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2000000003

第3章 导论(3)

大众传播在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传媒具有监测社会、社会教育、娱乐休闲等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包括议程设置、舆论监督、政治沟通、政治参与、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等治理功能。在风险社会中,传媒的治理机制有传媒吸纳、传媒评论和传媒动员三种,传媒吸纳就是通过媒介渠道,汇聚社会各种利益要求和利益表达,共同对社会事务进行预解决的过程,具体包括观念吸纳、精英吸纳、组织吸纳等方式,传媒评论指传媒作为社会论坛,对社会事务、现象、问题进行真假是非判断,传媒动员则是传媒通过传播行动,对某一现象或社会事务形成社会共鸣、社会认同或整体归属感,从而具有舆论动员、促进社会行动的过程。其中,网络媒体的发展促进了行政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公众参与的渠道,型塑了公共行政的理念,有利于产生新的政府治理形式(如服务行政、虚拟行政、大众行政)。当代中国传媒参与商议民主之现实与未来的关键在于新闻记者的专业文化生成,如重视传媒的对立角色,作为信息来源的社会能动性(即民间、知识分子与NGO的活跃)及传媒市场化的基本平台。

大众传播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也存在“负功能”。有学者指出,大众传播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往往会对乡村治理起消极作用。税费改革之后,媒体成为农民获取政策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上级政府的政策信息以大众传播的模式通过传媒的政策报道、典型报道、批评报道及常规新闻节目直接向农民受众传递。村民与基层干部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基于不同的利益角度对这些“直达”的政策精神做出的不同解释,使得基层治理中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权威,增加了基层政权采取作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农村公共品自我供给的困难。

除大众传媒外,主体间的相互沟通也是治理的重要方面。在中国这一政治系统内部正在经常地、大量地发生着政治主体之间的接触、谈判、交易、博弈等过程,这些形成农村基层政治中的政治沟通,并借此途径最终实现农村基层政治的现实功能与体制创新。在传统乡村,以士绅为主的基层精英阶层在沟通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实施社会教化,维持官民良性互动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到20世纪前期,现代传媒对乡村地区几乎不产生直接影响,由于民间精英的城市化和劣质化,国家权力组织也未能有效地渗入基层,从而导致了乡村治理的困局。在当今社会,国家农村政策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缺失现象,这是由于农村受众的“位移”,农村意见领袖的“缺位”,媒体功能的“缺席”以及政府的层次性等。

我国乡村治理中传播形式是如何发生演变的呢?新中国成立以来,在50年代以合作化运动为始的人民公社治理体系、80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始的“乡政村治”治理体系等两次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政治传播的传播通道类型分为四种类型。A类是制度化压力型的政治传播通道,会议系统就可以归于这一类;B类是制度化非压力型的政治传播通道,文件系统可归于此类;C类是非制度化压力型的政治传播通道,基层干部对于农民的人际传播可归于此类;D类是非制度化非压力型的政治传播通道,大众传媒可归于此类。

在合作化运动中,乡村社会的政治传播通道,主要是“会议—文件”系统,即制度化压力型的传播通道,当时的政治信息一般是通过“会议—文件”系统传达到各级党委政府,到达基层政府后,再由基层干部、工作队以及村中的积极分子通过群众大会和社员会议向群众宣传和动员。群众大会这一传播通道,本身可以产生一种压力氛围,给予了农民一种心理压力,可以促使受众对于传播信息的接收。而80年代以来的“乡政村治”建设中,乡村社会的政治传播通道多是非制度化非压力型的传播通道,传播效率较低,传播效果也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虽然从中央到基层干部的政治传播通道仍然是制度化的会议—文件系统,但对于农民的传播通道却主要是村干部对农民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媒介,这样的传播通道是非制度化的,弱指向性的,是非压力型的传播通道。其中,文件政治是当今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的新视角,文件政治研究方法是国家视角的回归,而国家在当代乡村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无可替代的,它有着天然的关注国家宏观政治的特点。文件政治角度研究乡村治理可以采用政治系统分析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政治过程分析方法、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文本分析方法和符号象征方法。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到来,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乡村治理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资源的治理角度,还应从信息化的视角对中国乡村治理作出新的探索。现阶段电子信息方式下的乡村治理存在诸多困境。在对策的选择上应立足于我国乡村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信息社会的特性,树立以“治理”为核心、以“电子”为手段的思想,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构建一个现代的、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治理架构,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乡村人际传播研究

乡村纠纷和村民上访是乡村治理中需要面对的两类重要事件,这里涉及大量的乡村人际传播实践。

乡村中村民与村民之间常常发生纠纷,这时候传播是如何发生的呢?乡民们在纠纷中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去处理。所讲的理不是一种贯穿如一、相对清晰的单一之理,而是一个“嵌入”在社会、文化、国家之中的非常复杂的理性综合体。该综合体表现为众多方面,所以或依凭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在乡村纠纷中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因此从实质意义说,乡民纠纷行为的理性不是“有和无”的问题,而是究竟表现在哪个或哪些方面的问题,乡村纠纷中的冲突往往是纠纷双方的不同理性思路的冲突,时代与社会的巨大变迁更是加剧了这种倾向。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理性思路最终是以事理而不是法理的形式展开的,这种逻辑直接影响到乡民纠纷行为理性的内在要求与最终表达结果。这样便使得乡民们的公平正义观念呈现出了一种既朴素、又异样同时也复杂的景观。

学者们关注更多的是村民与基层政权之间发生的人际传播。有学者指出,基层政权、精英和农民相互间的互动行为很有特色,比如自上而下的“擂”与“媒”,自下而上的“示弱”和“行蛮”。“青皮手”可以用来概括村干部在生活中的角色,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他们运用了“跟从、借重、应对、平衡”等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们通过“闲话”与乡村精英开展博弈,乃至实施舆论监督。闲话作为一种话语,它具有转化能力,可以将日常生活事件转化为道德事件。正是遍布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闲话,将生活中发生的细小事件转化为一个个道德性的评审事件,让村庄成员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人,这使得闲话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同时,闲话还是一种面对面的沟通形式,正是通过闲话的沟通作用,村庄内部的成员才构成一种真正的熟人关系即道德性的共同体,该群体的团结凝聚需要闲话的动态存在。

一旦与基层政府发生矛盾无法解决,一些农民通过上访达成目的。农民在上访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手段以保证上访的成功。例如,大打感情牌,向媒体或上级领导争取同情;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争取话语权;专逮乡镇干部的软肋,并诉诸公众;采取“吵”、“缠”、“闹”三字方针,等等。在“吵”、“缠”、“闹”的过程中,上访群众一般采取六个步骤:(1)炒作“上访”本身,以“要上访”相“威胁”;(2)小题大做,扩大事实真相;(3)扩大声势,引起轰动效应;(4)借助媒体曝光,形成舆论压力;(5)期盼上级下乡调查,打破地方信息壁垒;(6)越级上访,引起上级领导重视。对乡镇政府来说,也会采用各种策略予以应对。对于农民的一般上访往往采用“推”和“拖”的策略。对于农民的“闹访”和“缠访”,尤其是得到更高层次政府的批示后,县乡两级政府会高度重视,一般会采取各种“摆平术”,采用“禁、堵、劝、哄”等各种软硬兼施措施的策略。

总结而言,当前透过传播视角对乡村治理的研究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此类研究总体偏少。学者们利用主流研究范式研究中国乡村治理的较多,使用传播视角研究的文章和论著较少。同时,研究中对当今农村的传播现状却缺少分析。历时态研究较多,对中国乡村治理中政治传播的历史发展做了一定的文献研究,缺少当今社会实地个案深入剖析。

二是关注较多的是“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性传播,忽略了治理过程中“社会”内部的精英对农民的传播关系。事实上,治理是一个互主体间的管理活动。在治理理论中,并非只存在着一个唯一的管理主体,而是存在着多个管理主体。政府、公民团体甚至个人都可以有效地参与对涉及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因此,治理不存在唯一的有效权力或权威。人类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越来越较少地借助于国家权力机构,而是更多地运用社会自身的结构和力量。在乡村治理中,治理主体既包括国家也包括精英,由于增加了精英这个变量,国家—社会的传播关系和治理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三是对“国家”与“社会”自上而下的控制性传播研究较多,“国家”与“精英”之间的传播研究较少,同时忽略了农民的回应,这些在乡村治理中都非常重要。事实上,治理意味着社会自主管理。在现代政治所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分化与互动的过程中,社会凭借二元结构所提供的制度空间在不断地积累力量,社会权力不断增长。社会权力的增长不仅可以对抗国家权力的僭越,更重要的是,还力图实现社会自主管理和自我实现发展。这就要求国家还权于社会,由过去的国家对社会的统治走向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国家与社会博弈的过程中,既有国家对社会的传播,也有社会对国家的传播,与治理双向互动性相一致,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双方的传播更多是“对话”,而不是“独白”,乡村治理的思维应当经历“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移。

四是目前传播学对于乡村治理的理论观照,存在以大众传播、信息传送来窄化传播的意涵的缺陷。对传播的理解亟须打破工具性的狭义框架,在乡村治理中,传播绝非一个无足轻重的变量,传播是乡村干群关系与社会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对于理解传播的观念的重要区分,即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两种审视传播的观点。所谓传播的“传递观”,即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而传播的“仪式观”,则并非指信息在空间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指共享信仰的表征。从仪式观的角度看,传播一词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资格”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这一定义反映了“共性”、“共有”、“社群”与“沟通”有着同一性和共同的词根。在凯瑞看来,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化的符号过程。传播的“仪式观”有助于我们看到,作为乡村治理的传播不仅是工具性的大众媒体使用与满足,同时更是农民进行对话交谈、意识累积、社群认同型塑的总体过程。进而言之,这也就可以避免对于乡村传播的含义的片面理解。笔者认为,从传播学视角看乡村治理,其学术和社会关怀的重心在于传播与乡村共同体关系,不仅涉及农民的地域认同、文化认同,也需要构建农民的政治认同。

第三节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框架:国家与社会的分析路径

分析框架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工具,是有关问题的解释模型。在已有关于中国乡村治理研究包括村庄政治变迁的个案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是运用较多的分析框架。自从人民公社以来,国家在乡村的主导性力量逐渐弱化,民主机制不断完善,学者对乡村的研究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使得乡村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显学”。中国的乡村治理模式也在国家退出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探索,从早期的草根学者开始就关注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可以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化上分析乡村治理模式的变化,这样可以有效地凸现出乡村治理中存在的“潜规则”。

同类推荐
  • 公仆的嬗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公仆的嬗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本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公仆理论,准确地界定了社会公仆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清晰地勾画了公仆嬗变的历史轨迹,深入地分析了原始社会公仆特点与职能,揭示了阶级社会公仆异化的条件和实质,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公仆的风采,辩证地指出了公仆的嬗变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合乎逻辑的历史过程,深入剖析了社会主义一定时期仍然存在的社会公仆嬗变社会主人的土壤和条件,并提出了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应对措施。本书适应我国新时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的理论宝库,归纳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最新理论成果,对新时期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 蓝海博弈: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蓝海博弈: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本文集收入的是一些大学的机构在大学之外——国家图书馆举行的的学术报告。讲演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向听众娓娓道来,讲学结束后,讲演者与评论人、讲演者与听众、评论人与听众、评论人与讲演者、评论人与评论人之间,通过相互问答、彼此辩论、互为补充等形式,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可以说这是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思想交流平台。
  • 论道中国发展:金帝雅论坛实录

    论道中国发展:金帝雅论坛实录

    本书是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李晓西教授主持,在北京金帝雅酒店召集国内官产学界高层人士和著名专家学者畅论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政策(是谓金帝雅论坛)之实录文集。目前一共举办了十次。包括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市场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战略、绿色经济、西部大开发回顾与展望、气候与经济、交通现代化、创新机制体制、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真知灼见,精彩纷呈,极有价值。
  •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本书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为治理新疆而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完整呈现出来,同时还与其他历史时期作对比,以大量史实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新疆发生的巨大变化,论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当代新疆是新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历史经验。
  • 论自由代议制政府

    论自由代议制政府

    《论自由》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了公民的自由权利。《代议制政府》是密尔政治学说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其多年致力于议会改革而形成的政治观点和实际建议系统化的结晶。
热门推荐
  • 阿阇梨大曼荼攞灌顶仪轨

    阿阇梨大曼荼攞灌顶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至尊召唤师

    至尊召唤师

    林枫一个从小无父无母的孤儿无意间穿越到一片召唤的大陆上。傲森道:我是混沌之王,希望你助我恢复肉身,回到混沌中去。林枫道:没好处二百五才为你办事。傲森道:你这臭小子毛还没长大就敢跟我谈条件,你若助我恢复肉身,我便让你成为至高无上的召唤师。林枫一乐,道:成交。林枫为提高自己的实力,寻召唤之奥义,破生死之轮回,只为成为大陆上巅峰的召唤师。召唤师按从低到高分为:植物召唤师,动物召唤师,死灵召唤师,圣灵召唤师,混沌召唤师,召唤皇,六个等级。
  • 茵梦湖

    茵梦湖

    本书荟萃了作者十三篇抒情小说,如名篇《茵梦湖》《白马骑者》《燕语》等,还精选了他十九篇抒情诗。其中《茵梦湖》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莱因哈德和伊丽莎白青梅竹马,情爱甚笃,可是伊丽莎白的母亲却把女儿嫁给了家境富裕的埃利希。多年后,莱因哈德应邀去埃利希在茵梦湖的庄园,旧日的恋人相见却是一片惆怅。小说谴责了包办婚姻,不仅主题鲜明,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其优美的笔调,清丽的风格,生动的故事,对人物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施拖姆的时代已经久远了,但是相信,他的作品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同桌作业借我瞅瞅

    同桌作业借我瞅瞅

    前世贵为名门望族,到头却也没落得好下场,家破人亡,可笑的是他明明还有父亲,母亲走了不过问,他被送走了也不过问,甚至是死了尸体凉透了,也不见他父亲的身影,真可笑。这一世他不会再让相同的事再发生第二次,该走的路他正在走,该尊遵守的规则他正遵守着,别人的事她不管,他的事别人也别想插手分毫,他自己道,他自己守!《耽美文》
  • 异世逐

    异世逐

    绝望的城墙,隔开了心灵交往。鲜红的心脏,关什么你死我亡。
  •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2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2

    诸葛亮作出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辅佐当时寄人篱下、身处险境的刘备。隆中对让寄人篱下二十年的刘备如醍醐灌顶。正当二人竭尽所能地夹缝中求生存之际,曹操大军南下、荆州降曹,刘备失去了最后一块立足之地。生死存亡之际,诸葛亮孤身前往江东游说孙权,以巧妙的攻心计和精辟的敌我分析促成孙刘联盟,刘备集团由此转危为安。赤壁大战后,诸葛亮又以先人一步的奇谋夺取荆州四郡,在曹操和孙权的势力范围间硬是抢占出一片重要的生存空间。
  • 蛮妻难驯

    蛮妻难驯

    临近子夜,A市在豪华地段上,一家闪着璀璨夜灯的酒店最大最豪华的总统客房门口。楼道中一道纤细敏捷的身影悄然到达门口。看身影是个女子,回头谨慎看了下四周确认没人注意,这才伸手拿出一银制的钢丝一样的东西对着门轻松那么一扭。房门应声而开。“恩,好大的酒气。没想老大这次让我对个醉鬼下手,扫兴……不过醉了更好,更好办事。”女子灵巧进去,随即关上了门。入鼻就是浓重……
  • 如果相思听得见

    如果相思听得见

    十八岁前,她是被他宠上天的小流氓;十八岁后,她是被他改造了的小绵羊。沈boss这辈子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成功把一只野猫训成了听话的宠物猫。
  • 题李处士幽居

    题李处士幽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寂寞的安慰

    寂寞的安慰

    北京的四月啊,春机盎然。那时候的章子怡可能就是在学校门口表演的小短剧中的一个小女生,仅此而已。如果她还算够用功的话。有一个男生从墙内扯出来一根塑料水管,沿着矮矮的墙头,然后他顺着水管爬了过来,还有一个女生在声嘶力竭地哭着。我在愣了足足有十分钟之后才发现,这是在伪造一个滴着雨水的屋檐的镜头。算不上太夸张,女生继续忘我地哭着,嘴巴里念念有词。管不了那么多了,我继续眨巴着眼睛看她,有些嫉妒,很真实的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