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3800000003

第3章 登上天安门(1)

毛泽东第一次上天安门,心情无法不激动,他对着麦克风说:把水银灯打开,我要看看学生们的队伍。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上天安门,不是正常的庆典,因而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文化大革命”的紧张时刻,毛泽东把李宗仁叫到身边,听他讲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

毛泽东把斯诺叫到了天安门的正中央,其用意使一向特别自负的美国人没能猜透。

毛泽东没有想到,他最后一次上天安门,林彪竟然不辞而别。

如果在中国评选知名度最高的“门”,天安门肯定当选。

这倒不是因为它金碧辉煌,在建筑史上占有怎样重要的位置,而是因为它早已成为共和国的象征。你想嘛,国徽图案上有它,人民币上防止伪造的标志也是它,就连咿呀学语的孩童唱的歌儿也离不开它,甚至打排球拦网成功了也被称为“天安门城墙”。

在封建社会,这里是皇帝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地方。每当举行重大庆典(如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时,就在天安门颁发诏书。宣读完,诏书用一个木雕的金凤托着从城楼上缓缓系下来,礼部的官员跪在楼下接诏。这就是所谓金凤颁诏。皇帝利用城楼,显示皇权。至于天安门前的广场,也是禁地。百姓不要说从那里走过,就是多停一会儿,也会以“私窥宫门”治罪。

一唱雄鸡天下白。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后,标志着天安门回到了人民手中。自那以后,广场几经扩建,城楼更加庄严。每逢节日,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举行重大的国事活动。天安门城楼在人民心目中是崇高的,在崇敬之中,也觉得有几分神秘缥缈,可望而不可即。直到1988年天安门对所有的人开放,老百姓才有机会登上它。

毛泽东第一次上天安门,心情无法不激动,他对着麦克风说: 把水银灯打开,我要看看学生们的队伍。

不知为什么,人们总爱把天安门和毛泽东联系在一起,好像毛泽东就生活在天安门一样。

其实,毛泽东一生上天安门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的。有人做过比较确切的统计,他老人家总共上过45次天安门。正常情况下,他每年上两次,“五一”一次,“十一”一次。非常情况下,就很难说了,1966年,他老人家一年上了8次天安门——他要发动“文化大革命”,要接见“红卫兵”小将。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已经作古,他留下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在人们中间流传。同样,他在天安门上也留下许多值得人们回忆和思考的脚印。

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天安门,是在开国大典。一般的老百姓不可能想象,这天毛泽东是清晨才睡觉的。当成千上万的人群涌上十里长街的时候,毛泽东正在梦乡。

这些日子,他实在是太忙了,也实在是太累了。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马上要建立一个新的共和国,有多少工作要做,有多少事情要处理。他身为统帅,用日理万机这个词是绝对不过分的。

据当时的卫士回忆,他是中午1点钟才起床的。

从他当时的面容看,他睡得不是特别好——他毕竟是要登天安门,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波澜。

毛泽东有个习惯,起床以后的第一工作是浏览床头的报纸。今天,卫士不得不打断他的习惯,催他穿衣吃饭。

他穿上了特意为他缝制的“礼服”——这是一套黄色的美国将校呢制服,是特级技师为他精心制作的。

他先来到了中南海的勤政殿,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朱德、***、周恩来、张澜、李济深、宋庆龄、高岗等领导人欢聚一堂,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点50分,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下,他们要在这里排队集合,登上天安门。毛泽东自然站在了最前面,朱德、***等紧随其后。

天安门的东西两侧有两条马道,是供人们上下天安门用的。毛泽东走上马道的时候,的确有一种“马道通天”的感觉,面前是碧蓝的天空,是一望无际的苍穹,还有那么一两朵云彩点缀。

第一次踏上天安门,心情不免有些紧张,因而,毛泽东的神情是严肃的。

他走到天安门的正中央,立正站好,双目炯炯地看着广场上沸腾的人群。

这时候,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大会开始。

毛泽东迈着稳健的步子,走到麦克风前,环视了一下人群,平缓了一下呼吸,用湖南官话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这声音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结束语。后来,人们说他在天安门上宣布的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其实不是,他只是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并没有另外的话。

天安门广场上沸腾了。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

按照事先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要亲手升起共和国的国旗。他大步走到升旗的按钮下,按动按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广场上鸣礼炮28响。

惊天动地的礼炮声,使人们看到,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

此时此刻,领袖的心情是激动的,群众的心情也是激动的。他们浴血奋战几十年,终于迎来了共和国的成立,也就是说,他们用不到30年的时间,打下了一个新的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激动的吗?

紧接着,是空前的阅兵式。

朱德总司令下达阅兵令,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率领受阅部队接受最高统帅的检阅。是军威,也是特定的环境的作用,广场上一点声音都没有,只能听到方队整齐的脚步声。

毛泽东看着这雄壮的队伍,举起了指挥千军万马的手臂,向这支英雄的队伍敬礼。

阅兵到黄昏才结束。群众游行便在“团结就是力量”等歌声中开始了。整个广场上灯笼火把,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天,广场上最动人的口号是“毛主席万岁!”

这个口号之所以喊出来,完全是出自人们的内心。人们已经无法用别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之情了。

曾经有人考证过,“万岁”这个词,是有点封建主义的味道,及至后来的“万寿无疆”,则更是旧时代的产物。不知为什么,人们那时偏偏选择了它。

当一个人被千万群众高呼万岁的时候,他的心情一定是不平静的。这天毛泽东自始至终站在城楼上,始终举手向群众致意。面对群众的万岁声,他忍不住朝群众喊:“同志们万岁!”

当青年学生组成的游行队伍通过金水桥的时候,毛主席对他们喊:“青年同志们万岁!”青年学生更加狂热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走到扩音器前,说:“把水银灯打开,我要看看学生们的队伍。”

霎时,水银灯亮了,青年学生更加兴奋,几乎把嗓子喊哑了。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上天安门,不是正常的庆典,因而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中国,许多人都记得1966年的8月18日。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接见曾经风云一时的“红卫兵”。

在这之前的几天里,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生了很多很重大的变化,叫许多政治家和中国的老百姓都目瞪口呆。

8月9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十六条即“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8月10日,下午7时,毛泽东突然出现在中南海西门的接待站,会见首都革命群众。在群众的簇拥下,他老人家健步走上讲台,用洪亮的声音说:“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这句话被当作最新指示,发表在当时的大小报刊上。

毛泽东走上讲台的时候,群众真诚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也高兴地喊:“同志们万岁!”“同志们好!”

有人说:毛泽东不是8次接见红卫兵,而是9次,那是把这次也算上了。

应该说,这一次虽不是正式接见,也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次重要活动。

1966年8月18日是中国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一天。

清晨5时,太阳还没有照射到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就出现在天安门上。

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已经是红色的海洋,来自北京、哈尔滨、长沙、南京等地的红卫兵,早已等候在这里了。——他们在凌晨接到通知,毛泽东主席将在这里接见他们。那个时候,毛泽东的形象正在被神化,能够见到他老人家将是怎样的心情,恐怕现在的人是很难体会的了。

7时30分,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陈伯达宣布大会开始。

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林彪、周恩来对100万红卫兵讲话。

林彪拖着长长的湖北腔,讲了人们听来还有些生疏的一些话。从此这个有些病态的声音,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回荡了很久很久……

他们讲话后,游行就开始了,毛泽东看着沸腾的人群,高兴地对林彪说:

“这次运动规模很大,确实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对于全国人民的思想革命化,有很大的意义。”

林彪当时说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这只是当时报道了的事情,至于发生在天安门城楼上而没有报道的事情,人们就只能听小道消息了。

这天,有1500名红卫兵上了天安门城楼。这对他们说来是天大的荣耀。他们能够近距离地看到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友。

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宋彬彬这天成了知名人物——还在大会没有结束的时候,她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把红卫兵的红袖章套在毛主席的衣袖上?

她跑到会议主持人那里,提出了这个想法。

会议主持人想了一下,说好,就领她走到了毛泽东的身边,对毛泽东说:

“红卫兵小将要给您戴红袖章。”

毛泽东笑了,把他的右手伸了过来。

于是,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袖章戴在了毛泽东的军装上。

毛泽东低头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宋彬彬。”

“是不是文质彬彬的彬?”

“是。”

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要武嘛!”

事后,宋彬彬发表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上的文章,真的把名字改成了宋要武。

这恰恰又与毛泽东身穿绿军装形成了对应——外国人评论说:中国军队的地位在上升,毛泽东要利用军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

在天安门城楼上,还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毛泽东出现在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面前时,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了,其中有两个大声说:

“毛主席好!”

“毛主席好!”

毛泽东问:“你们是哪一个?”

“我们是清华附中的。”

“我们要永远造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反!”

毛泽东伸伸手,说:“我坚决支持你们!”

这时红卫兵们才想起高呼“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挥动着军帽,从东头走到西头,到了9点50分的时候,他回到了休息室。这时外面的红卫兵说什么也不肯离去,齐声高喊:“我们要见毛主席!”

“我们要见毛主席!”

这怎么办?

周恩来总理出面了,他摆摆手,要大家安静,说:“同志们,小将们,我是个老红卫兵。你们要听从指挥,现在都坐好,等会儿毛主席要和你们照相。”

能和毛主席照相,红卫兵们自然高兴,他们坐在城楼上,一遍又一遍地高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一直等到了11点45分,和毛主席照了相,他们才流着热泪准备离开。

北京大学的学生向来是不甘落后的,他们提出,请毛主席给大家讲话。他们的头脑里没有任何规矩,他们的想法十分简单,毛主席既然支持我们,就应该给我们讲话。

周恩来总理赶忙出来解围,他对小将们说:“最近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都是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你们手中都拿着《毛主席语录》,那里面都是毛主席的话。”

有人叫了一句:“我们要听毛主席的声音!”

周恩来总理依然按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讲:“你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学习“十六条”,熟悉“十六条”,掌握“十六条”,运用“十六条”,要像林彪同志那样,活学活用,在用字上狠下工夫。”

红卫兵们这才没有强求毛泽东讲话。

值得提一笔的是,这次接见,毛泽东的那些老战友都还出了场,***虽然排在了林彪等人之后,却也还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位置上。

他似乎还没有预料到这场运动的目的是要打倒他本人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文化大革命”的紧张时刻,毛泽东把李宗仁叫到身边,听他讲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

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关键时刻,无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全面决战已经展开,这天是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举行庆祝的大喜日子。

正在解放军三〇一医院的李宗仁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到天安门参加庆祝活动。接到这样的通知,他自然是高兴的,很快来到了天安门的休息室。

李宗仁上天安门,自然是和政协的人物在一起。他的身边分别是程潜和傅作义。他们虽然也感到外面的风声不对头,但也不知道这次运动究竟要干什么。

他们正在说话的时候,有一个身着黑色服装的女人走过来。不少人站起来和她打招呼。李宗仁没有认出这是谁,自然也就没有和她说话。

当这个女人走过去后,李宗仁问傅作义:“这个女人是谁?”

傅作义不解地问:“毛主席的夫人,你不认识?”

李宗仁很有几分不安,说:“我只是去年在毛主席请吃饭的时候见过她一次,现在换了服装,我都认不出来了。”

天安门上的庆祝活动开始了,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城楼上出现了许多红卫兵,使得城楼上多了几分朝气。李宗仁站在城楼上听完林彪和周恩来总理的讲话,心中想了不少的问题,这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有一些记载,我们在这里不一一叙述。

同类推荐
  • 超越权力:网络时代的领导行为

    超越权力:网络时代的领导行为

    21世纪已经过去十年。这十年我们最深刻的体验是——信息以10的N次方在增长,财富以10的倍数在变化,而人的寿命只以小数点级在增加。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机会,同时信息垃圾充斥使人迷茫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快速致富,同时又是一个可以快速贬值的时代;这还是一个人类用有限的寿命创造无限的生命意义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寿命微不足道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变化的时代。
  •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在实践中是互动互促与辩证统一的。政党民主持久健康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动力支撑。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发展中,属于主体性动力,有内在性,广泛性,根本性的动力特点。本书内容的重点,是在厘清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理论来源与实践进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与动力合成有机统一的视角,立足党员主体动力产生的来源、动力体现的重点、动力效能检验的关键,探寻推动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搜集整理了近30年来海峡两岸学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40余篇,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学术取向,归纳为“寻根、记忆、认同”三个主题,从而揭示了学术研究背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两岸关系的变迁,折射出30年两岸关系的基本走向:从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中国共产党90年重大事件始末

    中国共产党90年重大事件始末

    《中国共产党90年重大事件始末》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90年重大事件始末》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毛泽东“引兵井冈”、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中共抢占东北等故事。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热门推荐
  • 履二集

    履二集

    本书是谢居高的个人诗集。居高的诗词感与哀乐,缘事而发,言之有物,郎朗上口,情景交融,颇扣心弦。
  • 女配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女配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本文又名 《论自家力大无穷的师妹为什么总是锤师兄》 《师妹炸毛真可爱想太阳》 《钢铁直男学骚话教程》 ———————— 套路中的套路,狗血中的狗血一时嘴快吐槽,云沐误入书中成为同名女配。看当代花季少女如何在书中玄幻世界奋力自保扭转命运,开辟新主线。——————俗话说得好:好事成双,祸不单行,误入书中异世也能凑个对。少年故作神秘望天说道:“天王盖地虎。”少女浑身一震谨慎回道:“小鸡炖蘑菇?”二人对视片刻,达成共识“自己人。” ——————1v1双洁前期慢热后期甜成长文
  • 培养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培养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习惯决定青少年一生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受益终生。
  • 创世1634年的战争

    创世1634年的战争

    林动、赵平、周翼、政萧萧四个过着平凡生活的朋友,无意间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从而开始了一段奇异、壮丽的旅程。在了旅途中他们经历了自己的故事、他人的故事,碰到了许多影响他们命运轨迹的人物。残酷的战争、甩不掉的命运、生与死的抉择、为现实的疏离虽然不能切断四人淡淡的友情,但他们的心灵在这旅程中也悄然变化着。
  • 甜宠娇妻:早安,青梅小姐

    甜宠娇妻:早安,青梅小姐

    【新书影帝老公请赐教发布求支持】十年朝夕相伴,五年的分离重逢。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甜宠1v1)“老公,我为什么会怀上宝宝?”“我每天晚上都身体力行地告诉你……”沈云轩魅惑一笑……“你根本不爱我吧?”叶菲瑜嘟着小嘴,眼睛红彤彤像小兔。“我每天晚上都在爱你,没感觉到吗?”沈云轩露出狐狸微笑,心想今晚要吃叶小兔大餐。……
  • 理想透视

    理想透视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庄子

    庄子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 铜符铁卷

    铜符铁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梦境游荡者

    梦境游荡者

    一场车祸,让白苒永远沉睡,林尘从医院楼顶失望地跃下,却意外获得了系统,在各种人的梦境中完成任务,获取梦币,从此走上了不断变强的道路!梦境多种多样:荒野行动,丧尸国度,我的世界等等。这,就是传说中的一夜变强!
  • 三天读懂国学

    三天读懂国学

    本书通过对诸子百家学说的介绍,儒学、经学、理学、心学的梳理,二十四史的展示.中国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曲艺建筑等的讲解,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积淀,管窥国学的整体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