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18400000013

第13章 成语典故“程门立雪”辨析(2)

其三是元祐八年“冬”之说。这通常是将“程门立雪”故事记述于元祐八年而后说“这年冬天”或“至冬”云云,多见于今人的解读文章。如《开闽学先河者——游酢》在引述“《河南程氏书》卷十二”之后谓:“‘程门立雪’一事发生在元祐八年(1093年),这时游酢已是进士出身的太学博士,仍好学不辍。这年冬天,游酢冒着大风雪偕好友杨时一起到洛阳向伊川先生程颐请教。到程家时,正巧程颐瞑目静坐……门外雪积有一尺之深,可见两人侍立等候先生时间之久。”《关于游酢研究的几个问题》(《游酢研究》第2辑和《南平文史资料》第15辑)亦谓:“(游酢)四十一岁从学程伊川(颐)于洛阳。这年是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间,游酢领杨时首次见程颐先生。至冬,有一天……留下的‘立雪程门’的佳话。”再如《游酢生平纪略和史迹》(《游酢研究》第1辑)所谓“游酢四十一岁(1093年)……就在这年严冬,从河南河清县又前往洛阳拜程颢之弟、大理学家程颐为师。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游、杨程门立雪”云云。据杨时诸《年谱》及《杨时(龟山)年表》,杨时最迟于元祐八年六月初十前后就“去”(即离开)洛阳了,而且,杨时《年谱》视杨时离开洛阳之后就返回家乡,故次年即“绍圣元年甲戌,公年四十二。二月二日,离家赴浏阳任”(黄谱)。因此,所谓“程门立雪”发生于元祐八年“这年冬天”或“至冬”是想当然的误解,既没有见到黄谱之“顷年”、毛谱之“初”,也没有看过《师友叙述》之“尝”。

其四是“年四十”即元祐七年说。此说以《宋史》“时盖年四十矣”为主,亦有含意相类的“年已四十”等说法。然而,清黄璋撰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杨龟山先生年谱考证》谓:元祐八年“五月,以师礼见程伊川先生于洛。按《宋史》本传,见程颐于洛,时年已四十一。”作为《考证》而擅改“四十矣”为“四十一”实属不妥。此说如明万历《闽书》卷一百一《英旧》载:“杨时……明道卒,复入洛见伊川,年已四十。初读……遂大豁然。他日,与游酢侍伊川,伊川瞑坐移时,时与酢立侧不去,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明万历《将乐县志》卷九《人物》载:“杨时……颢卒,又师事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谓:“明道没,又见伊川于洛,先生年已四十,事伊川愈恭。一日,伊川偶瞑坐,先生与游定夫侍立不去。伊川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其卷十五《伊川学案》(上)亦谓:“其接学者以严毅。尝瞑目静坐,游定夫、杨龟山立侍不敢去。久之,乃顾曰: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雪深尺余矣。”如果坐实“年四十”,依古人计年龄习惯“虚岁”,而杨时生于皇祐五年(1053年),则所指为元祐七年。故清张夏《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谓:杨时于元祐七年“在制。冬,以师礼见伊川程先生于洛。先生与游定夫初见伊川先生,伊川偶瞑坐,二公侍立不去,既觉,谓曰:贤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休矣。及出,门外雪深尺余。八年癸酉,四十一岁。正月,服阕赴调。四月,至京……五月十六日,出京,遂往西洛……见伊川,寓长寿寺拜表院……六月五日,偕定夫离河清返洛,同见伊川于拜表院,又五日而后去。”张谱此说的最大问题在于儒家传统极为重视的“丧礼”制度,元祐七年“冬”杨时因丁其父忧而仍“在制”,丧服还在身上的杨时,无论出于何种高尚的目的,似都不宜出门拜访他人,就现实而言人有忌讳,就礼制而言不合礼法。而这一点,生活于清朝的张夏应当是心知肚明的,那么张夏为什么仍然如此记述呢?就是因为张夏看到了上述种种说法的不足与缺陷,却苦于无法破解,无可奈何之下就依“时盖年四十矣”与“雪深一尺”而确定于元祐七年“冬”却疏忽了儒家传统的“丧礼”制度;至于元祐八年六月前的记述则仍旧。

其五是元祐八年的“顷年”说。如宋黄去疾《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谓:元祐八年“五月十六日,出京,往西洛见伊川……公顷年初与游御史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休矣。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非信道之笃,能如是乎?”其中“顷年”为“近年”、“往年”之意。

从以上引述可知,史籍与文献记述“程门立雪”故事多记述于杨时名下,福建诸地方志之记述,延平府与建宁府及其属县方志则杨时与游酢分别记录,省志亦多记诸杨时名下,唯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与民国《福建通志》之记述特立独行。道光通志记诸游酢名下,民国通志则游、杨皆记,且对道光通志作出评论。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百八十五《人物》载:“游酢……元祐二年,迁博士,以食贫、待次、奉亲不便就,拟知河南府河清县。未赴官,复与时从颐受学益进。颢已前卒,酢事颐如事颢。颐瞑目而坐,酢与时同侍侧。日且暮,久立不去。颐觉,则门外雪深三尺矣。到官后,颐闻其治迹,语时曰:定夫德气粹然,政事亦绝人远甚也。”其夹注谓:“《墓志》载:酢令河清,颐语时云云,则与时同遊颐门必在知河清县以前。酢知河清县方三十六岁,在元祐三年,其前一年以博士待次而实未授官,至四十一岁,用范纯仁荐,始为博士,然由颍昌教授被召,不得云离河清也。”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三十四《列传》载:“杨时……年四十,复师事程颐。一日,颐瞑坐,时与游酢侍,颐觉,则门外雪深三尺矣。”又载:“游酢……初,程颐尝语杨时曰:定夫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元祐初,程颢已卒,酢乃受业于颐。一日,与时侍立颐侧,颐瞑目坐;觉,则门外雪深三尺矣……案:酢受业“二程”之门,据《龟山集》皆在元丰中,据《年谱》受业于伊川在元祐八年。道光志据《年谱》云:公四十一岁官博士,偕友中立(杨时字)离河清,以师礼见伊川于洛。则在知河清后矣。又据《墓志》载:酢令河清,颐语时‘定夫德器’云云,以为遊颐门在知河清前。是自相矛盾也。夫酢见伊川,本先于见明道,故有‘可与适道’语,则平日必有进谒。‘德器’云云何必非未受业以前语。古人虽于前辈不轻执弟子礼守,曾子不以事孔子者,事有若之义也。明道已卒,而后师事伊川,在元祐间离河清后,则无可疑也。”

道光通志与撰述杨时《年谱》的张夏一样,看到了上述诸说的不足与缺陷而试图破解之,却疏于考证,反而承游酢诸《年谱》之弊,以为:游酢于元祐二年迁博士,知河清县在元祐三年(三十六岁),而“程门立雪”就在元祐二、三年之间,至元祐八年四十一岁“始为博士,然由颍昌教授被召,不得云离河清也”。民国通志正是抓住道光通志这一疏漏进行论驳的,然而民国通志于论驳之后却又回到“年四十”与不记年代只述其事的原点上。其实,宣德郎游酢于元祐四年六月随宰相范纯仁出为颍昌府学教授,元祐五年范纯仁转任太原府,游酢没有跟随前往又辞颍昌教授而“待次”,其后再因范纯仁以“著述科”荐之而于元祐六年“得知西京河清县”,元祐八年七月范纯仁“复秉轴,即除公太学博士”而“命再下,就职”。其考证详拙作《游定夫历官辨析》。

三、“程门立雪”综合考述

至此,“程门立雪”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已经有答案了。

可以肯定,“程门立雪”不可能发生于元祐八年夏五月,也不是发生于元祐八年五月之后的“这年冬天”,更不是发生于元祐七年“冬”,但不排除发生于元祐八年五月之前,在洛阳立雪半日且“雪深一尺”,则唯有元祐八年春二三月之时。杨时于元祐八年,黄谱谓“正月一日,公从吉,赴调。四月,至京师”,毛谱、黄谱《考证》与清佚名《杨龟山先生年谱》皆谓“正月,从吉,赴调。四月,至京”,张谱谓“正月,服阕,赴调。四月,至京”。游、杨“程门立雪”就是发生于杨时元祐八年正月“赴调”与四月“至京”期间的春二三月。当时,杨时于正月“赴调”,正常情况下二月中下旬能到达,但在进京前先赴洛阳;游酢于元祐六年得知西京河清县,元祐八年春仍在任,黄谱谓“是时,御史游公知河清县”,毛谱谓“时御史游公酢知河清县”,张谱谓“时游定夫知河清县”,此皆可印证。

据此,上述有关“程门立雪”的各种记述还有几点必要重新厘清。

其一,《侯子雅言》的杨时“初见伊川”。侯仲良记述“程门立雪”的故事必定是事后补记,故其“初”之语意是“原先”、“当初”;后世转述这一故事时,语境其实已经发生变化,故“初”之语意也发生了转变,如“初次”等意思。同时,《侯子雅言》的“初见”不是指见面的第一天,而是指从见面到告辞的一整段时间,或数日或十数日甚或数十日,“程门立雪”就发生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某一天;具体地说就是,“程门立雪”发生于元祐八年春二三月间的某一天。这从上述“程门立雪”的情节也可获得佐证,如伊川“既觉”后之言语就不是“初见”时的言语。清毛念恃撰于康熙二年(1663年)的《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谓:元祐八年“五月,以师礼见伊川程先生于洛。先生出京,遂西往见伊川先生……先生初与游公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公侍立,既觉,谓曰:贤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休矣。及出门外,雪深尺余。”其中“初”即为“初次”之意,亦犹《成语典故》之“初次”,只是这个“初次”并非指元祐八年五月此时而是指此前,至于此前何时则不明确。而《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卷首《师友叙述》谓:“先生(杨时)出京,到雒见程先生……先生尝与游御史见伊川,一日,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休矣。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矣。非信道之笃,能如是乎?”这一记述与黄谱、毛谱相同,其中“尝”意为“曾经”,通常是指本次之前的另一次,与毛谱之“初”意思相同。

其二,杨时诸《年谱》的“以师礼见伊川程先生于洛”。“程门立雪”既发生于元祐八年春二三月间的某一天,那么杨时“以师礼见伊川程先生于洛”也就应当发生于元祐八年春二三月间,且略早于“程门立雪”的这一天,即杨时“以师礼见伊川”不是发生在五月“出京”的这一次。

其三,由于“程门立雪”的原始记述以及早期流传是在杨时名下,因而形成了特定的语言表述;当转述于游酢名下之时,一些表述语言没有随之变更,从而造成误会。如立雪程门这次的“初见伊川”亦即“以师礼见伊川”者是杨时而非游酢,河清知县游酢只是陪从家乡前来的杨时一同前去;某些转述也使用游酢“初见伊川”云云,颇为不妥。例如,游酢当时知河清县,地近洛阳,杨时因“从吉(服阕),赴调”于元祐八年正月从福建前往京师且取道洛阳;转述者生搬硬套,如《游定夫祠〈程朱理学源流〉壁画图解》(《游酢研究》第2辑)即谓“游杨二人不远千里从福建前往河南洛阳向程颐求学,正值寒冬季节……先生正倚椅假寝瞌睡”云。从“见面”的意义上而言,游酢“初见伊川”是在熙宁五年(1072年)赴礼部试之后,其时“伊川先生以事至京师”,在京师“一见”游酢即“谓其资可与适道”;至于正式拜程颐为师的游酢“初见伊川”,《闽南道学源流.微言》所引“游酢《拾遗》”、《程氏外书》卷八《游氏本拾遗》和《游廌山集》卷三《师训》皆谓:游酢“初见先生(伊川),次日先生复礼,因是安下饭食稳便回。”依游酢的经历,游酢于元祐五年既没有跟随范纯仁前往太原府又辞颍昌府学教授而“待次”之初,正是游酢正式拜程颐为师即“初见先生,次日先生复礼”之时,早于杨时约三年。

(作者系南平市委台办研究室主任)

同类推荐
  • 有聊胜无聊

    有聊胜无聊

    这是本聊天的书,题目五花八门,山南海北,可以作茶,可以下酒,可以上庙堂,可以通闺房……聊天听起来很浅薄,想象不出会有多少含金量。其实,聊天的学问很大,值得聊聊。毛尖老师聊天时说,她见过贤人,贤人的确够咸。国民党老兵聊天时说,他摸过原子弹,原子弹真他妈的圆。哪怕真的贤人比糖尿病还要甜,真的原子弹比方舟子还要方,都不妨碍我们兴高采烈地听完老师和老兵的胡侃,安安心心地回家睡觉。世界的真相在大学问家脑袋里都支离破碎一知半解,根本就不需要拿它来为难老百姓。但是,每一个谬误,每一处闲聊,加在一起,可以成为老百姓对世界无所遗漏的圆满说明,大家可以就此把心放下。民聊天,民不聊死。有聊大胜无聊。
  • 人不好绝望,但也不可乱希望

    人不好绝望,但也不可乱希望

    《一绿色之候鸟》是陈映真小说中高度难解的一篇,它在隐晦的寓言形式中包含着政治与思想的批判性。“一绿色之候鸟”不只是泛泛的希望,而有一个更具历史性的所指。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代表了196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的三种可能的主体状态和面对“未来”的方式。关于赵公的勾勒隐藏着对国民党统治的批判以及对知识分子精神与人格状态的悲叹;年轻的陈老师缺少主体性,一心只想生活在远方来日,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低调的季公是小说的核心角色,承载了作者关于出路的探索。
  • 空灵之约

    空灵之约

    《空灵之约》汇集的十七篇文稿,是何为近几年关于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札记。
  • 啊,桑梓

    啊,桑梓

    郑通和编著的《啊桑梓》为散文集,分两部分:前部分《桑梓的年轮》为主,是系列散文,写作者家乡龙海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史迹。后部分写家乡的人事物。《啊桑梓》从内容到语言,都具乡土色彩、地方个性。反映桑梓的风物及其艰难的历程,注意史料的准确性,又注意散文的真实性、形象性。都是作者亲身察访、查考,并经历的。
  • 叛逆的灵魂(纪伯伦全集)

    叛逆的灵魂(纪伯伦全集)

    此书将纪伯伦的小说及话剧作品首次完整集结,并配有纪伯伦为该书特别绘制的插图,十分精美。纪伯伦的小说及话剧作品充满了反叛的精神,正如他所说:是在深渊最深处对自由之神的呼唤。《叛逆的灵魂》呼吁人民打破奴性的桎梏,纪伯伦也因此激怒了当局政府而被驱逐;《草原新娘》歌颂了爱情的纯洁,并控诉舆论与礼教对爱情的摧残;《被折断的翅膀》是作者以自己的一段经历为蓝本而作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文中的哀恸与绝望扣人心弦。此书没有纪伯伦在《先知》等其他作品中一贯的包容、温柔的模样,而是满满的愤怒与不平,他将他一生中所有的无奈与绝望都借文中主人公的口呐喊出来,震撼人心。
热门推荐
  • 情书·时光纪

    情书·时光纪

    本书是一部短篇合集,以“你做过的最美好的事”“你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世上最疼爱我们的人”等诸多话题为中心,主要内容是小狮和夏栀身边人的励志故事和散文随笔等,围绕亲情、友情和成长进行描写,内容励志、温情。旨在通过身边人的小故事,向读者传达温馨的道理,和美好的情感。
  • 代孕皇妃

    代孕皇妃

    红绡帐内,他不知是她,她不知是他。红绡帐外,惑君心,媚帝侧,一切本非她意,一切终随他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魔力四射:如何打动、亲近和影响他人

    魔力四射:如何打动、亲近和影响他人

    你是一个在社交场合害羞和胆怯的人吗?要不,你只是想知道怎么才能搞定一屋子的人,让众生为你倾倒?你是否能很快就交上新朋友,在任何情景下都谈笑自如?你是不是希望能够在工作中以及工作外与他人建立起牢固的关系?或成为一个闲聊高手,增加你的在社交场合的自信,并立即赢得别人的好感?我们总是听人家说,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是我们职业发展、日常生活,以及亲密关系的金钥匙。这话说得没错,而这正是你能在这本书里学到的东西。此外,不仅如此,你还能学到如何用你的魔力以提升你的魅力指数、社交技能,还有你下半生的生活品质。
  • 婆罗岸全传

    婆罗岸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前世三转经

    前世三转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男人不要犯桃花

    男人不要犯桃花

    王老三还是坚持要去大酒店,说,我不是想摆阔,这大酒店是我亲家开的,也就是我儿子开的,既是我儿子开的,你们说,是不是就是我们家开的,既是我们家开的,那到我们家吃顿饭有什么不可?盛情难却,我们只好去了金霸大酒店。王老三亲自点菜,相当丰盛。喝酒时的气氛热烈非常,你敬我让,情意深绵。我们畅谈、回忆我们的相识相遇,纠结和友谊,坎坷和艰辛,都有太多的感慨。葛玲今天更是分外高兴,本来喝酒的高潮已过,但她还是给我满上了一杯,站起来深情地说,我从二十岁就出来闯荡江湖,最大的心愿就是脱离农村在城里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好男人。在老大哥的撮合下,如今我如愿以偿。这杯酒我敬老大哥,感谢你给我找了个好归宿。来,咱哥儿俩干一杯。
  • 锄天.A

    锄天.A

    一柄锄头、一把菜刀,一头毛驴、还有一位不是皇子却被立为太子的少年,组成了这个有哭、有笑、有感情的故事。QQ群:182559325
  • 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

    培根一生留下了多部著作,最为读者熟知的就是这部《培根论人生》。400年来,这部哲理散文经典一直畅销全世界,早已“震撼了那些震撼世界的人们”。《培根论人生》的内容贵在其角度的不同,其中探讨的,有很多都是关于健康、完善、和谐的人生的认识及其建立的根基。其中有知识的内容,也有价值观和信念的取向。
  • 茶具图赞

    茶具图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妖后倾城,素手执天下

    妖后倾城,素手执天下

    她一生三嫁,灭了三个国家。她是一代妖孽,素手翻云覆雨,然,她的心却在风雨中飘荡……他们给她万千宠爱,然而,她最终花落谁家?