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5900000009

第9章 新起之秀-法国歌剧(2)

这真是历史上不堪回首的一幕啊。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第二次正式记录芭蕾舞剧的演出是在1581年,在当年的罗浮宫有一次极其成功、非凡辉煌的芭蕾舞演出。可能是为了 阻止歌剧进入法国领土,芭蕾舞团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都兢兢业业地工 作。在此,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提到上文讲到的,那位著名的,由红衣主 教发掘的,当然同时也是被阉割过的优秀作曲家-吕里。吕里在芭蕾 舞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他勤勤恳恳地工作在芭蕾舞的第 一线上;其次,在他之前,女角都是由小男孩来扮演的,他是第一个允许妇女参演芭蕾舞的导演-也许这和他那暧昧不清的性别有很大关系 吧。现在,得到许可的淑女们充满了热情和雄心壮志,纷纷向吕里先生 靠拢,努力争取参演芭蕾舞的机会,使自己美丽的容颜和优秀的才华得 以展示。这也不能怪她们,她们生活在宫廷里,天天无所事事,或者可 以说是碌碌无为;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展现自己、跳出平庸的机会,怎能 错过呢?淑女们都希望用自己曼妙而富有青春活力的身体,去得到皇上 的关注,也算情有可原吧。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这些女人很是受到吕 里的喜欢。但是,他还不会让女人来唱女高音的部分,可能是因为他依 旧坚持之前的原则,又或者说他还不够有魄力。于是,被阉割的小男 孩,依旧是芭蕾舞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可怜而又无知的孩子 们,为了观众们的耳朵,只得进行一次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残酷手术。 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如今已经没有人能唱出古时候的 歌剧那特有的声部,如果它们没有经过改写是不可能搬上现在的舞台 的。今天我们对歌剧的欣赏能力已大大超过了古人的眼光,不知道吕里 大师的歌剧如果重现在今天的舞台上,还能否打动观众。不过,在他们 那个时代,也就是17、18到19世纪上半叶,人们之所以走进剧场,就是 为了这人造的女高音。我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甚至在英国这种常年进 行清教徒运动的地方,都会允许这种假女高音占据歌剧舞台二百多年之 久?根据历史记载,第一个人造女高音是1687年,由詹姆斯二世的妻子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最后一个则是著名的维芦荻,他于1861年去世。 我们现在回忆起那段历史依旧感到悲伤。可是在当年,日益贫困的意大利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真是束手无策,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带给孩 子美好的未来。于是,成为有名的歌剧演员便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哪怕 成功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他们甘愿把自己的孩 子送去动手术。是啊,在那个年代,一个男孩如果有着很高的音乐天 赋,那么,他除了把自己完全托付给音乐之外,也别无选择。

三、小丑之战

地中海在人们发现了通往印度和美洲大陆的新航线之后,便成为了 内陆海。意大利一度是中世纪时东方货物的集散地,凭借这一优势,意 大利人在两个世纪的时间内衣食无忧。可是财富总有消耗完的一天,现 在,意大利人就面临着这一十分棘手的问题。更糟糕的是,意大利北部 和南部的大部分土地被外国的王公贵族占据,到后来,就连教皇的领土 也因为管理的疏忽而存在遭受饥荒的可能。在最初面对这种情况的时 候,有的人家会将自己继承来的名画以较高的价钱卖给有钱的英国人。 可是后来,外国人对艺术的筛选标准越来越难以琢磨,有许多著名的画 仅仅因为年代过于久远而无人问津。同时,还有一些是画在教堂内壁上 的画,比如,齐托的作品,它根本没有办法"卖"。再到后来人们开始 变卖自家的银器、家具等来糊口。发展到最后,意大利人只剩下两种能 赚钱的营生了:一个是清扫英国或北欧等地的大烟囱;另一个,就是音 乐。很多原本好好地生活在那不勒斯、巴勒莫和波亚琴察的人,为了摆 脱贫困,纷纷背井离乡、怀抱着美好的愿望前往其他国家的首都,希望 可以改变命运。他们到达目的地之后,会建立起歌剧演员和小提琴乐手 的小型俱乐部。他们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小型俱乐部最终会受到人们 的欢迎,或者凭借王室的支持而把自己发展成真正的意大利歌剧院。

梦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他们为了获得一丝生存的空 间而同命运抗争,而等待他们的则是血腥的磨难和残酷的竞争。那个时 代的报纸和回忆录中,都有对这方面内容的记载。那时在各大城市中流 行三大派系:一是意大利派,他们是意大利歌剧的忠实支持者;另一派 是法国派,它的成员们,可以心甘情愿地为法国歌剧掏出身上最后一 个子儿,却坚决抵制意大利歌剧,让他们听一下意大利语的"Fra-La- La",简直比杀了他们还痛苦;第三股势力则是德国歌剧的歌迷,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诅咒着另外两个派系。 把你说蒙了吧?当时的人们也感觉十分混乱,不过巴黎人却对其中的某一次交锋记忆犹新。时间是路易十四驾崩之后三十五年,这场交锋 被人们戏称为"小丑之战"。

让·菲利普·拉莫是吕里的接班人。学管风琴出身的他曾经为伏尔 泰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歌剧作品配过音乐。他更为杰出的成就在于,他 极有前瞻性地编写了一本囊括了所有与和声有关的理论的教材-这是 该领域内的第一本专著,他也因此很快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有一年,有 一个意大利歌剧团来到巴黎,号称带来的是喜剧式歌剧-一种新型的 剧种(据说与老式歌剧从内容上到形式上都完全不一样),此时正值拉 莫在捍卫法国乐坛的战场上酣战之时。

巴蒂斯塔·佩格里西创作的《女佣做主妇》,就是此次演出的喜剧 式歌剧。这部歌剧的传奇之处在于,早在开演之前就成为全巴黎的轰动 话题,而且人们对它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坚决支持法国歌剧的,首推 法国国王,其次就是法国音乐的卫道 士拉莫。而另一方面,坚决支持意大 利歌剧的势力也是十分庞大的,就连 波兰的王后玛丽亚·列申斯卡都是意 大利歌剧的热心观众。总的来说,双 方可以称得上是不相上下。当时一个 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著名的大哲学家格 林、狄德罗、达朗贝尔都加入这场争 论中,而将手头编写的《百科全书》扔在一边。

在此期间,双方的辩论场所几乎 遍布了巴黎的每一个沙龙。其中包括 卢梭,他向来认为自己精通音律(我 们可以从《忏悔录》里总是试图对音乐作出一些费力不讨好的阐释 中得到佐证),也是当时辩论 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作品间 接地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后来 又号召人们回归自然。而他在 歌剧领域内的贡献则是"装模 作样"地创作了一部意大利风 格的歌剧《小村巫师》,没想 到成绩不俗。众所周知,卢梭 偏爱"人类原始的有道德的状 态",号称自己是"没有皮肤 的男人",并且一直自诩为平 民百姓。一是为了证明自己并 没有附庸皇后,二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意式歌剧的喜爱,因此在歌剧获得最后胜利之后,卢梭马上就 发表一篇《致法国歌剧的公开信》。

这场小丑之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剧烈,拉莫对此感到十 分愤怒,但也无可奈何。毕竟,他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时间对他来 说就是胜利的希望,还不如多花点工夫,好好研究一下音乐,争取让 法国的音乐更上一层楼。最终,凭借主场优势,法国赢得了战斗的胜 利。但是,意大利也并没有放弃,他们养精蓄锐,伺机东山再起。比 如,著名的意大利剧作家-彼得罗·特里波希大师(笔名是梅特斯 特奇奥),在他长得出奇的人生中,创作出多得出奇的作品:共有歌 剧剧本一千二百个。毫无疑问,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改革家,我们 现在已经完全听不到那种艺术了。他为了使作曲家更好地创作伴奏, 而将歌剧台词设计得极具韵律感,极大地方便了作曲家谱写伴奏。

终于,战争趋于平静,大家也都按照"停火协议"行事。然而, 一个叫做冯·格鲁克骑士(他原名叫克利斯托夫·威廉波尔特)的人打破了"平静":他试图用维也纳歌剧来占领巴黎的舞台。犹如最易燃 的导火索,很快又爆发了一场在法国歌剧迷和德国歌剧迷之间展开的口 水战。这个骑士来头可不小,他的成名作就是《俄尔甫斯与奥利狄克》 和《阿尔塞斯特》,而且在法国国王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出阁前, 担任过她的音乐老师。现在,他带着《阿尔米德》和《特里德的伊福吉 妮亚》,打算在巴黎打开一片天。

著名的格鲁克应他学生的邀请来到法国,这恰好成为了最佳的政治 斗争导火索。那些称他们即将成为王后的贵妇人为"奥地利婊子"的法 国人,可算是找到打击目标了。他们猛烈地抨击格鲁克骑士的音乐。而 王储妃的势力当然也毫不示弱,奋起反击,只是有点欠谨慎罢了。反对 派又迅速请来意大利名人尼格洛·普契尼,加入他们的斗争中。这位 "天降神兵"一共创作过一百三十部歌剧。反对派们要求他也写一部《特里德的伊福吉妮亚》,企图以此来打压格鲁克。这对于无辜的反对 派外援来讲,的确是压力很大的一项工作。终于,他不堪重负,逃离了 这个混乱的战场。

不过,格鲁克也不是这场战争的赢家。他私底下是个十分幽默的 人,但是一旦谈到音乐,马上变得严苛起来,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 度。他不能忍受一点点来自演员或者乐手的错误,一旦发现,他会立 刻用现在已经绝迹了的法语,对他们破口大骂。谁曾想,参加排演的演员 和乐手们都不在乎他那夹杂着德语的法语的辱骂,几乎是到了无视他的程 度,而且要求他支付挨骂的额外薪水。这可是一着狠棋。最后,格鲁克骑 士只得放弃这场"敌强我弱"的斗争,返回维也纳,再也没有出来过。

这场歌剧之争又辩论了将近半个世纪,争论的对象包括了意大利、 法国和奥地利的音乐。而它涵盖的城市,则从圣彼得堡一直蔓延到马德 里。好像在一个城市里出现了几个意大利本土的艺人,就必定会引起争 论-这些可怜的人,本意是想在国外多赚点钱好回家养老,却被卷入 了永无休止的宫廷丑闻之中,无法解脱。可以肯定的是,意大利人绝对 不是这场争论的胜利者,因为他们最后的王牌不过是说,意大利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重视音乐中最伟大的表现方式-美声-的国家。的确, 那不勒斯有着青春而又美妙的美声。声乐是最重要的,它们可以带来人 们发自内心的愉悦。固执地追求所谓的含义和效果有什么用呢?那些东 西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同类推荐
  • 李希凡现代文艺论著选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李希凡现代文艺论著选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李希凡现代文艺论著选编》共选取了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及讲话稿计50篇。《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李希凡现代文艺论著选编》共分为四个篇章。第一部分主要展示的是作者对高扬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坚持“二为”方针的理论阐述;第二部分是作者对高昂时代主题的主旋律作品的评析,再现了时代精神;第三部分主要摘录的是作者主编《中华艺术通史》的历次讲话,重温了各位艺术家的艺术涵养和道德品质;第四部分则体现了作者对艺术推陈出新,继承发展的孜孜追求。
  • 重建巴别塔: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重建巴别塔: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重建巴别塔: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从西方现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两方面细致而深刻地论述了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其中,西方现当代艺术选取了21篇文章,中国当代艺术选取了29篇文章,两者结合而来,将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的整体面貌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配以大量图片,图文并茂,是一部难得的学术著作。
  • 画皮

    画皮

    集市。群众演员上场。群众演员统一穿带帽兜的长袍。有人提着鱼。有人提着肉。有人提着蔬菜水果。还有一些人提着日常物什。群众演员们在舞台上走来走去。疯子也在场上,似乎睡着了。陈氏上场,身后跟着王生。陈氏(停住)咸鱼!(仔细打量咸鱼)好新鲜的咸鱼啊!王生掩鼻,退后了两步。陈氏多少文?卖咸鱼的12文!陈氏12文?打劫啊?卖咸鱼的(拿着成鱼当成刀状,威胁陈氏)把你的银子全拿出来!
  • 石刻:奇特石刻神工

    石刻:奇特石刻神工

    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县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余韵延至明清,历经沧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石窟艺术宝库。
  • 承德避暑山庄散记

    承德避暑山庄散记

    一个人不可能走遍天下,览尽风光。如果有个风光集中、景物荟萃的地方,一览知天下,那可是人生一大乐事。巧啦!我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承德。我是1955年至1958年在承德念高中,1971年又来承德工作,一直到如今,前前后后在承德生活了40年,和承德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把她视为我的第二故乡。如今,我已到了“古来稀”之年,三个子女全在北京,他们动员我和老伴去北京过晚年。可我们舍不得离开承德,坚意要在承德生活下去。承德在300多年前只是居住十几户游牧人家。
热门推荐
  • 深海开发商

    深海开发商

    在大海的海底深处,拥有无数的宝藏。石油,天然气,煤,铁,黄金白银矿,可燃冰等等。还有各种海洋名贵食物和药物,珊瑚等等,这些东西都非常难得到,特别是现在海洋海底技术还不是非常的成熟。人类只是在近海发掘这些资源,至于海洋深处的无尽宝藏则是无人问津。不过,自从孙峰得到一个牛叉的金手指后,那些海洋深处的资源:统统都是我孙峰的!石油天然气这些资源太敏感我不搞,但是搞搞金银矿石还是可以的,偶尔卖卖珍贵海洋药物和食物也是可以滴,顺便开开公司,赚赚钱,泡泡妞也是可以滴!(书友群:312069345)
  • 邪魅女撞上桃花运

    邪魅女撞上桃花运

    【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一个发生在校园爱恨情仇的故事。
  • 将军一去

    将军一去

    我姥姥赵诵琴留下一个皮箱。箱子老得很,把儿都掉了,看商标,是上海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西。箱子里乱,啥都有:菱花镜一面;几张字画,是姥姥的;还有她的手稿,写纳兰性德的那个小说;旧相册,散落的旧照片……我坐小板凳上,慢慢拾掇那箱子。每一样东西,都是我姥姥摸过的。苏子说:“自其变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就是说,从变化的角度看,世界每一瞬间都在变——比如有无,比如生死,比如我姥姥我妈,她们曾经是我生命里最亲爱的存在,现在都没有了。苏子又说:“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南史演义

    南史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弈道

    重生之弈道

    叶闲竹上一辈子最缺的就是运气。女子定段录取前两名,她当了7年的第三,参加重大赛事,第一轮淘汰她的最后必然成为最后的冠军。而曾以为会一直陪着自己的那一位,也终于发现不过是误会一场。回到当初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上,任它翻天覆地,那又如何?你不需回头,因为我已经不在你的身后;这一次,换你来仰望我,可好?
  • 外来工

    外来工

    90年代末,掀起了南下打工的高潮,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男女涌向广东,去寻找各自的梦。春节期间,在外打工的强子回到家中过年,在邻居的请求下,带了四个青年男女到广东打工,从而开始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文章从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了外来工的青春、人生、爱情、家庭以及他们的子女,展现了繁华大都市下的另一种生活。此书献给辛勤劳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外来工们!他们,是城市建设的基石;他们,是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是——外来工!
  • 粽叶飘香:端午节(文化之美)

    粽叶飘香:端午节(文化之美)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众多说法,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然而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赛龙舟等却是沿袭下来的不变习俗。本文探究端午节的历史起源,记录它的习俗演变,有助于炎黄子孙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此刻鼻间仿佛已飘过一丝丝粽叶香气,耳边也响起了龙舟上的鼓声与呐喊声……
  • 科学探索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科学探索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科幻故事,主要是描写想象中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故事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
  • 枉夏

    枉夏

    世界往往就是在一瞬间分崩离析的,月盈变缺,彩虹失色,你所拥有的全部消失,都不过一秒钟而已。我多想,能够牵着你的手,一起走一次,那年我们仍无瑕的夏。
  • 天空之尽

    天空之尽

    木熙死了。在丁茶茶的指引下来到了“城府世界”这里诡异、独特,让生前饱受恶意的他有种解脱感但可笑的很这只是另一个“活着”的开始。死后就会摆脱一切烦恼和痛苦吗?死后就能超脱于凡尘在人性上得到升华吗?不,活着解决不了的问题,死了还是会像病毒一般困扰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