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7500000005

第5章 文学批评学或批评解释学的现代建构(4)

最后看文化批评话语对文学作品的文化历史价值的深度阐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文化批评话语,逐渐在文学批评中开始受到重视。文化批评的兴起,一方面,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得以重视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日益兴盛的原型文化批评思潮和人类学批评思潮的兴起有关。叶舒宪、萧兵、胡河清、王昆吾等,皆在古典文化批评方面显示出实绩;赵园、杨义、陈晓明、王一川等,则在现代文化批评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文化批评,不太重视文学自身艺术性的探求,往往把文学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探索文学的价值,揭示文学生成的内在秘密。批评家们开始重视文化仪式、文化惯例、文化习俗对于创作的影响,重视作家的文化心理背景,将文学的文化价值予以特别强调,这样,文学不仅涉及当代性的一些问题,而且涉及文化史的一些大问题,文学创作对于民族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传承的意义开始受到重视。文化批评的兴起,主要受西方学者维柯、弗莱、福柯、巴赫金等思想家与批评家影响,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学传统的影响。人类学与民间文化价值的重估,无疑推动了文化批评的发展。文化批评的兴起,还与文学叙事与抒情中的文化还原倾向以及文学创作中的文化皈依倾向有着具体联系。在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不同的批评话语之间形成历史性转换。话语的转换,受制于时代,也受制于思想,因为新的时代,必定需要新的话语,旧的话语形式自然被扬弃,或加以创造性改造。批评家们越来越重视思想性批评话语和文化批评话语,审美批评话语和政治批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冷落,这是由当前的时代文化格局决定的。这种历史性文化格局,迟早会发生改变,那时,文学批评势必要寻找和选择新的话语系统。所以,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话语所包含的丰富性历史经验,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第四节批评之道的领悟与批评解释学的内在价值追求

文学批评者,在批评话语的历史选择和历史转换中,如果没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和独立自由的精神追求,那么,很容易失落自己或迷失方向,因此,批评者应该关注批评本身的价值追求。在我看来,批评家做不了文学作品的“最终裁判官”,只是作品的读解者,内行的读解者。批评家,可以引导读者去读解作品,让读者做出自己的评价;如果批评能激发读者阅读作品的兴趣,那么,他的文学批评的目的也就实现了。批评家“面对作品”并“读解作品”,感悟生命历史与文化;批评家不是因为作家而进入作品,也不必因作品读解而“亲附作家”,更应该是“思想的智者”。读解作品,即“读解”社会,“读解”人生,“读解”文化,“读解”时代,批评家不必扮演“审判官”的角色。作品,只要是客观存在就可以走向未来,因为作品是开放的,总会有别的人来读解。批评家,应该在作品读解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智慧,表现自我的激情,理解生命的真谛。

批评家,不必拘泥于具体的作家作品,应该超越具体的作家作品之上,总之,批评应该成为批评家思索人生、思考社会、思考文化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方式。批评话语,应该是批评家个人智慧的独特体现,例如,茨威格在批评尼采时谈到:“音乐闯入尼采的内心世界,是在包裹他的生命的语文学外壳,那种学者式的冷静开始松动,整个宇宙被火山爆发般的冲撞所震撼和撕裂之时才发生的。河道裂开了,河水顷刻弥漫过来。音乐总是在那种激动虚弱的人、那种极度紧张的人、那种被某种热情拉至极限的人身上爆发得最强烈。”这里,显示了批评家的独特个人智慧。“批评家就是艺术家”,王尔德的这一说法,更准确地把握了文学批评的本质。如果批评家有自己的思想立场,有自己的政治自由理想,有自己的审美观,有自己的文化观,那么,批评家就会有说不完的话题。批评家,可以自由地表达他对艺术的看法,维护人类的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关注人类的时代性问题,也应该看到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自由的批评家,决不是某一作家作品的读解者,他不仅能读解具体的作家,还能够超越作品之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激发人们的自由思考。

从诗学意义上说,“批评之道”,就在于立足作品,尊重作家作品的优先地位,同时,又能超越生活与作品之上,贡献独特的人生智慧、艺术智慧和文化智慧。艺术中有许多奥秘,这许多奥秘需要批评家去揭示。如果批评家只能还原作家的世界,或者,只能对作家的艺术世界进行种种分类和归纳,那么,这样的批评是缺乏艺术智慧的。批评之道,就是对艺术本身的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由思考。艺术是什么?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又各有其思想价值。艺术创作是对生活的再发现,是对生命的自由理解。文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创造世界;文学艺术,在本质上是为了给予人以生命美感;只有那些能够给予人以生命美感的作品,才能真正震撼人心。对艺术本身的思考,是关于文学的艺术性之思考。文学的艺术性与诗人的抒情智慧、小说家的叙事智慧、散文家的人生智慧密切相关。诗歌抒情,看来是简单的,其实,抒情的内在奥秘却被忽视了。诗对人类的意义,诗本身的音乐性,诗本身与生命的内在契合,皆需要加以阐释。诗的意象组合,诗的话语方式,诗的抽象与具象,诗的隐喻,诗的神话与神秘,诗的历史浓缩感,诗的哲理穿透,诸如此类的问题,永远也阐释不完。对艺术的精到领悟愈深刻,愈能真正把握生命的本质。小说叙事方式,小说叙事结构,小说叙事话语方式的转换,小说叙事与意识流,小说叙事与文化仪式,小说叙事与象征形象,小说叙事与典型形象,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永远会有新的解答。对艺术的思考,就是关于艺术独创性和生命意义的解释。艺术创作的个人价值非常重要,因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对人生和世界的领悟相当独特。有创造性的批评,就要善于理解艺术的独特性。一般说来,批评家对那些拙劣的或流行的畅销的通俗作品进行评价,往往缺乏真正的文学意义。有些文学作品,是用不着批评的,因为批评是严肃的精神活动,真正的文学批评,只能是关于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的精神性和艺术性阐释。不过,应该承认,文学批评有关艺术的阐释永远不会过时,但它永远也不会特别激动人心。

“批评之道”,也是关于生命本质和存在本质之领悟和阐释。批评可以从具体的作品出发,但是,自由的批评永远不会针对某一具体作品本身。批评家要善于把生活中、社会中和生命中一些根本问题提升出来,例如:海德格尔作为思想者,很重视艺术作品的精神阐释。他对凡高作品的评价,对里尔克,对荷尔德林,对特拉克尔等诗人的作品的评价都“深合”批评之道。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批评是进入独特思想活动之中的最佳方式。他从凡高的《农靴》中“读解出”了“存在的真理”,这其中融入了批评家的思想体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荷尔德林特别富有意义,批评家,并不在意他所解释的是否是荷尔德林诗歌的本义,而在意他解释荷尔德林是否解释出了有价值的东西,他是否从特殊的角度理解了荷尔德林。作家、诗人无权阻止批评家从他的作品中读解出另类的思想文化内容,哪怕是与他的作品不太相关的东西,这正是“批评的自由”。批评,也是思想智慧的探索。在《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中,海德格尔只是紧紧抓住了荷尔德林的一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他不关心荷尔德林诗歌的结构和内在构成,也就是说,不在意荷尔德林诗歌的艺术性。他在意诗人所表达的思想:“诗意栖居如何可能”?“天地神人的四维时空如何建构”?在海德格尔的诗意解说中,诗本身获得了特别的意义,因而,像这样的批评,极具思想智慧。在当代批评家之中,有些人善于从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出发,在自由理解与诠释中,做出超越作品之上的诗学分析,这本身就是批评的超越,也是批评的智慧。如果批评家总是担心自己说的话不符合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本身,那么,永远也不可能获得创造力。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创造性的批评,不能仅局限于作品,还可以就一些思想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在这方面,作家和艺术家的批评,往往做得比批评家更成功。提起有创造性的思想批评,人们会想到萨特、加缪、罗丹、泰戈尔、昆德拉、鲁迅、王蒙、张承志、刘小枫,等等。他们在创作的同时,还能发表一些深刻的思想评论,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加缪谈到:“本书的宗旨就是要讨论荒谬与自杀的关系,讨论在什么范围内自杀成为荒谬的结果。”应该说,他思考的问题相当严肃。如果说,批评家能对生活与存在的问题作如此深刻的思考,那么,批评本身也就具有特殊的价值。对于创造性批评而言,你必须把你独特的人生智慧融入到批评中去,因为有思想的批评不是简单的言说,它会成为独创性思考。批评家应该重视思想的力量,能够超越作品之上,对作品所涉及的原初生活本身做出自己智慧的回答。

“批评之道”,还是关于文化与历史智慧的再阐释。有关“当代性”作品的评价,难以简单地把它与文化关联起来,但是,批评必然有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这在古典文艺作品阐释中,倒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文化历史批评话语,往往揭示了深度历史文化空间。事实上,近几年来,古代文学批评的成功经验开始引人注目,因为古典文学作品不能简单地运用现代批评方法或西方批评观念去加以阐释。古代文学批评,必须坚持文化历史批评,越是本色地坚持历史文化批评,越能显示文学批评的内在力量。文化历史批评,能够克服文学批评的一些陋习,开拓出新的艺术世界。雅斯贝斯说:“选择一位伟大哲学家而研究他的著作,并不意味着将你自己局限于他。相反,当你研究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时,还应当考虑与他完全不同的另一位哲学家。如果你将自己限定在一位哲学家那里,即使是最无偏见的哲学家,其结果也将是偏见。哲学与任何人的神化都是不相容的,在这种神化中,总是将某个人看作是独一无二的支配者。哲学思想的真正本质,是对作为整体的真理的开放,这种真理不是贫乏而抽象的真理,而是在其辉煌的实现中具有多样性的真理。”雅斯贝斯关于哲学的看法,其实,也适合于文学批评,值得文学批评工作者思考。“文学批评之道”,已呈现在文学批评的“历史之镜”中,前人的探索,可以成为现代人的有力借鉴,当代文学批评大多还是建基于具体的作家作品之上。如果批评满足于图解作品、还原作品,那么,批评就无法达到思想与艺术的深度;真正深得批评之道的文学批评,必将在文学解释过程中做出自己的创造性探索。“批评之道”,立足于文学而又能超越于文学之上,就在于能对艺术规律进行深刻的文化心理揭示,通过理性话语方式进行深刻的思想表达。批评的深度模式的建立,必然建基于历史文化批评之上,建基于思想创造与生命体验之上,这样,在批评中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充满探索的乐趣,获得审美的智慧与生命的力量。文学批评是相当困难的事,难就难在它不易走向深度,我们现在见到的有个性的成功的文学批评本文,往往是富有才性的批评文本,即批评家以优美的文采和艺术体验,把人们带往艺术的优美胜境,但是,批评很难把读者带入思想的深处。人们往往在思想的入口处止步,像海德格尔解读荷尔德林诗歌的批评著作,古今皆少见,这说明,文学批评不以思想见长,往往以优美的体验见长,这正是文学批评无法走向深度的根源。当然,文学的历史考证,使文学批评具有坚实而确定的基地,这是文学批评的重要价值所在,但这样的批评毕竟是历史认知,无法真正改变文学的品质;要想改变文学的品质,确实需要思想的深度,所以,“批评即思想”,“批评就是在文本和现实历史生活之间的诗意沉思”,进而,我们说,“批评家就是思想家”,这正是我在文学批评学中反复论证的真理语句,也是对批评与批评家思想活动本质的理性回答。

同类推荐
  • 爱的竖琴

    爱的竖琴

    这些诗,或以深邃的笔墨纸探索爱的哲理,或以细腻的笔触触及少男少女的相思,或以鲜活的感受吟咏对爱与美的追求,或以缠绵的情调表现失恋的痛苦,失意的孤独和渴望爱的慰藉……
  • 一支扣针的故事

    一支扣针的故事

    本书精选陈衡哲小说、散文、书信及自传作品,陈衡哲对中西文化都有突出造诣,形诸笔端,思辨意识浓厚却不失之抽象,她的作品兼具较高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同时附有亲人述说陈衡哲的文章,力图展现一个全面而丰富的才女陈衡哲。
  • 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

    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

    借张爱玲的文字“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为此书命名。《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是刘荒田和江苏凤凰文艺精心选编的他近年来的小品文集,文体上近于杂感,篇幅短小,间或以逆向、辩证思维做“翻案”文章,带着些许尖利却不刻薄,有着绵长醇厚的生活质感。
  • 闻一多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闻一多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闻一多作品集》本书分为红烛、李白篇、雨夜篇等部分。
  • 学·问:聆听李敖的睿智人生课

    学·问:聆听李敖的睿智人生课

    《学·问:聆听李敖的睿智人生课》以语录、述评、小传的形式,从处世、两性、文章、政治、文化等视角向读者展示这位“文化狂人”的傲骨与个性,揭示并审视他的各种思想和观点,可以帮助读者朋友们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和理解李敖先生的为人和学问。除此之外,《学·问:聆听李敖的睿智人生课》还有另外一个使命,那就是通过李敖先生幽默、犀利的态度以及对生命的顿悟与达观,鼓励更多的人热爱生活,积极地面对人生。
热门推荐
  • 海军战略论

    海军战略论

    《海军战略论》,世界上第一部海军战略专著。主张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战略目的;把认识海洋的作用与确保制海权视为建立海军战略的先决条件;海军战略的基本原理是造成对敌优势,给敌舰队以毁灭性打击;控制海上的战略地点,力争内线作战,时刻保护自己的交通线。《海军战略论》受到日不落帝国高度推崇,是人类现代史上富有煽动性的国家战略著作。作者指出,海上力量的历史就是一部军事史。反观晚清时代的中国,缺乏制海权思想、丧失制海权,造成了1894年甲午海战的国耻。历史上,中国国防建设一直以塞防为重,兼顾海防,奉行消极防御的战略,结局就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 春已去夏犹清

    春已去夏犹清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你在深宫,我在江湖。
  • The Four Million

    The Four Mill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望茅草地

    西望茅草地

    本书是韩少功系列第一卷,小说卷,收录作者978年—1984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十九部。《西望茅草地》获1980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飞过蓝天》获1981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忍古楼词话

    忍古楼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海道经

    海道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狄公案

    狄公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

    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 靠不住的历史:杂书过眼录二集

    靠不住的历史:杂书过眼录二集

    杂书过眼,出入历史,故纸堆里有新问题。作者以一贯的平实,透着温和的笔触,细读晚近中国的第一手辑佚材料,其中思想的疑点一个个浮现出来。关于陈宝箴奉行新政的一段回忆,介绍美籍北大教授的一则胡适佚文,陈师曾自谓短篇小册的《中国绘画史》,储安平较少为人注意的《给弟弟们的信》,殷海光早年的逻辑实证主义译作,“李约瑟难题”的初期解释文献,毛泽东与厦门大学关系的传言,孙越生研究官僚政治的遗作,钱锺书回避周氏兄弟的掌故,陈寅恪诗在中大教授间的传抄本,范文澜的一封辩诬信,影响费孝通后半生的几个批示……
  • 盗墓笔记之穿越笔记

    盗墓笔记之穿越笔记

    一个普通的女孩,意外穿越到盗墓笔记的世界,却发现,这里与小说并不相同……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她又会在这里经历什么?吴邪口中的神秘先生,最终能否让一切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