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9000000008

第8章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论(3)

2.媒介技术的进步与模仿行为的进化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人类模仿的能力不断获得提升。这首先表现在模仿的逼真性越来越强。

原始人刻画在岩壁、树木、陶器上的图画,是对客观现实最直接的模仿。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都把像与不像作为模仿技艺高低的标准。古希腊有这样的传说,画家宙克什斯和帕哈休斯比赛绘画,宙克什斯先画了一串葡萄,引得群鸟飞来啄食,于是为此洋洋得意;而帕哈休斯画了一幅幕布,这块幕布如此逼真,以至于宙克什斯对他说:“快把幕布拉开,让我们看看你画了什么吧!”当宙克什斯意识到自己这个错误时,十分钦佩地说,我只是欺骗了鸟儿,而我的对手却欺骗了一个艺术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令人怀疑,但却说明了古人对逼真的模仿技艺何等推崇。

这种推崇在摄影术诞生后就终结了,因为在逼真性方面任何绘画的技艺都比不过摄影。但是,摄影只能拍摄静态的画面,于是人类又发明了电影和电视,记录流动的影像。为了更加真实地模仿和复制现实,人类又自觉地发展各种音频技术,将声音的制作和复制与流动的画面结合起来,这就是有声电影的诞生。随着色彩进入电影和电视,人类对世界的复制达到更为逼真的程度,即更倾向于一种全息复制。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模仿外界事物的能力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不要说影视作品中的高科技特技可以完全欺骗人们的视听感官,即便在其他领域,这种探索也从未止步。作家王小波以他艺术的敏感触摸到这种技术将会给人带来的后果:盖茨先生想出一种东西,叫做VR紧身衣,这是一种机电设备,像一件衣服,内表面上有很多伸缩的触头,用电脑来控制,这样就可以模仿人的触觉。照他的说法,只要有二十五到三十万个触点,就可以完全模拟人全身的触感——从电脑技术的角度来说,控制这些触头简直是小儿科。有了这身衣服,一切都大不一样。比方说,电脑向你输出一阵风,你不但可以看到风吹杨柳,听到风过树梢,还可以感到风从脸上流过……VR紧身衣的概念就是如此。相信总有一天,计算机技术对人感觉的模拟完全可能达到真假莫辨的程度。

其次是模仿的层次越来越深入。

图像只能模仿世界的表层,而要模仿更深层次的逻辑、道理,还有人们的情感、心灵和精神世界,就会显得比较乏力。这种情况直到文字诞生以后才有所改观。文字诞生后,人类开始有能力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模仿,即不仅模仿世界的外观,而且通过文字语言的叙述不断激发自身的想象和思考,进而模仿客观世界的内部逻辑或者人的主观心灵过程这样一些没有特定外形表现的内容。理论思考、科学研究其实都起源于这种模仿。

印刷术诞生以后,人类的模仿能力发展成复制能力,单个的作品开始被大规模地复制和扩散。如果说,《圣经》用文字符号模仿了一个“上帝的世界”,那么印刷术就将这个模仿的世界推广到了可能到达的每一个角落。中世纪,只有教士这类特权阶层才能体悟到的由阅读带来的模仿的快乐,在文艺复兴时期,每个只要能识字并拥有《圣经》的人都能获得。而电子传媒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人们复制的能力更加强大,电影、电视、广播用声音和画面营造(模仿)了一个全息的、活生生的世界。

模仿的能力在传媒技术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最终发生了一种性质上的“逆转”,即从模仿变成了“仿拟”。模仿一定是有一个原本的,对原本的模仿形成了所谓的“摹本”。但当人类的模仿技术足够发达之后,就可以脱离客观世界,即脱离“原本”创造一个完全是自己想象中的世界。这种脱离原本的纯粹的符号创作,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称之为“仿拟”,仿拟出来的符号作品被称为“拟像”。在当下社会中,影视中的卡通人物,电脑游戏中的虚幻故事,包括大量的影视作品,都是典型的拟像,即这些形象都是由人类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对应着一个真实的范本。可见,是模仿技术(同样也是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导致人类的创造力得到了最深刻和自由的发挥。

第二节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轨迹

一、广播技术的发展

1.远距离传播信息的电子技术——无线电的发明

19世纪中叶,人类实现了远距离的有线信息传播。此时,远距离信息传播的需求也迫在眉睫,尤其是在美国。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为了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和高效,人们需要发明一种比火车行驶速度更快的信息传播工具,以便在火车到站之前把信息传递出去。1844年的春天,莫尔斯实现了技术的突破,他用自己发明的电报传递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电子信息“上帝创造了什么”,这条信息从华盛顿被即时传递到巴尔的摩,意味着人类实现了同步的远距离信息传播。1878年,贝尔发明了电话,一句“过来,华生,我需要你”,第一次通过电线实现了人类语言的即时传递。但此时,人类的远距离信息传播还离不开电线这一媒介通路,这无疑是信息跨越空间的限制和障碍。于是,人类着手探索如何使电子通信摆脱电线的束缚。

两位科学家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远距离通信的可能,他们是苏格兰数学家马科斯韦尔和德国物理学家赫兹。1864年,马科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波存在的理论,他预言,未来有一天,人类将以光速发射电子信号到别的地方而不通过任何电线。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在其公布的实验结果中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从而证明了马科斯韦尔理论的正确性。赫兹的名字也最终成为电磁波频率的单位。当赫兹发现电磁波的消息传到俄国的时候,科学家波波夫于1894年改进了无线电接收机并为之加装了天线,使其灵敏度大大提高。1896年,他成功地用无线电进行了莫尔斯电码的传送,距离为250米。这一实验应验了马科斯韦尔此前的预言,证明了人类的信号完全能够以电磁波的形式实现空间传播。

1897年5月18日,另一位研究无线电的年轻人——马可尼改进了无线电传送和接收设备,并在布里斯托尔海峡进行无线电通信取得成功。这一次,信息传播了12公里。1898年,英国举行了一次游艇赛,终点设在离岸20英里的海上。《都柏林快报》特聘马可尼为信息员。他在赛程终点用自己发明的无线电报机向岸上的观众及时通报了比赛结果,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被认为是无线电通信史上的第一次实际应用。紧接着,马可尼在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无线电器材公司——英国马可尼公司。

随后,无线电技术开始了其在商业和军事上的广泛应用。1901年,英国的无线电报能发送到大西洋彼岸,不过当时的天线是用风筝牵着的金属导线。1902年,在英国与加拿大之间正式开通了越洋无线电报通信电路,使国际电报通信跃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由于无线电通信不需要昂贵的地面通信线路和海底电缆,因而很快受到人们的重视。它首先被用于敷设线路困难的海上通信。第一艘装有无线电台的船只是美国的“圣保罗”号邮船。后来,海上无线电通信接二连三地在援救遇险船只的行动中发挥作用,从而初露头角。波波夫的那句名言:“要是我能指挥电磁波,就可飞越整个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而发生在1912年的一场海难引发了社会普通公众对无线电传播技术的浓厚兴趣,这就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当时,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上遭遇了冰山碰撞并引发了严重的沉船事故。事故发生后,泰坦尼克号迅速用电报发出求救信号。消息传到美国,举国震惊,人们都急切地想知道事情发展的最新情况。当时许多业余的无线电操作人员都试图用自己的机器与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取得联系,其中就包括广播史上赫赫有名的戴维·萨尔诺夫。基于对萨尔诺夫优秀的业务水平的信任,当时的美国总统下令关闭所有的私人电台,只保留萨尔诺夫电台与泰坦尼克号联系的畅通。对于广播来说,这次事件有两个意义:

第一,广播首次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登上历史舞台。大众传播是专业的传媒人员通过大众媒体对非特定的大众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形态。在电报技术刚刚发明的时候,它还仅仅是作为一种“点对点”的传媒存在(电话同样也是这种性质),是广播造就了电子传媒的大众传播的形态。在广播媒介中,信息可以由专业的信息制作者(广播记者、编导等)通过专业的媒介(广播节目制作和发射的工具)向非特定的大众(所有有收音机并能够接受到广播电波的听众)传播信息。电子信息传播就此具有了社会性、普遍性的特征,因此,广播媒介有可能被普及,并最终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第二,作为大众传媒,广播显示了较之报刊等印刷媒介迥然不同的品质和特征,并对印刷媒介形成了咄咄逼人的挑战态势。面对“泰坦尼克沉没”这样的突发事件,印刷媒介显示了相对于电子媒介“时效性不足、现场感缺乏、传播慢、覆盖面有限”的劣势,而广播正是在这些方面弥补甚至是填补了报刊媒介的不足。此时,广播已经蕴含了日后对印刷媒介形成严峻挑战的种子。这就涉及了媒介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广播早期发展和报纸媒介的关系。这是一种新旧媒介相互借鉴又相互压制与反抗的关系,详细内容将在第三节的第三部分予以描述。

2.声音录制、存储技术的发展

广播一方面是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另一方面也作为机械复制技术存在,即它不断提升“模仿能力”,这就涉及人类对声音的录制和编辑能力。即只有录音设备发展起来,广播节目才能够真正变得多元,且播出灵活,可控性强。

人类记录声音的技术要追溯到1857年,当时法国科学家斯科特发明了声波振记器,这是最早的原始录音机。1877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它可以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当金属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便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这个装置录下了爱迪生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的一身毛”,这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随后的1878年,爱迪生成立了制造留声机的公司,生产商业性的锡箔唱筒,这是世界上第一代声音载体。

1887年,美国人伯里纳发明了唱盘(或者称为唱片)和横行唱针,从此,录下来的声音可以长期保存并进行复制了。唱盘是世界上第二代声音载体,正是由于它的大规模复制的功能,才直接催生出了唱片产业,这个产业对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随后,丹麦科学家包尔森利用电话传声的原理发明了钢丝录音机,这就是第三代录音设备,但这一设备因为对钢丝质量要求高且不易携带,依旧没能普及。

第四代录音设备——录音机的发明真正成就了录音机的广泛流行和实际应用。1935年,德国科学家福劳耶玛以纸带和塑料袋作为带基,并在基面上涂上氧化铁,正式替代了笨重的钢丝。用这种方法制造的磁带不但重量轻,而且有韧性,便于剪切,携带方便,价格便宜。最重要的是,它使声音的录制变得更加灵活简便。磁带的发明,推动了广播录音新闻、广播流行音乐等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广播事业的推广,同时,也使录音机和各种音频制品更容易走进千家万户,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高篠静雄发明了随身听(walkman)后,音乐可以被随身携带,从而加速了流行音乐的普及和广播音乐的发展。

目前新一代录音技术是数字录音技术,这种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此时,出现了激光唱盘,即所谓的CD。从理论上说,激光唱盘是永不磨损的,它可以反复地用于音乐广播。之后,从CD,到MD盘(Mini Disc)、MP3、MP4播放器,今天世界上大多数的广播电台都在使用数字式的高保真录音设备。

3.收音机技术的发展

收音机是听众接受广播信息的设备。严格地说,广播任何功能的发挥都要依赖收音机的普及。

最早诞生的收音机是矿石收音机。1906年在无线电通讯的基础上,美国科学家邓伍迪和皮卡尔德利用矿石晶体进行试验,发现了它的检波作用,即矿石能够接收电磁波并从中获取能量,转化为电流,供发声设备发声。他们将矿石与几种简单的组件连接,就可以接收到广播节目。矿石收音机的弱点是不能发大信号,微弱的声音只有通过耳机才能收听。而且,矿石收音机获得最佳的频道位置也比较难。

对早期无线电广播发展贡献最大的发明是真空管。1904年,在马可尼公司工作的英国科学家弗莱明用真空管中的阴极和阳极控制电流的方向,发明了二极管。1906年,美国人德佛雷斯特在弗莱明的发明上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动,增加了第三样东西——栅极,这就是三极管。三极管可以增加电子信号的强度,增大真空管的检波效应。这对广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意味着听众可以脱离大型设备和耳机的限制随意地收听广播,广播就此成为人类社会伴随性最强的媒介。不仅如此,如果振荡三极管,还可以产生连续的高频电磁波,用于声音和音乐的广播非常有效。1908年,德佛雷斯特在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上广播唱片节目,被25英里以外的法国军事电台收听到。两年以后,他又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实况直播歌剧,尽管当时有干扰,但还是有不少听众收听到了歌剧演出。事实证明了三极管对音频接收的良好效果。

比三极管更为先进的广播接收设备是晶体管。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布莱顿、肖克利和巴丁发明了晶体管。相对于真空管,晶体管的最大优势在于体积小、耗电少、音响效果更好,而且具有抗电击能力。为此,他们三人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配备了晶体管的收音机一方面使得广播“伴随性收听”的特征越发明显——这一特征成为广播在大众传媒家族中最独特的优势,同时,它良好的音乐效果也为后来广播音乐节目的繁盛奠定了技术基础。

同类推荐
  •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布鲁纳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布鲁纳

    本书介绍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从布鲁纳教育名篇入手,结合现实教育问题深入浅出,重在普及世界教育名著的基本思想,增强阅读者的教育理论基本修养。
  • 校园灾害危险预防管理与教育

    校园灾害危险预防管理与教育

    城市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忧患意识淡薄,安全话题、危机意识、自救常识对于他们就显得格外陌生。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这一契机开展主题活动,使学生增长自然灾害方方面面的知识。通过亲历亲为,他们的忧患意识得到增强,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优秀道德品质得到了完善;面对危机,镇定、勇敢的良好心理素质已经形成。
  • 中国心绞痛

    中国心绞痛

    本书是著名文化学者、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以一个中国独立文化学者的良知及社会责任感所发表的随笔评论的集结。书中文章谈及文化、政策、教育、民风等诸多方面。其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更催人省思。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内生技术进步模式
  •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选取张伯苓谈教育文章48篇,集中体现了张伯苓的教育思想,一些在公众场合的演讲则体现了张伯苓对于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向的认识。张伯苓(1876—1951),现代教育家。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执教于家馆。1904年,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1917年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
热门推荐
  • 逃爱记

    逃爱记

    相恋八年的青梅竹马轻飘飘地离开了凌小萌,本想蒙着眼睛走路的她,跌跌撞撞地掉入了第三者的陷阱。她一心想着哪一天她会被抛弃,另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替代了她的位置。所以她无欲无求。暌违已久的前男友董亦磊,愤然离去的钻石情人顾正荣,奋起直追的青年才俊裴加齐,当爱情撞进了胸口,凌小萌选择了落荒而逃……
  • 锦凰当国

    锦凰当国

    “陛下,不好了!公主殿下把大理寺卿张大人的三公子给打了!”柘樾浅喝一口茶,淡定无比,“大理寺卿家三公子本就纨绔无礼,不识礼数,不知轻重,打了也好。”“不好了不好了!陛下!公主殿下在通天阁玩您的冰弦琴时将您最喜爱的冰弦琴摔碎了……”柘樾在兰庭看书,淡定无比,“既然卿卿爱玩,再拿其他珍宝给她玩好了。”“陛下!不好了!公主殿下要跟西域那位姜公子出城了!”柘樾一拍桌,“不惜一切代价,将她给孤带回来!”曾褴褛破衣举半破瓯茶碗,对指梢间一轮皓玉盘侃谈风流事,今有貂裘加身不觉半丝暖,立君侧,笑嗔这一世浮屠几何,奈何嫣颜涩褪,俯瞰半壁权野,拂揽九州。初心,何安。期人,何放?
  • 财驭天道

    财驭天道

    宇宙受劫,星辰万物破碎成片,碎片衍灵,自成规则,强的为天道,弱的为灵。在时间的长河中,衍生的灵不断成长,彼此之间便有了竞争,出现了掠夺,吞噬,从而大浪淘沙,不少灵随之消失。当灵弱到一定层度,就会求救于人类,更有甚者,会将自己交给人类,以求资源苟延残喘。主角娄青衣,本是一名普通宅男,却意外穿越,降临到一个资源极度缺乏的世界,在复制21世界的成功案列后,开启了一条奴役天道之路。一念成仁为苍生,一念入魔祸人间,唯有财道,权掌天下,统管仙魔。
  • 宪在:生活中的宪法踪迹

    宪在:生活中的宪法踪迹

    本书主题就谈谈论生活中的宪法,说明宪法或者宪法缺失对我们平常生活的重要影响。本书收集了张千帆教授近年来发表在报刊和电子媒体上发表的评论和讲演。作者的这些小文告诉我们:宪法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
  • 一品村姑:捡个皇帝来种田

    一品村姑:捡个皇帝来种田

    陆雪凝一朝穿越成了一个土气的小村姑,渣爹吃喝嫖赌几乎样样沾,后娘尖酸刻薄使尽坏心眼,她还得养活一个年幼的小包子,穷得三餐不济,这可不行,她可不是好欺负的,整后娘,甩渣爹,开山种地,发家致富不耽误。山上有个超级帅哥天天粘着她,非说她是什么康宁公主?这帅哥是认错人了吧?什么什么……原主救过这个帅哥,他要以身相许?不行,不行,她可不做别人的替身。
  • 痞妻,你敢反

    痞妻,你敢反

    她好歹也是他的救命恩人,不给救治费也就罢了,为了一个破玩意儿,竟然没完没了的纠缠她。打不过她也就罢了,还动不动就对她用“葵花点穴手”。爹不要她,倾心相待的男朋友知道她无权无势以后一脚踹了她,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要对她斩草除根,本以为掉入悬崖会结束人生,却不想重生在一个她连报仇都没法报的陌生朝代。从此,她恨男人,恨花心的男人、因为有了他们的花心,她的母亲才遭毒害致死,因为有了他们的花心,她才惨遭人的杀害,最后连报仇的机会都没有。他是冷酷无情的一国王爷,杀人如麻,嗜血如饮,就连那笑面虎的皇帝老大他都不曾放进眼底,可却因为一次意外,让受伤的他接受她的冷嘲热讽外加被她一个小女人给拧起来摔。这种奇耻大辱怎么能让他咽得下去?第一回合,他惨败,但并不代表每次都败在她手中,他发誓要打磨她的锐气,调谁说制服一个人要拼尽全力?他只需要动动两根手指头同样可以让她俯首称臣,任她是凶悍的母老虎他也照样把她变成不能言不能行的小猫。*欢迎亲们踊跃收藏、踊跃跳坑…*片段剪辑1某男正在密室里处理公务,手下突然来报:“爷,小姐去林云寺了。”某男冷冷的斜睨了一眼紧张不安的手下,“打禅念经是好事,兴许能改改她的脾性。”“不是的。”手下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小姐说不想让您再缠着她,她欲准备削发,出家为尼…”“混账东西!她敢!”某男暴怒,带领几百侍卫将林云寺团团围住。寺里主持见来人气势汹汹,顷刻间也明了来人是为了哪般,于是劝道:“施主,叶施主已看破红尘,自愿出家为尼,施主又何必苦苦紧逼?”“是吗?”某男负手而立,全身上下散发着阴冷霸道的气势,“她腹中怀有我的子嗣,大师若收了她岂不是有辱佛门清誉?”本来还一脸淡然的某女顿时勃然大怒,奋勇向前,准备拼个你死我活,却突然被定在原地动弹不得。心里不由得大骂:尼玛,老娘除了初吻没了外,其他都完好无损,光是跟男人捂着被子纯睡觉都能怀孕的话,TM的世界上就没有不孕不育的女人了!*片段剪辑:2某女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痛苦万分之时猛然大骂:“萧敖,你这王八蛋、娘诅咒你生儿子没屁眼…”外面守候的男人一身冰寒气息,双目如仇杀般射出剑光盯着叫骂声来源的方向,大掌挥下,坚硬的石桌顷刻间化为尘土,面色阴冷如鬼魅的大步朝紧闭的房门而去。
  • 不羡旖旎清香嗅

    不羡旖旎清香嗅

    她居然穿越了?还是魂穿?什么?这还是女尊的世界?好吧,大不了她赚钱养家就是了!可是她该拿这个男子怎么办?他本性柔弱却为了配得上她而一点点变得坚毅,却也更加有占有欲。“阿时,你今天又看了那个男的好几眼!”“陌儿乖,为妻只是觉得他很危险。”银时无奈的解释道。“那也不行,你只能盯着我看!”男子说完这话银时便用唇堵上了他聒噪的嘴。“唔。”你倒是让我说完啊!“既然陌儿这么有活力,我们来做运动吧。”(处女文勿喷)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风沙漫笔

    风沙漫笔

    徐刚作品集,内容包括:黄土高原、大地史书、黄河兰州、夕照敦煌、西行路上左公柳、古浪褶皱、八步沙之梦、再访民勤、明月有约、消失的古城、新疆古道、大漠之水、寻找艾丁湖、废墟与坎儿井等。
  • 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

    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

    本书介绍了拜占庭文明的源起,拜占庭帝国的兴亡,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宗教、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以及与希腊文明的关系,让读者能系统地清晰地了解拜占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