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3900000004

第4章 震惊中外的“杨余傅事件”(4)

他铺开纸笔,信手写道: 主席、总理并中央文革: 现在,我被关在沈阳军区,不明白为什么把我看起来。我是个参加革命30多年的老战士,对党、对毛主席无限忠诚。只要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就坚决照办,绝不会有二话。如果我犯了错误,主席、中央都可以处分我,该怎么处分就怎么处分,我不会有怨言。我希望你们派人来同我谈一谈。

如果是我有错误,我自然接受处分;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事情,我可以向中央说清楚。有些事情,我可以为调查提供线索……

信送走后,他在房子里踱起步来。他怀着一个老战士的良好愿望,期待着中央派人来。

然而时间是最无情的。它照旧黑了明,明了黑,一分一秒也不停留。傅崇碧等了六七天,仍旧没有消息。

他烦躁极了,对警卫说:“屋里太闷,我要出去走一走。”

“不行。为了你的安全,上级命令我们不许放你出去。”

跟战士发火吗?不,不应该!他们只是执行命令。

他忍住火气,请求把窗户打开一点儿。战士不敢打开大窗户,只把上面的一个小窗户打开。

他呼吸着透进来的新鲜空气,听到了外面传来的口号声:

“打倒变色龙……”

“打倒小爬虫……”

他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谁是变色龙?……他竖着耳朵再听下去。

“打倒杨余傅!”

“杨余傅”又是什么人?他突然意识到,傅可能是指自己,可杨是谁?余是谁?百思不得其解。

不知是哪个单位的宣传车又开过来了,哇哇直响。他静等着宣传车开走,听到了人们的喊声:

“打退二月逆流新反扑!”

“打倒傅崇碧!”

他终于听清了。自己已经成了他们的打倒目标,已经成了不明真相的群众声讨的对象。自己还蒙在鼓里呢。

“打倒杨余傅!”

“打倒杨余傅反党集团!”

“好了,好了,该关上了!”

“秘书”走进来,要他把小窗户关上。

他厉声说:“我还没被判死刑呢,就不许透空气了?透透空气有什么关系?”

“不行,关上!”

“砰”的一声,小窗户关了个严严实实。他又被关进了一个封闭的世界。

几天前,他指挥着北京所有的卫戍部队。现在,却成了手无寸铁、可以任人欺凌的囚犯。这难道是正常的党内斗争吗?

关着的房门打开了。走进来的是傅崇碧认识的一个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们就打过交道。他带来了两个从北京来的人,进屋就坐在桌上前面说:“现在文化大革命的形势很好,运动正进一步深入,你应该看到目前的形势。”

傅崇碧沉默着,随他信口胡说。

“你近来交代得怎么样啊?”

“没什么可交代的。”

“这种态度可不好。”

“就这态度。”

“你看,这是什么?”

北京来的人举起一张放大成12寸的照片。傅崇碧一看,是他办公桌玻璃板底下的照片,是叶剑英、聂荣臻、陈毅和他的合影……照片上几位老帅朝他微笑着,亲切,自然。

“看清了吧!”

“我办公桌玻璃板下的,早就看清了。”

“你要站在革命一边,反戈一击,还可以出来工作。”

“反戈一击,向谁反戈一击?”

“这你明白。”

“我没有反对过毛主席,有什么可反戈一击的?”

“朝他们反戈一击!”对方用手拍打着桌上的照片。

“他们有什么问题?他们是开国元勋!”

“事到如今,你还坚持反动立场,这样下去是没有好结果的!”

这话,如果出自一个稚童之口,或者出自一个红卫兵小将之口,傅崇碧都能够容忍。但坐在他面前的,是一位有着几十年党龄和军龄的人,他不能再忍下去了。

“我关在你们这里,攥在你们手心里,要杀就杀,我不在乎!叫我反戈一击,叫我诬陷别人,没门!”

“啪”的一声,对方拍响了桌子,吼道:“你的造反精神很厉害!你是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坏蛋!”

傅崇碧忽地一下站起来,怒目圆睁,手重重地拍在桌子上,墨水瓶被震起一寸多高:“你放屁!”

对方被骂得脸红脖子粗,嘴唇直哆嗦。

“你他妈混蛋!”

“我×你个娘!”卫戍司令用战场上骂日本鬼子、骂美国佬的语言,回敬这个败类。他存心要把这些人激火,激火了他们,就可以尽快处理了。不管怎样处理,也比闷在这小房间里强。

对方被骂得脸色发紫。“你……你……你等着!”好半天,没说出话来。

怒气冲天的卫戍司令,嘶啦一声解开衣服扣子,露出伤痕累累的胸膛,说:

“你们有种,朝我这里开枪!日本人、美国人没能打死我,我等着你们把我打死!”……

那伙人灰溜溜地走了。朝外走时,还说:“看你猖狂到几时!”“非得给他点厉害瞧瞧!”

……

一个月过去了,这伙人没再露面。“警卫”的面孔却愈加严厉了。晚上睡觉,要开一只200瓦的大灯泡照着;白天上厕所,也要有人跟着。这些监视他的人不同他讲话,他又不能同他们发脾气,如同生活在沙漠里——这种滋味儿,没有经受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发生“杨余傅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政治背景是比较清楚的。

“文化大革命”以来,林彪、江青两股政治势力正在崛起,他们篡党夺权的野心一步步膨胀。他们不断地制造混乱,以便乱中夺权。

他们要夺权的最大障碍当然是***、邓小平以及诸位老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他们的阴谋逐步得逞,老一辈革命家中,有的被打倒,有的被罢官,有的虽未被罢官,也“靠边站”了。

到1968年年初,“杨余傅”已经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障碍。由于老一辈革命家被罢黜,被夺权,国家机器难以正常地运转。周恩来总理寝食不安地昼夜工作,仍不能扭转混乱的局面,他不得不使用军队的同志。这样,“杨余傅”自觉或不自觉地帮总理做了些事务性的工作。

林彪、江青也越来越发现这些人不仅不能步步紧跟他们,永远忠于他们,倒是有时坏他们的事,干扰他们的行动。再加之,“杨余傅”所处的位置都是要害部门,他们必须将这些部门牢牢掌握在手中。所以,就发生了……

难当的联络员

历史上有过很多巧合。

1967年7月,杨成武跟随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时,住过武汉的东湖宾馆。

1968年3月25日,他又被押送到这里,所不同的是,上次住的是设备豪华的首长区,这次却是被关在不住人的地下室。

在地下室内,没有地面上的喧嚣,杨成武可以静下来想一想这突然发生的事件,思考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

从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至今不到3年的时间,他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历程。3年来发生的事情,如同昨日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1965年年底,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所谓解决罗瑞卿问题的会议。这个会上,林彪一伙发难,对罗瑞卿搞突然袭击,毛泽东偏听偏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在这个会议之后,由***、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贺龙、刘伯承、陈毅、徐向前、叶剑英等同志参加的中央军委会议,决定杨成武担任代总参谋长。

会上杨成武很诚恳地对他们说:“我的能力不够,难以胜任。最好由叶帅兼任。”

中央领导同志说:“就这样定了,主席已经同意了,不变了。”

杨成武说:“如果非要我来代,那就把我原先管的作战的一摊子交给王尚荣同志,建议提他当副总长。”

少奇同志表示原则上同意,命令以后再下。……

回到北京后,杨成武还是觉得不适合担任代总长,又正式给军委、中央写了报告,希望叶剑英同志兼任总参谋长,自己给叶帅当助手。

这个报告送到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叶剑英手里,便被扣住了。叶帅找到他,对他说:“你的报告,我不同意送,定下叫你当代总长,这是中央决定的,你就不要推辞。”……

刚开始,杨成武同许多同志一样,真心实意地拥护“文化大革命”,紧跟毛泽东的“伟大战略部署”。认为“文化大革命”是“反修防修,使我们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的政治运动”,因而工作是比较积极的。他认为,既然主席、中央让我当代总长,我就要尽力干好。

在那个年代,许多同志对毛泽东的指示,是坚决执行、坚决照办,不打任何折扣的。他们服从毛泽东,崇拜毛泽东,有时是盲目崇拜。

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领袖并不是完人,领袖也会出现大的失误。一个伟人的错误,比一个凡人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要严重一千倍、一万倍。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杨成武逐渐发现了许多不正常的事情。林彪、江青一伙同各位老帅的矛盾日益公开化,作为代总长的他,经常处在“夹缝”

中。周恩来、各位老帅指示要这样干,林彪、“中央文革”却指示要那样干。毛泽东有时站在这一边,有时站在那一边。这叫他们这些做具体工作的人无所适从,百思不得其解。

到了1967年的7、8、9三个月,杨成武的这种感觉更为明显。

毛泽东外出巡视,是在人民大会堂研究“文化大革命”进程的政治局大碰头会上定下的。这次碰头会由毛泽东自己主持。

毛泽东坐在靠近窗户的、处于中间位置的沙发上,不停地吸着烟。林彪坐在他的旁边,煞有介事地拿着笔在纸上画着。康生板着脸,一副莫测高深的表情……

周恩来讲完话,毛泽东说:“7月了,我要到外面走走。去武汉游水,那里的水好。”并且提出让杨成武跟他一起出去。

多数与会者都不赞成毛泽东去武汉。理由很简单:为了他的安全。

周恩来也劝毛泽东:“大家都说你不去为好,还是不要去吧。”

林彪显出忧心忡忡的样子,说:“主席呀,你的身体是没问题的。到武汉去游水也是很好的,但大家都关心你的安全问题。”

林彪劝完,又有几个人发言劝主席不要去。

毛泽东对参加碰头会的这班人的意见,没有简单地否定。但他要做的事情,都是胸有成竹的,一旦下了决心,任何人都难以使他动摇。

他微笑着把烟按灭,说:“没有关系的。我去,让杨成武跟我去。成武,你跟我去,就这样定了。”

此刻,杨成武正坐在会议室的一个角落里,听毛泽东叫他,他忙站起来。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周恩来把杨成武留下来,对他说:“你的任务是当好联络员和保证主席的安全,直接同我联系。”

作为代总参谋长,跟随毛主席出去,他感觉到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

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的行程是紧张的。

从凌晨离京开始,他每天都请许多人来汇报情况,找各地党政军负责人谈话,了解各地开展运动的情况,似乎要对这场运动的规模、进程做出相应的决定。

一天,他把杨成武等人叫到自己办公的房内,同他们谈了对“文化大革命”

的一些意见。

针对沿途及武汉等地群众组织派仗越打越厉害的情况,毛泽东说,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呢?

他具体谈了“文革”进程问题,指出,“文化大革命”一年开张,二年看眉目,定下基础,三年收尾。

杨成武感到,毛泽东和林彪、江青等人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不同。毛泽东要三年结束这场运动,而那些人希望越乱越好,打倒的人越多越好,拖的时间越长越好。

三年结束“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算起,到1968年就满三年,眼下已是1967年盛夏,各地的派仗打得正激烈,要把已经燃起的烈火压下去,有可能吗?

毛泽东的话,是最新最高指示。杨成武立即用保密电话向北京的周恩来传达了毛泽东的原话。

在武汉,毛泽东一直想横渡长江。1966年的7月,他“万里长江横渡”,同跟随他一起畅游的青年人说:“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

去年,他老人家73岁,还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体力。今年,他自以为并不比去年老多少,他应该享受“极目楚天舒”的乐趣。

由于武汉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七二0事件”,“百万雄师”把“中央文革”

的钦差大臣王力扣了起来,两派斗争愈演愈烈。毛泽东的横渡长江计划只好作罢,离开武汉,到了上海。

这期间,毛泽东的一些精辟的见解,使杨成武愈发感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一天,毛泽东坐在沙发上翻报纸,翻着翻着,他的手停住,问在场的人:

“谁封我四个官啊?”他手指着报纸上的林彪在五一节用毛笔题写的“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当时这“四个伟大”被吹鼓手们吹得天花乱坠。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报刊争相转载、刊印,还被制成“语录牌”到处悬挂。就连毛泽东石膏像的底座上,也刻上了“林体”的“四个伟大”。

“谁封我四个官啊?”毛泽东的谈吐富有幽默感。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对他的这种幽默是比较熟悉的。几天前,他同随行的一位摄影记者开了个很有意思的玩笑。

记者和他的妻子同在新华社工作,“文革”打派仗,两人参加了相互对立的群众组织。随着斗争“升级”,他俩的感情进一步恶化。先是不在一个锅里吃饭,后是不在一张床上睡觉,斗争发展到白热化程度。

毛泽东风趣地说:“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你们也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啊!你们也要搞革命的大联合哟!”

大家都被毛泽东逗笑了。

现在,他说“封四个官”,却没有人笑。人们都不敢笑,因为这涉及党的副主席、军队的副统帅。

毛泽东非常烦躁。他说:“什么永远健康,难道还有不死的人吗?”

屋子里静得可怕。这恐怕是在座者第一次听到毛泽东主席对他的“亲密战友”表示不满。

毛泽东转过身,目光炯炯,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不要宣传这些,要讲马克思主义万岁!讲马列主义万岁!不要宣传个人,否则将来要吃大亏。”

同类推荐
  • 社会热点面对面(三)

    社会热点面对面(三)

    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的《社会热点面对面》系列图书已经出版了两本。广大读者一直给与了持续的关注与讨论。今年出版社延续其“直指百姓最关注的社会热点很接地气”的风格,推出《社会热点面对面(三)》,继续对最近以来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关涉民生的社会问题、大家热议的现象作出反应,并从社会学的角度提供解释,探讨解决之道。
  • 2020,期盼中国

    2020,期盼中国

    本书将晦涩的理论以通俗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为读者勾勒出了未来十年的发展图景。其间既有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总体方面的概括,又有各行业、各领域具体且精道的分析与预测。
  • 走向绿色的欧洲:欧盟环境保护制度

    走向绿色的欧洲:欧盟环境保护制度

    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根据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成立的,1993年正式运作,其前身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为避免混淆,本书中出现“欧共体”之处特指1993年欧盟成立之前,出现“欧盟”之处则表示1993年欧盟成立以后的名称。
  • 美国的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

    美国的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

    在约翰·托兰编著的《美国的耻辱》中我得出结论,对于那场对珍珠港的灾难性攻击,每一个美国人都有一份责任,那场攻击主要是日本人一次无缘无故的侵略行径。九年过去了,在日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我在《日本帝国的衰亡》中得出惊人的结论:珍珠港事件是日本人和美国人对对方估算失误、犯了错误的结果。“由于日本人的机会主义、失去理智、荣誉、骄傲和担心——和美国的种族歧视、不信任、对东方的无知、刻板、自我正义、荣誉、国家的自豪和担心,以及双方相互之间的误解、语言困难和翻译错误,才使后来打了一场本可不必打的战争。”
  •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纵览现代世界大国之兴衰,一个大国要振兴,非有自己的兴邦之道不可。英、法、美走的是自由市场经济之路,德、日走的是民族利益至上的国家资本主义之路,苏联走的是社会主义的政府全面管理经济之路。这些国家都沿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中国的崛起,必然也要探索形成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热门推荐
  • 大神夫人很嚣张

    大神夫人很嚣张

    大神是什么?就是贱、腹黑、自大化身的BT物种。然而,A大哲学系系花就碰到这么一个。“宝贝我爱你,想跟你在一起,come,来爱我呀!”某女抽搐,“大神大人,你为什么会出现在我梦里,让我觉得比梦到我爸妈砍头还恐怖,呜,大神大人求放过啊!”大神夫人是什么?就是嚣张、萌物、淫货化身的更BT物种。正好,A大校草就套到这么一个。“大神大神,我是来套你的,你就从了我吧。”“夫人,我把我的床位让给你,不要客气。”“哎喂,大神大人?”大神夫人万分嚣张。轻松小宠文,快来快来宝贝,点击阅读~
  • 我的鬼仙妻

    我的鬼仙妻

    一次考古活动后,沈言莫名多了个未婚妻,虽然很苦恼自己老婆竟然是只鬼,但是内心还是喜滋滋的,然而不久后沈言猛然发现自己老婆大有来头!这是一个现代天师带着自己的鬼仙娘子在秀恩爱的同时顺便搞事的故事。ps1:本书有大量秀恩爱情节,担心吃撑的可以隔几天看一次ps2:本书慢热,而且作者是佛系作者,一切随缘
  •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独特而富有风趣的风俗和生活习惯。这些民情,就像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灿烂瑰宝,丰富着我们的文化宝库,显示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在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东京漫画家

    东京漫画家

    正经版:丘原一觉醒来,重生在九十年代的日本,成了落魄的漫画家。画漫画,当偶像,丘原不断前行。努力奋斗,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中二版:光影人生,漫画之王。音乐,漫画,电影,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是丘原捧着奥斯卡的侧身照。“地下漫画皇帝,超级偶像,金牌制作人,日剧一番。”“我来,我见,我征服……”
  • 某球迷与足球的故事

    某球迷与足球的故事

    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从小就热爱足球。对于他而言,足球就是他的全部。在他身体极度不好的时候,在他精神疾病发作的时候,足球,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对于他而言,足球,是他的信仰,是他与病魔作斗争的精神力量。。。。。。。。。。。。。本书主要讲述了他与足球的故事,以及他的人生历程
  • 长风当歌

    长风当歌

    武林第一美女是大多数武林女子梦寐以求的头衔吧。可是在这个武林中,这个头衔像个诅咒一样,所有当上武林第一美女的女子都会悄无声息地从武林中消失这一年,宁歌出乎人们意料地成为了武林第一美女,那她的命运将会如何呢?而那些失踪的武林第一美女又是怎么回事呢?
  • 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

    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

    《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主要是考察魏晋哲学自然观的转变。全书从中国艺术何以在魏晋时期达到自觉这个问题入手,采用一种超越具体历史的内在把握——哲学的把握,对代表性哲学家进行个案考察,探讨中国哲学自然观在魏晋时期的转变及其本质特征,揭示其对于中国艺术自觉的意义。
  • 假面前妻:诛心冷情总裁

    假面前妻:诛心冷情总裁

    他把她抵至墙角,捏握着她的小下巴。“放手……”她忍不住嘶吼出声“苏安暖……”望着身下这张陌生的脸孔,男人绯红的眼眶,渐渐泛出一缕邪魅来。“你说了不算。”这个女人,怎么可以这样狠?“五年前,或许我说了不算,不过,五年后的今天,你方耀再难对我的人生指手划脚。”经历了五年的岁月洗涤,她,苏安暖,早已洗尽铅华,脱胎换骨,方耀,那个五年前把她逼入绝境,最终拿枪毙狠心绝情毙了她的男人。重新来过的人生,她苏安暖再也不要爱情,她要的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美国电影艺术史

    美国电影艺术史

    《美国电影艺术史》是一部全面阐述美国电影艺术发展脉络的著作,其显著特色在于将权威的美国电影理念与生动的好莱坞电影创作结合在一起,将清晰的美国电影历史与鲜明的电影艺术家个性结合在一起。将主流的商业电影表现与多元的美国社会文化及哲学美学背景结合在一起,打通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的壁垒,形成一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中汲取美国电影的文化素养。
  • 那些美丽的风花雪月的爱情

    那些美丽的风花雪月的爱情

    留美回国的华氏集团公子苏荇因为童年目睹了父亲的背叛而性格叛逆,不愿在集团任职反而专心一意做一名面包师,在面包坊和传媒大厦情感部专栏作家林晓荟相识并展开追求。林晓荟受到家庭影响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性格纯真但是价值观世俗,虽然对苏荇有好感但最终拒绝面包师。追求金钱能否寻觅到真爱?林晓荟在这个金钱社会迷失。而对人生有独特看法的苏荇最终没有放弃,几经波澜使林晓荟迷途知返,认识到真情的重要,两人经过人生的体味最终寻觅到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