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7900000005

第5章 诞生与发展(3)

(三)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公共新闻领域,《环球时报》注重发掘中国人爱看,对中国有价值的内容。那些在国际事务、国际活动中的新闻信息,只要与中国有关、与中国人有关,肯定会引起中国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这是新闻价值选择中接近性要素的体现。在《环球时报》驻外记者采访各种世界性的活动中,读者常常可以看到“中国元素”,如国际产品展览会上,介绍中国产品摆放的位置如何、产品是否受到欢迎、成交量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等。

200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在美国举办,《环球时报》以《国际电子展中国企业成配角》为题作了报道。一方面介绍了中国消费电子产业近年来保持了飞速发展势头,并根据美国一家著名的咨询机构预测,说到2008年,中国消费电子市场将有可能跃居世界第二;另一方面报道了在这次展览会上,中国展位偏僻,光顾的人不多的情况。文章指出,中国消费电子业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是缺乏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落后、附加值低,认为中国厂商必须注重品牌建设,而不应继续扮演单纯的低成本生产商的角色。

这样的报道还有《中国玩具要追流行趋势》、《朝鲜展览会喜迎各国客人》、《希腊海事展,韩企与我抢订单》等,介绍了在国际展览会上中国产品遇到的挑战,为读者提供了大量足以引发思考的信息。

(四)国外的安全问题

走出国门的中国人的安全问题,一直是《环球时报》关注的话题。这方面除了驻外记者发回的报道外,《环球时报》通过越洋电话,采访驻外使馆等办法,报道发生在国外影响居民生活的骚乱新闻。阿尔巴尼亚、刚果(金)发生大规模骚乱时,国内读者最关心的是当地华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情况。报社把越洋电话拨到当地使馆,从使馆官员那里及时准确地得到第一手信息,然后通过报道把当地发生的真实情况告诉读者。这种方法现在已经成为报界普遍采用的做法,但首次采用,则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执行力。

《环球时报》在选题策划上,除了选择与中国国家利益有关、与中国人的兴趣有关的国际新闻,在落实稿件中,非常重视对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海外华人的采访,要求他们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解析纷繁复杂的国际问题。驻外记者采写的国际报道,自然也离不开中国人看世界的视角。

二、以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

《环球时报》以“中国”为参照系,从里往外看,是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由外向里看,则是报道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两种视角,折射出同一个主题:当今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世界如何看中国”与“中国如何看世界”一样,成为《环球时报》的主要视角。此类报道不局限于年终专刊之类的集中报道,而是贯穿于日常报道的方方面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中国人要认识世界,也要认识自己。知道世界怎样看中国,对中国人更好地认识自己,非常重要。《环球时报》通过各种方式,让中国读者了解当今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帮助读者对发展变化中的中国自身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环球时报》主要通过引用外国媒体的报道,驻外记者采访驻在国各阶层人士,国内记者访问在华学习和工作的外籍人士,报道他们对中国的感受和看法。“关注中国”版,就是专门刊登外国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向读者介绍“外国人如何看中国”。

外国人看中国,一般有肯定、否定和中立三种态度。《环球时报》既反映正面报道,也反映负面报道,还反映中立报道。总之,客观地反映世界对中国的各种看法。

(一)关于中国的正面报道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国外媒体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现实,多数是积极评价。

200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环球时报》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反映各国舆论对十七大盛况的热情赞扬,对中国党和政府及其政策的充分肯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高度评价。

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新窗口。中国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中国军队在地震中的冲锋陷阵,中国民众团结一心救援灾区的勇气和力量,许多平凡的中国人在生死关头舍己救人的故事,中国媒体对地震报道的公开、透明等,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国外媒体大量报道,《环球时报》大量援引,让读者从中看到各国对中国受灾的同情和对救灾举措的肯定。

200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9届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世界一片赞叹。奥运开幕前,一些国外媒体对中国举办奥运会多有挑剔和指责,但在临近开幕的日子,随着各国运动员、游客和记者到达北京,外媒报道发生了变化。8月6日,《环球时报》头版刊登《赞扬北京的声音迅速增多》一文,报道了奥运盛会举办前夕,世界对中国的友好和敬意:美国总统要来北京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尊敬;英国BBC调查表明“英国、美国和印度等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中国人是‘友好’和‘现代’的”;美国广播公司的一位著名主持人说“与自己上个世纪在中国的见闻相比,这已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美国人应当超越眼前所见来理解中国”。《环球时报》及时向读者传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世界主流意见都是支持北京举办奥运会的。

奥运会举办期间,从开、闭幕式的精彩纷呈,到运动员的不俗表现;从奥运场馆设施的健全方便,到组织管理和志愿者服务的热情周到;从东道主展现的大国胸怀,到老百姓的掌声笑容;从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到奥运后中国经济的前景展望……,外国记者用自己的眼睛近距离观察中国,真切地感受了现代中国的巨大变化。正如一位美国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所感慨的,“2万余名全球记者聚集北京,除了体育赛事外,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连续两个星期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集中‘轰炸’,让包括他在内的美国人发现,中国远比想象的要现代。”

《环球时报》除了用多个报纸版面对奥运体育比赛进行详实报道,还在重要版面以较大篇幅连续传达世界对北京奥运的关注目光,把世界对中国的评价传递到中国,给读者带来以下启示:

——中国人应当更加自信。百年奥运梦想已成为现实,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得到极大的激发。国外媒体的赞扬声印证了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人完全有理由对未来充满自信。

——中国要更好地融入世界。北京奥运会成为中外接触的巨大平台,国际媒体大篇幅集中报道中国,各国电视台大规模直播中国,众多外国人涌入中国,耳闻目睹感受着一个真实的中国。此前从来没有这样一种机会让世界如此直面中国。为了增加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中国要创造更多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只有在广泛接触和交流的基础上,中国和世界才能彼此加深了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才能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

——中国要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今天的中国有实力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是几十年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的结果。由经济实力、国民意志力、政府组织管理能力等构成的国家综合国力,在这次奥运会上得到集中检验。不仅让世人感到震撼,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思考,他们会对中国提出更多的要求。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需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奥运热给中国带来了持续效应。北京奥运会“颠覆”了许多外国人和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固有印象,这将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新起点。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兴趣不断增加,进而对中国了解的日益深刻,少数西方媒体若想继续戴着有色眼镜进行歪曲报道、丑化中国,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北京奥运会告诉世人:中国前进的航向正确坚定,中国强大的步伐不可阻挡。

《环球时报》正是通过党的“十七大”、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要活动和重大事件的报道,让读者了解国外媒体对中国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态度,让读者非常自豪地看到了外国人眼里关于中国的正面形象。

(二)关于中国的复杂评说

中国的发展和变化让世界惊奇的同时,也让世界来不及适应。国外媒体一方面称赞中国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对中国充满质疑,其中不乏有意歪曲。《环球时报》将各种复杂的声音一并呈现,并附诸有理有据的说明,让读者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去分辨其中的是非曲直。

2007年上半年《环球时报》头版刊登的世界关注和评议中国的报道有17条,其中有肯定的,也有怀疑的。

1月1日的《世界关注中国歼10战机》,报道了中国歼10战斗机正式解密后引起一些大国的不同反应。多数外国媒体报道了新战机的先进性和不足之处,并分析了其诞生后对于加强中国国防能力的重要意义。但也有一些外国媒体发出了担心的声音。如日本有些军事媒体和网站,对中国具备研制如此先进战机的能力表示惊讶,认为这对日本和其他周边国家的军事构成了威胁,要求日本大力开发或引进新型战斗机进行抗衡。

1月3日的《世界媒体复杂说中国》,大量报道了国外媒体对中国2007年的各种预测。世界关注中国的报道,还有“股市”、“两会”、“造大飞机”、“军工开放”等,都是各有说法,莫衷一是。但无论报道角度如何,如此大规模的媒体聚焦,都是因中国飞速发展对世界带来巨大影响所致。

针对国外媒体对中国的误解、歪曲,《环球时报》及时予以纠正和揭露,以正视听。2007年3月19日头版《西方记者没读懂中国》指出,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在两会后总理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又一次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西方对中国政治军事题材的报道,基本是两个八股文式的套路:或者顺着中国实力的增长,用中国的经济成就印证“中国威胁论”;或者顺着西方人的老思路,想方设法印证中国的“不民主”。法国《世界报》的记者这样问中国总理:您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经历一百年,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未来的一百年都不需要民主?德国《法兰克福报》的记者表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政府仍然把达赖视作民族分裂分子?还有美联社的记者,不顾美国自己是世界最强大的武器制造商,竟然质问中国不久前的反卫星试验是“负责任的大国的行为吗”?文章指出,国外媒体参加中国的记者招待会,总有人会提出“刁钻”问题,少数外国驻华记者给人的印象是:他们显然不了解驻在国的基本国情,不了解驻在国人民和政府当前在想什么、干什么。

这类报道还有《西方离谱炒作中国军力》、《有人拿抵制奥运要挟中国》、《杂音难挡中国办好奥运》、《西方歪曲中国军事意图》、《世界不同眼光看中国》等。《环球时报》在转述国外媒体曲解中国言论的同时,也将国外其他媒体对曲解言论持不同意见的观点同时在版面上刊发,形成强烈的对照,然后再请专家予以点评、分析,让读者通过比较,了解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为什么存在偏颇的原因。对那些有失公允的外媒报道,读者通过比较,辨别得非常清楚。

(三)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

《环球时报》所反映的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有些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判断,是故意挑剔,甚至是恶意攻击;有些则是善意的规劝和中肯的建议。《环球时报》怎样帮助读者鉴别哪些是有益的、哪些属无聊的。以“关注中国”版为例,试对香港媒体和一些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作些分析。

——从文章数量看,大致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状况。就是说,多数文章持中立态度,比较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明显赞扬和明显批评的文章,都占较小比例。

——从稿件来源看,有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瑞士、芬兰等欧美国家,印度、韩国、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中国周边国家,阿联酋等中东地区的国家,一些非洲国家,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

——从所载媒体看,纸质媒体居多。以报纸为主,少量杂志;还有来自通讯社、广播、网站的。这些媒体中,美国媒体的数量位居前列,报纸有《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盐湖城论坛报》、《华尔街日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生意人报》、《今日美国报》、《得梅因纪事报》、《底特律自由报》、詹姆斯顿基金会的《中国简报》等,杂志有《新闻周刊》、《航空与空间技术周刊》、《商业周刊》、《防务新闻》、《华盛顿观察》、《信息周刊》等,网站有《美国连线》杂志网站、《民族》杂志网站、《全国广播公司》网站、“历史新闻网”等,还有合众社、美国之音等通讯社或广播媒体。其他国家不如美国那么多,但大部分是所在国的权威媒体,如英国《卫报》、英国广播公司、德国之声、日本《朝日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等。

——从稿件内容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社会等各方面。其中,有关经济方面的文章所占比重较大。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媒体的文章,覆盖面广、内容丰富、观点各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2008年9月“关注中国”版对中国持批评态度的文章,共有93篇,其中负面报道19篇,约占版面文章的20%。

同类推荐
  • 哈佛精英能力课

    哈佛精英能力课

    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多年来孕育出无数巅峰人才,培养出八位美国总统、四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三十位普利策奖获得者和美国500家最大公司上千名高管……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这些精英人物?本书在研究哈佛课堂和哈佛人物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课堂上学不到、又是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所必需的十三大能力。内容精当全面,启人心智。
  •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

    班主任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但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未可限量的。正如2006年8月教育部下达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中所指出的:“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 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技术发明是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故而技术发明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让我们对那些影响深远的技术发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打开我们创新的思维。
  • 艺术人文教育概论

    艺术人文教育概论

    本书是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全书共分4个部分,第一编范畴,探讨艺术与人文教育的内涵、本质与范畴,第二编镜鉴,着重分析古今中外的艺术人文教育思想,第三编践行,介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艺术人文教育的经验,第四编探索,是对现行艺术人文教育制度的反思,并提出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 电视传播思想力: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

    电视传播思想力: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

    本书以电视传播思想为核心內容的讲座文集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应景而设的,而是一种学术的习惯,一种思想力的凝聚——试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申,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室里,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名师讲座在每周五的下午总是准时而热烈地进行着,热烈于每每现场里的学术氛围,热烈于人人脑海中的思考延伸……
热门推荐
  • 不期而遇:余生请你多指教

    不期而遇:余生请你多指教

    “许雨楠,你是真是可悲,连自己老公和别人有了孩子都不知道。”小三带着孩子打上门,恶毒婆婆,家人误会,她许雨楠孤立无援。好死不死又碰到了初恋。更加狗血的是,初恋竟然也有了个便宜儿子?幸好,背后永远都有周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寻找平山团

    寻找平山团

    “平山团”让“子弟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别称,使中国共产党执政前的*后指挥所落脚西柏坡成为必然。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走过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而永恒的精神品质,折射出可贵而独特的精神风貌!书稿约50万字,通过作家视角,用纪实手法采访一百多名平山团老战士及其知情人、烈士后人等,深入挖掘平山团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历程,再现平山团转战南北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和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性格特征,塑造太行子弟兵“忠勇稳定、悲歌慷慨”的英雄形象,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的深刻影响以及河北人民在在抗战中的辉煌篇章。
  • 万人迷之风花雪月

    万人迷之风花雪月

    你拥有无上容颜,受万人追捧。你是那笼中的娇人,亦是那绸上的佳人。
  • 尸地逃亡

    尸地逃亡

    刚毕业的大学生找了一份保安工作,第一天上班就被人在后脑勺给了一记闷棍。苏醒后,才知道进入了“极限生存游戏”,一场血腥、残酷的游戏。为了生存,为了活下来,不得不选择逃亡。
  • 七年(上)

    七年(上)

    她与他互生情愫时,她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才艺双全,获奖无数。生得倾国倾城,身边从不缺喜欢她的男生,她就像众星捧月的月亮,明明被很多人围着,看上去却那么孤独。十九岁的他,也许就是因为她身上散发出的孤独气质,那种若即若离的神秘感使得他像得了魔怔一样不由自主地爱上她。而她的心,也在他的温暖下逐渐柔软。他们约定,如果在初雪那天走在大街上能遇到的话,那么就在一起吧。然而,她却突然消失了。再次相见,已是七年后了。他还是单身,而她成为了知名设计师,身边还有一个完美的男人守护,并且那个人的妹妹也爱上了他,多角关系即将上演,面对接踵而至的难题,他们将何去何从?
  • 通关文

    通关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世子的江湖妻

    世子的江湖妻

    她本是现代中黑白通吃的大小姐,一朝穿越,成为一国公主却不愿让人知道身份,在江湖之中做她的“绝尘魔女”。他是一朝世子,是那闻名天下的“五大公子”之首的观夜公子,受尽万民推崇。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人却在十年前的“文相篡权”事件中相识相知,在互不知对方身份时交换了信物,在小镇上分别。十年分离,让原本互有好感的两人在感情的路上跌宕。他一路追随,她却不敢回应,直到一次危机,她敢于面对他对她的心意。可由于种种原因,一路的磨难,不知她和他能否走到最后......“听说了么?这凌世子的墨思院中来了一位天仙美人!据说这凌世子曾为了那位天仙美人,驳了当今皇上的诏令!这凌世子为了那天仙美人的一句无聊,那是又搭秋千又陪她踏青、放风筝的!”“不会吧!这凌世子平日里看着最为出尘,却不想还是一颗入世之心!”
  • 我爱你就如我热爱生活一般

    我爱你就如我热爱生活一般

    我热爱着生活,却不知怎样才算热爱;就如我深爱着你,却不知怎样爱你!希望回首,谁都不会有后悔的念头。
  • 仙尊在上:拐个萌徒当娘子

    仙尊在上:拐个萌徒当娘子

    前世,她是世间最古老的神,却在生命陨落时留下最后一丝魂魄守在他身边。那时,他刚修的仙身。一梦千年,温景过迁。今生,她成了世间最古老的神留下守在他身边的一丝魂魄。而他,成了众仙之首,成了最让人可望而不可急的存在。他收她为徒,只是为了弥补遗憾还是另有所图?前世遇上今生。为了唤醒最古老的神,一时的迷途,让他入了魔。当尊敬的人由仙变成了魔,最爱的人一心想杀了她。她负着天下的己任,却始终逃不过宿命的蹉跎。
  • 剑血劫

    剑血劫

    已是半夜时分,瓢泼大雨丝毫没有停歇。面前的又一支红烛即将燃尽,但是赌王朱年的脸上依然看不出丝毫焦急,他静静地坐着,安闲地端着紫砂茶壶品茶。“客官,你既不住店也不走人,小店要关门了。”小二又上前来催促。“客人还没到呢!”朱年品了一口茶,低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