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8700000002

第2章 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1)

我与无线电视的恩恩怨怨(上)

“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改变什么的。”——最深得香港人喜爱并经常被当成是私人心得采用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又是由谁提倡及发扬光大的呢?若你问我,我会说那始作俑者,是电视。更准确地说,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电视,又称中文频道翡翠台。

无线的翡翠台的确就是助长香港人以被动来面对无力感的一台巨型机器。甚至,根据我某个朋友的形容,香港人只是躯壳,无线才是脑袋。香港人想些什么,对什么事物有或没有反应,几时采取什么行动,全是听它使唤,由它支配。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这只脑袋让香港大多数人接受了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没有事情是不可以被容忍或包涵的,只要它不损害个人利益,每个人都可以把水平降低、要求降低,就是真的降到低无可低了,我们仍然可以告诉自己——只要习惯就好了。同时借着培养“惯性”之便,我们还可以练就对不公平、不公义的无动于衷,或轻轻叹一口气:“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改变什么的。”

因为,无线的翡翠台本身就是社会上最不求变却又代表“成功”的象征。它在节目编排、内容上的数十年如一日偏偏又在收视率上远抛对手,这“佳绩”表面上引来很多负面批评,骨子里却是香港人最乐意跟随的楷模。例如,正当舆论不断指出无线剧集如何千篇一律,如何不合情理,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大学生对戏剧的概念和灵感却多数由这些剧集中撷取。也即是说,香港人口头上懂得分辨良币劣币,可到了切实执行,才暴露可悲的事实:我们的手脚早已不受控制,因为我们的思想叫TVB。

你可以说,香港人在创意上有多追不上伦敦人东京人纽约人,以至上海人台北人和北京人,其实可以从我们有哪些电视节目,别的城市又有什么电视节目中寻到答案。就以无线从不缺乏的饮食节目为例好了,光是BBC(英国广播公司)旗下已猛将如云,再加上C4(第四台),形式和风格迥异的煮食节目早已征服全球。老中青的代表人物分别有走高级路线的Gary Rodes,摩登主妇型的Nigella Lawson和鬼仔陈奕迅式的Jamie Oliver。我们却只能在不同名称的饮食节目内听着相同的对味道的形容:“好‘弹牙’呀!”仿佛饮食文化真是只与牙齿有关。于电视游戏,香港抄台湾抄日本已是众所周知。号称ASIA'S WORLD CITY的我们,在这方面连B拷贝都拿不到,只捡到个C。至于电视剧,以往仗着TVB本身是明星工厂,剧集不好还有知名度高的艺人罩住,这已足令港剧手执东南亚市场的牛耳。但自从台湾和大陆也加入拍摄金庸作品的战团,无线早已再无必胜的皇牌。继而先有大陆历史剧抬头,后有台湾的偶像青春剧接力——《还珠格格》开创先河,《流星花园》再下一城——让无线犹如连吃两记重拳,兼且还击之力微乎其微——编剧群中一无学者,二无天才,唯有继续在大众的讥笑中表演顺手牵羊得抄便抄。数面皮厚,较早前有一出试图“结合”历史剧与青春剧的TVB典型产品《帝女花》,近期则有叫人边看边觉得“比死更难受”的《当四叶草碰上剑尖时》。

TVB翡翠台的宗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香港人的宗旨:敌不动我便不动。如此被动又不觉得有任何问题,可能是因长期身处安定的环境。久而久之,连一个人该有的自我启发、自我反思等思维上的主动机制,也会由放缓操作至完全关闭。“缺乏危机意识”是近一年来香港人讲得最多的自责语之一,依我看来,导致该种意识的减弱(特别是年纪较轻的族群),TVB实在责无旁贷。只是在商言商,TVB的发言人大可高调地站出来表示这类谴责是不合理的:说到责任,机构除了要向市民大众交代,更重要的,是面对股东。

赚钱才是正经。简单如这句话,已足够让TVB理直气壮地化整为零,把节目时段五马分尸。打开电视,很难不叫人怀疑有许多节目是先有特约赞助,才有节目内容。除了摆明车马的半小时广告杂志,现在更有分拆成五分钟一小块,十五分钟一大块的“信息节目”。播完一小块,再来一中块,或是一大块。这一块一块,题材看似是关于康健、争取公民权益、学英文等等,说穿了不过是各种商品的推销。愈来愈零碎的广告杂志式节目反映出翡翠台在节目制作方针上的被动,终于在营销上出现自食恶果的局面:由于过去二十多年它没有提升观众的智商和品位,以致高价货品的广告早已近乎完全绝迹该台,因此它亦唯有“将大屋间隔成多个小单位,以较便宜的价钱出租”。看见无线电视的这番局面,除了替它感到“可悲”,更不得不为香港人难过:这种使自己看来更CHEAP(廉价)、更LOWBROW(低俗)的广告策略,岂不正好反映出目前社会的穷则变,变则更“穷”?(当香港的“小”经济因自由行获得回升而被政府大吹大擂,我则在内地电视台看见愈来愈多贵价消费品的广告!)然后,TVB的员工还要面对“一人一骚”和裁员。

香港人在眼界和胸襟上的狭窄,无疑是受到“脑袋”——TVB的压缩所影响。真要改变现状,得看我们有多少决心与勇气挣脱它的控制。所谓“挣脱”,不应该是“从今拒看翡翠台”,那太容易了,而且难保根植在身体每个角落里的无线因子不会随时对我们进行反噬——躲得过看得见的无线节目,却逃不出肉眼看不见的无线影响。正如我在前面写过,无线的影响力不是在于一个半个的制作,却是在于那套被全城人奉为圭皋的“价值观”。

过去二十多年无线为香港制造了整整两代的愚民(满足于低层次精神生活的一些人)——当然你可以辩称“是先有鸡才有蛋”:如果香港不曾是殖民地,历史未必如是成为历史。但在一切已成定局的前提下,我们本来还有创造选择的机会,只是时间最后没有被无线用来开拓更多可能性,相反,它成功地令两代香港人学晓了主动放弃对选择的要求。纵然偶尔也有人会表示不满和愤怒,然而结果几乎是一致的:继续边看边闹。原因?“不看便会失去与别人沟通的话题。”却不计较更严重的后果:“无线令人愈看愈蠢。”

既然本地电视文化对香港人素质下降的问题大有“贡献”,我们便有理由要求每个人正视自己与TVB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由一九六七年至今,故事很多很多,只可惜内里几多变迁都只是人事上的,自七十年代后期之后,它在节目编排和内容上的变,都只有一个模式:换汤不换药——放眼全世界,我想不到还有哪个地方会像香港般,除非扭开电视看的不是翡翠台,否则晚晚都是三线剧集,如此晚晚一样,已经过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

2003年10月

我与无线电视的恩恩怨怨(下)

香港人很少不爱“上电视”,不爱“上电视”便不是正宗的香港人了。因为我们早在无线电视于一九六七年开台后不久便有了让街坊上电视,跟其他街坊打招呼的“习俗”:谁不记得《欢乐今宵》(EYT)曾经星期一至五每晚都采直播制,而录影厂内除了艺员和工作人员,还有过百的现场观众?几乎一直维持至八十年代初期,也即是EYT的受欢迎程度逐渐下滑之前,不论是哪个阶层的香港人,都会把当EYT座上客视为一生中起码要实现一次的愿望。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在我十九到二十二岁间,曾经每天都到广播道七十一号上班,当身边亲友知道我是TVB员工一分子,第一个反应总是:弄不弄得到《欢乐今宵》入场券?

而当EYT每晚九时三十分准时启播,第一个镜头对准的,永远是观众席。在录像机还未深入家家户户之前,那些终于得上电视的香港人,一定不会忘记通告远亲近邻:“我今晚上电视,记得看我!”

你或许可以说,无线的对手丽的电视,或后来的佳艺电视及亚洲电视,其实便是输在少了像EYT式的桥梁上:千万不能低估亲民的力量。

无线的“亲民”,也始于开台启播的第一日——在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前,香港人看电视是要付钱的。“免费娱乐”对于六字尾七字头的香港人来说,其意义除了是物质性的,其实也代表了精神上的。因为“免费”把大众互相认同的范围拓阔了。不用花上一分一毫便能收看的电视节目,等于大大丰富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交流的话题。“免费”的概念还打破了不同阶层之间的隔膜与屏障,因为不论是什么地区什么背景的居民,只要家里能接收到无线的广播,都可以被荧幕上最爱以爆肚来作弄其他艺员的波叔(梁醒波),或往往因广东话不灵光舌头转不过来而笑话百出的潘迪华与奚秀兰引得嘻哈绝倒。当然,到最后,当不同阶层的人都如愿以偿上电视,一起来到《欢乐今宵》大本营的一号录像厂时,在荧幕上出现的一张张面孔,就更不可能分辨出什么人比什么人更优越了。

一切皆从观众位置的逆转开始。“直播节目”是由无线电视发扬光大,而EYT的每晚直播,也会因艺员每晚能够克服困难而使观众产生敬佩感与亲切感。这些感觉日积月累,渐渐形成大众对于参与节目的欲望。“参与”的吸引力在于让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且有可能通过别人对自己存在的认同来进一步肯定自己。许是终于拿到了《欢乐今宵》入场券的香港人都有追求“自我肯定”的意欲,所以就算电视台只是安排他们坐在观众席,他们还是会把握每个机会向镜头展示自己,以“四万咁口”(咧齿而笑),或V字手势。

如果哪个观众缺乏报名竞选“香港小姐”的条件,又或连最基本的“开麦拉”面孔也久奉,按道理说,他在电视镜头前被上百万人看见的机会,或许就只能是《欢乐今宵》观众席上的惊鸿一瞥了。然而“现实”在TVB的字典里好像又有另一番诠释。当年疯魔多少视迷的何守信先生,不正就是有着很普通很普通的一张面孔?

拥有一张普通面孔如何守信也可以在荧幕上成为偶像,确实令当时对于“欲望是什么?”还在懵懂阶段的香港人受到一定冲击。换了惯常把人当成对象,又把对象当成“人”来欲求的今天,我们当然明白“性感”其实是最难被抗拒的吸引力。何守信的注册商标是额上的“三条火车轨”,是以当年只有二十来岁的他,既年轻却又成熟,合该有其成为“被欲望的对象”的条件。

何守信凭着他的“性感”(被誉为香港的尚·保罗·贝蒙多),在极短时间内走红,一方面增强了无线观众在看电视时的荷尔蒙分泌,同时也令他们对自己产生了更多的自我幻想。年轻与精力旺盛如当时的TVB和六未尾七字头的香港社会,上述的化学作用无疑有如动物的发情阶段。而无线亦知道把握这个时机的重要性,因此被网罗到荧幕上的普通人便陆续有来:一九七〇年无线开设第一届艺员训练班;一九七三年第一届香港小姐宣告诞生。

自此后,香港人逐渐明白,若是有意从看人变成被看、凡人变成神祇,上电视被看见便不应该只是目的,而是手段。而这,未尝不就是无线电视“赐予”香港人的第一个“恩惠”。这个“恩惠”,又未尝不可以被看作是《仙履奇缘》中神奇教母赠予仙杜丽拉(CINDERELLA)的那双玻璃鞋。我一直相信,如果不是TVB,香港人根本不可能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学晓如何飞上枝头,晋身浮华世界。

2004年4月

吴征亚视

吴征

看罢三集《先生贵姓》,忽发奇想:咦,什么时候我们的智慧才可以不用再受这种侮辱——流水作业,混水摸鱼,什么两线三线,谁需要一个晚上除了“剧集”,还是“剧集”?

眼前这一出尚未至于叫我动气——情节欠通到了一个地步,只会令观众替演员叫苦,替制作人尴尬,心情反而归于平淡,于是边看边想:无线最大的资产可是旗下的合约艺员?假如剧集减产,岂不是养兵无用?还有,艺员的当红直接替公司的招牌镀金,所以“明星制”只能在无线推行,而亚视捱打。

换言之,仿效五十、六十年代片厂制的一家电视台,其实只是将拍片换作拍剧,然而营利的概念没变——包括以卖埠的方式,将赚钱的版图囊括全世界。

难怪吴征走上了不归路——试图另辟蹊径,谈何容易?因为不管无线亚视表面上有多敌对,骨子里还是有着最佳默契:你做老大,我做阿二,只要这个排名的空间足够大家偶而搞搞小动作,便皆大欢喜。

否则,两台早就没有合约艺员制了。次之,剧集不用数十集地夜以继日——大家频呼港剧不如日剧之际,可有认真把两者的差别看个仔细,由剧集的长度开始?

《寻找他乡的故事》虽好,但是观众惯性扭开电视寻找金庸的“全集”——《雪山飞狐》未完,《碧血剑》又在选角,因为香港电视,总不能只应酬港人。

惯性

没有赶上“吴征时期”看《假如我来办亚视》,但从周末一辑所见,我不相信原装概念,会是现在的版本——人有我有,影印《K100》。

后者开宗明义,乃宣传机器。“我认为你需要知道的,自然会让你知道,甚至牢记。”——声音由上而下,完全符合官方喉舌的角色。而听者亦无须转动脑筋,只要信。

同类推荐
  •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五十多年前,女主人公为追求科学与理想,从中国到比利时留学。不料战争爆发,比利时被德国纳粹占领。主人公从此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斗争。以她的人格力量,感化了德国将军,使其未泯的良知得以复苏,从盖世太保的枪口下挽救了上百名反战人士的生命。战争结束后,比利时政府授予她“国家英雄”勋章,人民誉她为“比利时母亲”。
  • 再多不舍也要勇敢向前

    再多不舍也要勇敢向前

    叶倾城,一个不太招人喜欢的心灵导师,面对都市女性遇到的咨询,她总是以一招制敌:撕开问题,一棍子把你敲醒。你一时难以接受,回头细想,却又发现她所说的确实是金玉良言,有奇效。就像治病一样,吃药虽苦,胜于养毒,正如作者所说:我不是毒舌,而是慈悲。迷茫的时候,困苦的时候,烦恼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叶倾城会陪你一起走过,让内心感受安静与平和的力量。
  • 很残酷的规则

    很残酷的规则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九日,关于“好诗的标准”问题的研讨会在“第一届汉语诗歌双年十佳”颁奖典礼之前举行。来自外地和本地的专家学者,就“好诗的标准”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现将研讨会的发言整理如下(记录未经发言人审理)。阿毛(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芳草》文学杂志副主编):杂志主编刘醒龙到广东佛山讲课还未赶回来,受他的委托,由我来主持今天的会议。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诗歌界对于“诗歌的标准”问题的讨论此起彼伏,但一直未达到过共识。
  • 我和端端

    我和端端

    冰心图书奖、金麻雀图书奖得主,儿童文学作家于德北讲述了一个真实动人的父爱故事。这是一本叫人动情的书。一个年轻父亲与儿子一同成长的真实记录。与众多的亲子书完全不同的是,它没有一点点说教,通篇都溢满了一个字——爱:初为人父的亲情与柔情、责任与担忧、养家糊口柴米油盐之上的爱情与拳拳真情,普通而又热烈,开卷就扑面而来。
  • 回归的江河

    回归的江河

    本书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多年努力和付出的总结。通过书中案例,展示了通过景观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代表性工程包括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上海合流污水治理工程、白龙港城市污水处理厂、重庆鸡冠石污水处理厂、世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和世博轴及地下空间综合体工程等。
热门推荐
  • 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

    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特价王妃让爷宠

    特价王妃让爷宠

    魑魅谷流水潺潺,虫鸣绕耳。地处险绝的深谷下,迷雾氨氮中隐约可以看见几间茅草屋。一双纤素的手缓缓推开茅屋的门,露出一张女子的脸。
  • 他很甜(娱乐圈)

    他很甜(娱乐圈)

    幼儿园,白棠棠被贺清宇用一根棒棒糖哄着许下终身。长大后,贺清宇用无数的棒棒糖来诱惑白棠棠嫁给她。
  •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

    “可我不是一个好基因对不对?”我红着眼圈说,“我问过我妈,怀我的时候,我爸吃的是麻雀,这就是我为什么变不成凤凰的原因。”“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我自己的。”他闭上眼睛休息了一会儿,睁开眼睛说,“小时候,我是个胆小的孩子,因为这个,我爸爸整天打我,把我的头都打破了。你看到了,我不够聪明。”他努嘴示意他的脑门儿,“摸摸它,这会儿还有个硬疙瘩呢。”“一个在生活中根本看不见的爸爸,他不是真正的爸爸。”我不肯摸他那个需要小心翼翼保护的天才脑袋,更不愿意妥协。“回过头去。”他没法挪动,把手抬起来,这个需要用手来完成自己的指挥家,现在已经失去了一切。他困难地不耐烦地动弹了一下,示意我回头看窗外。
  • 寂灭天道

    寂灭天道

    王朝第一公子——郭云,家族背负赫赫战功,受万人敬仰。可是灭顶之灾一夜袭来,郭云作为唯一幸存者被追杀出王城,最终悲催的沦为一个废人。随着一道天雷劈在脑壳上,郭云奇迹般的恢复过来,拥有了更加可怕的潜力,同时也唤醒了前世支离破碎的记忆。自此他踏上了征途,一路掀起腥风血雨,成为了天下人眼中的大魔王。“这世界,该易主了!”随着天空最终化作一片血红,郭云的身影冲天而起,最终的结局是否还会重蹈前世的覆辙?
  • 沟通有艺术

    沟通有艺术

    什么是沟通?简单地说,就是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技巧。戴尔?卡耐基认为人际关系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他指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要想取得有效沟通的真经,也不是什么难事。本书以“沟通”为圆心,以各个成功的事例为半径,为广大急于求知的读者阐述了沟通的艺术、方法。它分别从朋友、异性、陌生人、家庭、职场、商场、情感、应酬、办事、社交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沟通的技巧。
  • 花儿为什么这样艳

    花儿为什么这样艳

    凡是见过花儿的人,都讲花儿长得好看。特别是花儿的皮肤,粉嫩得像是轻轻一捏就能捏出水来,这在那缺油少粮的年代,是很少见的。这不仅仅是因为花儿天生丽质,还因为花儿家条件好,她父母就她这么一个独生女,好吃好喝从没亏欠过,所以花儿就像一朵生长在肥沃土地上的美丽的花朵,越发娇艳了。花儿早先的家在向阳镇算得上是个有脸面的人家。花儿的父亲是镇上“红旗五金厂”唯一的大学生,在厂里当技术员,大大小小算个干部。花儿的母亲是五金厂的党委副书记,是正儿八经的干部。
  • 云落

    云落

    一朝醒来,成了丈夫不疼,婆婆不爱的任云落。时空转换,带着孩子,任云落在这个时空,也会活得很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限崛起

    无限崛起

    一代杀手之王,却在巅峰之时选择退隐,奈何在还恩之中,却卷入了一个巨大的麻烦当中,面对愈加动荡的局势,为保全自身,唯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变得更强……
  • 攻略对象画风总是不对

    攻略对象画风总是不对

    水殊是游刃有余的职场OL,一个意外被系统选中穿越回古代,不想变成一个被禁足的小小妃嫔,还附赠了个只会惹事的包子!本来已经做好宫斗的准备,结果任务却是攻略帝王。坑爹的是她根本不会谈恋爱,更坑爹的是这个帝王画风总是不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