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7300000002

第2章

什么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富足——内心深处有活源。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

世人虽有富贵力,不如学道功德深。

——《大智度论》

拥有得多,不一定使人满足;拥有得少,不一定让人贫乏。有钱不一定快乐,没钱也可以安心自在,所以,真正的财富从心头来,真正的富足也不能以物质来衡量。人可以穷,心不能穷,让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让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心头四富:满足、惭愧、禅定、智慧

我们不一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源。

人们追求财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然而,真正的财富并非外在的金钱与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充实。

生活自有其乐趣,并不需要一味依靠物质。将身外的财富看得过于重要,不停地追逐,即使财富到手,也不会达到内心的富足。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相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累。

贪财者因钱财积累不多而忧愁,一颗心如同永远也填不满的沟壑,无法找到满足和安宁。一个为财迷失了自我的人,不仅得不到生活的幸福,反而会跌进不幸的深渊。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赞叹:“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知足便能快乐,心无所求,福分便能无穷无尽。而不知满足的人哪怕拥有再多财产,也不会觉得自己富有。

真正的富足从心底来,如果心是空虚的,再多的财富也填充不了。

有一个老人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块地送给一无所缺,全然满足的人。”

一名富有的商人骑马经过时,看到这块牌子,他心想:“这位老人家既然想要放弃这块土地,我何不向他讨要过来呢?反正我也这么富有,完全符合牌子上所写的条件。”

于是,他下了马,叩门向老人家说明了来意。

老人问他:“你真的一无所缺、全然满足了吗?”

富人说:“当然了,我拥有数不尽的财富和我所需要的一切。”

老人平静地说:“果真如此,那你还要这块土地做什么?”

人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越是富有的人,越想更多地占有财富。实际上,“贫有贫苦,富有富苦,世间诸人皆是苦”。如果一个人没有富足之心,那么无论他是富贵还是贫贱,都只能感受到痛苦。

我们经常在富贵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忘记了生活的本意,结果得到的财富越多,失去的幸福也越多。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压力容易使人的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宁静的心灵面对无穷无尽的诱惑,我们就会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动,我们的内心也会被外物所遮蔽。

真实真正的财富在自己的心里,心中生起满足感,满足感就是财富;心中生起惭愧心,惭愧心就是财富;心中生起禅定,禅定就是财富;心中生起智慧,智慧就是财富。

我们不一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源。

那些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会感觉生命无限美好,于是越活越有意义。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拥有多少财富,只要心中的能量不息,对生命的拥抱和热爱不止,那么,钱多可以过,钱少也可以过,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处处感悟生活的真谛。

富足的状态:忧患时喜悦,落魄时洒脱

富足不是外在的身份,不是金钱的堆砌,也不是以物质衡量的价值,而是一种身心的状态。

有一位哲学家,是单身汉的时候,因为没有钱,生活潦倒,只能和几个朋友住在一间小屋里。尽管有诸多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哲学家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相继成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哲学家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哲学家也成了家,搬进楼里住。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环境非常差,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子,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些花,种些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啊!”

后来,那人遇到哲学家的学生,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哲学家的学生笑着说:“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这位哲学家的生活环境看起来不尽如人意,但他所拥有的快乐心境是很多人不能企及的。其实,华贵的衣帽、别墅豪宅都只是人生的装饰品,而一份快乐自在的心境,能让人在忧患时保持喜悦,在落魄时不失洒脱,这更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富有。

财富不仅仅指金钱,我们既有心外的财富,也有心内的财富。人们常常以为,在金钱、财产和人际交往中能够找到充足感和幸福感,可是他们忘了,幸福并不是得到什么,而是心灵在感受到自我实现时所处的状态。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全部人生价值的体现,这种价值并不体现在金钱的积累上,而是体现在心灵的健康和自由上。

当我们把追求外在的成就或者“过得比别人好”作为终极目标的时候,就会陷入物质欲望设下的圈套之中。很多时候,我们受内心深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驱使,使虚荣心不断膨胀,着了魔一般去同别人攀比。一番折腾下来,尽管钱赚了不少,也终于博得了“别人”羡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众场合拥有光鲜和热闹以外,我们过得其实并没有如别人想象的那么好。

人生真正的富足应是,外财与内财俱有;知识与信仰同重;接受与施舍并行;

拥有与享有兼备。

富足不是外在的身份,不是金钱的堆砌,也不是以物质衡量的价值,而是一种身心的状态。一个身无分文的穷人,也可能比一个满身金银的富人更富足。

穷人可能没有钱,没有优裕的生活,没有足以称道的事业,然而只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聪慧的头脑以及明确的志向,并拥有宁静的内心,拥有不断攀岩、永远向上的斗志,那么,穷困便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做一个自信、乐观、勤奋的人,财富就能积少成多,慢慢地会聚到我们的手中。

人生有七种财富

已经拥有的,便是好的,便是财富。

人人都渴望得到财富,那么财富究竟为何物?在佛家看来,财富就是资粮(佛教术语,喻指成佛路上所需要的特质资助和精神修行)。一个人拥有的衣食住行,名和利,以及自由自在的心灵,都是财富。当代禅宗大师星云大师曾在《求财富祈愿文》中向佛陀祈求七种财富:

第一种,祈求您给我健康的身体。

第二种,祈求您给我慈悲的心肠。

第三种,祈求您给我智能的头脑。

第四种,祈求您给我勤俭的美德。

第五种,祈求您给我宽广的胸怀。

第六种,祈求您给我内心的智能。

第七种,祈求您给我世间的因缘。

这七种财富,并非人人都拥有,但它们都能通过自我修炼而获得,而且这些财富是真正自在的、不会拖累己身的财富。它们会陪伴我们一生,帮助我们有所成就。这些财富离我们并不远,在出生时,我们就已经拿到了开启它们的钥匙。只不过因为受到世俗的熏染,受到天下熙来攘往的利欲诱惑,看不到掌中的开启自身财富宝箱的钥匙,于是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拥有这些财富的机会。

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懂得运用财富的智慧,是人生步步行进的资粮和根基。拥有了这些,做人就会知道满足,懂得珍惜。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知足是一种处世态度,常乐是一种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贵在珍惜,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抱怨不贪求。知足能让我们看清自己所拥有的真正财富,也能帮助我们找到近在眼前的幸福。

有一个人,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所以他死后,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做了佛祖的侍者,善良的他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

一日,他遇见一个农夫,这位农夫看起来非常苦恼,农夫向他诉说:“我家的水牛病死了,没它帮忙犁田,我怎能下田作业呢?”

于是,侍者赐给农夫一头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侍者在农夫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地诉说道:“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

于是,侍者给男人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侍者在男人身上也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后来,他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诗人过得很不快活。

侍者问诗人:“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

诗人对侍者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

侍者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诗人直直地望着侍者:“我要的是幸福。”

这下子可把侍者难倒了,侍者想了想,说:“我明白了。”

然后,侍者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了。他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诗人的容貌,夺去诗人的财产和诗人妻子的性命。

侍者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侍者再回到诗人身边,诗人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在躺在地上挣扎。于是,侍者把诗人的一切还给他,然后,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侍者再去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停地向侍者道谢。因为,他得到幸福了。

诗人在失而复得之后,终于发现了幸福,幸福其实就是满足。对于一个不知足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他永远无法看到自己所拥有的青春、能力、经验、激情、教养、信念……不满之心就像一团熊熊烈火,柴放得越多,烧得越旺;火烧得越旺,就越有添柴的冲动。

不知足,再有钱的日子也会觉得贫穷。相反,日日知足,天天欢喜,便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由此可见,不可用物质的多寡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富有,贫富是一个人内心的感觉。这个世界上的财富很多,对于每个人而言,足够本身所需便好,过于依赖金钱和物质,反而会使人变得贪得无厌,甚至为了金钱不择手段。

富贵不是生命的主题,快乐和幸福才应是一生的追求。幸福不只在于物质享受,外在的特质只要够满足生活需要就可以,不必为了追求过多的特质享受而丧失人生其他的乐趣。已经拥有的,便是好的,便是财富。

人生的七种财富,需要我们用心修炼才能获得,心中的财富和资粮能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当我们在忙于追求、拼搏而失去方向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已拥有的财富,如此便能领悟到财富就在心中的真谛。

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想要的

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意味着我们能用心灵的智慧觉照(佛教术语,觉是觉知,照是照见。意指向内观照己身以达到洞彻外相的境界)这个世界。

诱惑是生活之路上遇到的蝴蝶,很多人都被它美丽的翅膀迷住了双眼,误入歧途;诱惑又如冰山雪莲,让人甘愿置生死不顾而追求。钱财是诱惑,功名是诱惑,利禄是诱惑……红尘本就不净,而这种种诱惑更让我们的心蒙上了一层灰尘,最终使我们在诱惑中迷失了自我。

虽然世人皆知诱惑苦,但仍无法抵制诱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弄不清什么是需求,什么是欲求。心中无欲无求的人,不仅不为诱惑所动,还能舍身成就自己的修为,同时也保全他人的尊严。

印度安陀国有一个年轻的小沙弥,他年纪虽轻,却有高尚的志愿与清净的内心。

一次,他独自一人去化缘,在他必经的街道上看见了那个每天都等他的姑娘早已等在门口,这位姑娘早已对小沙弥心生爱慕。

平日里,姑娘对小沙弥是恭敬有加,但这天,姑娘的父母不在家,加之她对小沙弥的感情已深,因此便壮起胆子邀请小沙弥进屋,然后用言语挑逗,用肢体诱惑他。心性纯洁的小沙弥知道少女的企图后,不为所动。但这姑娘纠缠不休,还把小沙弥关在房中。小沙弥本想严厉地呵斥她,但又怕伤害了姑娘的自尊心,于是小沙弥为了护教,为了守清净心,便拿起桌上的剃刀自刎了。

看到小沙弥自刎,姑娘惊慌失措,又是懊悔又是难过。她觉得很对不起小沙弥,于是就在父母回来后将实情告诉了父母。姑娘的父母听了她的陈述后被小沙弥的德行所感动,怀着对小沙弥的敬佩心,他们将自己的女儿送到了官府。

这件事情传到了国王那里,国王认为小沙弥的德行与修为不能被辜负,便对姑娘的父母说:“让你们的女儿化装游行于四城门。”于是,这位姑娘将自己打扮装饰得异常好看游行于四城门的街道上,目的是让人知道,小沙弥的德行十分崇高,以至于这样美丽动人的姑娘都不能打动他。

小沙弥为守住自己的清净,也为了不伤害诱惑他的姑娘,不惜以身赴死,其信念之坚,心地之善,令人叹服。

同类推荐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修行诸法:洗心禅3

    修行诸法:洗心禅3

    眼睛所见受物质世界限制,如何达到心所见而无所不及?何又为佛家“五”眼?如何禅坐,才能由身体的平静达到心灵的静谧?贤宗法师尽毕生修行所悟,引据佛家典籍,为读者们讲述如何看透尘世苦难,开阔心境,收获快乐人生。
  • 人的宗教

    人的宗教

    本书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传统,包括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实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在对两性观点与语言的运用、各宗教的内在层面分析,以及藏传佛教、苏菲教派与历史上的耶稣等方面做了详细述说。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热门推荐
  • 审判贤者

    审判贤者

    涅瓦雷斯大陆的和平使人类走向极端,无数人类邪恶的思想竟然慢慢的汇聚成了......首先就偷袭了化身为神秘之刃的黑暗本源,并剥夺其自由,成为自己毁灭世界的杀戮武器!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4)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美容营养学教程

    美容营养学教程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皮肤光滑润泽,富有朝气,体形矫健优美,渴望延缓衰老,而要做到这些,只有从改善营养,改良肌肤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着手,才能彻底地美化肌肤,健美形体,焕发青春的活力。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等是人体健康和颜面美容所必需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因此,全面合理地从食物中摄取平衡的营养,是美容健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 赢在演说

    赢在演说

    当今社会,演说已成为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课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你都要对同事、客户讲话,也可能在大礼堂对着几百人演讲。这样的场合,你能否抓住机会,通过演讲一举赢得支持、实现梦想呢?作者在实践中总结了演说中普遍适用的原则和方法,教你对演说方法、内容、风格和状态进行调整,这样,你就能通过自己的讲话吸引并打动听众,在展现自己个人魅力的同时实现演讲沟通的目的。
  • 名人传记丛书:高更

    名人传记丛书:高更

    名人传记丛书——高更——他与梵高齐名的不只是画作:“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无双狂妃:杠上狐狸太子

    无双狂妃:杠上狐狸太子

    追逐心爱之人,人没追到,最后却落得个落水而亡的结果,花痴无双,再次成为了整个京城的笑料。再次张开眼睛,性情大变,眼眸里波光潋滟,她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她。废材怎么了,花痴怎么了,弃儿又怎么了,活该被人笑,被人作践么?面对昔日爱慕男子眼里的厌恶,她满脸嫌弃,大放厥词:“娶我?你配么?”
  • 为爱繁华误入秋

    为爱繁华误入秋

    《为爱繁华误入秋》收录了郁达夫所著的最经典、最纯美、最精致的作品,包括小说和散文。书中的小说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有的注重内心的纷争与苦闷描写,有的侧重反映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书中的散文,无论是游记还是写景的散文,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全书内容香艳而沉郁,语言感伤而率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思想风貌、创作风格以及浓郁的浪漫主义倾向。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农家地主婆

    农家地主婆

    柳惠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妇,谨遵三从四德,恪守妇道孝顺长辈,操持家务,替丈夫生儿育女,不料婆家个个不省心逼死了正主儿,好好双十年华的姑娘,就没了性命一朝穿越,杨雨变成了柳惠娘,看她怎么把场子找回来谁说庄户人家老实,这不是天天在那里传八卦,挑是非么,我看呐,这些人是闲透了没事干ps:新书《重生女配翻身日常》正在连载中,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
  • 动荡的日子

    动荡的日子

    范小青的短篇,严峻有中温情,沉重中有轻松,或者说,在严酷的生存状态的描写中,有浪漫的人文情怀。范小青以她风和日丽的韧性、风调雨顺的恬然,穿越着我们的日常、穿越着我们得以生存的时空和精神世界,静水深流、空山鸣响,这是范小青小说的智慧,更是范小青小说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