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4300000002

第2章 漆器的基本知识(2)

第二节漆器的工艺种类

我国的漆器种类繁多,工艺非常复杂,有通体一色的素漆器,有丰富画意的描绘漆器,有精雕细刻的雕刻漆器,有五彩斑斓的镶嵌漆器,光辉灿烂的漆器艺术如同一幅色彩神秘的画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我国唯一一部漆器专著、明代黄成撰写的《髹饰录》中,对漆器的工艺种类进行了详细的著述,主要把漆器分为色质门、纹厀门、罩明门、描饰门、填嵌门、阳识门、堆起门、雕镂门、戗划门、斒斓门、复饰门、纹间门、裹衣门和单素门共十四大类。

我国当代漆器研究家王世襄先生以《髹饰录》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明清漆器的主要分类,将漆器归纳为新14大类,分别是一色漆、罩漆、彩绘、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包括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以便于漆器的分类与识别。

一、色漆指器物表面上只髹一种颜色的漆器,因其朴实无华,无任何装饰与花纹,又称为“光素漆”。一色漆是漆器中最古老最普通的品种,古时多用于日常生活用品。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一色漆器出现在原始社会,以后历代均有作品传世,多为黑色,也有紫色、红色者,明清还黄、绿、褐、金等色,以造型见长。魏晋南北朝以后,制作日益讲究,打磨光滑,色泽幽雅沉着,别有一番美感。宋代一色漆最为流行,日用器物多属此类,漆色以黑漆为主,兼有红、黄、赭、褐等。一色漆虽单纯但不简陋,朴实而不粗糙,光泽柔和,清雅高贵,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明清制作的一色漆有朱漆、黑漆和金漆。金漆又名“浑金漆”,华丽夺目,光芒璀璨。明代金漆最有名的产地是苏州,蒋回回是苏州著名的金漆高手。此外,福建的莆田、广东的潮州等地,也是金漆器的著名产地,以“金漆木雕”而闻名全国。

二、罩漆是在涂漆、描绘完成后再刷上一层透明漆,称为罩漆。因罩在下面的底色不同,而有罩朱漆、罩黄漆、罩金漆、洒金等不同的名称。经过罩漆的漆器,表面光亮润泽,花纹隐现,极为雅致,最重要的是保护了底色不易褪色或磨损,但是颜色要比未罩前深一些。其中,罩金漆的实物多用于宫廷,特别是清代多用于帝后御用的宝座、屏风等。

三、描漆《髹饰录》:“描漆,一名描毕,即设色画漆也。其文各物备色,粉泽烂然如锦绣。”包括描漆和描油等。描漆就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彩色漆来描绘花纹;描油,又称描锦,是以桐油代漆,调制出各种鲜艳的颜色绘制出花纹。先秦以前,漆器均为描彩漆,自汉代漆器出现油彩以后,油彩的使用日渐增多,使漆器的色彩更加艳丽和丰富多彩。这是最为常见髹饰方法。漆画也是描漆的一种,只是色彩比较单纯,花纹比较写意,就是用一种颜色在漆地上画花纹,花纹上下再用黑漆、金漆或其他色漆勾描纹理。

四、描金《髹饰录》载:“描金,一名泥金画漆,纯金花文也。朱地、黑质共宜焉。其文以山水、翎毛、花果、人物故事等,而细钩为阳,疏理为阴,或黑漆里,或彩金像。”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纹。战国已达高度水平,最早见于考古发现的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中的彩绘漆棺,上面有用描金绘成的变形风纹图案,表现出较为完美的描金技术,开创了我国描金漆器之先河。汉代以后,描有金色花纹的漆器多有发现,宋代描金漆制造已十分高超。明清两代已成为漆器的一大种类。描金在黑漆地上为最常见,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称做“描金银漆装饰法”的。

五、堆漆顾名思义就是把漆堆积起来,通常是用漆灰或稠漆堆画出高于漆面的纹饰,不加雕琢保持原样的又称之为识文,而再进行雕琢的就称之为隐起。这种技法最早出现在汉代,到宋代日臻成熟,明清两代最为常见,尤其是堆漆与描金相结合,故有识文描金和隐起描金等名称。明清还在花纹上施加雕琢,并帖金,髹以色漆、色油等,较以前本色堆漆华美。堆漆的做法有好几种:一种是花纹与地子颜色不同,不同层次的几种漆色互相交叠,堆成的花纹侧面显露出有规律的色层,效果极像剔犀;另一种是用漆灰堆起花纹,然后上漆,花纹与地子为同一色,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明清时期,堆漆还出现了在堆好的漆灰上加以雕琢和上漆的做法,叫做“隐起”或“堆起”。这比单纯的堆漆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六、填漆《髹饰录》:“填漆,即填彩漆也。磨显其文,有干色,有湿色,妍媚光滑。又有镂嵌者,其他锦绫细文者愈美艳。”做法是在漆胎上髹漆以后,先在漆器上阴刻花纹图案,然后在花纹内填入所需的色漆,填得浓厚而高出漆地表面,干后经磨平呈现出光滑平整的效果。填漆的源头一直可上溯到西汉。当时流行的针刻花纹中,有一些就在纹饰中填漆,汉以后填漆器物几乎不见,直到宋代才又出现。明代填漆器物比较多见,并且往往与描漆、戗金装饰等一起应用于同一件器物上。《遵生八笺》记载:“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帝京等物略》也有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的描述。在器物刻纹中填以彩漆,表面光滑,明清有磨显、镂嵌之别。

七、雕填是在填漆的基础上,沿花纹轮廓勾阴文线,并勾出花纹上之纹理,再在阴线内填金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把填漆与戗金两种方法结合到一块的新技法。雕填技法盛行于明清两代。

八、螺钿《髹饰录》:“螺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又有片嵌者,界郭理皴皆以划文。又近有加沙者,沙有细粗。”作法是用贝壳、夜光螺等为原料,分层剥离和磨制后,选择其中色彩和光泽度最佳部分,根据设计图案需要,镶嵌于漆器表面作为装饰。由于螺钿自身有美妙华彩和洁白润泽的特性,制于漆器十分醒目,形成五彩斑斓的效果。根据裁切的贝壳厚度不同,分为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厚螺钿,因其壳片较厚,而称之为“硬螺钿”;薄螺锢又称“软螺钿”,其薄如纸,裁切成不同的形状粘到漆器。此种工艺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已流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螺钿髹饰技法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作为铜镜背面的装饰,大放异彩,当时已有很高的水平,多用白色厚螺钿。宋代以后开始采用薄螺钿技术。曹昭《格古论要》中记载:“螺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宋朝内府中物及旧做者,但是坚漆或有嵌铜线者甚佳。元朝时富豪不限年月做,造漆坚而人物可爱。”元明清时期有厚与薄两种螺钿漆器。厚螺钿器与薄螺钿器流行于明清两代,厚螺钿多见于大件家具,薄螺钿比厚螺钿有较大的发展,纤巧精工,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螺钿工艺以“点螺”技法为上,也就是软螺钿。“点”是一种技法,是一种独特的工艺,用料较一般螺钿镶嵌为薄,而且软,是将精制而成、薄如蝉翼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点”在漆坯上,故名“点螺”,制作工艺难度较大。点螺的效果非常独特,使漆器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光华夺目、明亮如镜的艺术风格。1966年北京元代遗址出土一件漆盘残片用螺片镶嵌广寒宫。明代是点螺漆器的盛期,工艺水平已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以明嘉靖、万历年间扬州籍漆艺大师江千里、周翥首屈一指。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继江千里之后扬州漆工卢映之、王国琛又成一代宗师,他们螺细刻画功力超越前代。现在扬州等地仍有点螺漆器生产。

九、犀皮《髹饰录》:“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画者,以光滑为美。”又称“虎皮漆”、“波罗漆”,是将石黄调入生漆形成稠漆,涂于器胎上,做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上面再涂多层不同的色漆,各色相间,最后通体磨平。凡是突起的地方,经磨平后,都围绕着一圈一圈的不同漆层,呈现出了类似松鳞的花纹。其特征为表面光滑,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成行云流水纹,或像松树干上的鳞皴,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有变化,漫无定律,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经过研磨露出的漆层断面,斑纹运行、回旋的形态取决于地子起伏的形态。古代文人在《因话录》里曾有记载:“自黑而丹,自丹而黄,时复改易,五色相叠”就是对犀皮漆的描述。关于“犀皮”工艺出现的年代,过去根据文献中有关犀皮漆器的记载多出现于唐代晚期,因此人们认为这种漆工艺的出现不会早于唐代。1984年,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国时期吴国朱然墓中发现了一对犀皮鎏金铜扣皮胎漆耳杯,使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提早了近600年。到宋元时期,犀皮工艺取得了巨大发展,制作技术日臻成熟。明清两代的犀皮技法已相当成熟,几乎达到完美的程度。清时利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漆器,小至匣盒、大到家具,种类繁多,并被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宫大内。

十、雕漆在多层髹涂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纹的技法,是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的总称,其中尤以剔红最多,且又常常与其色彩相同的雕漆相结合。以剔红为例,明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髹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制作方法是在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道,待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一种髹饰技法。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精丽华美而富有庄重感。剔黄、剔绿、剔黑等的技法与之相同。剔彩则是在器物上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当漆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根据图案色调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它上面的颜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髹饰录》中所说“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剔刻出来的。雕漆在表现人物形象、室内室外景物的层次深度上,都有独特的效果,体现出阴阳之美、凹凸之趣。据记载,雕漆技法最早出现于唐代,但至今未见实物,宋元两代雕漆技法已渐臻成熟,历史上以元代嘉兴西塘的最为著名。到元末明初,尤其是永乐时期果园厂生产的雕漆,技艺精湛,工艺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明清两代的雕漆数量最多,至清代晚期,雕漆技艺衰微而几乎失传。解放后,北京、扬州等地才重新恢复了雕漆的生产。

十一、剔犀《髹饰录》载:“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黑带,或雕黔等覆,或三色更叠。其文皆疏刻剑环、绦环、重圈、回文、云钩之类。纯朱者不好。”明曹昭《格古要论》云:“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犀为贵,底如仰瓦,光泽而坚,其色如胶枣儿,俗谓之枣儿犀。”北京、山西又称其为“云雕”,日本则称之为“屈轮”。剔犀漆器是用两色或二色漆,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以45度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灿然成纹,取得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剔犀虽属雕漆范围,但是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是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此技法出现于唐代。在宋、金时期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1975年,在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了剔犀云纹执镜盒及剔犀竹柄团扇。元末明初此种技法达到很高水平,明清时流行,存世作品的数量较多。

从名称来看,剔犀与犀皮比较接近,但实际的效果却各有特色、各不相同。犀皮漆的纹样呈水波纹状,剔犀则更注重线条颜色分界。

十二、款彩《髹饰录》:“款彩,用漆色者,有油色者。漆色宜干填,油色宜粉衬。用金银为绚者,倩盼之美愈成焉。又有各色纯用者,又有金银纯杂者。”是在漆地上刻凹下去的阴刻花纹,然后把色漆或色油填人花纹轮廓之内,因刻去的是漆灰,故又有“刻灰”或“大雕填”之称。此种技法出现较晚,明代十分流行,传世有明清两代的作品,因工艺简单,出品快,故多用于制作各种小插屏或屏风。

十三、戗金是在红色或黑色的漆地上,用刀尖或针锥画出纤细的花纹,然后在花纹内打金胶,将金粉和金箔粘上去,故花纹呈金色。也有戗银的,即用银箔粘着,称戗银。据说“戗”本古创字,俗读“锵”去声,是器物上饰金的方法。“锥画”技法最早出现于战国。到汉代不仅有针划漆器,还有在针划纹内加彩的。锥画戗金比简单的锥画更进了一步。湖北光化五座坟西汉墓中出土的两件漆卮,是迄今发掘到的最早的戗金漆器,与宋以后的戗金技法相同。宋代发展很大,元代更为盛行。明清以来戗金技法多与填彩漆相结合,形成了“戗金填彩漆”新技法。与戗金漆不同的是,戗金填彩漆是在漆地上先剔刻出低凹的花纹,将各色漆填满于花纹,磨平后显露出平整光滑的花纹来,然后用刀沿花纹轮廓刻出纹路,打金胶,贴金箔,使填漆花纹有金色的阴文边框和纹理,具有“光泽滑美”之感。

同类推荐
  • 学生好 一切都好

    学生好 一切都好

    “学生好,一切都好”,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邵喜珍,在17年校长职业生涯中,用这个理念带领二中成为全国名校。2014年的高考还没开始,二中已经有40名高三学生被清华、北大预录取;近几年获得的奥赛国际金牌有10块之多……可是邵喜珍更看重的是“育人”,“如果把学生培养成一种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 猫城记

    猫城记

    本书包含老舍先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分别是《猫城记》《小坡的生日》。老舍先生在1932年完成了一部当时称得上异类的作品《猫城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猫城记》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当这部作品被译介到西方时,其题材及风格便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牛天赐传》中商户他们牛老头年老无子,一天,有人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孩子,他们认为这个孩子是老天爷赐予的,遂取名牛天赐。天赐从小娇养,加之牛氏夫妇畸形的教育,除了玩和写点小文章之外他什么都不会做。家道中落后,除了曾经的下人和朋友虎爷,天赐一无所有。这时,曾经受过牛老头恩惠的天赐的老师突然出现,给这个孩子带来了一线生机……
  • 编织人际交往纽带(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编织人际交往纽带(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地心游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地心游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汤姆叔叔的小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

    汤姆叔叔的小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热门推荐
  • 另类间谍

    另类间谍

    二战前夕,纳粹德国即宣布有可能首先造出原子弹!第二年,二战爆发,德国攻占欧洲,不久又进攻苏联;美英苏恐慌至极,加紧研制;若希特勒抢战先机,二战历史将改写!同时,各国间谍也使出浑身解数,刺探对方核武器研制的技术和进展,本书的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独辟蹊径;全新的谍战小说路子,深刻地揭示出了人性的某些方面,令人震撼、发人深思。《另类间谍》为其战争三部曲第1部,旨在揭示战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 淡然轩集

    淡然轩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Her Father's Daughter

    Her Father's Daught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美丽苍穹下

    美丽苍穹下

    早前,我们捉马村东南头,出村有条土路。土路约莫两三架牛车宽,立村口瞧,像偌大一条蛇哧溜儿曲里拐弯横卧田野。好天,土路上的尘积起半尺多厚,人走,扑哧踩下偌深个脚印。车走,屁股后腾得老高一股烟尘,云封雾罩的。车前的牛呀驴呀马呀车把式呀一钻出来,都土腥腥的样,像进窑的坯。手扶拖拉机一过,也土腥腥的样,假得像个模具。怕下雨。小雨可些,湿一层表皮。一踩带起个泥哄哄的脚印,就见了赤黄黄的干土。好多个赤黄黄的脚印像花斑,乍一看,那路越是条很肥的花斑蛇哧溜儿了。
  • 改变青少年一生的30种思维方式

    改变青少年一生的30种思维方式

    本书主要以小故事,大道理的方式,分别从多个方面,细致地讲解了如何着力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 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小说月报·原创版》获奖作品集(下册)

    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小说月报·原创版》获奖作品集(下册)

    本书汇集了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小说月报·原创版》获奖的长、中、短篇小说,共7篇。包括:严歌苓最新长篇小说《老师好美》、曾被改变为热播电视剧的“中国第一婚恋写手”王海鸰的长篇小说《新恋爱时代》、《寻枪》编剧凡一平创作的中篇小说《非常审问》(同名电影正在制作中)、著名作家林那北的中篇《雅鲁藏布江》、实力派作家普玄的中篇《资源》、在2014年被选刊大量转载的著名作家尤凤伟的短篇小说《金山寺》、获得“小说新人奖”的作家向春创作的关注乳腺癌手术的作品《被切除》。全书大约75万字,其中的许多作品一经发表即在社会产生很大反响,或被多家刊物转载,或改编成影视剧,均为贴近现实生活,艺术手法成熟的作品。
  • 偏执夫君的纯情娘子

    偏执夫君的纯情娘子

    大学毕业,刚找到一个博物馆的工作,没想到就遇到了博物馆连续失窃事件,搞得人心惶惶,最后馆长想出了特别坑的办法,下班以后让每个人带一件文物回家保管,但是这样漏洞还是多多呀!经过一系列的保密工作,林璃月得到一件说是千年以前的串珠项链,在她看来并不起眼的项链却让她遇到不寻常的事情! 回家的路上遇到雷雨天气,没干坏事的她,第一次被雷劈了,等到她再次醒来,却来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想着找工作填饱肚子,却又遇到了傲娇的主子,被逼无奈做了别人的贴身丫鬟,开始了她的悲惨人生。“月儿,打盆水来!”“是!”“月儿,给本公子宽衣!”“是!”“月儿,今晚由你侍寝!”说好的不近女色的,这是几个意思!!
  • 乡村进行曲

    乡村进行曲

    青山县里有个小河村,小河村里有个神婆,神婆有个儿子叫陈小顺,陈小顺偷看了小兰和她姨夫幽会,……读书讨论群:513146536
  • 炮后就位

    炮后就位

    星期一一大早,市预备役高炮团团长彭建国给市办公室主任曹森林打了个电话,大意是近期要组织一次预备役营成建制集训和整团成建制拉动,请办公室给相关单位下个文。他本来是想亲自过去一趟当面说一下,包括市主管领导如何表的态,把具体情况都给曹森林做个说明。但他还是改变了主意,只是打了个电话,并且通话内容简洁明了。彭建国不想把自己搞得太累,把他从野战部队调到这儿来不就是让他休息的吗?来之前政治部的领导找他谈话是这样说的:小彭呀,这几年你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早该提一下了。
  • 鹿苑长春

    鹿苑长春

    《鹿苑长春》讲述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垦荒时代,一个同父母生活在佛罗里达岛地的男孩乔迪与一岁小鹿间的故事。小说的前半部分是忙碌而甜蜜的,勤劳敦厚、渴望安宁的彭尼来到垦地,为妻儿建起温暖的家。贫瘠艰难的垦地生活,也有悠闲恬淡的时刻——西班牙骑士的幻影、猎狐、猎熊、猎狼的惊险刺激,都让垦地生活显得忙碌又欢欣。彭尼用自己质朴而善良的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乔迪。在丛林里,有变幻的迷人风光,也有让人惊叹的动物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