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9400000014

第14章 台湾“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5)

就政治情感而言,1949年以后,由于两岸在两个社会和体制内存在和发展,两岸的政治教育和宣传内容也大不相同。大陆的政治教育内容是由社会主义制度、五星红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构成,曾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而台湾的政治教育内容则是由三民主义、“青天白日满地红”、“中华民国”等构成,曾提出一定要“反攻大陆”。此外,如果说蒋介石、蒋经国当政期间“妖魔化大陆”的宣传是散布“反共论、大陆贫穷论和政治多变论”,在台湾民众和社会中造成对大陆的恐惧、敌视心理,那么李登辉、陈水扁当政期间“妖魔化大陆”的宣传则是散布“中共打压台湾论、对台统战阴谋论和吞并台湾论”等,在台湾民众和社会中造成很坏的影响,对大陆缺少正确的认知情感。因此,“在政治文化方面,台湾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更深,而大陆则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所以,两岸政治文化的‘差异’在文化各个领域中最为明显。”

就“一个中国认同”而言,在政治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两岸政治文化“差异”中变化最大的领域。在国民党当局去台湾后的前40年间,台湾政治文化中没有“一个中国认同”减少问题,广大台湾同胞都认为是中国人,都认为两岸在追求统一。经过“宪政改革”,经过李登辉和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长达20年的煽动和误导,在特殊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文化的环境中,台湾“国家认同”出现偏移、“统独选择”出现偏向、“身份认同”出现偏差、“集体记忆”出现偏离。“一个中国认同”变成对于“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台湾共和国、中国人、台湾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多种“认同”。其中,首先,“身份确认和政治归属”方面多元化,在有关“国家认同”的民意调查数据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在下降,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在上升,而且“台湾人认同”的比例上升过快。其次,“国家认同”的改变,不认同“一个中国”,认同“台湾共和国”和“台独”的群体出现。第三,“统独选择”出现不利于统一的变化,同意两岸统一的比例过低,主张“台独”的比例超过主张两岸统一的比例,支持“台独”的群体基本维持在四成到四成五左右的水准。如何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朝着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和平统一方向转变,不仅是两岸文化交流的要务,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的重要任务。

就国家统一模式而言,两岸也存在着不同看法。据大陆的台湾问题专家李家泉统计,除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外,还有非“一国两制”的主张或模式共101种。目前台湾方面对国家统一模式的研究存在着片面和极端化倾向,如蒋经国等人提出的“一国良制”,主张以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李登辉等人提出的“第二共和国”,彭明敏提出的“一个中国、一个台湾”,陈水扁提出“两岸两国,一边一国”等,均强调台湾的“主权独立”。而大陆方面对“非一国两制模式”则是客观地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它为什么不适用于两岸和平统一问题。当然,目前大陆对“一国两制”更多地注重于宣传,对“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有待加强。客观地说,“一国两制”更多的是指统一模式,即两岸统一后的两岸政治制度的运作方式。现在问题的难点是,两岸交流如何完成从“先经后政”到“先经助政”、“先易后难”到“先易解难”、“先急后缓”到“先急拉缓”的交接,两岸如何按照“一国两制”方案走上政治谈判桌谈判和平统一问题,两岸关系如何从当前的和平发展过渡到和平统一阶段。对于国家统一模式问题,两岸都需要做好思想、理论、政治和行动上的准备,首先是要解决两岸政治谈判的“政治名分”和“谈判主体”问题。关于国家统一模式的探索和不同结论,成为台湾政治文化的“差异”要点之一。

政治文化的功能是为政治决策提供合适的文化氛围,在两岸关系上表现得分外突出,两岸政治文化的“差异”也是如此。两岸政治文化“差异”的存在,成为台湾“国家认同”多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成为现阶段两岸在和平统一问题上的重要分歧点。

3.性格文化“差异”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增加台湾“一个中国认同”,需要两岸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差异”。对于台湾民意来说,现阶段对于大陆“差异”的了解还不全面,认识还不到位,与台湾文化中的“性格文化”关系很大。或者说台湾的性格文化导致在了解、认识大陆时看到“差异”更多些,更为敏感些。台湾人的性格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由特定的演变历史、移民社会、族群组合、政治现实和多元文化决定的,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社会主要群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制约,并且作用于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政治行为。

一是“台湾意识”。从历史上看,台湾主要居民的故乡不一,来到台湾的时间不一,到达台湾后都把定居点当成第二故乡,具有很强的“本土意识”。主要表现为:开发台湾,闽粤移民“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由南到北,由西及东,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大大加速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进程”,这成为台湾意识产生的客观基础;爱惜台湾,广大台湾同胞对于历经400多年的台湾开发过程和艰辛,有着清楚的认识和明确的记忆,爱护台湾、建设台湾、珍惜台湾的心情由然而生;宣传台湾,正是因为开发台湾的艰辛和爱惜台湾的心情,形成了“台湾意识”中的重要成分————宣传台湾,抓住机会,宣传台湾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成果;不忘故乡,作为移民社会的社会意识,既有出于对定居地的爱形成的“本土意识”,更有对隔海相望的家乡的爱形成的“故乡意识”;不忘历史,经过50年的被割让和被殖民的经历,经过反侵略战争的提炼,台湾同胞更加强调台湾意识,要求祖国重视和肯定台湾地区的价值,要求尊重台湾同胞的愿望。“台湾意识”的出现和流行,在台湾是十分正常的事,问题是有人把“台湾意识”极端化、绝对化,把“台湾意识”作为“台独”的思想基础。对此,大陆态度十分明确,反复强调“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有人借助“台湾意识”宣扬“台独意识”,更需要把“台湾意识”和“台独意识”区别开来。“台湾意识”成为性格文化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差异”中的基本内容。

二是民主意识。台湾文化中的民主意识,也可以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找到萌芽。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力和财力都十分有限,导致国贫民穷,百姓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统治阶层往往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以缓解社会供求矛盾。平等思想是民主思想的雏形,在中华文化中,以民为本、倾听民意、重视民生是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仁”和“以政为德”,孟子提出“民为贵”,儒家强调要“爱民”、“重民”、“恤民”。问题是在中华文化传统思想中,宗族制、等级制是维持社会秩序和公共权力分配的基本制度,在文化和舆论中更重视“国以民为本”、“民以君为主”。所以中国的民主思想,在封建社会阶段基本没有成长、成熟起来。台湾文化中的民主意识比较流行,首先,移民社会的性质决定的。移民大都是同一宗族或同一村落的志同道合者结伴而来,因而在生活方式、生产关系和劳动成果分配上,大都采用集体方式进行,以平均主义为原则,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养成了民主的习惯,民主意识比较好地延续下来。其次,对殖民统治的痛恨。日本侵占台湾50年间,在殖民当局的***统治下,中国人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权利。“日本人将本国人称为内地人,是最高等级的;接下来是朝鲜人,称为半岛人;而台湾人则称为本岛人。”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同胞成为奴役对象,变成“三等公民、无权公民”,自然产生了反抗侵略、回归祖国、当家做主等民主意识,核心是要国家主权,是追求爱国民主。第三,对专制统治的反思。国民党蒋介石当局到台湾后实施专制统治,处于政治高压下的台湾同胞,社会上内蕴的民主理念越积越多,核心是要政治权利,是追求政治民主。同时,国民党当局从1950年开始的县市以下行政长官和民意代表选举,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宪政改革”,促使民主呼声、民主意识越来越强。就两岸文化“差异”讲,台湾文化中的民主意识向政治多元化方向发展,大陆文化中的民主意识向民主集中制方向发展,成为两岸文化“差异”最突出的地方。

三是族群意识。族群现象与台湾开发同时出现。在闽粤地区移民前往台湾初期,往往都是由亲人、亲戚和同乡组成,到台湾后定居和开发同一地区,组成最初的族群————宗族或氏族。在同一地区的移民增加后,往往来自同一地区的移民组成更大的族群————同乡会。在向其他地区扩张时,开始形成以地方文化为特征的族群————闽南人和客家人。族群意识的形成和强化,是开发过程中形成的,为了生存和保护定居点,不同族群之间就要进行争夺。先到的移民,要同当地土着械斗;向外扩张时,要与不同的宗族或同乡会械斗;整体上后到的客家人要同已经安家乐业的闽南人械斗,只能离开自然条件对农副业生产较为有利的台南平原地区,向“桃竹苗北北基”等地发展。可以说不同氏族、乡党的械斗更是此起彼伏,在台湾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影响。族群意识的现实因素是,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实施专制统治,为了巩固统治基础,政治上依靠外省籍上层人士和本省籍实力派,倾向客家人,照顾少数民族,没有充分地尊重闽南人,这种政治歧视加大了省籍矛盾和族群冲突。历史和现实因素,导致至今宗族、派系斗争仍充斥着台湾政坛。族群意识会进一步凸显成为政治上选择自我认同的手段。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省籍矛盾”却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在于时空环境使得台湾各族群政治格局狭小,以致政治斗争只能依赖族群情感作为行动力量的来源。族群矛盾对台湾政治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进而也对朝野政党的大陆政策产生不小钳制作用。族群文化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台湾文化“差异”的特色。

四是悲情意识。两岸人民都具有悲情,“但表现形式不同,内容也有差别。大陆民众中的‘悲情’所造成的受虐者心态还相当普遍。特别在国际上发生突发事件时,表现更为强烈。比如经常认为被‘阴谋’所‘包围’,无法像其他国家民众那样理性地去面对事件,依法进行抗议。从文化上看,不少人对中华文化的精华了解甚少,缺乏信心”。对于大陆来说,通过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高,西方一些政治势力极力宣扬“中国崩溃论”、“中国霸权论”,不断在中国周边挑起争端,中国人民进行了有力回击。同时,也引发一些中国人的鸦片战争以来、多次遭受侵略和欺负的悲情意识,产生“被迫害心态”,更加自觉地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台湾的悲情意识来源于台湾历史中多次挫折和苦难的记忆,这又和台湾特殊的历史分不开。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后来的外省族群身上,由于国民党当局把在大陆的失败原因全都归罪于共产党,使自己成为当然的“受害者”,这种受害意识与逃离故乡的痛楚迅速结合,使得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来台族群也充满着深深的悲情。在蒋介石当局主导下,台湾社会悲情主要是针对大陆的,成为台湾民众“要尊严、要和平、要发展”的思想感情根源,成为与大陆对峙的思想文化,也成为“台独”势力制造分裂的社会心理依据。对于“悲情意识”,大陆态度十分明确,反复强调“充分理解和尊重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情感、当家做主的愿望,十分同情台湾同胞在历史上经历的不幸、蒙受的冤屈。对台湾同胞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心态和感情,对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对大陆产生的误解和隔阂,我们不仅会基于同胞之爱予以充分理解和体谅,而且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去疏导和化解。”对于两岸关系、两岸交流、两岸文化交流,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地中华文化在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和平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做好台湾的“悲情意识”工作很有必要。

同类推荐
  • 公仆的嬗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公仆的嬗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本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公仆理论,准确地界定了社会公仆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清晰地勾画了公仆嬗变的历史轨迹,深入地分析了原始社会公仆特点与职能,揭示了阶级社会公仆异化的条件和实质,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公仆的风采,辩证地指出了公仆的嬗变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合乎逻辑的历史过程,深入剖析了社会主义一定时期仍然存在的社会公仆嬗变社会主人的土壤和条件,并提出了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应对措施。本书适应我国新时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的理论宝库,归纳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最新理论成果,对新时期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 全球公民社会引论

    全球公民社会引论

    本书不仅要说明国家虽然受到来自全球公民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程度却是相当有限的,这种状态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是在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资本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国家在可以预见的历史中不会消亡;不仅要说明在今天仍显赢弱的全球公民社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它必将成为与国家和资本相平等的全球治理的三大基础设施之一;本书更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未来的全球政治中,全球公民社会、全球资本将成为与国家相平等的治理主体,但这仅仅是否定了目前存在的国家作为“唯一的”(only)治理主体的地位,而不是要否定国家作为“主导性的”(primary)治理主体的地位,国家虽然不再是“家长”,但它应该拥有“兄长”的身份。
  • 外交:世代友好邦交

    外交:世代友好邦交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 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立足政治传播学,梳理评介西方政治传播学的发展历史、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媒体与政府关系研究概况等。阐述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大众媒介的政治传播功能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作为政治传播形态的政治新闻、政治宣传与政治的关联。并从传播符号角度对政治修辞、政治象征、政治形象进行研究。与同类政治传播著作相较有一定的创新性。
  • 奥克肖特的公民联合体理论研究

    奥克肖特的公民联合体理论研究

    公民联合体理论是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政治思想的内核,经验及其模式是公民联合体理论的哲学基础。不同模式在经验中具有特定的前提和界限,它们是不可混淆的。个人总是追求经验的统一性,只是在不同时刻统一的具体程度不同而已。政治哲学与现实始终保持距离才能丰富思想源泉,规避利益驱使与诱惑。哲学追求从整体上理解经验,而政治活动的目标是改变短暂的条件。如果政治哲学仅限于思考政治问题,就会沦为政治的奴隶。
热门推荐
  • 写给女人的哈佛情商课

    写给女人的哈佛情商课

    对于女人而言,智商可以让女人成功,而情商不仅能让女人成功,更能让女人幸福。一个幸福的女人不但要有高智商,更要有高情商。本书以哈佛大学情商课的观念为核心,将女人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中的所需要的智慧娓娓道来。结合生动实用的例子,教女人开发自我潜能、拓宽思维方式、掌控不良情绪,巧对人际关系、学会处世的智慧。
  • 重生之枭帝独宠

    重生之枭帝独宠

    【本文双处,男强女强,身心干净,爽文,宠文,不喜绕道,欢迎入坑】她,神秘衿贵,绝色淡然,军政豪门最受宠爱的小公主,独宠无二。他,性情阴狠,手段残暴,古老世家少主,欧洲的暗夜帝王。她,人前学校里的天才学霸,商场中的操盘大神,国际上的钢琴天才...只会对朋友亲人展颜一笑;人后暗夜中的王者,身手强悍,枪法精湛,建立神秘势力只为守护重活一世,所拥有的亲情和家人。他,身旁从未有女人,?曾有某国公主不信,下药被发现,第二天某国经济震荡……当绝色淡然的她遇上阴狠残暴的他,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释净土群疑论

    释净土群疑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人作证

    无人作证

    她由舞台走入商界,凭着她那人见人爱的天生丽质和机敏聪慧,拨云见日,左右逢源,摇身而为商海引人注目的美姐亮星。然而,正当她红极之时,后院起火,又东窗事发,她落入了港商精心编织的罪恶圈套,使她为之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一切及希冀尽付东流……
  • 变形校车魔法师(乔冬冬奇趣幻想系列)

    变形校车魔法师(乔冬冬奇趣幻想系列)

    乔冬冬是个五年级的男生,他调皮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幻想,乐于助人,总是希望遭遇新奇有趣的事情,于是在他的生活中,便有了很多好玩刺激的故事,以及好多稀奇古怪又真诚善良的朋友,正是这些事情和朋友,帮助了他的成长。本系列丛书正是描写了这样一个城市中的普通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奇幻故事,第一季出版4本,分别是《电脑骑士战记》、《变形校车魔法师》、《72变小女生》、《拯救狼族特别行动》。
  • 萌夫来袭:拐个兽神绑上轿

    萌夫来袭:拐个兽神绑上轿

    想她堂堂苏家小公举:前世草率死亡,然后草率重生,外送一只毛球蠢萌系统,可为何那上辈子弄死自己凶手之一:御殿殿主的容貌却在眼前挥之不去?…不不不,这不叫渣,这叫人之常情可懂?【某男仰头看着面前大吃特吃的某女,漂亮的眼中充满了氤氲,“跪好。”某女微笑着轻轻飘来一句,某个可怜的少年立马摆正了跪姿,可怜兮兮地看着她,小白兔一样的眼眸温软可人。报复中的某女:让你不喜欢我!这次一次“喜欢”个够!!】【某女:“我喜欢强势点的夫君,你不行。”某男心一颤,委屈地揪住衣角,泪落:“小玖儿,你是不要为夫了吗?!”看着一脸梨花带雨的美人,某女吼道:你这么爱哭,你就告诉我你殿里那些人知道吗??!!!】
  • 清泉炖蜜果

    清泉炖蜜果

    不到一米六的身高配上一百四十斤的体重,苏果果惨绝人寰的身材让她母胎单身的二十多年。相亲遇到了一个奇葩男说她可以代替篮球,结果她就把热水浇到人家的裤子上了;扶贫遇到了一个长相清秀的男孩子,结果最后人家没有办法住到她家开启同居生活了。一个花心作男不承认优秀如自己会爱上一个胖女人,撩着撩着就反被撩了;一个渴求温暖的执着男得到了一罐辣萝卜就爱上一个胖女人,住着住着就陷进去了。这是一个探求爱情是否与身材有致命关系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甜甜姐弟恋的故事。
  • 帝王绝宠:惊鸿二小姐

    帝王绝宠:惊鸿二小姐

    她是家世显赫的尊贵二小姐,醒来却发现自己丧失所有记忆。王爷们个个向她投来爱慕的橄榄枝,而这一切究竟是真是假?三位王爷的缠爱,皇长孙的温情。她被卷入一场惊天的阴谋中,而这阴谋的主使者,竟是她今生死都不会想到的人!两度失忆,三度成亲,四次辗转。她竟最后与魔为舞!未婚生子,不幸小产。辗转民间,险些丧命。绝世惊鸿,猛然发现,她只不过是一次穿越,来完成另一个女子的后半生。杀戮,争夺。好!她受过的伤害,便要一并讨回!做着千古让人唾骂的妖妃也好!群【89346246】(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亿万身家:农家小商女

    亿万身家:农家小商女

    现代宅女穿越到贫苦农家,偏偏还赶上了没吃没喝的灾年;莫慌,看她如何利用手中的逆天系统,从穷丫头变成富可敌国的大金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世妖恋

    异世妖恋

    一场盗墓引发的血案。为了寻找因探墓无故消失的小伙伴,他们踏上了进墓之旅。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个性格大变,四周的恐怖丛生,面对险象环生,她该何去何从。一场只为了引她而来的阴谋,她从墓穴穿越回了过去,她该如何去面对?面对千年的等待,他们又将如何展开新一轮的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