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1500000002

第2章 如何理解青年心理健康(1)

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是讨论网络对青年心理的影响和改变的大前提。

尽管很多人在说心理健康,但是说法的角度不同,理解以后对自己的有用性就不同,谁不希望得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呢?

笔者的思路是,通过疾病和健康比较分析,用平衡的观点理解青年心理健康含义,为后面的展开分析做准备。

这一章内容是对理解和分析青年心理所做的基本观点储备。换句话说,即探讨青年心理的观点从何而来。

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的相对认识

如今,在同事与朋友聚会闲聊中,你要是问一问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大概多数人会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精神、心理活动的,或者是研究行为的,甚至会说是猜测心理和活动的。不错,这些感觉和认识都有道理。

一、理论定义

看看现代心理学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关注。在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浦·津巴多著的《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对心理学的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在Phillip L.Rice著的《健康心理学》一书中,对健康心理学的定义是:“是对促进和维护健康、防止生病、辨别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联系,以及对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形成的融教育、心理学等学科贡献为一体的结合体。”同时,该书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都完好的一种状态,它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些定义比较复杂,化繁为简地理解,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体健康和疾病状态的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它通过医学心理学告诉人们如何保持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是原来的预防医学的内容,后来与心理学走到一起。国家设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际上就是从医学和心理学中介角度,通过体检、发放预防药品、疾病普查等手段监控、干预大众健康状况的。在2003年“非典”那样大范围的疾病干预和监控中,对于没有染上疾病的诚惶诚恐的大众人群,他们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心理学研究的应用领域和手段,已经超过了单纯医学或医学心理学角度理解的健康和疾病的范围。

二、理论与行为

大学里学习《心理学原理》的时候,只是涉及一些理论观点,基本不涉及实际社会行为,对于生理疾病的心理整合处理,也基本不涉及。

因此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学内容和他们的现实需要联系不起来。笔者也是在学习临床心理咨询技术以后,才知道健康和疾病是通过心理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心理学和医学结合起来促进健康的思想,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只是近几年来,一些专家按照个人的理解做了一些努力。

我们能够明白这样的概念:疾病是身体功能失调引起的躯体症状,它可以是身体器官的机械崩溃或系统功能失调,也可以是中毒或微生物侵入体内,导致身体组织改变,出现病症,而生病不过是人们承受疾病的状态。

感觉身体不舒服,一般体会是这样的:疾病的症状出现,大概判断知道自己生病了,你会对家庭成员或朋友说出来自己不舒服,会要求家庭成员和你一起去医院检查,向医生描述你的症状,接受医生的分析和安慰、接受治疗措施,并且会得到家人的精神关怀和支持。你还可以和家人叙述自己的痛苦和不安,甚至大声喊叫,发泄自己的疾病痛苦。这一系列过程,就是生病行为。

当医院诊断出现明显病症的时候,生病行为是适度的,正当的。

但是当缺乏可诊断的症状的时候,生病行为至少是偏离的,不恰当的,它包括了自己对疾病和被家人关照的期望,这是一种寻求安全感的心理角色期待,是焦虑和压力之下精神变形的反应。满足这样的企盼,就会得到关照、同情、抚慰,比如休假、免三天上课、保外就医、免去处分等额外的宽容。这些具体例子证明心理因素如影随形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改变人的相互关系。

很多大众健康普查或讲座,一方面可以检查出来潜在的疾病,但是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强化那些心理脆弱的人的生病行为,这些人很有可能因为对生病行为的期望,不断强化自己对疾病状态的心理体验,从而导致实际疾病反应更加严重。像这样借助他人之手满足自己的心理不良愿望的人,心理因素是他们沉溺在生病行为中、并且得到关照的主要借口。对于他们来说,心理因素更多的是引起生理疾病,破坏健康。

这本不奇怪,人天生就有寻求安全、害怕被抛弃、逃避矛盾、规避责任的本性特点,而这样的特点构成了不同个体行为中最基本的共性。逃避矛盾规避痛苦,就意味着依赖别人,意味着自己甘愿处于附属地位,像幼儿依赖成年人一样,甚至依附于主观假想的权威的保护,而不自觉地放弃自我,客观上看就是放弃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本主义思想家爱里·佛洛姆在讨论**主义和极权统治的时候,认为人在这样的压力面前,表面上是逃避灾难,本质上是逃避自己的自由,因此将自己写的一本书命名为《逃避自由》,见解非常深刻。由于人们普遍借助这些不正当的行为掩盖生活矛盾,用一种看不见的痛苦替代另一种能够感知的痛苦,因此,它是个人心理疾病的根源之一。

如果从疾病的角度看,人们每天就类似这样在生病行为中生存,每个人都有病,都不够健康,而所谓健康,不过是与疾病比较而言、相对平衡而舒适的心身状态。这种健康平衡一旦被打破(实际上很容易打破),人就立刻陷入真正的疾病中。

从心理学角度关注健康与疾病,到底如何体现、并且体现在社会哪些场所呢?根据1993年美国的资料,47%在医院,23%在社区服务机构,12%在学术界,18%在商业和政府机构。假如这个分布在我们身边也是成立的,那么,起码说明两点,一是健康与疾病密切相关,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二是这既是理论问题,也同时是实际行为问题。

我们每个人从自身的生活需求出发,应该关注健康和疾病的理论研究与社会行为表现。

第二节 对心身健康的理解

(一)心身与身心

大约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人们开始接受身心疾病的概念,认为生理疾病和心理因素有关系。但是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却没有很多的关注,而且对于“心身”的说法也有不同理解。笔者曾经在很多次教学实践中提到“心身”,大家都觉得这是多余增加的一个词,用“身心”就可以了,于是笔者就专门与大家讨论这个词的含义,但是得到的回答依然多是无奈而迷茫的微笑,大家感觉没有什么意义。大多数青年未必说得清楚“身心”和“心身”的关系,所以,有必要在此探讨一下这个概念及其意义。

“心身”一词,是精神病学家J.C.A.Heinroth(1773~1843)首先提出的,心,重点是指心情和情绪,泛指心理。身,当然是指身体,侧重是指生理。用一句话说,心身疾病是特指心理情绪因素改变,引起的躯体生理疾病,也叫心理基因疾病。1747年在希腊有一个医生叫Gaub,他说,身体有病或者病体康复,经常有赖于心情和精神。这是历史上比较早地认识到心理因素对生理疾病的影响的描述。在后来,人们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医学中,应该增加研究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因此心身医学的思想和实践逐渐被更多的人发扬光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现以后,疾病分析中的心理因素被格外重视起来了。

在弗洛伊德以后,西方社会的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精神因素、行为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复合影响。这个进程在中国要晚一些。

(二)心身疾病

人的疾病有两大类:生理病和精神病。生理疾病又可分为心身疾病和非心身疾病;精神疾病又可分为精神病、非精神病性精神发育迟滞。

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是两个不同的小学科,对疾病的研究处理也是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身心疾病是因人的生理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异常。例如,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症等等。这些是由于生理变化而导致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与当事人社会认识无关,其心理、行为的变化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

心身疾病发展过程与身心疾病相反,是由于当事人对发生在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包括恶性事件的不良刺激,而对自身的自我意识发生改变,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出现了心身症状。较为典型的有癔病、心因性阳痿、口臭、口吃、过敏性皮炎、偏头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十二指肠溃疡、肠道功能紊乱、月经不调等等。

同类推荐
  • 引爆心中的TNT

    引爆心中的TNT

    有一种危险的烈性炸药叫TNT,在任何突然受热的情况下都能引起巨大的爆炸,威力无穷。而克劳德·M·布城斯托指出,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潜藏着这种“炸药”——你内心无穷的创造力。数个世纪以来,其威力让那些善用它的人步入成功,也使那些企图滥用它的人走向毁灭。当挖掘并利用体内的TNT时,你可以用它轰走自己错误思想,打开一条改变你、完善你整个生命历程的崭新通道;可以用它来移除停滞不前、恐惧、疑虑、担忧、紧张、贪婪、偏见等不良思想,勇敢而充满力量地踏上成功之旅。不过提醒你,当你靠近它、捧起它时,一定要拿好,并且只能用它去干好事。
  • 心理医生名师指导(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心理医生名师指导(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心理学家统计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在人群中。80%的人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甚至一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人格缺陷和习惯性不良行为。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态是现代人类面对的人生及社会问题。因此,很多学界人士认为:在中国,心理医学将成为人们健康、幸福、成功的另一所“医院”,心理医生也将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尊敬和重视的职业。
  • 每天读点心理学常识(经典珍藏版)

    每天读点心理学常识(经典珍藏版)

    心理学是研究心智与行为的科学,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我、洞察人性、解释行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正是这一点使得心理学成为一个奇妙、复杂的领域。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的心理活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对于很多心理现象,人们也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才使之显得神秘和难以琢磨。心理和心理现象是所有人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的,是人类生活和生存必需的。可以说,复杂的心理活动正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本质区别。心理活动虽然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可以通过行为、语言来表现,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具体化。
  •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巅峰之作,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心理学读物。作者指出,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会和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追求事业成功、社会价值肯定及婚姻幸福时,人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和对自身的不自信。作者将本书献给所有对生活感到挫败、焦躁、迷茫的现代人:自卑不是一件羞耻的事,它具有一种强烈的反弹力量,妥善利用,就会成为你不断突破的动力。找到自卑的根源,正确理解生活,并懂得合作的价值,你也可以实现从自卑到超越的惊人蜕变。
  •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精选了哈佛教授在心理学课程中引用、讲述的300个极富思考意义的小故事,旨在让更多的人走进哈佛校园,听一堂生动有趣的哈佛心理课。《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由牧之等编著。
热门推荐
  • 武帝

    武帝

    曾经的废柴少年坚信,只要他狠命努力,他就是最强的!奇遇石门,跨过南天门,少年掀起一段与天争锋,舍我其谁的热血传奇!天庭无主,为我武帝!
  • 当李晓峰成为SKY

    当李晓峰成为SKY

    直到有一天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款名为星际争霸的电脑游戏。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改变,人生瞬间有了目标。他不希望成为科学家或医生,只希望能打一辈子的游戏,用游戏来实现自己的“大侠梦”。他开始为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目标而努力着,一条艰辛而又传奇的追梦之旅就此开始……
  • 太上净明院补奏职局太玄都省须知

    太上净明院补奏职局太玄都省须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

    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教练万岁

    教练万岁

    《全能运动员》作者过关斩将的新书。跑不快?跳不高?缺乏耐力?体重超标?罚球不准?不会投三分?受伤了?想要康复训练?我来帮你解决!我是一名教练,一名创造奇迹的教练!——————过关斩将创新大作,首次尝试架空方法写体育,欢迎品读。
  • 蒙养诗教

    蒙养诗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庶女狠嚣张

    重生庶女狠嚣张

    前世她痴心错付,换得满门被灭,胎死腹中;含恨重生,她成了慕容府的庶女,势要为满门冤魂和未能出世的孩子讨回公道。斗渣男,虐渣女,她忍辱负重;可身边总是出现的黑衣男子是什么情况?
  • 无尽异界之无上止境

    无尽异界之无上止境

    处于中二状态纪元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雷电连续击中三次,醒来后竟穿越到神秘的异界,这里的人类有奇特异能,以及未知的九大位面,和高高在上的神,组成世界的源力是什么?毁灭世界的玄光又是什么?纪元的命运将会如何发展......
  • 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成功故事

    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成功故事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要有付出才能有回报,所以人一定要勤奋。那么样付出,付出在哪里?这一点很重要。勤奋的道理也一样。所谓走捷径或找机会就是讲这个道理。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脑力有限,你用在什么地方或一段时间内在什么地方付出,回报就会出现在哪里。
  •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