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4700000002

第2章 绪 论(1)

教学改革总是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植根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离开了教学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则难以理解教学改革。

从深层次意义上说,教学改革就是文化的变革。教学改革中暴露的问题不单是教学技术的问题,而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问题,研究教学改革应当与一定的社会文化问题结合起来。缘此,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我们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意识其中的文化精神,对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行省思,开掘文化内涵,以便为其寻觅曙光。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的探索。尤其是1985年《中共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之后,根据“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许多农村中小学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对教育的需求为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改革取得较大的进展。世纪之交,我国又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时代、民族和未来的需求与呼唤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不可挡地推进到中国广袤农村的每一所学校。在农村,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局。

由于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基础薄弱,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加之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这就决定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其难点。可以这样说,只有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成功,才有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然而,在当前如火如荼进行的课程改革大潮中,由于课程占主导地位,教学遭到冷遇,以至在教学方面出现许多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学面临的边缘化问题愈益明彰。譬如,学校经费匮乏,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师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教学内容存在城市偏向,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背离;教学管理失范。这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势必影响与制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顺利推进。

于是,如何深化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以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不同地区教育基础的差异,致使我国当下基础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悬殊,城乡在教育上出现极大的不公。追求教育公平是一切进步社会所坚持的基本理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因此更应把追求教育公平摆在突出的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之,如何深化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又是一个亟待关注与探讨的重要课题。此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教育事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教育责无旁贷。农村中小学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这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关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年来人们将之与经济改革的关系谈得很多,认识也较深刻,特别是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因为教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显性的关系,政治、经济对教学改革起直接作用。相形之下,对文化变迁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及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等问题很少论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把文化当作一个特殊的研究视阈,其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许多研究者的视阈较多地关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没有把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现象来看待;二是文化与教学的关系过于密切,教学时时刻刻都是在从事着文化的活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隐性的关系,文化总是潜在地对教学起作用,特别是文化的深层部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总是潜在地制约着教学改革,人们不大容易理解文化对教学改革的制约作用。英国比较教育学家霍尔斯曾经说过:“‘教育’作为抽象概念在本质上就是指一种文化现象”,由此“每种教育制度都源于它得以存在的文化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文化的重大变迁之中,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教育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尤加凸显。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但文化因素是其中一大重要的而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因为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亦即,文化具有的“惰性”。尽管教学改革所创造的新型式教学文化是对旧有型式教学文化的超越,然而旧有型式教学文化不会因此立即退出历史舞台,而是竭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性,抵制、反抗新型式的教学文化,于是必然引发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亦即,当教学改革追求一种文化的变革,对惯常的教学文化形成挑战时,这种惯常的教学文化在现实中就表现为一种阻碍力量,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此时,发现与分析文化冲突,追寻有效的文化调适策略,化解文化阻力,却是教学改革能否推向深入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对此,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迈克尔·富兰提出“文化再造”的概念,认为转化文化,即改变我们做事的方式,才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当下社会文化变迁大潮中,以文化学为视角,以文化冲突理论为依据,解读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追寻相应的文化调适策略,化解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阻滞力,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进一步展开与深化,便成为一个重要而富有意义的课题。

二、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实践意义

1.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切呼唤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尽管农村中小学作了许多艰苦努力,但农村与城市在推进课程改革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并未达到理论上所认为的大致相当水平,在新课程的实施水平、教师的适应能力、课堂教学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诸方面明显滞后于城市学校。农村中小学在推进课程改革中遇到许多困难,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在前几年热闹一阵子以后,现在几乎是停滞不前了。总体而言,目前尚未建立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的新课程体系,农村中小学推进课程改革困难重重,向纵深推进步履维艰,已成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个难点和重点问题。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固然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譬如,农村经济落后,师资条件差,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撑。除上述客观因素外,更多的来自文化方面。“农村文化的自然性、封闭性、边缘性和滞后性严重地制约了农村中小学和教师的文化建设,使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改革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相应的文化困境。”农村中小学教师旧有的教学文化还是牢固地支配着课堂教学活动,无疑会影响与制约新课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许多农村中小学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二者互为条件、互为作用的。

一方面,新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另一方面,开发出的新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新课程又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伴随着课程改革,必须开展教学改革。深化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实施铺设道路。概而言之,探析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文化冲突问题,化解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阻滞力,对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顺利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2.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

实现教学公平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当今强调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入学机会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在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之后,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不公平问题。有机会入学仅仅是接受教育的前提,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体现在教学公平上,因为真正的教育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完成。只有全体学生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受到公平的对待从而得到尽可能的全面发展,教育公平才能够真正实现。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悬殊,目前城乡学校在教学起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三个层面上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与管理,而把农村中小学当作“弃儿”,疏于管理,让其自生自灭。加之一些农村中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教育管理者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严重失范,结果导致城乡儿童在受教育的“质”和“量”上面临着明显的差距。从“量”的角度看,农村儿童较之城镇儿童在入学率、升学率、受教育年限诸方面都比较低。从“质”的方面来看,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学手段简陋,教学信息闭塞,特别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不高,导致农村儿童接受质量差的教育。因此,深化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提升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缩小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使广大的农民子弟能接受优质教育,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实现教育公平重要的一环,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基于此,探讨与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对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诉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庄严重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创意宏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要先行。农村中小学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文盲半文盲占7%。从总体上看,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因此,如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具有较高素养和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教育在促进农业人口向更高文明形态的进化方面,承担着关键性的历史使命。为了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全面启动农业人口的现代化,重铸个体生命的灵魂,重塑其基本人格范式,因此农村教育自身应当通过深刻的转型而走向现代化。”基于以上的认识,农村中小学教学如何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与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总括以上,本研究基于个案学校的深描,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阐释其类型及成因,探讨其调适策略,既是时代发展要求的深切呼唤,又对当下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从启动、实施到制度化的过程中,如何考虑文化这一关键的因子,制订正确的文化政策来实现成功的变革提供参考。

同类推荐
  •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决定经济长期纯净的根本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竞争,中国出版业要稳定快速发展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胜出,关键要靠制度。本书以转型期中国图书出版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业转型,对三十余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出版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提出了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殛现实意义。
  • 中国的现实与超现实

    中国的现实与超现实

    “中国的现实”即中国成长道路上的种种坎坷和怪现象。“超现实”即中国今后发展方向和如何实现改革。这是一本时政普及读物,核心为点评当今各色社会问题,专注于点评当代中国各色现象与事件,也有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解读。“把历史作为现实参考”的著名近代史专家雷颐,通过通俗的讲解、评论、分析,使读者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使政府改革的努力与期望落空,什么样的力量使某些事件像轮回一般在中国历史上反复演出。
  • 实用合同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合同文书写作大全

    合同,也称契约,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 中国“超级”大学

    中国“超级”大学

    本书作者在十余年大学生与大学教师的生涯中,对当今中国大学的一应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了横向对比、纵向解剖的综合分析和思考。在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真实性、实用性、时新性,加上作者的简要精彩注评,相信能给高三即将高考的学生、大四即将考研的学生、研三即将考博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很好的参考。
  • 电视节目编辑

    电视节目编辑

    《电视节目编辑》总结了电视节目编辑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强调后期编辑意识前置处理的方式方法,以电视编辑敏锐准确的眼光剖析电视节目。电视媒体无疑已经成为现阶段最有影响的传播媒介,能够加入电视媒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是无数学子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电视又是一个发迅速的媒体,几乎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电视媒体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表现在电视语汇的迅速发展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电视观念的迅速更新。
热门推荐
  • 大象之舞:大企业如何在创新方面完胜小企业

    大象之舞:大企业如何在创新方面完胜小企业

    大企业如何在创新方面完胜小企业》试图扭转近十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偏见:在创新性方面,新秀们往往会胜过规模庞大的业内成熟企业。但这种认识并不一定正确。或者说,这种认识至少不会总是正确。的确,在企业创新性竞争方面,小而灵活会胜过大而迟缓,然而大而灵活的企业将会胜过一切竞争对手。
  •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读心兵王

    读心兵王

    兵王重生,绑系统,有神功,能读心,会医术,擅长撩妹和被妹撩……简单粗暴,谁敢不服?(新书《都市终极神医》已发布)
  • 宅时代

    宅时代

    新书《无限欺诈师》,请各位多多支持你可曾想过,集中无数世界的资源去强化一个世界会变成怎样?你可曾想过,招揽无数世界的人才,能创造出怎样的文明?你可曾想过,当人类以穿越作为职业之后,究竟能构筑出怎样的奇迹?虽然不敢说全,但本书,也许可以为你揭开一鳞半爪……本书正文部分已经完结,番外是一些因为路线不符而废弃的世界,或者一些新坑,全订请谨慎。最后,书友群已经建立,虽然没什么人,群号:625658628
  • 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现在的中国孩子是幸福的一代,千辛万苦的家长为他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他们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爱,可以说什么都不缺。事实上,有很多中国孩子都不快乐,物质上富有的他们在精神上似乎缺少了什么。现在的孩子到底最缺什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做,成为一个千万家长关心的话题。
  • 绝命毒师

    绝命毒师

    身处异界大陆,心怀灵魂之火,不仅在心底绽开,那点点元素的光芒也为他们敞开了一道未知,而又充满艰险的大门。命运牵引下走到一起的七人,究竟是在黑暗中沉沦,还是撕破这苍穹,羽风,能否重振辉煌?!“放弃吧,你打不过我的。”天空中漂浮着一道黑色的身影,他被灵力包裹着,看不到全貌,只能依稀辨认出是个男人,下一刻,就看到红光一闪,一道血迹斑斑的身影就被狠狠地抛了下来,摔落在地上,巨大的冲力使尘土飞溅,沙尘四起,漫布整个被血色渲染的天空,只见那风尘仆仆的少年艰难的站起,抹了抹自己染血的嘴角,尽管伤痕累累,目光依旧是那么坚定:“我绝不会认输的,来啊!”“呵,还真是固执……”
  • 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

    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

    著名作家罗银胜的一部倾力之作,演绎了一个文艺青年的梦想之路,同时也是一本内含文艺见解的轻松读物。记述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的成长历程,以及富有个性的独特导演经历,尤其是对贾樟柯心路历程的描写十分细腻,不少是独家披露,一个文艺青年动人的成长故事跃然纸上,相信一定会勾起曾经或正在抱有文艺梦的青年的追忆和共鸣。 生动展现了贾樟柯对电影、文艺理解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认识到,贾樟柯的思考和探索,触及文艺的核心和本质。
  • 一千零一夜(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一千零一夜(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隋代宫闱史

    隋代宫闱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火影之变革者

    火影之变革者

    火影是很多人美好的回忆,但个人想写一部关于宁次的作品,单女主,不随意乱改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