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8900000007

第7章 客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独特思维(2)

第二节 共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千多年的迁徙历史和社会转型的变化,使客家人认识到:人生的种种苦难,莫大于生存所需的生活物质资料的贫乏,因此他们在迁徙过程中特别注重发展生产力,以保障自身的生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以保证族群的稳定发展;加之,大量客家人的迁入,侵犯了土著人的利益,必定遭到土著人的排斥,所以客家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共同发展社会生产力,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让土著民族感受到这样一个外来的族群,给他们带来了实惠,才会接纳客家人。

(一)发展农副业

客家迁入的多为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而广西又多为山区,刚来时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相当困难。面对穷山恶水的生存环境,“耕读”成了客家农业社会最普遍的生计模式,广西客家继承和发扬了“耕读”传家这一典型的族群传统。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山区和丘陵地区,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这种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客家人生计模式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即以“耕”为生存之本。事实上,源于中原故土的客家移民特别善于耕种。加上客家人长期生活在人多地少的丘陵、山地,积累了丰富的山地农业开发的经验,因而广西客家在开山造田、改良土壤、精耕细作等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绝对领先。

明末清初,广西遭受战争破坏较大,桂北地区更是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自平定三蕃之乱后,清廷即着手对包括广西在内的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招民垦荒。雍正年间,川陕岳钟琪奏开“招民事例”,向进入四川、广西、贵州的穷民提供“牛具、种子,令其开垦荒地。”

早在宋代,广西桂林兴安已开始使用中原常用的利用水翻筒车提水灌溉的技术,到了清代象州等县已广泛运用这一技术。明代,横州(即今广西横县)接受了大量来自江浙的军事移民,他们把江浙发达的水利技术带了过来。据明人笔记记载,横州乡村“有田一丘,则有塘潴,水塘高于田,旱则决塘窦以灌。”

来宾良江乡龙安村等处,因为严重缺水,客家人迁入以后,大力开垦荒地以种甘蔗、瓜菜、棉麻、豆类及其他作物。甘蔗榨糖、豆类榨油供应市场,棉麻自纺自织自用,瓜菜自给,既解决了生活问题,又以先进种植技术带动土著居民发展生产,使生活得到了改善。

在广西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首推桂东南,桂南次之,桂中、桂东、桂北再次之。”这与客家人人数分布的多少成正比关系,越是客家人相对集中的地方经济越发达。明清时期,客家人聚居的桂东南成为广西最大的“粮仓”和“果仓”,这一区域无论农业种养或是手工业生产、商业经营或是城镇圩市聚落的发展水平,都为广西之最高。据客家历史文化纵横学史籍记载:“乾隆十三年到二十六年,广西贮谷从20万石增至183万石。且大部分在桂东南。”粮食的增产使桂东南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二)搞活商品经济

客家人除了在耕种方面与土著居民共同发展外,还非常重视开拓商业贸易市场。圩市贸易讲究的是小农之间互相补给的自然经济贸易,是农村物资交流的定期集市。广西圩镇贸易的发展与客家人有密切的关系,民间有句俗话“客家人创圩,广府人旺圩。”其中代表了圩市从无到有,都是客家人迁徙到广西,为谋求生存,搞活经济的一种方式。而从另一角度看,客家人给土著人的经济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他们不避偏远,将小本经济运行于各个小镇,给土著居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动了当地民间买卖的积极性。广西拉堡地方距马平县城10余公里,原是一片荒郊。清乾隆初年,有詹、袁、马、何、李、魏、伍等姓的客家人从广东迁来,有的开荒种植,有的做小本生意。稍后,又有刘、邹、黄等客家人在此定居。不久,因大发圩遭兵火,逐渐冷落,定居拉堡的客家人便就地自成圩市,四周居民及村屯亦迅速增加,拉堡成了三都、里高、成团、六道、百朋、进德等通往柳州的必经之路,地利加人和,各地粮食、油盐、山货、牛马以及各式日用手工产品多在拉堡交易。今日的拉堡,柳江县治所在地,已经成为柳州市郊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市镇了。除本地圩镇外,客家人还经营木材出口、山货经济作物、矿产开采等等,并都有突出的贡献。其中离不开他们搞活经济的经营理念和勤劳刻苦的拼搏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注重与土著居民一起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们物质的需求,共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据钟文典教授的《广西客家》记载:客家人在广西平果创建圩市以后,始终掌握这当地的商业经营权。“文革”期间,经商者被强制下放到农村劳动,商店被迫关门。客家人却暗地里在农村饲养禽畜出售。“文革”以后,客家人纷纷回到圩市,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工、贸、商并举,远走宾阳、田东、百色等地,大展宏图,领先成为“万元户”者不少。广西贵港木格镇也有类似情况,“文革”期间被拉上台批斗示众的23个商人中,有18个是“客家佬”,改革开放以后,重新进入木格镇商业领域带头发家致富的仍旧是这些“客家佬”。“客家佬”就是促进当时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商界英杰。他们对商业有着一股向往的热情与执著奋斗的激情,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重农抑商”思想是有所不同的。

第三节 确立普遍认同的文化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它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和”的人生观,具体表现在以“中庸”为准则的处世哲学上。它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注意避免“过”或“不及”两个偏向,以保持各种矛盾与关系的和谐统一。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价值取向,由此形成。

这种处世哲学中“和”的原则,使中华民族注重个人品格的修养,待人接物讲究礼节,养成谦和善良、温柔敦厚的品格与习惯。因此,“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被公认是君子应有的品德风范。

广西客家人之所以能与当地土著居民和谐相处,这与他们历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客家精神熏陶有密切关系。传统文化对客家人善良、好客、和谐的性格的形成起了重大影响,至今仍影响着客家人的为人处世哲学。

(一)尊重包容

两个人在狭窄的路上相遇,客家人会主动让路,年轻的让年老的,男的让女的,空手的让挑担的,挑担轻的让挑担重的,挑重担的让给扛抬的。俗话说“客家,客家,好客之家”,主张“以和为贵”的客家人,素有热情好客的传统。

倘有贵宾登门,殷富之家将以丰盛酒席盛情款待;就是贫穷人家,他们宁可自己勒紧腰带,节俭过日,也要倾其所有招待客人。在一些偏僻山村,还有家族,邻里共同招待的情况。来了不速之客,主家正在为一时无法置办食品而发愁时,家族邻里闻讯,或送来贮藏的香菇、竹笋干、银耳等山珍,以及平时舍不得食用的鱿鱼干、墨鱼干等海味或烹制一道自己最拿手的菜肴端上席来。这时,主家依例请来族长或长辈坐于上席,并请来家族,邻里一起作陪,共享美味与欢乐。客家人认为,“吃”能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消除隔阂。因此,他们较易得到当地人的认可。

“万事和为贵”,这是包括客家人在内的中国人普遍认可的处世原则。历经坎坷的客家人更为信奉,更能体会客谚“杀人一万,自损三千”,“斗则两伤,和则两利”的道理。因此,客家人自觉选择“恭谨忍让,是居乡之良法”。在客家社会的人际或族际交往中,以“忍让”为先的良俗。广东恩平客家人李氏于同治年间率领家人迁居广西柳城县木桐村,向当地人租地耕种,为方便耕作,住房就建在田间。凡遇当地强人入室偷窃,既不与之打斗,亦不躲藏,反而指引盗者,粮仓、猪牛、鸡鸭之所在,任由强人取拿。李氏平时为人勤谨真诚,乐于助人,包容忍让最终获得当地人的接纳认可,逐渐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有着自觉包容理念的客家人对他人他族的尊重、理解与包容,律己之真诚与信用,最终赢得他人他族的认可和尊重。

(二)和谐发展

客家人迁来之前,广西山区地带都是人烟稀少、毒蛇猛兽出没的原始森林。

在这荒野的崇山峻岭中,居住着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当地土著。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处于刀耕火种的荒蛮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客家人大量的入桂,给这些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客家人把从中原地区带来农作物的种子、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建筑技术等,毫无保留地与所在地的土著人分享。他们共同伐木垦荒,筑坝造田,把一个个小盆地或低缓的坡地开垦成片片井田或层层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灌田,使寂静的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昔日荒凉闭塞的山野,变得人声喧闹,鸡犬相闻,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客家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个村寨有盘山小径或与大道相通。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村寨形成了集贸市场。就这样,客家人把热闹带进了千沟万壑,把繁荣带进了穷乡僻壤,把文明带进了荒峦山野,与土著人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和乐融融。

第三节 建立公信的社会秩序

客家人不断地迁徙,通常面临着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双重挑战,只有利用家族的整体力量才能够立足、发展。为了家庭成员的生存与发展,一整套关于家庭成员内部与外界关系的规范条文便应运而生。这些规范条文并非在短期内集中产生,而是家庭成员内部和家庭与外界之间长期良性互动的结果,并且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客家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当初没有明确的法律关系文本,而是以家训、族规作为准则。

(一)平等的宗族法律秩序

长期的逃难迁徙,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客家人意识到只有宗族团结、齐心协力才可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宗族的发展。因此,客家人重视宗法制度,在迁徙地迅速地组织人建立祠堂、编写族谱、制定族规,规范族众,以祭祖敬宗的方式联络宗族感情,形成了一套既体现汉民族普遍性,又有客家特殊性的宗法制度。在族规面前,不分贫穷富贵,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地位尊卑,客家子弟一律都是平等的,就算是高高在上的族长,一旦触犯了族法,一样要依族法处置。据族谱记载,广西北流市客家联石第九代族长罗应宸利用向族人借贷之机,挪用公款,以至账目不清,被族人勒令交出。客家社会还是男女平等的典型,女儿也有继承家族遗产的权利。客家人重昭穆、伦常,尤其要求族人奉公守法,如违反家训族规,或是危害国家社会及他人生命财产者按危害程度处罚,一律严惩不贷。广西贺州客家《龙氏家祠规章》对作奸犯科,杀人掳掠者,不管是族长也好族人也罢,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常以出宗作罚。由此可知,广西客家社会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二)公信的社会保障体系

客家人能营造平等相待,互相帮助,济困救贫,友爱族人的温馨氛围,客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蒸尝”机制不可忽视。蒸尝是秋冬祭祀名,蒸尝收入来源于族人量力捐助,或由族人按房派捐,或有族人违背族规罚款提供,还有绝户所遗财产拨入等。蒸尝的支出由族内分配,除了用于祭祀、办学、兴修祠堂外,还用于扶困济弱,使失去生活依靠的弱者(鳏夫、寡妇、孤老、残疾者等)和贫者,有赖于“自家人”的接济,日有所食,岁有所依,嫁娶、丧葬得到帮助,这就减小了家庭间的贫富悬殊,保持“自家人”生活的基本平等。据柳城县大埔镇客家李树璋长者介绍,他们有族规规定:祠堂蒸尝对族中孤寡老弱者养老和送终的有“长春尝田”,对年节祭祀祖宗的有“敬宗尝田”,有帮助贫困族人殡葬亲人的“老人费”,还有帮助族内贫困男丁成亲的“老婆费”。可以说,蒸尝机制对客家社会内部稳定所起的作用,不仅显现在物质上,还显现在精神上,使人人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精神得到愉悦。客家这一社会保障体系——蒸尝机制是保持“自家人”大家庭平等和谐的理想选择,也是维系客家小社会友爱温馨的有效手段。

凡此,不难明白: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时,中央充分肯定广西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祖国统一的模范、维护社会稳定的模范、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广西700万客家群体强调社会转型的平稳实现不是通过暴力的强制手段或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而是身体力行各种不同文化的互相润滑融合、共同发展社会生产力、确立普遍认同的思想文化理念和社会秩序来完成的独特思维,确实是广西社会稳定和谐和西部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的重要思想文化组成部分。

同类推荐
  • 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科学把我们推上天堂,还是把我们拉下地狱?无论是大思想家卢梭,还是声名赫赫的精神领袖伏尔泰,得出的结论也是截然相反的。
  • 礼记(精粹)

    礼记(精粹)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礼治思想的资料汇编,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的内容及产生与变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及他人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论述如何以“礼”正确处理各种人伦关系等。这部著作内容广博、门类繁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生活习俗、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本书对所选取的《礼记》中的重要篇章,作了注释和翻译,帮助读者加深对这部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把握。
  • 老子:乱世里的南方智慧

    老子:乱世里的南方智慧

    权势者的欲望无所节制,百姓小民无力对抗。老子用比国君更权威的口气,试图对这种潮流踩刹车。本书再现了言简意赅的道家经典《老子》的思想和语言魅力,认为老子的思想源于谜一样的古老的南方隐者文化,相较于儒家以礼法对抗乱世,老子则主张道法自然、包容万物,这是乱世中的一缕清风。同时,本书将老子放回战国乱世的历史脉络中,纠正了以往大多数人对于老子思想的“反智”“反文明”的指责,试图理清老子及道家思想之核心“无为”的真意,其实是悲天悯人的积极关怀。
  • 中庸(全集)

    中庸(全集)

    《中庸》原为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书籍——《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子思所作。它是古代儒家典籍名篇,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它作为平民哲学,其核心是修养心性的中庸之道。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因而此书既是一部处世宝典,又是一本修身大全。为了便于读者读懂、读通《中庸》这部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本书吸取了其他《中庸》版本的精髓,按照原文、注释、译文、历代论引、典句札记、史例解读、现代活用的体例,进行了全面细致、有总有分、通俗易懂的解读,以此引导读者理解其中精要,运用“中庸”的智慧修养心性,完善自我。
  • 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

    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

    典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本书讲述了音乐艺术典故,绘画艺术典故、雕刻艺术典故等不同方面的内容。
热门推荐
  • 末日魔神传

    末日魔神传

    当你一无所有之时?你会怎样选择?放弃?忍受?又或者?将这一切打得粉碎。弱小的人感谢我吧,强大的人畏惧我吧。我给予你们希望,给予你们力量,给予你们想要拥有的一切。且看楚凡如何披荆斩棘,在末世之中,踏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 水上的声音

    水上的声音

    艾伟,让我们领略到什么是文学的艺术力量:文字的、思想的、想象的、结构的、时间的、命运的、人性的、欲求的、时代的……各种各样杂糅起来的力量,变本加厉,抟捏扭曲,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任你如何折腾,总是难以廓清,令人徒叹奈何。两性的隐秘、精神与肉体的撕裂、时代变迁与身心伤痛、光辉岁月的记忆与饱受冷落时的幻想等等,不仅仅道出了世态炎凉,更呈现了人性的病灶。他是“新活力”作家中最富现实精神勇气的一个。
  • 哥哥莫要过河来

    哥哥莫要过河来

    上午,罗队长来了,他把一只酱色的包袱交给了蝎子,要求蝎子务必在4月9号晚送到汤家汇。罗队长说,包袱里的东西很重要,除了蝎子本人,任何人不得知晓,对外就说是暴动时缴获的课税凭据和地契。蝎子问,就我吗?罗队长把一只怀表推到蝎子面前说,全部归队,参加整编,你当队长。听说让自己当头,蝎子的嘴角咧了咧,那是一种难以自抑的小得意,但是他马上就克制住了,然后庄重地说,请队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罗队长说,不是保证,是一定能,一定要。是!一定能完成,一定要完成!罗队长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接应人的情况向蝎子做了介绍。
  • 木小绵的竹马记事

    木小绵的竹马记事

    木小绵很痛苦,并为有宋晨这样一个白痴竹马而羞耻,记得小时候不懂事,惹到了一个死胖子,不过将宋晨带了出去装个气势,谁料宋晨这丫的一上去就抱住对方的大腿说:“好汉饶命!”擦!这是一个男人说的话嘛?本姑奶奶是宁愿战死好吗?于是,她真的光荣的被打了,还被抓花了脸!被胖子打也就罢了,谁知道宋晨这个家伙,一路边哭边嚷嚷:“哇~~我媳妇儿被人打啦,呜。。。”于是整个小区都知道木小绵被打了,这个不争气的,本姑奶奶迟早有一天要甩了你这个拖后腿的橡皮糖,木小绵在心里恨恨的想着。可她似乎忘了,如今的竹马,却也不是当初的他了。
  • 妖孽小毒妃

    妖孽小毒妃

    她是脸有胎记,人见人恶的丑女,空顶着嫡女名号,却被姨娘庶妹压得死死的!他是最不被看好的夺嫡七皇子,心机深沉,却偏偏和她缠绵情深!可是苍天,她只想报仇而已,为了他一番情深,她劫法场、练心毒、赴汤蹈火!
  • 异术奇谭

    异术奇谭

    口味平淡、内容清淡、纯属扯淡。幻想一下世界的另一个方向。
  • 狼图腾

    狼图腾

    同名电影由冯绍峰、窦骁主演,法国著名导演法国名导让·雅克·阿诺执导!这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这些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县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于是,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不能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经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夏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将从此揭秘?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
  • 黑羽之争

    黑羽之争

    随着时间的转轮快速转动,当世界还剩下五分之一能够供人生存的地方,当人类不再平等,当世界不再平静,我们所生存的家园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 傻王爷的毒医狂妃

    傻王爷的毒医狂妃

    某日,漓风看着她家王爷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大发雷霆。“小睿,这到底是谁干的?”南宫睿渊天真可爱一般的看着她,哇的哭出了声:“漓漓,他们全都欺负我。”“那个太子让下人打我的脸,那个王爷在一旁那些人欺负我哈哈大笑,还有你认识的那个商人朋友骂我是傻子白痴配不上你,娘子,他们全都看不起我。”某个外表天真善良可爱的男人,想要将糊涂的某女身边的桃花一扫而光。
  • 风雨大宋

    风雨大宋

    一个灵魂穿越千年,来到了北宋中期仁宗当政的时候。在小县城里做生意改善家境,到中进士做官,一步一个脚印,这个来自后世的灵魂在宋朝最繁荣的时候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位极人臣。群号:535894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