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3400000011

第11章 精美肴选齿舌生香(9)

味美在皮

中国烹饪文化的奇妙,在许多方面是西方厨师无法想象的。比如动物原料之皮,我国厨师能巧夺天工,做出许多风味不同的珍奇、独特的口感来。有名的如杭州名菜“东坡肉”,那是宋代诗人苏东坡所发明的。做法是“慢着火,少着水”(见《食猪肉》诗),而多放酒,做好的菜肴,其皮色泽红润,香味浓厚,吃上一口,只觉得柔糯醇香,在齿舌间软滑如流,而风味就在那层猪皮上。倘用剥皮猪肉做“东坡肉”,那就毫无美味可言了。粤菜中的烤乳猪,起源于三千年前的周代,是“周八珍”之一。广东厨师做这道菜时,乳猪皮酥、脆、嫩三味齐全,而肉嫩如豆腐,特色全在那层乳猪皮上。北魏《齐民要术》赞曰:“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状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非常也。”可见其之珍美。北京烤鸭也是如此,出炉之鸭,皮色金黄,口感脆爽,能干的厨师用利刃批鸭肉时,一只烤鸭能批下三百片。每一片都包括三个部分,即酥脆的鸭皮、香肥的皮下脂肪、爽嫩的鸭肉。裹入特制的薄饼中,夹入葱段,涂以甜酱方完成品尝的准备工作。没有那层金黄色的鸭皮,很难想象烤鸭能保持那种独有的魅力。据说连胡志明、基辛格都对北京烤鸭如痴如迷,爱之难忘。而慈禧太后所吃的清炖鸭子,那层皮的风味又不同了。那是将鸭子用各种相应的调料配制好后,放在一口特制的、密封好的陶罐中,隔水蒸三天三夜。食时,慈禧只吃那层柔软如绸片、清淳似豆腐皮的鸭皮,肉与骨却赏赐给下人,可见此鸭菜的精华,全在那层皮上。

粤菜中的烤鹅,烤得那层鹅皮不仅色泽金黄,而且要达到酥而起小泡的程度,与肥嫩的鹅肉,组成甘美酥香的美味。皮之口感,又是此菜制作成功与否的要领。现在的市场上,没有肉而只一层皮的鸡爪,却要比鸡腿贵得多,真是匪夷所思。其实啃鸡爪比吃鸡腿味道还好,三千年前的先民就感觉到了,因此鸡爪(古人称之为鸡跖),曾被列入“周八珍”之中。下酒时啃鸡爪那层皮甭说滋味有多美了。鸭蹼是筵席名菜,加料清炖上桌,味美之极,不用多说。鹅掌一层皮,自古便列为珍品,古时美食家就有“但愿鹅生四掌,鳖生双裙”之渴求,可见这层皮叫人想入非非到何等程度。裙边是鳖的精华部分,肥糯厚润,是鳖甲四周长的那圈子胶质厚皮。

古人向往鳖生双裙,是感觉到鳖裙之味,实在太美妙,而祈盼一鳖有两裙,虽说可笑,实也可以叫人理解。现在一公斤野生鳖竟达300元,而一鳖之裙最多20-30克了不起了。高档粤菜中,一只鳖裙菜,可以想象其价之昂贵,非上万元筵席,难见此菜也。石鸡(即石蛙)、牛蛙都是可以带皮烹制的,做成菜后那层皮呈胶性,软糯而可口,无论清爆、红焖、铁板烧,都是皮肉之味相互衬托而成佳肴。蛙肉之味在皮,清代乾隆年间的烹饪理论家袁枚,是最清楚的。有一次,他的家厨(自然是名厨了,否则袁枚那能召之入他的厨房)做蛙肉菜时,是将蛙皮剥掉烧的,袁枚吃时发现不见蛙皮,便大发脾气,骂道:“笨蛋,青蛙剥掉皮做菜,那还有什么吃头?”弄得那位厨师下不了台。至于猪爪、火腿爪,更是以吃皮为主,不仅味美,且营养价值要远远超过猪肉。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猪)蹄……煮羹,通乳汁,托痈疽,压丹石;煮清汁,洗痈疽,渍热毒,消毒气,去恶肉,有效。”清医学家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得更全面:“猪蹄爪(味)甘、咸、(性)平,填肾精而健腰脚,滋胃液以滑皮肤、长肌肉;可愈漏疡,助血脉,能充乳汁,较肉尤补。”之所以有这样的滋补功能是因为猪爪之皮及所连之筋、骨含丰富的大分子胶原蛋白;还含有肌红蛋白、胱氨酸等物质。

吃(白切)冷板羊肉,尤其要带皮,带皮羊肉好像包了一层半透明的琼胶,吃来更可口,耐咀嚼,有回味。在广州,有一道用蛇皮胀发后,配以其他高档辅料而制成的菜,据说风味特异价格昂贵。有的地方吃狗肉,褪毛而不去皮红烧,味道更好。驴皮虽不入菜,吃客不知其味(谅不会差),但熬成驴皮胶,却是大补气血的珍品,尤宜妇女食用;最着名的,即是山东阿县用阿泉之水所熬之驴皮胶,人称阿胶,是驴皮胶中的精品。

不起眼而常被人们忽视的动物原料的皮,能在中国烹饪中,变得如此味美诱人,确见中国菜的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神秘而味美的葛仙米

民间相传,世上有一种葛仙米,为神仙之食,史籍屡有记载。清代野史笔记《岭南杂记》记道:“韶州(今广东韶关一带)仁化县丹霞山产仙米,遍地所生,粒如粟而色绿,煮熟大如米,其味清腴。大抵南方深山中皆有之。”又有《宦游笔记》一书记道:“(葛仙米)出粤东葛仙洞外,有流泉喷薄石上,遂生苔菌之类,其状如米粒,青色。芼以为羹,味极鲜美,土人呼为葛仙米。”看来葛仙米为“苔菌”一类。

葛仙米的味道如何?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说:“(葛仙米)以水浸之,与肉同煮,作木耳味。”更进一步说明葛仙米“作木耳味”。

因为民间传说中此物与东晋葛洪及其隐居之地有关,其未长成前的幼体,又细小如米,故有“葛仙米”之称。

其实,褪去历史笼罩的神秘色彩,葛仙米实际上就是地耳,浙江民间叫它地塌皮或地木耳。笔者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新安江畔一家大型有色金属工厂工作时,就曾在雨后的草地上发现过它的踪迹。它色泽淡绿,极薄的一层,隐藏在草间,常常看见人们在草地上拣此物,问及吃法,说是挑去草叶,洗净,可炒肉、炖肉与做汤。

地耳在种属上,与名贵的宁夏发菜是同类,都属于陆地藻菜。但品位、身价却悬殊之至。

地耳并非如《岭南杂记》所言,只产“南方”,全国都有它的踪影。老家在河南卢氏县的着名翻译家曹靖华先生,在散文《乡情小札》中说,童年时“最爱到山上拾‘地软’(地耳的一种俗称)。拾回来后,用它下面条、包包子或炒菜,最好吃不过了”。美食家聂凤乔教授上世纪60年代在青海,说:“在农场劳动吃不饱,跟老乡到山根扫地耳,晚上煮了加点盐吃了填肚子。”由此可见,北方与西北地区,均产地耳。

地耳吃法多种多样,可炒、可拌、可烩、可炖、可羹、可汤,无不味佳。清代杭州着名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的吃法是:“将米细捡淘净、煮半烂,用鸡汤、火腿汤煨。上(席)时,要只见米,不见鸡肉、火腿掺和才佳。”清代另一美食家薛宝辰在《素食说略》中介绍的吃法是:“取细小如米粒者,以水发开,沥去水,以高汤(鲜美之素汤,如笋干汤、豆芽汤等——笔者注)煨之,甚清腴。余每以小豆腐丁加入,以柔配柔,以黑间白,既可口,亦美观也。”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介绍,用地耳与鸭肉丁配合做菜,名曰“鸭丁溜葛仙米”。着名电影明星黄宗英曾吃过用地耳做的咸甜两种羹与炒的菜,认为“味同发菜”。美食家聂凤乔吃过由地耳、猪油、猪肉、白糖所做的“陕西四色包子”,其中地耳包子,馅心除地耳外,另配豆腐丁、大葱,外加芝麻油、姜粒、花椒面及盐、味精,“清淡隽雅,别是一般滋味”。

地耳性味甘淡、寒,有清热明目作用,能治目赤红肿、夜盲症、烫伤等。此外,它还以含钙丰富着称,是一种大自然中极为普通的野蔬。

夏秋双休日,到野外去游玩,特别是雨后,在林间草地上,都可以拣到地耳;拣地耳不仅是休闲度假中一种有利调节身心健康的野外活动,而且还能得到一种味美而有营养的美蔬,岂不一举两得,甚乐融融?

乌米饭,神仙食

按照农历划分二十四节气,农历五月五日为传统的立夏节。是日,人们要采南烛叶(乌饭树叶子)捣烂取汁,浸泡糯米,烧乌糯米饭吃。这种乌米饭,色泽紫黑,颗颗闪着光泽,用白糖蘸了吃,香甜清口,别有一番风味。相传,立夏节吃了乌糯米饭,强身健体,连蚊虫也不敢来叮。杭州人历来信此,代代相传,老祖宗遗风一直流传至今。只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四郊开垦菜地、兴建住宅,野生的南烛叶越来越少,年轻后生孤闻寡见,更不识此树了。好在有关食品部门,不忘此节物,每年都加工一些乌饭糕上市,使得市民们在进入立夏后,都能吃到此一美食。

南烛叶为杜鹃花科植物,是一种高1-3米的常绿灌木,主要产在我国南方各省。用此种树叶汁水加工做成的乌糯米饭,古时称青精饭,被人誉为“仙家服食”。唐代大诗人杜甫吃后,有诗句赞云:“岂无青精饭,令我好颜色”,他的诗句是有科学根据的。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高度评价它的养生功效:“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驻颜”,就是杜甫所说的“令我好颜色”,也就是现代所说的“美容”。清代范祖述所着《杭俗遗风》一书所附《江乡节物诗》中说:“青精饭,食之延年,本道家者言。杭人呼为乌饭,亦有制以为糕者,于立夏食之。”这是一种有利人们养生的好的食俗。

说起乌米饭的来历,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当时神州大地正是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齐国出了一个军事家孙膑。此人曾与魏国人庞涓同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学得满腹兵法。庞涓回到故乡任魏国大将,妒忌孙之才能,将他骗到魏国,处以残酷的膑刑(去掉膝盖骨,使人终身不能站立),又将他关入猪圈。但是派去看守孙膑的一位老兵,心地非常善良。为了不让这个有用人才饿死在猪圈之中,便偷偷上山去采集民间流传的、强身健体的中草药南烛叶,与糯米一起制成乌米饭,捏成圆段,给他抓吃充饥。这外表紫黑、又圆又长的乌米饭,色泽与形态都极似猪粪。人见其吃“粪”,以为他已疯了,也就放松了对他的监视。孙膑吃了此饭,精神大振,又不怕猪圈里的乌蚊叮咬,终于在别人的帮助下逃出了魏国,来到齐国,并在马陵道上出奇制胜,大败庞涓,在中国军事史上写下辉煌的一章。据说,孙膑第一次吃乌米饭是在立夏之时,故民间相沿成习,成为一种食风,一直流传至今。

千年蟹香飘杭城

螃蟹双眼突出,形体似龟,八脚如蛛,本丑陋之甲壳动物,但因其味美可口,因此而成为人们嗜食之物。自然,第一个尝试蟹味的人必是勇士,否则至今,我们尚不知此物是否可食。从历史记载看,我国食用螃蟹已有三千年左右历史,可惜史料中没有记载第一个吃蟹者的姓名。至于说到杭州,令人兴奋的是,在野史中倒能找到最早的吃蟹人。

古时杭州人风俗崇尚吃蛙而鄙视食蟹,直到唐代末年才有人公开品尝。当时武林门外半道红,有个名叫田彦升的农民,非常孝顺母亲,他的母亲就非常喜欢吃蟹。他怕在当地捉蟹会惹人讥笑,常常到苏州、湖州一带买蟹,煮熟后,用布袋装了带回家,供母亲享用。唐昭宗乾宁三年(896),他买了一袋湖蟹回到杭州,刚好碰到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派军队偷袭杭州,企图吞并吴越国。当时杭州百姓纷纷外逃,田彦升亦带着老母、背着湖蟹逃到外地山谷中去避难。他人皆因缺食而亡,独田彦升母子得以安全而归。一袋湖蟹救了他们母子两条命,此事一经传开,杭州人便开始将蟹视作吉祥之物。到五代十国时期,湖蟹已成为市民招待亲朋好友和王室宴席上的名菜。成语中有一句“一蟹不如一蟹”,这个典故就出在杭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周世宗柴荣派大臣陶谷出使吴越国,吴越王钱弘俶设宴款待,宴席上罗列了从青蟹至蟛蜞十多种螃蟹。从蟹体看,先上的青蟹最大,之后上的一只比一只小。陶谷开玩笑说:“真所谓一蟹不如一蟹”,以此言说吴越国自钱镠开国后,三代五王,一个不如一个。以蟹喻人,亦是新奇之喻。

到北宋时,欧阳修在《归田录》一书中又记载了另一个爱吃蟹的杭州人的故事:北宋初期,各地都有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有连署州府公事及监察之权)与知州争权之事。有个名叫钱昆的杭州人,特别爱好吃蟹,在杭州买不到蟹,便托人到外地去采购,有人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足矣。”螃蟹横行,其味鲜美,而通判横行霸道,却很惹人讨厌,因此,他作如是言。

此外,两任杭州地方官的苏东坡也是一个爱吃蟹的老饕,他在《丁公默送螃蟹诗》中,曾风趣地写道:“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尖”指尖脐,“团”指团脐,苏东坡笑说自己用一首诗换了两尖两团四只蟹,洋洋得意之态,使人备觉这位诗人“市长”的可爱。

至清代,杭州又出了个着名的吃蟹专家、家居云居山的李渔。此人吃蟹真格吃出大学问,你听他对蟹的评价:“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关于吃法,他主张“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听客自取自食”。杭州人吃蟹,正是按此金科玉律照办。

旧时杭州人吃蟹不易,因价格昂贵,一般人难常尝鲜。现在随着人工养殖事业的发展,蟹价大跌,持螯品酒,已成为寻常百姓亦能一快朵颐之乐事。杭州人真是有口福。

同类推荐
  • 中华营养百味:学生营养菜

    中华营养百味:学生营养菜

    《学生营养菜》全书以精美的实物照片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向读者介绍了各式各样有关学生营养餐的制作方法。读者只需按图索骥就一定能制作出精美的菜肴。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不仅可供您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还可作为各类餐厅、饭店以及烹饪学校的参考教材。
  • 快捷甜品

    快捷甜品

    本书精选甜品的5种技法及99种营养功效知识,附以做甜品的99种小贴士,读者既能学到做甜品的基本技法,又能了解相关的营养知识。照本习读,新手亦能做出郁香味美的各式甜品来。
  • 健康午餐

    健康午餐

    《妈咪私房菜丛书》根据家庭一日三餐的营养需求,精选了一千三百多道营养食谱,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有益身心,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妈咪私房菜丛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家庭主妇的有益参考书。
  • 天天营养百味:降压降糖菜

    天天营养百味:降压降糖菜

    《降压降糖菜》教你做降血压降血糖的美味菜肴,书中列出了每道食物所需的材料调料以及详细的烹饪步骤,让你成为自己的家庭营养师!此书正是一本关于养生和营养的合集,介绍日常食物的营养知识,告诉人们如何正确选择自己所需的营养元素,通过科学烹制,做成精美菜肴来开心享用,从而达到美食宜人,营养保健、食疗祛病的目的。
  • 宅男宅女甜品教坊

    宅男宅女甜品教坊

    每当遇到一份心仪的甜品,就会有一种馋馋的感觉在心中挠痒痒。于是火速找来精巧可爱的工具与食材,然后默默操持,静静期待,直到它如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般放在面前;光滑的奶油,鲜亮的果肉、松嫩的糕饼……   
热门推荐
  • 一叶城秋

    一叶城秋

    一块玉佩,将傅子秋与叶苒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却因战乱动荡,世事浮沉,他们奔波流徙,沉沦迷失。当爱变了质,人变了心,你爱的人在话里,爱你的人在心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名利,还是金钱,或许,失去之后才会知道。我什么都得到了,为什么心里还是空虚,因为只差一个你。
  • 斗破苍穹之最穿越系统

    斗破苍穹之最穿越系统

    主角被系统带到斗破苍穹的世界。但是主角发现,系统所穿越的世界有些不一样。斗破苍穹一万年前竟然有一头超级巨龙!隐界竟然还有凤凰一族!五行大帝又是什么鬼?这和我所认识的不一样!每一个世界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主角一步步揭开,还有,系统的目地!斗破苍穹、斗罗大陆、超神学院、爱情公寓、迪加奥特曼、诛仙、狐妖小红娘、火影忍者、海贼王……无尽的位面穿越。无尽的秘密!
  • 君少总是太偏执

    君少总是太偏执

    都知他心狠手辣,油盐不进,可不知他心尖上早已放下了一个人,那人走不出,别人进不了。她是君家养大了孩子,一心一意扑在一个人身上,从小奶包长大成了小狐狸,她设计了他,然后撒腿就跑。六年后,她在他订婚前归来,璀璨夺目,抢得了资源,虐得死白莲,斗得过渣渣,撩得了老公。“你结婚我怎么样你都要送一份大礼才行。”她手指一勾,一个和缩小版的哥哥从后面钻出来。小小奶包一脸正经,“爹地好,我叫一份大礼!”“这就是你说大礼?”大人捏着女人下巴哥哥大人阴恻恻问。小奶包一笑,“不是,这才是大礼。”随即身后又钻出来一个迷你版哥哥。迷你奶包怯生生地说:“爹地好,我叫大礼。”
  • 火影之仙术对决

    火影之仙术对决

    水易是个孤儿,因为过度疲劳在修罗魂界与六道相遇,从此,他的世界开始改变。管六道仙人叫师傅,学习六道仙术。与鸣人称兄道弟,让他不再孤独,水易有个梦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让和平友爱在这个世界开花结果。已开新书《火影之大灾难》,急需大家支持。惊云QQ群:38514402(满),139816430(空)
  • 给业余投资者的10条军规

    给业余投资者的10条军规

    本小小书是专门写给那些在风云变幻莫测的股市中,仍如我一样踽踽而行,并不断探索成功之路的业余小散们的,那些投资大侠、大V们,以及专业投资者尽可飘过。
  • 数字艺术德性研究

    数字艺术德性研究

    当下数字艺术发展中出现的日趋严重的致瘾化、泛低俗化、高碳化、自由化和虚假化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数字艺术德性失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数字艺术德性生成机制与原子艺术德性生成机制相比发生了重大嬗变。因此,阐明数字艺术德性本质,进而研发有利于数字艺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路径就是本课题的基本研究目标。本课题有四个创新点:一是首创了“利他行动”德性本质观;二是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德性生成机制与原子艺术德性生成机制的异同;三是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生产德性、传播德性、消费德性、文本德性的不同本质及其互作关系;四是首创了低碳艺术理念,并阐明了其德性价值。本成果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德性的基本规律,开创性地建构了一整套关于数字艺术德性和低碳数字艺术的理论体系,这些研究开辟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填补数字艺术伦理学研究的学术空白,增加了该学科的知识储备,初步形成了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数字艺术中国学派。
  • 蒙学故事(上册)

    蒙学故事(上册)

    《蒙学故事(上册)》本书囊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物蒙求》、《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十多种经典蒙学读物之精华,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小读者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便能了解有关品德、修养、志向、求知、为人处事和人文方面的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 凤仪天下倒追凰权

    凤仪天下倒追凰权

    (这是一部很正经的小说)她与他,没有戏剧性的安排,只是在意,只是动心,奏旨一声,她便成为他的后,“皇上,您是不是有些随意啊?”“我开心不就好了吗。”
  • 华严关脉义记

    华严关脉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鱼娇妃要抱抱

    人鱼娇妃要抱抱

    新书《娇娇女被九叔宠野了》已发,求支持!王妃打人了,王爷笑了。王妃把府里的猫宠都丢掉了,王爷不为所动。王妃叫王爷去修炼,某人暗喜,瞬间赶往后院。二十一世纪强大美人鱼少女,一朝修炼人形,竟然穿越成不受宠的侯府嫡女,还被一根鱼钩钓上岸,从此开启了卖萌撒娇求修炼的日子。更可恶的是,夏蓝汐在现代见过撸猫撸狗的,本以为抱上了夫君金主的大腿,未曾想到这个主竟然是撸美人鱼狂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