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1200000003

第3章 1957-1959年·百花齐放

在我的印象中,这三年,咱们北京舞台上,演出多、种类多、出新多,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盛景。京剧《白毛女》《智擒惯匪座山雕》《赤壁之战》《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话剧《茶馆》《虎符》《关汉卿》《蔡文姬》《红色风暴》,歌剧《洪湖赤卫队》《红珊瑚》《**》,评剧《金沙江畔》,豫剧《朝阳沟》,民族舞剧《宝莲灯》《小刀会》,芭蕾舞剧《天鹅湖》等等,是这百花园中绽放出的更艳丽的花朵,及至几十年后的今天,它们依然散发着馥郁的芳香,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这几年,因为演出多、水平高、宣传深入、票价合理,所以普通百姓对剧场有一种亲近感,不少剧场开演前就高高亮起“客满”的霓虹灯。我呢,常奔走在各剧场之间,尽享着各种高水准的演出给我带来的美好的艺术滋养。

群众文化生气勃勃

说说这几年我亲身感受的群众演出活动吧。总的感觉是开展得很普遍、很有生气。我就读的北京师大附中,学生的文艺活动开展得生机勃勃,各种文艺社团经常活动,各类文艺演出和比赛经常举行;话剧《玛申卡》、京剧《法门寺》多次歌舞汇演,我都是在学校礼堂饶有兴味看到的。社会上,那时,殷之光、曹灿、周正、朱琳、董行佶领衔的星期朗诵会经常举行,无论是在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历史博物馆)礼堂,还是在物资礼堂、红塔礼堂,我是场场必到,场场必听。到文化宫露天劳动剧场听着名指挥李德伦“解说”的普及交响音乐会,到南河沿的中苏友好馆参加中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到文津街参加北图(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各种文学艺术讲座,我更是早早地提前去领(买)票,到时准到,风雨无阻,乐此不疲。

我参加了文艺大军

因我会拉二胡,1959年国庆时,我荣幸地成为了文艺大军的一员,被编入《洛子舞》伴奏的方阵,指挥是鼎鼎大名的彭修文。10月1日那天,我们的方阵行进到天安门前为毛主席等领导人做汇报演出。当我们的方阵奏出的充满民族风格的旋律,伴着数百舞蹈队员舒展而婀娜的舞姿整齐地高响在天安门上空时,一股幸福、自豪的暖流顿时涌遍我的全身。这种感受,就是现在回忆起来,也是甜甜的。

大正琴,何处寻?

大正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老百姓中流行的一种弹拨乐器。这种乐器,猛一看,样子颇似箜篌,但约有它的一半大小。琴由共鸣箱、四根金属弦和两组按键组成。弹奏时,右手用一拨子拨动琴弦,左手五指依谱往下按键,琴就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金属丝弦声。

这种乐器,相对简单易学,普通百姓都很喜欢它。我最初是从一位姓耿的师哥那里接触到它的。师哥弹得一手好琴。我是从被吸引、爱听、偷学,到最后学会的。那时,我常弹的曲子有《东方红》《北风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月牙五更》《九九艳阳天》等。虽然弹技不高,但也自得其乐。

当时,从劝业场北门入内,二楼有一家专售大正琴的摊位。每次进得门来拾级而上时,总能听到从场内飘过的一阵悦耳的大正琴声,那是摊主为招徕顾客弹奏的,且反复一个旋律,至今我还记得开头的几个小节……

弹指一挥间,五六十年过去了,现而今,从胡同里再也听不到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在乐器店甚至信托商店也寻觅不到它的身影。“那声音”伴着那弹琴的乐趣,只能永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了……

如今,大正琴,何处寻?

在“四馆”看演出

位于东琉璃厂东口路北的火神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改建为宣武区第四文化馆,老百姓亲切地称它为“四馆”。

火神庙原来规模很大。改建后,宽敞的前院焊搭起了大铁棚,靠西边砌起了个大舞台,使这里成了一座简易的演出场所。后院则辟成了图书馆。

那阵儿,我也就十多岁。因为这里离家近,平日能看书阅报,假日能看到演出,所以成了我常去的地方。

建国初,大家心气挺高,上边也重视,所以群众性的演出活动开展得既经常又普遍。每次周末或节假日,你就看吧,“四馆”的舞台可热闹了,台上台下都是老百姓,台上的争着演,台下的争着看。节目形式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歌唱、舞蹈、话剧、鼓曲、相声、快板等。有时乐器演奏、一些箱会也在这里一显技艺身姿。这些节目,我都喜欢看。其中,有两个节目,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的:

一个是寓言舞蹈《龟兔赛跑》。两位穿着普通的男青年,身后各挎背着龟和兔造型的硬纸板,权作一“龟”一“兔”。在手风琴伴奏下,“龟兔”起舞做赛跑状——“乌龟”虽慢,但一刻不停地向前“跑”;“兔子”跑得快,可到中途自傲地停下来,一会儿玩,一会儿吃,待它看到已临近终点的乌龟想要奋起直追时,已悔而莫及,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乌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舞蹈动作简单,情节也简单,但它却在我心中留存了几十年、警示了我几十年……

一个是箱会出演的民间舞狮。只见舞台大幕一拉开,在阵阵鼓声和镲声的烘托中,由人舞动的两只威风凛凛的雄狮和六只活泼可爱的小狮子,摆头摇尾,登台亮相,很是壮观。之后,小狮子退下,在舞球人的引逗下,两只雄狮忽而腾,忽而挪,忽而闪动双眼,忽而张开大口,忽而跳上高桌,忽而脚踏滚球,看得人眼花缭乱,暗自叫好。最让人吃惊的是,那六只小狮子突然从后台鱼贯而出,奔跑着穿过好奇的观众人群,一个个身捷如燕,蹭蹭几下,攀上大棚的铁架,一下子上了铁棚的四角,做着各种造型和舞台上的大狮子呼应着,引得观众一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妹妹参加了新歌合唱团

妹妹在宣武区沙土园小学读书时,因为声音好、形象好,活泼开朗,被选拔加入到北京新歌合唱团。这是一支成立于建国初期的音乐素养很高的合唱团,是实打实的“好声音”合唱团。他们训练地点在原北京师范大学(现北师大附中对过)。排练时,老师几乎是一小节一小节的练、一个音一个音的抠,要求十分严格,练得非常认真。他们经常在节假日深入学校、农村、工厂、农村去演出,很受欢迎。演出服是黄色连衣裙,红领巾和白球鞋。演出时,近百位小朋友往台上整齐地一站,特精神,特阳光。演出结束后,“报酬”虽然也就是几个普通的甜圆面包、几个水果、一瓶汽水,但同学们吃着、说着、笑着,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爱唱歌、更爱给大家唱歌,因为在歌唱中他们收获了快乐,更收获了校园以外的丰富生活。十几年后,妹妹当了小学老师,教学生唱歌,在联欢会上出个节目,都不在话下。因为小时候,她在合唱团早打好了基础。

我记得当时社会上搞得比较活跃的还有中央广播少儿合唱团、北京少年宫合唱团,之后成立的中央乐团少年女子合唱团(现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北京金帆合唱团,也都有很高的演唱水平。

夏夜胡同文化二景

那时,我住在宣武门外东北园胡同北巷,这里的两个胡同文化的场景,至今还存在我脑海之中。

场景一:

夏日的夜晚。胡同里的一位热心的大婶,引领着两位鼓曲艺人做串胡同的演出。艺人通常是一男一女,男老女少,眼睛皆有疾。演出的地点或大树下或空场处,演唱或单弦或西河大鼓或京韵大鼓。演唱进行中,大婶用小笸箩在观众中收敛着钱。唱罢,她再引领着他们到另外一处演唱……

小孩不收钱,所以,只要愿意,我可以跟听一个晚上。

场景二:

从我家往南走,是这条胡同热闹的“核心区”,这里不仅有粉笔厂、理发馆、油盐店、大酒缸,还有一家电器修理部。修理部的李哥为人热情、喜好文艺。那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晚上经常安排京戏、评剧的剧场实况转播。每到有转播的夏夜,李哥就把大喇叭放在门口,到点儿也来个“实况转播”。通常是还没开戏,街坊四邻中的戏迷们,就带着板凳、拿着把缸子和大蒲扇,早早选好位置坐下;先开聊有关戏的事,待开戏了,都有滋有味地入神地听着,直到“散戏”了,才满足地谢着笑着说着论着往家走……

这个胡同文化活动,只要我赶上了,一准儿参加,而且还是积极分子。

从1957年到1959年,虽经过五七年“反右”、五八年“大跃进”、五九年开始的自然灾害,可是这些都似乎对北京文艺演出的开展没有多大的影响,对这个,我至今还纳着个闷儿。

同类推荐
  • 你的建筑有多重?: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

    你的建筑有多重?: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

    普利兹克奖得主,诺曼·福斯特至今唯一授权个人传记!建筑是什么?个人的作品?时代的映射?权力的集合体?功能美学的极致?设计的风向标?也许在这本书中,当代最举足轻重的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会给你一些答案,这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从曼彻斯特贫民区成长为爵士授勋的建筑贵族,乔布斯心目中最有资格为苹果建造总部的人选……本书是诺曼·福斯特亲自授权并凭借作者三十年笃交创作记录的传记作品,追溯回顾了这位建筑大师的成长经历与杰出成就,他建筑人生的点滴感想和辉煌瞬间,以写实而入木三分的笔触刻画了这位已然名垂青史的大师建筑人生。
  • 中国古代文人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在发展过程中,创作的主体始终是文人,创作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吸收宫廷和民问艺术,在复古和创新的交织中演进。
  • 美学与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美学与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美学与历史》主要包括“康德与美学史”“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反传统主义与现代化”“三个中国两次转型”“社会结构与话语权之争”等,这些论题既有理论深度,更有对现实社会的沉思。对推动美学及其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散曲:独特散曲艺术

    散曲:独特散曲艺术

    我国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宋金之际,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的乐曲相继传入北方地区,与当地原有音乐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乐曲,而原来与音乐相配,后来逐渐独立的词很难适应新的乐调,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散曲。散曲萌芽于宋金之际,兴起于金末,元代初期的散曲刚刚从词或俚曲脱胎而出。因此,这时的散曲有着“以词为曲”的特点。
  • 相声

    相声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门民间传统艺术,然而在旧时代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解放后,曾经岌岌可危的相声艺术才获得了新生,并且发展迅猛。它从北方的几个城市风靡至全国,由城市发展到农村,由市井阶层的狭小范围扩展到各个阶层,形成“妇孺皆知,雅俗共赏”的发展趋势。
热门推荐
  • 寻宝惊魂:鬼蜮逃杀

    寻宝惊魂:鬼蜮逃杀

    一群老兵在参加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中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事,误闯入凶险的野人山中,与人,兽,匪,盗,国民党残部等搏斗求生存回国返乡的传奇故事。
  • 一阵微风落桃花

    一阵微风落桃花

    人生人死,缘起缘灭,今生今世,永不分离,哪怕人妖殊途,也要白头偕老。尽管最后灰飞烟灭,现在,也要常伴君侧,只为护他一生平安,而他却看不见她……
  • 不思慕

    不思慕

    别人眼中阿九的的门主:杏脸桃腮,双瞳剪水,眉目如画,绰约多姿。开山裂石,投鞭断流,不避水火,翻山倒海,不仅护短,凭实力宠爱属下。作为传说中门主的最宠爱的下属,当事人阿九,“不用找我,门主跟别人跑人,什么宠爱都是假的。”阿九弱弱的问一句,“门主……他们说。”门主本人,“不用看了,我并没有洪荒之力。就皮糙肉厚了点。”
  • 本小姐不吃素

    本小姐不吃素

    她是死过一次的复仇女神,因为姐姐的被杀,好朋友的猝死,变得乖张冷然。身负血海深仇,她拒绝两个男人的深爱,以自己为诱耳,誓要手刃眼前这个恶魔般的男人,可是为什么到最后的最后,她拼尽全力,却反被这个阴鸷的男人玩弄于鼓掌?
  • 至尊侍女

    至尊侍女

    女人会仙术,谁都挡不住!一朝穿越到青楼,改头换面,身份很尴尬!我被卖了一万亿?肉体偿还?黑墓涯遇险,激情始动。一切刚刚开始~~~~大陆女人地位低微,我偏要逆世而行,立于男人之上。打破这诅咒,创造属于我的不败传奇。终有一天,当纵横千载无双,男人?我会让你们俯首称臣!这是一段属于柳芙宁的专属神话
  •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元史演义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元史演义

    本书讲述从“第一回 感白光孀姝成孕 劫红颜异儿得妻”到“第六十回 群寇荡平明祖即位 顺帝出走元史告终”的历史。蒙古源流原本为唐朝时候的室韦分部,向居中国北方,打猎为生,自成部落。初服金邦统领,至铁木真出世遂统蒙古各部,养成势力。蒙古铁骑遂西征欧罗巴未几南下灭金侵宋。南宋覆灭,荡荡中原竞被那蒙古大汗囊括以去,一朝天子一朝臣,居然作了八十九年的中国皇帝这真是有史以来的创局!却不知,蒙人性情暴虐,待民苛刻,天下疲惫;竟激起无数民变,就中出了一位朱元璋硬是把元朝天下生生夺去……
  • 生活从退休开始

    生活从退休开始

    戎马半生的哥哥今天正式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里光荣离职,在这之前,他是陆军某集团军政治委员。一下子从众星捧月到门可罗雀,侄女在外地读博,嫂子又要上班,我不能想象革命了一辈子的哥哥如何孤独地适应他这个痛苦而艰难的转型期,就在出版社给他找了个写书的差事,以便他顺利软着陆,过普通人的平常日子。哥是那种生活单一只知道埋头干工作的人,晚上吃完饭,碗一搁就去办公室,一年四季,雷打不动。
  • 重生之文学女神

    重生之文学女神

    一只神笔,让我回到了初中时代,让当初错过了作家梦而成为编辑的我重新拾起了自己的大神梦。但是,重生了,为什么我还要穿越到各个时代寻找晶片!神笔有任务布置,完成任务文笔+1,灵感+1,运气+1,人缘+1,技巧+1,…什么!还有神秘奖励!好吧,面对各种早期的新人,后世的大神们,任务也层出不穷,且看我如何奋斗,成长为一代大神吧。
  • 绝不手软

    绝不手软

    王晓雪死了。王晓雪是被人谋杀的。王晓雪的血从客厅流出铁门缝再直流到了底楼过道上的雨水里。这天雨下得特大。昏天黑地,风声呼啸,雷声轰鸣。血腥使得冷落而偏僻的死者住房更加阴森恐怖。一道闪电过后,公安刑警队的车尖叫着飞驰到N市花园街13号。当法医翻开一脸死灰,怒目圆瞪的王晓雪尸首的时候,她的血冒着热气还在汩汩往外流。直到王晓雪的尸体被拉走后,自称是王晓雪的男人刘楠才挤进人群来到死者面前,放声恸哭……
  • 纵览大国命运:欧洲战争革命史(套装共3册)

    纵览大国命运:欧洲战争革命史(套装共3册)

    纵览大国命运:欧洲战争革命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王权的覆灭:1640~1649英国革命史+人民的主张:1789~1814法国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