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5100000013

第13章 三位文化巨人的三式人格(3)

如果连实事都不是,你求是的基础在哪里呢?就像最近曝光的上海市“钓鱼式”执法,分明是栽赃陷害,事实都不成立,硬造一个事实出来,而且还要假执法的美名,还要跟着严厉的处罚,还要光天化日之下打扮成正义的化身,实在太过丑恶。与此类人等讲“实事求是”,会把实事求是羞臊死的。

“有一分根据,说一分话”,太重要了,学术之事,本当如此,必然如此。不如此何以称之为学术。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前提是有根据才行。无根无据,道将安在,术业将安在?它没有安身立命的基础呢!你纵然自认为非常专攻,也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讲自由,讲实证,必定讲理性,讲宽容。实在理性与宽容,如同鸟之双翼,宽容不能没有理性作内涵,理性表现在学术研究上即是实证,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又是宽容,而它的价值底蕴则是自由精神。

胡适的理性表现,在中国人中可以说是最典型也最完整的。因为他信奉理性,所以常常坚决反对激烈的出格行为。对朋友如此,对同事如此,对论敌也是如此。他那个时代,看他不顺眼的人很多,骂他的人也不少。但他是不骂人的。鲁迅与他曾经是同仁,后来是敌对,至少在鲁迅那一面看来是敌对的。但他对鲁迅的成就,一贯肯定。

后来,苏雪林等一班人指责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人的著作,他还要站出来予以澄清。

虽然如此,他却不是一个没有准则的人。他对于公权力,是有批判的,对于钳制言论自由,尤其不能忍受。为此,也曾和国民党政府发生过且激烈且深刻的内在性冲突。

对此,他一生都有坚持。比如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一道保障人权的命令。

保障人权的命令,这听起来就搞笑。世界上哪有人权靠政府命令来保障的?当然,也总有捧场的人会说,有这样的命令总比没有强吧!胡适不这样看,他对这道命令提出三点质疑:第一,这道命令认“人权”为“身体,自由,财产”三项,但这三项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如“自由”究竟是哪几种自由?又如“财产”究竟受怎样的保护?这都是很重要的缺点。

第二,命令所禁止的只是“个人或团体”,而不曾提及政府机关。个人或团体固然不得以非法行为侵害他人身体自由与财产,但今日我们最感痛苦的是种种政府机关或假借政府与党部的机关侵害人民的身体自由及财产。如今日言论出版自由之受干涉,如各地私人财产之被没收,如近日各地电气工业之被没收,都是以政府机关的名义执行的。四月二十日的命令对于这一方面完全没有给人民什么保障。这岂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第三,命令中说:“违者即依法严行惩办不贷。”所谓“依法”是依什么法?我们就不知道今日有何种法律可以保障人民的人权。中华民国刑法固然有“妨害自由罪”等章。但种种妨害若以政府或党部名义行之,人民便完全没有保障了。

请读者朋友原谅我引文太长,实在这些引文是如此珍贵,删去一句,我都心疼。

在胡适心目中,约法是需要必备条件的,人权是需要制度性保障的,契约是要认真遵守的。记得我在某个地方读到过,想当初冯玉祥驱逐皇室出故宫,社会舆论大声叫好,胡适先生并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国民政府既然与皇室有约,就该遵守这“约”。

约而不遵,后患正多。故,他的“人权与约法”的理念是:我们要一个约法来规定政府的权限:过此权限,便是“非法行为”。我们要一个约法来规定人民的“身体,自由及财产”的保障:有侵犯这法定的人权的,无论是一百五十二旅的连长或国民政府的主席,人民都可以控告,都得受法律的制裁。

胡适有深厚的西学背景与现代学术训练,他的这些经历与鲁迅很是不同。鲁迅也是一位革新者,但他对西方尤其是英美式的西方文明,了解得远不及胡适之多,之深,之切。而他更为熟悉的日本及德国文明,却又处在那样一个很特别的且有些畸形的历史年代。

胡适追求自由,也十分理解民主。殊不知,自由乃是民主的前提。而民主尤其是一种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比较这二者的关系,民主体制的形式化建立,也许都是其次的呢!

胡适本质上是一个建设者,与鲁迅不同,他始终是一位体制内的人,即便身在其外,心也在其内。他固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彼时中国的政情,对国民党党政合一的专政体制,有种种严重的不满——因为不满,他才极力主张全盘西化呢!而且,直到他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这个观念也不曾动摇过的。然而,他是坚决反对暴力革命的,他希望并且尊重渐进性变革,他渴望以文明的手段达到文明的目的,也因此他对于国民党政府常常表现出种种迁就,隐忍与不合时宜的遵从与合作。

胡适先生的性格其实是比较柔性的,柔性加韧性,成为他性格的基本特征。他并非没有坚持,或者说没有坚守,然而,在强权面前,却又不能做出强烈的表现,就如同他的学生殷海光那样,或者他学生的学生李敖那样。他可以做哥白尼,不可以做伽利略,即使可以做伽利略也一定不要做布鲁诺的。伽利略坚信地球在转动,但和教廷是有妥协的。胡适的妥协更其严重。当蒋介石政权在大陆风雨飘摇,堪堪毙命的时候,他依然站出来表示道义上的支持;而当后来雷震、殷海光因言论自由惨遭蒋政权迫害时,他也没有一点要与之决裂的意思。胡适一生挨骂不少,总体言之,比之鲁迅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骂他的人中,既有他的论敌与别一阵营中的各色人物,还有他支持的政权,更有他内心非常赞赏与支持的自由派人士。如他的学生殷海光,不但与他决裂,而且绝其一生,也没有真正原谅他的。

胡适的悲剧——如果这也可以算做悲剧的话,在于他的时代还远不成熟,外部环境既不适宜,内部条件也不满足,既无足够的中产阶级作支持,也无必要的市场经济作基础,又无坚牢的文化平台作奥援。然而,从历史的现实与未来考虑,他一生的信念、实践与追求,与他同时代的各个巨人相比还是成功的。

实际上,他也是有信心的。他不但对自己有信心,对他人也有信心,甚至对社会,对政府都有信心,对中国文化的未来自然也从来都不曾失去信任。各种的是耶非耶,可说一言难尽。

因为他自信,而且他信,所以他也是那一代文化巨人中,最具绅士风度的一个,又是最具独立立场的一个。他不会像鲁迅那样,对一切不满意的对象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又不像钱穆那样对所谓领袖不惜歌功颂德,也不会像刘文典那样狂狷率性,甚至不会像傅斯年那样,就做一名体制内部的轰鸣的大炮。他是有原则的,又是有礼貌的,他是有坚守的,又是有风度的;过去的是非曲直不言,单从进入21世纪的中国的现实而言,现代中国人,尤其青睐和好感胡适,不是没有充足理由的。

鲁迅的文化性格,一言以蔽之,完全可以而且完全有资格称之为批判人格,这一人格格式,使他与陈、胡二位有很大区隔。

陈寅恪一心追求学术,不批评别人,也很少有人对他进行批评。批评都少见,批判更罕见了。有时,他的学生要写批评别人的文章,他也不赞成。他只关心自己的学术与学业,那意思仿佛是说,好与不好,让成果证明,或者好与不好,你自己思量。

胡适不拒绝批判。他一生既受到很多批判,本人也曾批判过不少的人。但他有自己的准则。比如对于顽固坚守文言文的主张,他是不能容忍的;对于维护专政的理念,他也坚决不能苟同;对于所谓反对科学的玄学思想,他也很不客气;就是反对他“全盘西化”主张的,也一定要反唇相讥。但他不做过激的动作,也少有过激的言词。他的办法是:我说,我也同意你说;你说,也不能妨碍我说。说固然说,理性是第一位的。没有理性的表达,无论如何,他不赞成。

鲁迅的批判性人格,与他们截然不同,而且水火不同炉。看他一生行止,批判乃是他人生主调,也是他思想主调,还是他作品与风格的主调。他并非不喜欢学术,然而学术与批判比,批判的地位显然处于高度的优先位置;他并非不讲自由,但尤其不讲情面。自由尽管自由,但要把话说到如匕首与投枪的程度,他才能满意。其效果追求,岂止入木三分,干脆直戳要害。

但鲁迅不是愤青,既不是小愤青,也不是老愤青,把鲁迅看做愤青就贬低他了。他的批判是老道的,甚至老辣的,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也不是情绪化,歇斯底里大发作,那不是鲁迅的风格,他的批判自然有情感在,不但有情感,而且有激情,不但有激情,而且有大爱。

一般人听闻鲁迅,知道这个浙江绍兴府的老头儿爱骂人的,而且被他老人家骂过的人可真不少哩!其中尤其不乏名人,不乏大家,且绝大部分还都是些品行端庄成就卓然的人士。然而,一般人也许不知道,他不但敢恨,尤其有爱,不但骂过很多人,而且帮过很多人,他对于家人,友人,同仁,都是充满深情厚爱的。如对自己的母亲,对师长,对兄弟,对许广平,对儿子,对学生,对一些相识或不相识的青年,莫不如是。而且他所深爱的人士中,颇有一些异国异族的师友,如藤野先生,如内山完造。他尤其热爱家庭,这一点与某些所谓的革命家不同,他绝不以牺牲亲人利益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崇高品质,而是将自己的战斗精神与对亲人的挚爱,对同仁的友爱,对劳动者的关爱,对学生与一般青年的喜爱,融为一体,燃烧升华。故此,他才需要“呐喊”,也才产生“彷徨”,才不怕交华盖运,不怕做“三闲”“二心”人,才要鼓吹“热风”,才要勇做“野草”,才要“朝花夕拾”,不羞于“南腔北调”,不小觑“花边文学”,不轻视“且介亭”住所,敢于“准风月淡”,敢于揭露“伪自由书”,也不忘“故事新编”。由此我们知道,他的内心是博大的,然而,忧思之深,压抑之重,也许是局外人很难体会得到的。

鲁迅的批判具有全方位表现,要而言之,包括对专制体制的批判,对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他不认同的各色是是非非的批判。他自言前期信奉进化论的,后期改信阶级论了。在他后期的批判中,阶级与阶级理论已成为他批判的一个主题性内容,而且锋芒所至,颇令人惊。

分析这些批判内容,他对专制体制的批判,价值最高,而他对国民性的批判则最为深刻,影响也最为久远。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大体说来,是具有重大启蒙作用的,个别地方,如对中医与京剧的不满,也有些偏颇之处。他的理论主要是文艺理论批判,只是一家之言,他有他的立论标准,对手也有人家的立论根据,虽世事沧桑,不免生此长彼消之感,可以认做真理的两端性;至于他对一些人情世态的批判,则处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或有价值,或无甚价值,只是一种人生记录,但凭后世人的喜好罢了。

鲁迅的批判态度尤其坚决且坚定。他最反对的乃是骑墙派,也不高兴“费厄泼赖”。在他看来,骑墙态度差不多就等同于对恶者的帮凶。因为如此,他又特别厌恶叭儿狗,即现今养狗人喜好的京叭一类。他看不惯它们。觉得它们本来是狗,却又有些像猫,不伦不类,失去了本性。他宁可欣赏旷野之中猛犬的狂吠,并为那种“犬声如豹”的声响所感动所振奋。

鲁迅批判人格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批判是个体性的,理性化的,又是具有充分的逻辑品格的。

首先是个体性的。

鲁迅最痛恨的表达方式,乃是假话,空话,大话,以至于他留下的遗嘱中,要特别写上,儿子倘无文学才能,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空头理论家。

他反对用大帽子压人,大口号吓人,反对侮辱人格,坚定地认为“辱骂与恐吓绝不是战斗”。他主张用自己的头脑思维,用自己的语言写作,不说自己不懂的话,也不认同自己内心反对的东西。对于中国式的从众性心理与起哄式行为,更是深恶痛绝。且不论这种从众性心理与起哄式行为是说好、说歹,他内心都是不予认可的。

他坚决反对集体的乃至爱国的自大,而主张个体的自大,他这样表达自己的“自大理念”: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史的原因。

“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

“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

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家拿来当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得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有这样的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

我有时会想,一个文明时代,应该只会允许个性的批判的,而绝对不可以允许一个团体,一个政治性组织,甚至所有的人民对某一个人进行无约束无法制的无边无际的批判,就是你能找出100条根据或理由,也不可以。

鲁迅的批判,也有失之偏颇甚至错误的时候,但那性质仍然是个体性质的。故而,并不从根本上妨碍他的批判人格。

鲁迅的批判又是理性批判。之所以称之为理性批判,一是他具有逻辑内涵,二是他注重事实依据。比如他的阶级论,是以事实作依据的,而且很是生动形象。他曾举例说:

同类推荐
  •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分为七部分,共修订过六次。在书中,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自律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
  •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传媒经济学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并迅速发展,其研究领域和相关议题超出了许多对该学科不熟悉的人所能想象的深度和广度。从技术意义上讲,并不存在特定的传媒经济学这一概念,因为这将意味着传媒领域的经济规律和理论有别于其他领域。然而,从实践来看,将经济规律和理论具体应用于传媒产业和公司却意义深远。因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解析经济影响力如何指导或限制传媒活动,以及它如何对传媒市场的具体动态产生宏观影响。
  • 悦读MOOK(第十一卷)

    悦读MOOK(第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中国“超级”大学

    中国“超级”大学

    本书作者在十余年大学生与大学教师的生涯中,对当今中国大学的一应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了横向对比、纵向解剖的综合分析和思考。在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真实性、实用性、时新性,加上作者的简要精彩注评,相信能给高三即将高考的学生、大四即将考研的学生、研三即将考博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很好的参考。
  • 魏雅华时评精品选

    魏雅华时评精品选

    本书精选了著名时政经济评论家魏雅华先生近年来所发表的最有影响力的200篇时政评论。作者以手术刀式精准的笔触,对中国社会的痛点、难点和盲点,病灶、时弊和缺陷,尤其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啃不动的硬骨头,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病理学解剖,内容涉猎广泛,批评尖锐深刻,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掷地有声。全书分时政,国际,财经,税收,医疗,住房,法治,股市,体育,文化等10卷,共计30余万字。
热门推荐
  • 重生校园女神:总统,放肆宠

    重生校园女神:总统,放肆宠

    传闻总统大人不近女色,可能是个gay?苏千夏望着每晚爬自己床的男人,欲哭无泪。传闻真他喵的有误。白焱宸摸着她的肚子:“老婆,米麒的孩子都会叫爸爸了,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出生啊?”她拍开他手掌:“都没怀孕呢生什么生?”他勾起唇角,邪肆一笑:“所以我们要赶紧造孩子。”说完就强势扑倒。
  • 奸妃宫略

    奸妃宫略

    魂穿五年,权势熏天的老爹和新帝斗得风生水起。一不小心成了炮灰,还要进宫演无间道。不做贵妃,她宁可当个小女官,眼巴巴的盼着出宫的日子。后宫水深,皇帝有事没事招她两下,妃嫔们恨得肠子痒。阴谋算计接踵而至,谁都想给她小鞋穿。大爷的,慕容紫不干了,掀桌逆袭!奸狠毒辣?必须有样学样。心计手段?你们不是对手。当一群以皇后为首的疯女人处心积虑想把她往死里整时,她正和皇帝培养感情。只要搞定了这个男人,权势有,地位有,天下有,尔等都是渣渣。中途开挂杀狠后,杀恶妃,杀逆臣,杀尽一切挡路的人。
  • 苦儿流浪记

    苦儿流浪记

    苦儿雷米从小被抛弃,幸得巴伯兰妈妈收养,却在八岁时被养父卖给一位老艺人。从此,他和老艺人带着几只会杂耍的小动物辗转各地卖艺,期间老艺人不幸入狱,出狱后在寒冷的一天被冻死。幸而雷米又被好心花匠收养,可花匠也因花房被毁还不起债而入狱……雷米多次踏上流浪之行,多次得到好心人施救。善良勇敢的雷米最后又踏上寻找亲生母亲的征途,去揭开他的身世之谜。
  • 你应该知道的商务礼仪

    你应该知道的商务礼仪

    礼仪是人类生活学习的道德规范,它是在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对一个人来说,礼仪代表了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对国家来说,礼仪是文明的体现。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是礼仪之邦,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商务礼仪,这本书全面介绍了商务礼仪的规范,让我们在工作应酬时更加大方得体。
  • 凤倾天下盛世为凰

    凤倾天下盛世为凰

    自古凤凰与龙乃天作之合,大婚之日仙、妖、神、魔纷纷祝贺。乃天下之大,唯有一人褪去以往妖娆的红衣,着绿衣之身闯入梧桐苑夺走新娘。“娘子,宝宝说饿了。”“穷奇,你瞎说什么,哪来的孩子。”“你忘了家里的小娃娃了吗?”凤倾嘴角抽了抽,停住脚步。“饕鬄饿了?”“放心娘子,有为夫在他不会将你清蒸红烧爆炒的。”穷奇说完,直接抱起凤倾消失在众人眼中。就这样在大婚当天,新娘和别人跑了,新郎还在水里泡着。
  • 赛迪尔奥特曼

    赛迪尔奥特曼

    内容,人物都是原创的,和M78没有太大的关系。
  • 惹上大神:欠你99次情债

    惹上大神:欠你99次情债

    黑历史,别看QAQ黑历史,别看QAQ黑历史,别看QAQ
  • 轮回之业

    轮回之业

    “世间所谓轮回,究竟是天道因果的轮转,还是众生不灭的执念……”修道一生,到头来才发现,我的业、我的道,早在与你邂逅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应运而生、逆劫而起的少年,宗门、江湖、境界,武斗、智斗,追溯太古,又将揭开怎样的轮回之业……
  • 听经济学家讲故事

    听经济学家讲故事

    经济学就像远远挂在天边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及吗?经济学是复杂的理论,高深的原理,抽象的数学符号吗?不,经济学是和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妙趣横生的事实。本书就是你正在寻找的通俗化的、不用费力就可读懂的“经济学”。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从大量的生活小事中明白经济学的规律,从生动风趣的描述中学到经济学的常识,却不需要去读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去钻研那些艰涩难懂的经济学读本。
  • 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任何一段辉煌的背后,都有血汗、泪水、艰辛和失败。本书是一部着眼经济、落笔人生、弘扬创业、宣传励志的书籍,它可以见证企业家们从一个专业的经济工作者向宣传思想工作者转变的心路转折,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时“撬动”了企业家们对宣传思想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初衷和工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