就算她离婚了,就算她被最心爱的他抛弃了,就算他跟她说他找到了心爱的女人,但那个女人并不是她,就算她从8岁起她就一直一直爱着他,从未变心过,那又怎样?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谁少了谁就不能活的,不是么?再说,她还有——肚子里才2个月大的孩子陪着她呢!她绝不会告诉他她有了这个孩子,因为她怕他要她去打掉这个孩子!既然如此,还不如不让他知道的好,孩子是她一个人的!她以后只会为了她的孩子而活!爱情——对于她来说,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忆罢了。他走了,连带着把她的心也带走了,她知道自从爱上他的那刻起,她便不会再爱上别人了。▁▂◇▂▁【本篇作品版权归本人所有,未经本人同意谢绝一切转载!】这是小七为本文做的视频哦!黙个人觉得很漂亮,亲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哦!▁▂◇▂▁现代都市言情文!如果各位亲喜欢的话,不妨收藏个!如果各位亲比喜欢还要再多点喜欢的话,不妨推荐个!▁▂◇▂▁黙的群号是:85032737!▁▂◇▂▁黙的作品:【前妻带球跑】【暴女虐夫】【女巫翩翩闯古代】
  • 风行录之风将起

    风行录之风将起

    异象生引天外来客,千年局现对弈之人。天下乱局,英豪并起。千年布局,有人一肩挑之。执子而弈,对与错,恶与善,谁人知?曲终人未散,却已不复初时......
  • 21号计划

    21号计划

    银河联军已被击垮,失去援助地球战力仅剩19%,地球已孤立无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