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2700000027

第27章 佛教的禅法(1)

我们现在研究古代所谓“禅法”是些什么东西,应该用敦煌、关中、庐山三处所出的禅经作研究资料;三世纪以前所译的禅书太简单了,不能应用。

我们现在研究古代所谓“禅法”是些什么东西,应该用敦煌、关中、庐山三处所出的禅经作研究资料;3世纪以前所译的禅书太简单了,不能应用。A《坐禅三昧经》说五门对治法,我们用作禅法的纲要:

(1)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

(2)多瞋恚人,慈心法门治。

(3)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

(4)多思觉人,念息法门治。

(5)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

“等分”二字不明,辞典也没有说明。细看文义,似是指那些兼有淫欲,瞋恚,愚痴,思觉各病,成分略相等的人。经文又言“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当教一心念佛三昧”。故知“等分”是兼有上种种病的重病。

先说“不净观”。《禅经》云:修行爱欲增,应往至冢间,取彼不净相,还来本处坐。所见诸死尸,我身亦复然。一心内观察,如彼冢间相。彼为我作证,由是得真实。已得真实相,不复起邪念。(卷三第九)这是很浅近的说法。

又如教人观察:从足至发,不净充满: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血肉筋脉骨髓,肝肺心脾肾胃,大肠小肠,屎尿涕唾汗泪,垢脓脑胞胆痰水,微肤脂肪脑膜,身中如是种种不净。(《三昧经》上),(此名三十六不净)不净观为印度宗教的一个发明;其说有粗有细,粗者略如上说;细者分析人身一切骨节,筋脉,九十九万毛孔,每一毛孔内八万侵食细虫,——这样分析,不是为生理及医学,乃是要人了知人身不净,“生死内外,都是不净”。《禅经》云:五欲亦五坏,随病而对治;相对真实相,修行正观察。“色变”若“离散”,“威仪容止灭”,“羸朽”及“磨碎”,是名五种坏。

此则自身中,无量诸境界;修行正忆念,悉能得自在。

不净观有时发生厌患,便可用“净观”对治,使人于不净中看出净相,“除肉观骨”,“白骨流光出”,以至于“种种微妙色”,“处处庄严现”。《禅经》说:佛说不净念,一切诸种子。世尊说贪欲,利入深无底;正受对治药,当修厌离想。一切余烦恼,悉能须臾治。(卷三,十一)次说慈心法门。《修行道地经》云:修行道地建大弘慈,当何行之?

设修行者在于暑热,求处清凉,然后安隐;在冰寒处,求至温暖,然后安隐;如饥得食,如渴得饮,如行远路疲极困甚而得乘车,然后安隐;执心不乱,所可爱敬,亲亲恩爱,父母兄弟妻子亲属朋友知识皆令安隐;一切众生诸苦恼者,亦复如我身得安隐;十方人民,悉令度脱,身心得安。欲使二亲宗族中外悉得安隐。次念凡人等加以慈。普及怨家,无差特心,皆令得度,如我身安。(第六)

此经在别处(第八)说慈有四品: 一曰父母宗亲;二曰中间之人无大亲疏;三曰凡人众庶;四曰护于怨家,仁心具足。

《修行道地经》有“忍辱”及“弃加恶”二品,与“慈心法门”有关,附录于此:设使有人挝骂行者,尔时修道当作是观:所可骂詈,但有音声;谛惟计之,皆为空无,适起即灭。

譬如文字,其名各异,一一计字,无有骂声。譬如夷狄异音之人虽来骂我,譬如风响,是声皆空。(《忍辱品》十三)

假使行者坐于寂定,人来挝捶,刀杖瓦石以加其身,当作是观:名色皆空,所捶可捶,悉无所有,本从何生?谁为瞋者?向何人怒?(《弃加恶品》十四)

次说思惟法门。思惟是观因缘。十二因缘之观省,分为三步:若初习行,当教言:生缘老死,无明缘行:如是思惟,不令外念。

若已习行,当教言: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

若久习行,当教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是思惟,不令外念。(《三昧经》上)次说安那般那三昧法门,即数息门。安那(ana)是入息,般那(p na)是出息。亦译为安般。

《三昧经》也分三步:若初习行,当教言: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

若已习行,当教言:数一至十,随息入出;念与息俱,止心一处。

若久习行,数,随,止,观,转观清净。

《禅经》分“数,随,止,观”四步。上文第一步“数一至十”即是数。第二步“随息入出,念与息俱,止心一处”即是“随,止”两步。

第三步即是四步合修。罗义与罗什皆以“止观”为一步,而以“还净”为最后一步。数息甚易明,不须细说。“随”者,《禅经》云:内外出入息,去则心影随。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

原注云:出入息所起处同在脐。随只是“念与息俱”,跟着气息,跟到他所到处。“止”者,“止心一处”;《禅经》云:安止极风处。原注云:极上下风际。风即是气息。“观”者,《禅经》云:修行止住已,种种观察风。

诸书说“观”,各有长处,不易合在一块。《修行道地经》云:修行者已得相随,尔时当观;如牧牛者,住在一面,遥视牛食;行者若兹,从初数息,至后究竟,悉当观察。

此即是“止观”,近于《禅经》所谓“止”。《道地经》接着说:修行者已成于观,当复还净;如守门者,坐于门上,观出入人,皆识知之;行者如是,系心鼻头,当观数息,知其出入。(二十三)此即罗什所谓“转观清净”,即《禅经》所谓“观”。

《禅经》分“止观”二事甚明白。他说:修行观3若增,制之令以止。修行若止3增,起之令从观。

又说:出息入息时,正观无常相。息法次第生,展转更相因,乃至众缘合,起时不暂停;当知和合法,是性速朽灭,法从因缘起,性羸故无常;一切众缘力,是法乃得生,虚妄无坚固,速起而速灭。

修行如是观,此则决定念。譬如运行天,息变疾于彼。决定无常想,修行趣涅盘。

于息能觉了,具足众苦相。如是谛思惟,说名为决定。(第七)《修行道地经》于《数息品》之外,也另有《观品》,也是以无常一念为主(第二十四)。《观品》列举“五十五事”,明“身则本无”。

如云:是身为聚沫,不可手捉;是身如海,不厌五欲;是身如江,归于渊海,趣老病死;是身如粪,明智所捐;是身如沙城,疾就磨灭……《观品》又云:修行者当以四事观其无常:

一曰,所生一切万物皆归无常。

二曰,其所兴者无有积聚。

三曰,万物灭尽,亦不耗减。

四曰,人物悉归败坏,亦不尽灭。

颂曰:人物虽有生,不积聚,不灭,亦不舍众形;虽没而不灭。

虽终相连续,皆从四因缘。

观万物如是,超越度终始。

佛教本重智慧,故“观”为极重要的一步。数息法门中所谓“观”,范围尚小;因息而推知万法无常,便不止“如守门人坐于门上观出入人”的观法了。

梵文Samatha,译言止;Vipasyana,译言观。《大乘义章》十曰:“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于法推3求3简择,名观;观达称慧。”后来天台宗用“止”来包括数息法门的前三步,用“观”来指后一步,而推广“观”义,包括智慧思惟。

天台宗又有“六妙法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这是强分《道地经》,四步为六步:还是“反本还源”,净是“体识本性清净”。次说念佛法门。《三昧经》分三步:若初习行,令往观佛像,相相明了,一心取持,还至静处,心眼观佛像,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他念。如是不已,心不散乱,便得心眼见佛像相,光明如眼所见,无有异也。

是时当更念佛初降神时震动天地,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小相;以至后来成正等觉,初转法轮,得至涅盘,佛身如是,感发无量。专心念佛,不令外念……如是不乱,便得见一佛,二佛,乃至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以心想故,皆3得见之。既得见佛,当复念佛功德法身,无量大慧,无崖底智,不可计德。尔时复念……无量尽虚空界皆悉如是。尔时惟观二事:虚空佛身及佛功德,更无异念,心得自在,意不驰散,得成念佛三昧。念佛法门大概是晚出的。然而这里的念佛还与净土一派不全同。这也是可以注意的。以上述五法门,完了。次说习禅的结果,所谓“四禅”的境界。

(1)初禅

行者呵弃爱欲,灭断欲火,一心精勤信乐,令心精进,意不散乱,观欲心厌,除结恼尽,得初禅定。(《三昧经》下)初禅相有多种,如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等,是为十功德。(《辞典》八0九)

(2)二禅

初禅得力于“思力”居多,如不净观,慈心观,念佛三昧皆是。此等名为“觉观”,“因善觉观,而生爱着”,故已得禅者,当除却觉观,始可入第二禅。《要解》云:觉观恼乱,如人疲极安眠,众音恼乱。觉观乱心,如风动水。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于二禅。以无觉观故,内心清净,如水澄净,无有风波;星月诸山悉皆照见。如是内心清净,故名贤圣默然。定生喜乐,妙胜初禅。

(3)三禅

二禅已除觉观,还有喜心。《要解》云:得二禅大喜,喜心过差,心变着喜,生诸结使。以是故,喜为烦恼之本。喜是悦乐,甚为利益,滞着难舍。以是故,佛说,舍喜得入三禅。复次,喜为粗乐,今欲舍粗乐而求细乐,故言离喜更入深定,求异定乐……第三禅身受乐世间最乐无有过者。

Eliot(I.314)译喜为joy,乐(Sukham)为Ease。

同类推荐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本书涉及“儒学的形态”和“儒学的开展”两大议题,清晰展示了作者的哲学思考轨迹,即从“生活儒学”到“生生之学”。作者在思考儒学开展方向的过程中,逐渐转入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而在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过程中,又发现了儒家“生生”理念。其认为,“生生”才是儒家思想的生命和源泉。作者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儒学积极健康发展的主张。
  • 庄子神游:退隐不争的生命哲学

    庄子神游:退隐不争的生命哲学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崇尚高谈阔论的时期,通过辩驳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而这些玄妙的思想又都是阐发和辩论老子、庄子和列子的玄学思想为主。本书通过白话故事的方式介绍魏晋时期的名家学说,其中有崇尚有的,也有崇尚无的还有主张非无非有的,亦有辩论名和心、言与意的,等等。是一本关于魏晋玄学的通俗读物。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热门推荐
  • 做个细节美人

    做个细节美人

    最美奥运志愿者商忆沙推出美丽新概念,教你如何做个细节美人。从细节中发掘美丽,由内而外散发迷人魅力。细节美人的时代已经到来,你就是舞台上最闪亮的明星。做细节美人才能成为美丽风尚的宠儿,从众多美丽中脱颖而出,独放异彩。
  • 魔临世界

    魔临世界

    谈杰因为一次意外穿越了,震惊之余带给他的是奇遇还是危险,一次次的突破中,他又能否回到原来的世界。至强的火龙,一次吐息焚灭城池,万年冰皇,挥手可封万里,朋友,敌人,下一次谈杰遇到的会是什么?
  • 朦胧悲喜

    朦胧悲喜

    安明法的《朦胧悲喜》正是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在宣扬酒文化的同时,劝诫大家饮酒适量,避免贪杯后朦朦胧胧地误事、坏事、出丑。在他选择出版的小说中,虽然因酗酒出丑、坏事的篇幅不多,但是仍然让我们不难看出其劝诫人们适量饮酒、不能酒驾的良苦用心。至于书中收入的酒后奇遇的侥幸人物,我们也只能从吕蒙正所说的时、命、运方面理解,进而从作者的这种构思中看到其朴实善良、爱憎分明的内心世界,看到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良好意愿。
  • 独宠明星娇妻

    独宠明星娇妻

    他是国内声名显赫的艺界掌舵人,而她只是路边捡来的落魄少女。一个走投无路的协议,让她甘愿出卖自己的灵魂。一场暧昧的游戏,只论存亡,一招不慎,满心皆输……最终,谁才是这场猎爱游戏的终极赢家?
  • 人间最强者

    人间最强者

    “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挺能打的……”“但是有时候我又拿不太准……”“敌人看起来都很牛皮,用的都是我看不懂的招式……”“只有一拳锤爆,才能维持生活的样子……”开局就是满配,真·无敌文。可是说是外挂本挂了。一个人怼翻异世界的的故事。导演:“我们追求的是剧情的张力,人物的刻画,画面的冲击感,让人血脉喷张的畅快!”“至于设定什么的,完全不重要好吗!”
  • 异常生物收容系统

    异常生物收容系统

    独守扶余镇八荒,不拜三清又何妨。我得无量天尊业,青天不见白骨乡!殡仪馆小工的崛起纪实。书友群1(昆仑帮总舵,都可进):530200761书友群2(VIP群,舵主以上可进,需验证):100874761
  • 实用经贸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经贸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商贸文书及金融管理文书的种类及写作方法,同时附上大量真实案例, 让经贸文书的写作变得简单易学!
  • Letters to His Son

    Letters to His S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傲娇魔君逆天妃

    重生之傲娇魔君逆天妃

    这一次他绝不会让,自己的家人啊,再遭灭门之祸。这一次她要守护她的爱情,再也不会被渣男骗心。这一次。她要利用自己的资质。成为这个大陆的强者。天也就这样。逆天又何妨!(且魔女异世重生,如何逆天而行!本文偏向于男女主都强,然后一生一世一双人。)
  • 武林藏书录

    武林藏书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