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4400000005

第5章 “解蔽”:对异端的回应(2)

所以,正如Robert Eno指出,自然的“天”本身并非苟子的兴趣所在,他真正关心的是礼,他之所以讨论“天”,只是由于当时关于“天”的理论影响到礼。辟“机祥”可以看作荀子作《天论》的主要动因。他试图通过辩明“天人之分”,来解决时人蔽于“机祥”的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机祥”之虚妄并进而认识到“守道”的必要性。从他的立论动机看,他对“天”的自然特性的认定,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必要的姿态。由于缺乏一种纯理论的认识兴趣和动机,他并没有在“真相”的意义上肯定“天”的自然性格。换言之,对他来说,虽然自然的“天”并不能看作一个“谎言”——所谓“谎言”的前提,必然是确定存在某种“真理”;但在他的讨论中,“天”为自然抑或超自然的问题在知识论的层面上仍然是悬置的。所以,他对“天”的更为个人化的体验实际上与其“天人相分”的观点并不相左。由此看,荀子对知识的极具现实感的态度,与孔子有颇为相似的地方,不过,由于他已经对“天”的自然特性做出了姿态上的肯定,并将它当作一种必要的策略性观点,他就必然要回答那些孑L子不愿正面回答的问题。

2.1.2礼之为“文”

正如自然异象可能激起人们的神秘感一样,在很多时候,“人类的本性是特别愿意相信那些神秘莫测的事物的”。对人来说,在所有与神秘事物相关的问题之中,最为切已的莫过于灵魂是否不朽的问题,这个问题退后一步,必然要先解决人死之后有知无知的疑问。据《说苑·辨物》载,子贡也曾表示过同样的疑问,孔子以一种极其巧妙而揶揄的方式消解了此问题。当孔子说“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时,他实际上在暗示,死后的问题根本不是那些真正关心如何生活的人所应探究的。但是,在荀子的写作中,他打破了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竭力想维持的一种模糊的平衡状态: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

言刻薄死者乃是“慢其无知”,即明指人死无知。荀子虽然并非有意突出这一隐含的前提,但显然不能也不必刻意回避它。

“人死无知”其实已作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蕴含于他“天人相分”的说法中。他承认天地四时均为自然事物,也就拆除了鬼神之类的藏身之所,从而不可能回避“死人有知无知”的问题。因此,孔子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超然态度不再适合荀子——一旦戳破了“天”的神秘性,他就必须正面回答鬼神的问题。并且,既然荀子一再明言“天人相分”,他很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在这类问题上采取孔子那种克制的态度,而必须以一种明确、坚决的方式消除人们对神秘事物的幻想。

这类幻想不但会使人们以自然异象为祸福预兆,在荀子看来,也很可能成为他们奉行礼的不适当的动机。实际上,“死人无知”的说法与荀子辟“机祥”的态度完全一致。人死无知,即意味着鬼神之类并不存在,祭祀鬼神以求福避祸也不过是无稽之谈,这就在根柢上就揭示了“营巫祝”的虚妄性。“营巫祝”在本质上与“信机祥”是一回事。二者都会使人们以神鬼之事替代人事、以祈祝代替在生活中切实地行礼,鉴此,必须清除礼仪中可能包含的“巫”的成分,使人们更为清醒地看待礼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将礼仪理解为一种文饰:故三月之葬,其?以生设饰死者也,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之义也。

故日: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百姓以成俗,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故钟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护、武、、沟、桓、箭、简、象,是君子之所以为惮诡其所喜乐之文;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是君子之所以为惮诡其所哀痛之文也;师旅有制,刑法有等,莫不称罪,是君子之所以为惮诡其所敦恶之文也。

因此,礼仪的设置,本质上并非为祈福免灾而取悦鬼神,而是为人的自然情性寻找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这种理解,本身就暗含着一种疏离鬼神、巫术的态度。实际上,关于礼中的神秘因素,是荀子谈论“天人之分”后所必然要触及的:雩而雨,何也?日: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这一段出现于《天论》中,并且紧随荀子澄清自然灾异及“人袄”的问题之后,无论就其内容而言,还是从《天论》的结构上考察,都表明这是荀子辟“机祥”的一部分。他将礼仪看作“文”而“非为得求”,本身就体现了他对“机祥”之类的否定态度。反过来看,承认礼中“巫”的成分,很可能会导致人们以祈请应验为奉行礼的先决条件。这里的危险还不在于其中所包含的功利倾向,荀子清楚地看到,祈求的应验实际上是完全无法保证的。所谓“人之命在天”,“命”是“节遇”,是极其偶然的东西,不可能成为人们“守道”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对礼的巫术化理解与对自然异象的迷信,本质上是一样的:后者会使人们忽视“道”,前者则可能导致他们以不适当的方式行“道”而最终不能“守道”。因此,苟子对“礼之为文”的辩明,实际上是其辟“机祥”的另一重要方面——虽然他在谈论到礼时,不止一次提到“百姓以为神(鬼事)”,但他的这一说法乃是与“君子以为人道”相对,并有特定的现实内涵;况且,他的整个辩说是从“士君子”的立场展开的,而不面对所谓的“百姓”。

2.1.3非相

荀子辟“机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澄清天地四时之自然特性,而是专注于祛除人们以子虚乌有之事论吉凶的痼疾,并将他们的兴趣引向“守道”,因此,即便是那些在较严格的定义层面可能被排除于“机祥”范围之外的观念,只要它们以虚无的吉凶之论影响或削弱人们行“道”的动力,就有可能成为荀子批驳的对象。他的这类驳斥,就其动机和预期的效果而言,与其排斥“机祥”的言论并无二致。在此意义上,就可以理解他何以要就“相术”展开讨论: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这里,荀子驳斥相术的要点在于,以“心术”之善恶代替形貌之善恶论吉凶。关于“心术”之善恶,他又以君子小人之别来分辨。在他的语境里,所谓君子、小人,显然是以合“道”与否论。于此可知,他实际上是依“道”来反驳相术,关注点明显在“道”。但问题是,相术着重于判断人们的吉凶祸福,而并非论定他们为“君子”或为“小人”;换言之,相术之所以能吸引人,完全不在于它能作出道德方面的评价,而在其功利方面的论断。鉴此,荀子有必要在说法上靠近相术的价值标准,抓住人们的注意力,于是,他直言“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并提出了一个经验性的论证:……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值得注意的是,尧舜汤禹等与桀纣的对举,表面上只是显明他们的外貌与其功名境遇完全无关——这里运用了相术的吉凶标准;但一个无需明言的事实是,他们也有君子小人之别。这样,荀子“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的说法就有实例可依,落到了实处。

荀子反复申明相术“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暗示了当时相术普遍为人称信的状况及其作《非相》的必要性。

这正如吴虞所论,荀子以时人“多惑于相术,视人骨相,以知吉凶贵贱,复著《非相》篇极论之。以为世俗所称,学者不道,与辟机祥同一精神者也”。因此,荀子“非相”,乃是针对现实而发: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於女子。……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乐论》篇末,荀子述“乱世之征”,“其容妇”显居其一;而“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显然领此风气。这表明,在痛斥当时病态的世俗品味的同时,荀子也暗示了其时可谓“乱世”。他对“其容妇”的社会风貌的批评,固然体现了其基本的趣味倾向,但其趣味的养成当得益于传统的熏陶,故他实际上是在表达时代风气对传统的悖反——这从他说相术为“古之人无有”也可见一斑。上引文中,荀子先将这种堕落的风气归因于“论议之卑”。“卑”即是他对相术的基本评价。

紧接着,他以一个劝导性的问句“然则,从者将孰可也”,很自然地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礼。这个结构与《天论》比较相似。与自然异象的神秘化一样,相术在根本上也与“道”相对立:若以天生骨相为吉凶之兆,则不必也不可能“守道”,因为,从广义的“天”来看,人的相貌与天地异象一样,皆是自然而非人力所能自为的,也是某种“天”(天然);而荀子所渭的“道”则是切切实实的“人道”。故他要论礼之当为,必先排斥相术。他不离“道”而“非相”,在此过程中时时以君子、小人对举,即在于此。所以,他著《非相》的主要目的,仍在于解除时人的观念之“蔽”,扫清其“守道”的主张所面临的思想障碍。

总的来看,荀子辟“机祥”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当时流行的种种突出的迷信观念。考察其富于现实感的辩驳,可以看出,他更加关注这些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所导致的有害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消极地看待吉凶,在客观上妨碍了人们在当下过一种积极的符合礼的生活。只有揭示那些迷信观念的虚妄性,才有可能在根上拔除有害于“道”的行为方式。因此辟“机祥”可以视为一种观念上大扫除:通过清除那些具有欺骗性的有害观念,为“道”的灌输留下一块干净的地盘。在此意义上,辟“机祥”确实可视为一种“解蔽”。不过,因为“机祥”之类在认识论层面上是非常敏感的问题,并由于荀子的讨论带有某种观念化的色彩,辟“机祥”很可能会被看做是无神论的必然结论。但是,无神论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具有知识论的背景,而荀子不具备这样的背景,也缺乏建立这种背景的兴趣和动机,因此,倒毋宁说,无神论是其辟“机祥”必然会导致的一个后果——从他毫无保留地拒斥神秘事物来看,他好像并没有试图避免这一后果。辟“机祥”针对的固然是迷信,但荀子坚决的态度使得宗教可能生长的土壤也一同消失了。对他来说,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值得特别予以关注的问题;当他将“道”视为完全意义上的“人道”时,他似乎已经不需要这一土壤了——也许正因此,他对迷信观念的清理才表现得如此彻底。

2.2排异说

虽然“营巫祝、信机祥”是“道”之不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可对荀子来说,“机祥”之类并不是当时睢一乖离礼义、混乱视听的观念;至少同样重要的另一现实是,“当战国时,诸子纷纷著书,惑乱天下”。诸子的学说,固然并不如迷信观念那样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但在荀子看来,由于他们“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也“足以欺惑愚众”。更值得他关注的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只设教授徒,并且竞相奔走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的言论影响所及范围很广,包括那些掌握实际政治权力的人——实际上,有的学派(如法家)的学说,已经部分或决定性地左右着当时一些国家的政治方向。在此情形下,荀子推行礼的努力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并且,他将礼视为“人道”,最直接的一个后果是,超越性的理由已不大可能成为他说服大多数人的根据,遑论基于传统本身的权威而展开的说教——如果这种说教可为,他的诸多篇章就成为多余的了。所以他只能主要诉诸其主张的现实效用。这也正是当时不少学说的主旨或出发点。由于某些学说的功用性已在相当程度上为当时的政治实践所证实,它们的影响会愈加广泛和牢固;即便是那些似以“空谈”见长的学说,因为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也自有其说服力。

同类推荐
  •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人如其名,颇具传奇与神秘色彩。相传他受命于天、得书于仙。被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的《鬼谷子》,专门探讨古代政治斗争权谋,全面总结了战国纵横家的理论精华,是此派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子书。在当代,它称得上是一部军事、外交、商业和公关领域的智慧宝典、中国说服修辞术。《鬼谷子》立论高深玄远、行文奇古精妙,与中国一贯遵循的儒家传统相比,颇具异类色彩,历代褒贬悬殊,争议不断。它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其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该书就其主体来看,是一部政论性巨著,它重点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其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积极的主张,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时至今日,《韩非子》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书甄选了《韩非子》最精彩的篇章,对原典作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粹,感知先贤智慧。
  •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

    思想家代表了他所在的时期的智慧最高水平,思想家的贡献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本书介绍了重要的思潮和思想家,为读者了解思想史提供了捷径。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热门推荐
  • 网游之第十世界

    网游之第十世界

    3018年,《第十世界》一款风靡全球的游戏。林凌意外的触发了一个bug……
  •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9年讲座精选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9年讲座精选

    2009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邀请了厉以宁、高占祥、吴建民、海闻、张继钢、郁钧剑、韩少功、康洪雷、毕淑敏等多位名家大师举办了104场讲座,从讲座文稿中精选出72篇整理编辑成本书,内容包括新中国60周年、礼仪文化、励志教育、养生文化、创新文化、婚姻家庭、文学艺术等多个系列。
  • 锐读(第6期·悬疑新主张)

    锐读(第6期·悬疑新主张)

    《惊奇档案》专栏编辑,觅骨寻踪,亲历惊奇与惊险,探寻神秘的不可思议,用科学的态度解读怪谈与诡闻。
  • 次元交流群

    次元交流群

    高中复读生叶允偶然被拉入一个聊天室,与聊天室内的卫宫士郎,莱月昴等来自不同次元的伙伴们一同被称之为“神使系统”的群主考验着。他们经历互换身体,生死考验,随时穿梭不同位面,与各次元的人物打着交道,共同完成着群主发布的次元任务。并开启积分商城不断强化自身,改写原本属于自己的剧情!自此,叶允的校园生活已开始变得不平凡。
  • 欠债还钱(外一篇)

    欠债还钱(外一篇)

    骚虎跑来了,问韩宝山,怎么了。刘毛堂跑来了,问韩宝山,怎么了。韩宝山也迷惑,也不知道怎么了。这是秋天,风一阵一阵地刮。两个公安把许豆娘往车里塞,一阵风刮乱了许豆娘的头发,一绺一绺的头发被风扬起,许豆娘的头发都花白了。一九八二年,严打期间的原则是“从重从快”,许豆娘因为重婚,判了七年徒刑。全二韩村的人都傻眼了。
  • 有关于你的秘密

    有关于你的秘密

    写刈戈的时候,我不知道会把她写成什么样,只是我想大概,每个女孩的青春都应该被温柔对待。
  • 超电磁炮的守护

    超电磁炮的守护

    你指尖跃动的电光,是我永世不灭的信仰!科学与魔法的学园都市,一切都结束了吗?当男孩横渡次元的彼岸,来到这个超能力与魔法共存的世界,一切又会谱写出怎样的篇章?科学与魔法的碰撞,一切,从头开始!魔禁,超炮同人,原创主角,科学侧,炮姐单女主,不虐。感兴趣的戳进来哦!
  • 异界蛮族之王

    异界蛮族之王

    一个关于英雄联盟世界的故事,一个现代灵魂混在瓦罗兰带着蛮人砍翻一切的故事!PS:纯脑洞作品,非严格背景故事。
  • 香岩洗心水禅师语录

    香岩洗心水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韩娱之魔女孝渊

    韩娱之魔女孝渊

    金孝渊的梦里来了一位女明星!!!于是,孝渊拿起了吉他,拿起了笔,学会了更多的事物。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去谱写更加辉煌的未来!————————这就是全新的舞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