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9400000008

第8章 台湾“国家认同”特殊性分析(6)

一种“国家认同”只能存在于某一历史阶段,因而具有明显和强烈的过渡性。现今台湾“国家认同”的变化,是和平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和平发展是在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两岸是在不断总结交流经验和教训,是在摸索一条两岸和平统一之路,因而也是围绕“台独”和反“台独”问题的各种矛盾大暴发的过程。两岸交流的展开,是在进行经贸、文化、人员和社会交流的同时,也是台湾观察大陆的过程,更是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前景的思考。在台湾社会群体里,对于两岸和平统一、两岸交流、和平发展、一个中国原则、“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和18个协议,存在不同看法。在民族相同、文化同脉、矛盾集中、分歧明显、交流加快、共识增加和互信形成的复杂局面下,一方面和平发展阶段的“国家认同”出现多元化,另一方面随着和平发展的巩固和深化,“国家认同”也会变化,回归到“一个中国认同”为主流的认同正常状况。

(七)原则性

“国家认同”作为全体社会、族群和个人的集体记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受到不同因素的引导。从台湾发展过程看,台湾“国家认同”总是遵照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国家的方向演变。在已有定论的台湾“国家认同”发展阶段,曾经出现过“非一个中国认同”现象,最后都是回归“祖国认同”。相反的是,凡是违反爱国爱台原则的“国家认同”,从来没有成为相应历史阶段结束时的“政治选择和认同”。而且只要有外族入侵和奴化统治时,只要侵略者极力塑造各种“台独认同”时,台湾民众的祖国意识和认同则会越来越强烈。

日寇侵占台湾后,在欺压和盘剥台湾民众的同时,为了把台湾建成战争基地,极力推行“皇民化运动”,妄图挖掉台湾同胞的“中国根”,塑造“日本殖民地认同”。面对“皇民化”,台湾民众通过武装起义、政治斗争和文化抵制等多种方式,反击“皇民化”,坚持“中国认同”。众所周知,在台湾回归祖国的同时,日本殖民当局极力推崇和强行推行的“皇民认同”土崩瓦解,“一个中国认同”成为主流意识。现阶段的台湾“国家认同”应该也是如此。台湾“国家认同”多元化状况,形成于“台独”利用公共权力进行误导时。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李登辉开始利用掌握公共权力的机会,影响和引导“台独国家认同”,存在40年的“一个中国政策”逐步被他抛弃,民众心中的“一个中国认同”被他误导。陈水扁当局的重点是,巩固李登辉时期的“台独成果”,引导和迫使改变“一个中国认同”,培植“台独国家认同”。“台独执政”失败后,民进党当局改变手法,重新包装“台独主张”,宣扬“台湾主体性”、“台湾意识”和“台湾共识”,利用其部分掌握的朝野较量、族群对立、两岸关系上的话语权,误导“一个中国认同”。要看到“台独势力”提倡的“台独国家认同”,一方面没有成为“国家认同”中的主流部分,一方面“台独势力”还在继续引导和强力推行之中,因此看“台独”势力推行的“台独国家认同”似乎还有发展之势,但从长远看正是因为此类“政治认同”的分裂本质,决定了当“台独”困境加剧时,台湾的“国家认同”也会再次回归一个中国立场。正是因为台湾“国家认同”的“爱国主线”的事实存在和发挥作用,所以在“台独”势力强行推行“台独国家认同”的同时,发展两岸交流、推动和平发展、维持两岸现状,成为台湾民意主流,“台独”一再受到民意的反对和制止。

从两岸关系角度,台湾“国家认同”的多元性、可变性、初始性和过渡性表现为“国家认同”有可能变化,功能性、逆反性表现为形成两岸的共同认知和共同价值有难度,过渡性表明现阶段台湾“国家认同”是正常反应,爱国性才是台湾“国家认同”中的脊梁和核心,现在需要两岸共同创造台湾“国家认同”回归“一个中国认同”的条件和时机。

二、台湾“国家认同”的基本情况

对于台湾“国家认同”问题,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关于台湾的“国家认同”,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议题有不同反应。

(一)现实社会中的“国家认同”

无论是在台湾民众之间,还是在两岸民众相见之间,都能涉及台湾的“国家认同”问题,整体情况与民意调查数据有不同。首先,在实际接触中,现在每年来大陆的包括蓝绿不同立场的台湾游客、各类交流人员和各界人士超过500万人次,每年大陆赴台的游客、各类交流人员和各界人士近250万人次,数百万人次在对方又能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在相互交流交往中,台湾民众在谈及“身份认定和政治归属”时,出现严重偏差和混乱的不多,或者说占的比例不大。其次,在交流交往中,两岸学术交流遍布各领域、各地区、各阶层和各单位,参加交流的学者专家更是集中了两岸在各自领域中的最有代表性的群体,无论是专题研究还是会外交流时,台湾学者在谈及“身份认定和归属确定”时,出现严重偏差和混乱的不多,或者说在绿色学者中也非多数。第三,在公共舆论中,从台湾媒体公开发表的文章、谈话和辩论看,对于“身份认定和归属确定”议题,宣扬和强调“台独国家认同”有不少,其中绿色媒体更是连篇累牍地宣扬“台独国家认同”,但都没有成为“主流民意”。第四,在官方表态中,执政党国民党公开宣示接受“九二共识”,积极推进国共两党“五项共同愿景”,马英九也多次表示遵守“宪法一中”,以“一个国家两个地区”来定位台湾和大陆,两岸同属一个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称呼大陆不能叫“中国”而应为“中国大陆”,也就是说国民党当局的“国家认同”是“(中华民国式的)一个中国”。在现实社会中的台湾“国家认同”应该更加务实、客观一些。

集中体现“国家认同”传承、宣传的教育领域中也是这样。在台湾教育中,“台独执政”时曾全力推出“去中国化”的教科书与课程纲要,大量删减中小学教材中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和社会的内容。其中“高中历史课程纲要草案”把“台湾史”从中国史中分割出来,各自独立成册;“高中地理课程纲要草案”把中国地理由26节减少为12节,台湾地理由8——10节增加到12节;“高中语文课程纲要”大量删减文言文比重,把“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课程由必修改为选修。“台独执政”这样做,人民不买账,“文化台独”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从一直存在的教育系统中的去“去中国化”的呼声,表明“台独国家认同”在教育界也非主流。如在历史观上,“台独执政”时的“所谓历史教育的荒谬,不单是‘台湾史’比重增减多少的问题。最荒谬的是,在于其内容,除了处心积虑否定台湾与中国的渊源,更违背史实,篡改历史事件的解释,如二二八事件、台湾光复等。”可以说“台独历史观”是要去除“一个中国认同”的历史根基,提出之始就遭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揭露、反对和抵制。显然,在具体问题和具体场合上,涉及“国家认同”的议题探讨、对话和交流时,应该说要比系统民意调查数据乐观一些,“一个中国认同”更加明确。

(二)民意调查数据中的“国家认同”

关于台湾“国家认同”多元化的重要依据是专项民意调查结果。从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定期、跟踪式民意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台湾人的“身份确认和政治归属”方面的异化,可以看出台湾“国家认同”的多元化。

一是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在下降。从总体趋势上看,从启动调查的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26.2%,到1997年6月间开始跌破二成,到2000年前后跌到一成,到2008年间降为5%,到2009年6月间为调查以来的最低点4.4%。当然,不同的民意调查数据也不一样,如在2011年2月9日公布的TVBS民调中,确定自己为中国人的达到17%。还有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认同是中国人的为3%。如2013年2月27日台湾竞争力论坛和艾普鲁民意调查公司公布的“台湾国族调查结果”,显示有九成人认同中华民族,有六成一的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在台湾地区的中国人中自认为是中国人的比例有大的波动,表明其“国家认同”的基础在弱化。

二是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在上升。从启动调查的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17.3%,到1994年12月间突破二成,1997年6月间突破三成,2001年6月间突破四成,2008年12月间突破五成,到2009年6月间出现调查以来的最高点52.1%。在2011年2月9日公布的TVBS民调中,确定自己为台湾人的达到72%。还有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在自认为是中国人的数据下降、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数据上升的情况下,大陆与台湾是什么关系,有44.15%认为是“生意伙伴”、18%认为是“朋友”、7.5%认为是“家人”、5.2%认为是“亲戚”、5.1%认为是“敌人”、2.6%认为是“陌生人”。显然,在台湾地区的中国人中自认为是中国人的偏低、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比例偏高,表明“一个中国认同”的基础在松动。

三是认为“自己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比例较为平和。在启动调查的20世纪90年代前期,认为两者都是的为45.4,曾在1995年12月间降为42.8%,在1996年6月间达到50.9%,在1998年6月间降到最低点39.1%,以后一直在四成至四成五之间,直到2009年6月间降为39.2%。在2011年2月9日公布的TVBS专项民调中,认为两者都是的为43%。面对中国人认同的下降和台湾人认同的上升的调查结果,相对稳定的此项数据显得十分重要。

四是“台湾人认同”的比例上升速度显得过快。民意调查数据确实表明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的严重,不仅是出现了只有少数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多数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情况,而且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在以平均1.22%/年的速度下降,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在以平均1.93%/年的速度上升。此外,“我是台湾人”的比率已经高于“我是中国人”和“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之和。两种“认同剪刀差”的存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五是“既是中国人又是台湾人”的认同十分重要。从两岸关系实际出发,只要在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前提下,说自己是台湾人,就像说自己是广东人、江苏人和北京人一样,不会引起其他联想。问题是在台湾关于中国人的认同只有五个百分点左右,而关于台湾人的认同达到五成以上,悬殊之大极不正常。但也要看到另一面,还有四成以上的台湾人认为自己“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成为防止“台独国家认同”快速蔓延的闸门。

六是“统独选择”变化不正常。从1994年到2010年,主张“尽快统一”的由4.4%降为1.2%,主张“偏向统一”的由15.6%降为9.1%,主张“维持现状再决定”的由38.5%微降为36.2%,主张“永远维持现状”的由9.8%上升为25.2%,主张“偏向独立”的由8%升为16.3%,主张“尽快独立”的由3.1%升为6.1%。在有些民意调查数据中,“急独”为14%,“缓独”为15%,“永远维持现状”为51%,“缓统”为10%,“急统”为4%。“统独选择”与“国家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上述连续民调中,约10.3%的主张两岸统一的群体中,主要是认同“我是中国人”和“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人。在约22.4%的主张“台独”的群体中,基本没有认同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的人;在约61.4%的选择维持现状的群体中,则包括拥有认同“一个中国”、“中华民国”、“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人。只要“一个中国认同”上升,赞成两岸和平统一的人就会增加;只要赞成两岸和平统一的人增加,“一个中国认同”就会上升。

同类推荐
  • 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

    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

    欧洲政党及其执政经验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党及其执政都有一定的参考或借鉴作用。本书对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政党及其执政经验做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可供我们参考的建议,主要内容有西欧政党的执政经验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战后英国的两党政治与执政经验、法国社会党和戴高乐政党与执政、德国主要政党执政的经验与教训、意大利主要政党的执政经验、奥地利社民党执政的经验与教训等。
  • 反腐与走向现代治理

    反腐与走向现代治理

    聚焦两会,各路权威专家聚焦两年反腐成果,破局现代治理新思路。大规模反腐败能否破权贵除恶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路在何方?
  •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源泉(晚近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契约论的形式复兴就是一个明证)。书中主要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在实践中是互动互促与辩证统一的。政党民主持久健康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动力支撑。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发展中,属于主体性动力,有内在性,广泛性,根本性的动力特点。本书内容的重点,是在厘清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理论来源与实践进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与动力合成有机统一的视角,立足党员主体动力产生的来源、动力体现的重点、动力效能检验的关键,探寻推动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对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基本知识,又包括微观层面的具体方法,可以帮助领导干部从思想意识和具体技巧上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水平。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媒体新时代的到来;领导干部与“无冕之王”;让自己的媒体形象亮起来;领导口才与演讲艺术;关注基于民意的舆情;运用媒体作宣传;直面虚假负面报道;接受采访的技巧;做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突发事件中的媒体管理:学会运用和引导网络;自觉接受媒体监督等。书中精心穿插了许多资料链接,这些资料或知识,或案例,或图表,方便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在每章的最后还附上了……
热门推荐
  • 马到功成

    马到功成

    马云、马化腾历经江湖的腥风血雨,才分到了互联网市场的一大杯羹。2008年,阿里巴巴、腾讯市值已经高这百亿美元,“二马”笑傲江湖。同是搞互联网,一个“出语不凡”,一个“很粉很年轻”,都有着过人的本领和非凡的才能。
  • 如意令

    如意令

    海先生、乔素素和海先生的前妻,海先生是成功的大教授,乔素素曾是某中学英语老师,现在是海先生的现任妻子。海先生的前妻已经去世,但依然与乔素素之间有竞争关系。付秀莹选择了一个敏感时间——清明节,海先生对死者的悼念以及拜祭都触痛了生者,于是死者和生者的竞争关系在这一天达到了高潮。付秀莹将乔素素、海先生心理的变化写得惟妙惟肖。
  • 逗比殿下请接招:女王么么哒

    逗比殿下请接招:女王么么哒

    她是圣格学院的王??她还没有爆发出全部的力量!她……真正的释放,会强大的令人恐慌!!“王,只能有一个!”“王,我没有兴趣,要比就上吧!”她眸光清冷,嘴角轻轻扬起,带着一种致命的魅惑。她安静的完全无害,可是谁要触碰到了她的逆鳞,便仿若魔鬼复生,带着强大的气场,让你退无可退!!他是豪门贵少,她是高冷公主,第一眼看到她,他就死死地缠上了她,追爱路上,他步步紧逼,她且战且退。一路纠缠,到最后,她都没有想到……他们竟然……
  • 世界名人轶事

    世界名人轶事

    本系列书精选英语名著作品,并加上一些生词注释,使读者无须处处翻查词典,影响阅读兴致。同时每篇配上中译文,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此外,还附有题解说明,介绍作品主旨、背景、寓意以及修辞特色等。英语学习部分,选出原文中较实用的词汇和句式,介绍其现代用法。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达到“阅读名著,学好英语”的效果。
  •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错忆乱码

    错忆乱码

    有时候,记得比失忆更残酷。失忆可以活下去,记得却生不如死,所以结局只有一死。写错自己名字的考生考试铃声打响第二遍的时候,最后一位入场的考生才跌跌撞撞闯进考场。监考老师从他手里拿过准考证仔细地看过,又瞅了瞅他狼狈不堪的模样,责怪了一句:“真没有时间观念。再晚一步,你就不能入场了。”他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接过准考证,找到自己的座位坐好。老师把卷子发给他的时候,别的考生已经开始答题了。他慌乱地拿起笔,在姓名一栏填上“秦阳”。
  • 神界传送门

    神界传送门

    在乾阳宗待了六年的凡俗弟子陈萧突然有一天误入了通往神界的通道中。自此,踏上一条全然不同的修炼道路。神道传承,某某大神的本命神器……在别人苦恼修道漫漫、破碎虚空遥遥无期时,摆在陈萧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是——他好像无意中把神界众神得罪了个遍?
  • 轮回控五行

    轮回控五行

    世界之初,阴阳两极,万物相克,五行相生.人鬼妖魔四界鼎立,十大圣经重现世间,虚空之中,轮回塔浮现,天命之人镇压群魔,五大圣器散落人间。在这混沌大世界之中,究竟是魔道更胜一筹还是天道更高一丈,看林昊在这混沌世界之中如何问鼎巅峰,合五行斗群魔!
  • 若爱有明天

    若爱有明天

    本书由八个独立的短篇小说构成,讲述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生活,在孤独中远行,又在各自的爱情中漂泊沉沦的一群人,小说主人公有着各不相同的身份与境遇,中间有作家、画家、歌手、设计师、现代艺术家,也有志愿者、酒吧舞者、夜总会陪酒、精品店销售,生命的多变与无常改变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使原本不会有交汇的灵魂彼此相遇,相爱,即便有些感情无法长存,终究期待明天。
  • 以婚换爱:娇妻求放过

    以婚换爱:娇妻求放过

    剑桥中心湖的四目相对,他和她便开始了生生的纠缠。他和她一步一步进入命运的齿轮,这段路,掺着血、和着泪。先爱了,便输了。只是后来,你我都分不清是谁先爱了,又是谁被拉入爱的漩涡之中,一沉再沉?最后才明白,爱本来就是一场计谋。......乔欢是一个有很多坏习惯的女人,抽烟、酗酒……陈右烯帮她戒酒戒烟。乔欢:要是我烟瘾犯了怎么办?陈右烯:我不介意你吻我!乔欢:如果我想喝酒呢?陈右烯:我比较喜欢用另一种方式让你沉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