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3100000007

第7章 在水一方(2)

20世纪30年代着名作家郁达夫写过一篇描述北平生活情形的散文《故都的秋》。据记载,他曾于1919年结束在日本留学生活,来到北京参加外交官和高等文官考试,由于没有门道疏通人脉而未被录取,因而感觉壮志难酬。有一日他闲逛至一处清王府旧址,在墙上题写了一首诗:“江上芙蓉惨遇霜,有人兰佩祝东皇,狱中钝剑光千丈,垓下雄歌泣数行。”署名为“江南一布衣”。1923年10月他来北京大学教书;1926年夏天他携家眷在什刹海北岸租房闲居,不久后便南下广州;直到1934年8月他最后一次来到北京(此时已称北平),小住十多日后悄然离开。他对北京这座古城留下了“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印象。他在《故都的秋》一文中写道: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三、会贤堂

清末民初时,北京城内的餐饮业盛极一时,王族贵胄、官员阔商应酬不断,交际至忙,内城中名气最大、档次最高的酒楼饭庄称“堂”,“会贤堂”居京城“八大堂”之首,曾经是京城中老饕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据记载,会贤堂最初的位置在前海东岸的白米斜街内路北,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前后),掌柜是山东济南人;堂匾为清末状元、光绪宣统两代帝师陆润庠所书。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洋务派领袖、湖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无竞居士等,河北南皮人)于1907年奉旨入京担任军机大臣,设府邸于白米斜街,遂以此前所购位于对岸受贬调任的原礼部郞斌儒宅第与会贤堂对换,后者经一番改造扩建,在临街处盖起一幢二层小楼,登楼可观赏湖景,又在房院中搭了一个戏台。迁入新址的会贤堂,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五年(1909年)去世后,原张家私厨王承武入主,将会贤堂改称“会贤堂饭庄”。

有人这样描述会贤堂:整个建筑群以中式四合院为主,略带西洋风格。店门面向什刹海,店房被垂柳覆盖着,环境幽静。临街是青砖对缝的木结构两层小楼,雕梁画栋,磨砖刻花。二楼有栏杆可凭望什刹海。大门的四个门簪上分别书写“群”、“贤”、“毕”、“至”四个大字,门外的马头墙上,原挂有“会贤堂饭庄”铜牌,并有“包办满汉全席”和“供应应时小卖”的条幅。进到大门影壁前,原有一个硕大的石雕鱼缸。店门内是前面两层院落,每个院子都建有高大的铁罩栅。西跨院设有一座小型戏台。院子的前、左、右是客房,院中间可容数百人一同观看演出。整个院落内原有戏台、瓦房、平房100余间,各房间摆放着榆木擦漆桌椅,白灰墙上挂着不同时代的名人书画,布置得雅而得当。

民国以后,随着社会动荡加剧和京城中王公、贵族的颓废与没落,会贤堂的顾客主要是京城里的皇族遗老、军政要员、社会名流等。有人说,自清末至20世纪20年代末期间是会贤堂生意最兴旺的时期,许多大户人家为老人、子女祝寿、庆生、喜事或办满月酒都将筵席设在会贤堂举办,一来排场,二来热闹。当年,会贤堂的鱼翅席、海参席在京城中负有盛名;炖肘子、炒里脊、四喜丸子、四做鱼等鲁菜肴馔,以及各种应时令开胃的冰点甜品,如山楂蜜糕、核桃酪等为食客们津津乐道。此外,会贤堂以“堂会”名扬京华,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尚小云、侯喜瑞等京剧名伶都曾在此登台演出。在王公贵族中的许多票友经常大快朵颐之后,上台亮嗓过上一把皮黄瘾,所谓“文武昆乱不挡”。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年前清内务府大臣曾代表年幼的逊帝溥仪在此宴请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国务总理熊希龄、陆军总长靳云鹏等人。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钱玄同、胡适等文化名流也曾登楼宴饮。有记载,1930年5月13日国民党改组派和西山会议派的领导人在会贤堂聚会,商讨联合反蒋事宜。着名作家沈尹默写过一首《减字木兰花》词云:“会贤堂上,闲坐闲吟闲眺望,高柳低荷,解愠风来向晚多。冰盘小饮,旧事逢君须记省。流水年光,莫道闲人有底忙”。夏季里,许多人来前海观荷赏景之后,合家到会贤堂用餐,入座后伙计先端上“大冰碗”,冰上敷着鲜藕、菱角、桃仁、杏仁、莲子等“湖产”,以解暑热。而在下雨天,人们在酒足饭饱之后,有时会倚在会贤堂二楼的朱红廊栏旁聆听雨滴击打残败荷叶发出噼噼啪啪响声,经常会使人生出别样情绪,“把酒临风,荣辱皆忘”。

着名文史学者朱家溍先生在《什刹海梦忆》一文中描述:从这里过了银锭桥,绕过海潮庵,什刹海北岸最大的建筑物是会贤堂。从前的饭庄和饭馆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会贤堂属于饭庄,饭庄的菜另是一路,平时是供办生日、办喜事用的。而到夏天在南楼上为赏荷纳凉的顾客所供应的菜是和东兴楼、泰丰楼等一路的风格,但会贤堂自己也有特点。例如,点心中的枣泥酥盒子、冰糖莲子等等都特别好。我对于会贤堂一次最深的印象,是丁卯年五月初八日,我祖母七十岁寿日,在会贤堂宴客演戏。我记得的戏有梅兰芳的《醉酒》,余叔岩的《骂曹》,尚和玉的《四平山》……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北平沦陷,会贤堂被作为伪满洲国驻北平办事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会贤堂旧址被作为逆产由国民政府接收。据记载,1946年辅仁大学校友会开会决定向母校捐献一栋校友楼,第二年(1947年)经全国各地辅仁校友集资将位于什刹海北河沿14号会贤楼原址购下,将其所有权证交由辅仁大学保管,1948年正式对外挂出辅仁大学校友楼竖牌。新中国成立后,此处房产作为辅仁校产交予政府。

四、荷花市场

1935年出版的民国时期经典旅游文化读本《老北京旅行指南》中介绍什刹三海的风光文字为:前海方广数十亩,半为水田,为产荷胜地,故又称荷塘。今年以来辟为临时市场,每届夏季,游人接踵,茶社林立,书棚戏场,颇为喧闹。北岸有会贤堂饭庄,传系张文襄公之疱人所办。

门对荷池,柳荫匝地,风景绝佳。昔年满清贵妇,多来此赏荷。

粉白黛绿,恰与湖光荷影相辉映,绝妙之仕女图也。A荷花市场所在位置,原为前海西沿一段南北狭长的湖堤,相传为乾隆年间权臣和珅所修,又称“和公堤”。湖堤全长约有150米,宽度为20米,东侧是前海,西侧为一片活水稻田,堤上种植柳树、山桃等植物。清同治光绪时期,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荷花盛开时令至七月下旬夏末结束期间,来什刹海赏荷、纳凉的市民、游人很多,一些商贩和民间艺人在堤上搭棚摆摊,叫卖商品、食品,逐渐形成市场。据记载,清末同光时期,市场形成之初,官府雇佣“清道夫”负责每日清扫市场垃圾;还有一种负责专门清运大粪的工人,被人们戏称“送夜香的”。清朝覆灭后,“清道夫”解散,荷花市场环境杂乱,然而人气却十分旺盛,1916年由市政当局正式注册“临时市场”。

20世纪30年代出版北平旅行指南中描述:“每届夏季,游人接踵,茶社林立,书棚戏场,颇为喧闹。”市场内的商摊上出售地方小吃、湖鲜特产,商品五花八门,叫卖声不绝于耳;游艺场演出曲艺、杂技、地方戏曲、游艺项目。有人记述,演出近午时开锣,至日落前结束。观众入场前须购买一份贰角水牌子作为茶水钱,艺人的演出收入包含其中。最初到荷花市场献艺的有双月峰(艺名“小双子”)、何月峰(俗称“胖何”)、“小瑞子”、“人中核”等人的“十不闲莲花落”;后来被称为“少白派”京韵大鼓名家白凤鸣与联幼如;联珠快书葛恒泉;梅花大鼓(又称北板大鼓)孙茂芝,以及金子良、葛永和的双簧;焦德海、刘德智的相声;白玉山的莲花落等京腔京韵曲艺剧目广受欢迎。其中有一位华子元表演单口相声,代表作是《戏迷传》,模仿早期京剧剧目中的京剧唱段,穿插许多戏迷笑话,引得在场观众捧腹大笑。据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回忆,1929年,北京只有四处正式的相声场子,一是南城以焦德海为首的天桥相声场子;二是以赵霭如为首的东安市场北院相声场子;三是朝阳门外以彦寿臣为首的朝阳市场相声场子;四是北城以常宝臣为首的鼓楼、荷花市场,包括东西两庙相声场子。

在酷暑难耐的三伏天,居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们来到前海享受荷香与清爽凉意,荷花市场自然成为“平民消夏胜地”。北海公园内有名的饭庄、茶社“仿膳”、“漪澜堂”、“道宁斋”也在市场里搭棚营业;市场内还有马戏、变魔术、拉洋片、气功等表演和售卖旧书籍、文房四宝、手工艺品的商摊,人声嘈杂,十分热闹。有人描述旧时民间魔术表演情形,艺人在地上画上一个圆圈,敲着小锣,口中念念有词:“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要想戏法来,还得抓把土。”

据《旧都文物略》(1933年)记述:“前海周约三里,荷花极盛,西北两面多为宅邸,中有长堤,自北而东,沿堤植柳,高入云际。自夏而秋,堤上遍设茶肆,间陈百戏以供娱乐。”作家张恨水曾用“水田、土堤、人家”;“茶棚、荷叶、喇叭花”;“汽车、行人、军阀”;“把式、相声、杂耍”和“柳叶抛去心如麻”数组词汇描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荷花市场的情形。1937年夏天,日本军队进占北平,荷花市场日益萧条冷清。抗战胜利后,什刹海成为市民寻找野趣的闲游之地,“老北京”俗称“逛河沿儿”。

与会贤堂的高贵气派与珍馐美味相比,在荷花市场以及附近道路两旁的饭铺、食摊、小酒馆,以及肩挑全套家伙什儿的馄饨挑、烧饼炉、烤肉炉,以及烤白薯、豆汁儿、烤门钉儿、杂碎汤、驴肉火烧、苏造肉、冰镇酸梅汤等等民间地方小吃一应俱全,别有味道,花上块儿八毛就能吃饱肚子,十分惬意,更具平民化特点。在这些民间吃食中,由摆摊开始一直做到北城一带人人皆知的招牌,“烤肉季”属佼佼者。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专卖烤羊肉的乡下农民,名叫季德彩,家住直隶通州(现北京通州)牛堡屯,祖辈是回民,为人忠厚、勤恳。

每年夏天他都推着一辆独轮车由老家来到北京,在什刹海荷花市场附近义溜河沿摆摊卖烤羊肉。后来,他的儿子季宗斌子承父业,也干上了这一行。季氏父子摊上的烤羊肉,选料精、刀工好,鲜嫩味美,佐料齐全,广受好评,一来二去有了名声。据说,小季平日里不善言辞,一副憨厚模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季傻子”。后来季氏父子在荷花市场附近搭了一个简陋棚子,挂出了烤肉季招幌,十分惹眼,就连住在什刹海附近王府里的皇亲国戚、八旗子弟也经常派人要烤肉季入府伺候。

吃烤肉是由蒙古人带过来的游牧民族习俗,经过长期演变发展成为老北京人喜欢的民间饮食方式。人们将切好的肉片放在支在大铁锅上的烤肉灸子在柴木火上烧烤,柴木燃烧时加入松塔、松柴、柏木等,使松烟与肉味融合。老北京人吃烤肉分“文吃”、“武吃”,前者为伙计将肉烤好后端盘上桌,一般顾及形象的客人或女客选择前者。

后者吃法为:客人们围在一张大圆桌旁,每人将一只脚踩在条凳上,用手拿起一双长筷子将肉片夹起,先在盛满凉水的大海碗或汤盆中涮一涮,然后再拣至铁灸子并用长筷子迅速将肉片拨散,待肉片稍一变色便可夹起放在盛满碗中蘸调料后入口,好的烤肉入口即化,香气四溢,食客们一边吃肉,一边喝酒。在炎热夏天里,无论政府职员、富家子弟、读书人或市井平民,一改平日里彬彬有礼、斯文、含蓄形象,一只手举着长筷子,另一只手用力摇着蒲扇,或袒胸露背,或大呼小叫,或二者兼备,可谓“大快朵颐”。烤肉季采购的羊肉为骨架小、膻腥味少、肉质细嫩的“西口羊”,精选羊后腿、上脑、元宝等部位,手切肉片薄而透亮,佐料以葱花、芫荽、酱油等为主;口味分“老、嫩、焦、糊、甜、咸、辣”等;主食为刚刚烙得的芝麻烧饼,可以白口吃,也可以夹肉吃,酥香兼备,咸甜相宜。民国时期,烤肉季买卖传到了季宗斌儿子季德阁手上,他用积蓄在前海东沿银买下一幢小楼,开办烤肉馆,起初的店名“潞泉居”,人们仍习惯称烤肉季。

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客旅京华,问道季家何处?香浮什刹,引来银锭桥边。”新中国成立前夕,荷花市场凋敝、破败,仅有三处娱乐场所,以及零星拉洋片、卖水果、小吃和湖产莲藕的小商摊。

同类推荐
  • 拜水问道 都江堰与青城山(文化之美)

    拜水问道 都江堰与青城山(文化之美)

    关于都江堰与青城山有一种说法叫做“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不仅仅是因为都江堰是世界保留下来的最为古老宏大的水利工程,或者青城山是有“第五洞天”之城的道教名山。也因为都江堰两千年来对巴蜀大地农耕的重要作用,或者青城山对宣扬道教文化及青城武功的巨大贡献。
  • 战国策:超越国界与阶级的计谋全书

    战国策:超越国界与阶级的计谋全书

    一群没有绝对是非观念的人,竟然成为那个时代的明星和英雄!《战国策》是一部来历不明的书。书中记录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事,然而此书流传的版本,顶多只能溯至西汉。形式上,《战国策》是战国中纷纭事件的片段记录;内容精神上,《战国策》选择记录的,不见得是对这个国、那个国有重大变化意义的事件,而是纵横策士对各国政治、军事的游说、影响。《战国策》的主角,不是国与国君,不是历史变化发展,而是纵横策士。《战国策》的重点,在于保留当时有名的纵横家的言谈、行为,凸显在那个时代,这些人曾经如此有势力、如此重要。
  •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 不可行商。《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里最难懂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易经》的本文和八卦中的 爻辞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谋略智慧极多。田由申编著的《易经中的谋略之道》从《易经》的六十四卦剖析出六 十四种为人处世的智谋和策略。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大学者,他晚年曾写出一系列谈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的文章,体现了他长期思考义理之学的结果。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季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热门推荐
  • 怪盗夜神

    怪盗夜神

    都市传说强烈执着的人在神使的指引下与十二点去埃尔兰特教堂祈愿夜神会与你缔结契约完成你的愿望,同时也会收取相同的报酬,不过报酬是什么那就要问缔结契约之人,不过据说他们仿佛只是做了个美妙的梦醒来什么也不记得了。白天她只是个普普通通的高中生,晚上她是穿梭在黑夜的怪盗,每个与之缔结契约之人,你们的愿望吾将为你们达成。黑夜是属于我的舞台,看台的观众们准备好被我恶作剧了吗?-----夜神
  • 贵州白族史略

    贵州白族史略

    白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白族与西南地区各兄弟民族互相接触和影响,互相渗透、联合和融合,大家在地缘与血缘上,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起为祖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 人性的优点全集

    人性的优点全集

    一滴墨水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改变无数人的命运。10位伟大的励志导师带你步入成功的人生。本书详剖这些人物本人及其励志精神,并介绍一些从烦恼中站起来,创新人生的实证,本书融哲学性、理论性、实用性为一体,为读者开启人性的优点。
  •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敦煌变文选

    敦煌变文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诡异的身世

    诡异的身世

    十多年前那个大雪纷飞的寒冬里,那场令人匪夷所思的白事,开启了少年回家的旅途,并使他踏上了寻找自身秘密的钥匙
  • 新世界新生

    新世界新生

    一场神秘试验,导致地球环境突变,萧枫在寻找类地星球的路上却被外星生物击杀,重生于另一个宇宙。“是巧合?还是天意?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世界?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新生?”没有丝毫犹豫,少年只为追寻无上武途!
  • 四时纂要

    四时纂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只为红颜不做妃

    只为红颜不做妃

    是宿命的悲,轮回的痛,还是被注定的没有结果的爱情。燕王朱棣,一个野心勃勃的男人,战功赫赫,杀人无数。他妻妾成群,身边从来不缺女人,然而一生执念的守护,却是那个一瞥惊鸿的女子,初见时她身披嫁纱匆匆逃亡。徐童潇,一个满腹心计的女子,武功高强,害人不浅。她烂桃不断,身边从来不缺男人,然而一场情感的赌注,却是那个一见倾心的男子,初见时他身骑白马凛凛威风。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那么死,是解脱,还是更深的伤痛?险死还生,七年磨剑,义女之身,翩然还家,熊熊复仇之火一点点湮灭,却涉及当年阴谋的人一个个找上门来,任务一次次触及她的底线。原本以为离开蓝家就自由自在,原本以为嫁进王府就尘埃落定,原本以为移居北平就远离喧嚣,却奈何,每一个平静的结束,都是另一个风波的开始……她说:这辈子,夫妻情分已尽,只为红颜不做妃。他说:承蒙苍天不弃,你在身边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